丨方 圆,出品丨零售氪星球(ID:LS-KXQ)
60岁退休后的第20周,盒马创始人侯毅再现江湖。
8月7日,侯毅在朋友圈发布了他最新推动的项目——一家名为“金宵一刻”的平价海鲜餐馆,位于上海瞿溪路,定位“银发居酒屋”,人均消费大约60元。
< class="pgc-img">图源:侯毅朋友圈
>在零售业内,侯毅向来以商业嗅觉敏锐著称,今年3月宣布退休后,据说目前正在筹备多个新项目,而金宵一刻还有2家新店在筹备中。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健在朋友圈披露,侯毅告诉他:“我的这家餐馆,顾客中退休人员占一半以上,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银发居酒屋,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聚会欢乐的场所。现在讲银发经济,是一个好抓手。如果喝喝酒,吃点小菜,大家人均30-40元就够了”。
目前看,退而不休的侯毅,其“小试牛刀”的金宵一刻海鲜餐馆,有两个显著的趋势新标签:其一,“银发经济”,要为有闲又有钱老年人服务;其二,平价餐厅。侯毅把“折扣”情结带到餐饮业,价格非常亲民。
01
抢滩银发经济
位于上海,锚定银发族,金宵一刻 “银发居酒屋”定位,让很多人惊呼“看不懂”:一家餐厅为什么要限定客群?
事实上,人在一线城市,刚刚退休,这两个要素,是目前市场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标签。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曾提出,现在国内80%的财富都集中在60~70年这一代,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棚改、房产暴涨,积累了大量资产。
前不久,麦肯锡2024年消费报告中也提到“一线富裕银发族”群体,他们由于收入稳定,愿意提升生活品质,在烟酒、家用电器和家具、消费类电子和外出旅行上的消费预期增速,明显高于全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据估计,中国45岁以上人口数量约为6亿,占总人口的42%左右。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情况是,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但商业界的响应并不积极。在8月初的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4活动上,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强调,“老龄化是一个真正的长赛道议题,是不确定未来中最确定的一件事......在精神价值和物质消费的维度,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蓝海市场。然而,尽管观望者众多,真正投身其中的却很少。"
银发经济一直被视为一个崭新且充满潜力的细分市场,老年人掌握着比较多的社会资源,但没足够消费动力,如何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过去一段时间,在健康医疗及老年兴趣领域,其实已有一些运营者下场。2024年,携程针对想要安全舒适旅游的银发族,开发了“老友会”项目。俞敏洪也投入其中,做东方甄选文旅。但在零售、消费和餐饮业,目前还没出现更多入局者。
过去10年,很多品牌和零售商都竭力讨好年轻人,但实际上,少有人理性地分析这个消费群体的潜力。按上海正见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崔洪波的说法,少子高龄化,是今日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也是商业变量。创业者和企业家抓住“一老一少”,或可穿越周期。
抓“少”的多,抓“老”的少。在「零售氪星球」看来,原因或有二。
一是消费性格迥异。与年轻消费者相比,中老年人更挑剔,消费更谨慎;二是这一轮新消费浪潮的一种普遍经营思维是,以增长为导向的“流量打法”,用年轻人方式把传统产业重做一遍。这种方式恰恰对富裕银发人群无效。面对资金和时间都充裕的这群人,市场供给少得可怜。
今年初,一篇名为《知名老牌面包店85度C,坐满“失意”的上海老人》引发讨论,店内坐满的消费者都是聊家常,甚至组团社交的本地老年人,点一个15元下午茶套餐坐到晚上。这样的情况远不止85度C,各地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宜家早已成本地老人的聚会之地。
银发族占领商业场所的情况越多,反映出国内适合老年群体的新型消费场所严重不足的现状。放眼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早已在人口变迁中,探索出一些成熟的业态。
2011年开业的东京代官山 T-site茑屋书店,创建初衷是为打开50岁以上人群市场。在店面设计、营业时间,以及选书主体上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富裕群体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茑屋书店
>2013年起,日本永旺就面向老龄化社会转型,将13家购物中心做老年化改造,目标是到2025年为所有战后婴儿潮一代和将满75岁或以上用户量身打造100个永旺百货商场。
2020年,德国Kaiser世代超市推出的“Kaiser的集合点”,与传统面包店即买即走的购物环境相反,强调消费者享受咖啡、蛋糕时更好与他人交流,颇受老龄顾客青睐。
现在看,侯毅正用新项目躬身入局银发经济,“金宵一刻”模式、产品和服务上还在打磨中,但率先抛出“银发居酒屋”的定位,至少在概念上,具备一定前瞻性。
02
折扣化餐饮——海鲜版“萨利亚”
58元/6只的刺身生蚝、19元/400克的清蒸基围虾以及9.9元/只的梭子蟹……金宵一刻其实給餐饮业也提供了一个样本——平价餐饮。
去年底以来,国内市场餐饮业销售下滑,客单价下降,是餐饮业老板普遍头疼的问题。太二酸菜鱼2024年第二季度运营公告显示,其顾客人均消费已从2023年的75元下降至69元,与7年前的客单价持平,且是自2020年九毛九上市以来首次回落到60元的价格区间。
当市场增量消失,存量博弈成为常态。在更大的市场层面,包括和府捞面、必胜客、汉堡王等一些知名品牌都开始卷入价格战漩涡。
但,一些平价餐饮不乏增长案例,南城香、米村拌饭和锅圈食汇等品牌,凭借平价质感,在餐饮市场开始崭露头角,加速扩张。
< class="pgc-img">图源:萨莉亚菜单
>1967年创立的日本连锁西餐厅萨莉亚,最近发布的2024财年前三季度财报(即2023年9月—2024年5月)显示,靠“性价比”这条经久不衰的主线逆势增长,总销售额合人民币73.4亿元,同比增长23.6%,创历史新高,净利润也接近去年同期2倍。其中,亚洲分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占了大头)贡献了8成营业利润。
同一个市场,为什么萨莉亚能逆势增长?低价是武器,极致的成本控制是核心竞争力。萨莉亚创始人的初心是让顾客‘用最少的钱,吃到高品质食材,品尝最美的味道。”
平价的金宵一刻,有一点海鲜版“萨利亚”的影子。48元一份的香辣烤鱼和38元一锅的鸡汤海鲜粥,尤其是跟167元/份的江边城外烤鱼和238元/锅的潮汕砂锅粥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提供了一种超值体验。
在顾国健看来,“60以后的老年人有钱还有闲,消费理念前卫;这些老人是在改革开放之中成长起来,对品质的消费生活有认知但对价格有要求,折扣饭店真(正)好切入其心智……”
当然,折扣化餐饮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在平价基础上,能感受到一种“超值感”,不意味着绝对的便宜,而是物有所值。这种“极致性价比”的基础是强大的、规模化的供应链。
要做真正意义中国版的‘萨利亚”,需要布局和修炼的功夫还很多……当然,已有品牌在路上。
中国商报8日报道,今年年初宣布退休的盒马创始人、前CEO侯毅创办了一个新项目。这次不是新零售,而是平价海鲜餐馆。
据了解,侯毅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个名为“金宵一刻”的海鲜餐馆相关宣传内容。相关内容显示,该餐馆号称“高档食材,低价餐厅”,目前正在试营业中,营业时间为17:00—24:00,瞄准晚餐和夜宵市场。
“金宵一刻”微信公众号的简介显示,其为“生蚝、生啤、海鲜小酒馆”,主打“源头直供,食材更新鲜”。背后的认证主体为上海金宵一刻供应链有限公司黄浦区第一分公司,注册时间为2024年7月27日。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食品销售、餐饮管理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天眼查APP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7月22日,总公司为上海金宵一刻供应链有限公司,总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黄飞虎,监事为赵丽慧。
大众点评显示,“金宵一刻”目前有两家门店,已开业的一家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鲁班路617号,另一家目前还在筹备中,尚未开业。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截图
根据侯毅的朋友圈内容以及大众点评的顾客评价,该店菜品价格走亲民路线,清蒸梭子蟹仅需9.9元/只。而盒马鲜生(上海湾店)的鲜活梭子蟹(150g—200g/只)价格为49.9元/500g。
媒体分析认为,侯毅选择从海鲜切入,或许与其丰富的供应链资源积累有关。盒马早期“出圈”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店内拥有进口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等“大海鲜”以及像水族馆一样的海鲜缸,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份,在侯毅离任前夕,盒马在北京、南京、长沙三个城市提高免运费门槛,同时这三地的蔬果、海鲜、米面在内的多类目商品出现不同幅度的降价,这也被视为盒马折扣化的组合拳。据南都周刊2月报道,盒马方面表示,在上述三个城市启动折扣化试点,超过7成商品价格普遍下调,部分商品的降幅超过30%。
此外,在2023年11月举办的盒马2023新零供大会上,侯毅进一步解释了折扣化变革的含义——low price(低价格)、low cost operation(低成本运营)、but unique(唯一性),他表示,把折扣化理解成做低价、打价格战都不全面,“让好商品不贵,把最好的商品、高端商品的价格打下来才是本事”。
据时代财经6月报道,商超便利店推出的平价餐食,正在成为当代都市人的就餐新选择。
盒马在广州全市门店推出“平价快餐”服务,合共上线近百款平价快餐,每天约推出20多款平价餐品,每个星期滚动一次,包括9元的梅州腌面,19.8元的三荤一素快餐以及16.8元的猪杂汤等。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永辉就在福州和浙江推出了平价食堂。据报道,福州某永辉食堂,推出现炒现做、自助自选的快餐,20多个SKU,约15元即可管饱。而在浙江则是 “论斤称重”,尝鲜价为1.98元/两。
在上海汶水路,一名上班族表示:“这一带的餐厅吃腻了以后,偶尔会去大润发的内部餐厅吃饭,主要冲着菜品便宜且快捷。我们中午去的时候还要排队,有不少附近的上班族和小区居民。”
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表示,在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当下,商超零售企业推出一些低价、实惠的菜品,可以吸引客流,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的探索。
本文综合中国商报、时代财经、南都周刊、公开信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海东南角的芦潮港,有一条短短的“渔港路”。路如其名,一里长的小马路,一头是大大小小的鱼肆,另一头则是一排海鲜饭馆;这头的空气中满是海水的咸腥味,那头则弥漫着成菜的鲜香味。
从1月底到3月初,受疫情影响,渔港路沉寂了好一会。但随着春日的暖阳洒下,人们重新拾起了下馆子的意愿,海鲜饭店纷纷开张,渔民们也随着市场的复苏,恢复了每天出海的工作节奏。
渔港路的海鲜市场。
悄无声息间,这里复又热闹了起来。周五傍晚,芦潮港乃至整个临港地区名气最响的阿新海鲜加工坊人声鼎沸,一楼大堂、二楼雅座、三楼包间全都坐满。老板“阿新”唐建新告诉记者,生意已和疫情前相差不多。
“我们不做宣传,不搞打折优惠。”唐建新说,“只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个开张的公告。”他相信,凭着自家8年来积累的好口碑,客人们总会慢慢回来。
价廉物美是核心竞争力
下午5点不到,第一批吃晚饭的客人已经各自落座。与多数海鲜饭馆一样,大堂一侧是供客人挑选海鲜的地方,刀鱼、鲳鱼、白米虾、梅子鱼等海鲜或堆在冰块上,或养在水槽中。
“濑尿虾,帮我挑个头大一点的,不要死的。”一名中年顾客用本地话招呼伙计。
阿新正帮忙挑选海鲜。
“放心。我们这进的货都是活虾,而且个个都大。”伙计说罢捞了一篮子虾蛄,给客人过目。中年人熟稔地翻了翻篮中的海鲜,满意地点头回桌。
客人多,唐建新也亲自下场,帮忙挑选。他对记者说:“要不是你来采访,我下午就偷偷懒,到海边跑上几个小时,不来店里。”
傍晚时分的热闹场景。
但在3月8日刚开业那会儿,顾客还没有这么多,一天只有五六十人,是平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能大家都还在试探吧。” 唐建新说,“一开始的客人都是来吃便饭的,以本地的居民为主。聚餐的少,大单子也少,生意比较惨淡。但只过了一个礼拜,人就多起来了。”
记者好奇,许多商店、饭馆重新开业,都各显“神通”,卖力地拉回客流,阿新为何如此“佛系”?他笑着解释,不让利,是因已“无利可让”。
有虾黄的虾蛄68元一斤,梅童鱼28元一份,带鱼45元一斤……“我们定价只比进货价格高一点点,再打折就要亏本了。” 唐建新说。
三月是海鲜最肥美的季节,白米虾肉质最糯;皮皮虾个头大,咬开硬壳,鲜香的虾黄就藏在下面。刀鱼从骨到肉都最软嫩,鱼腹可以直接吮进口中,一下化作浓郁的汤汁;一碗热气腾腾的刀鱼馄饨,连带着贝壳、海鱼一起熬出来的汤料,眨眼被席卷而光。
新鲜优质的食材、公道的价格,正是这家小店的“核心竞争力”。阿新饭店的菜品大都为“基础款”——清蒸鲳鱼、椒盐皮皮虾……简单的加工更能凸显食材本身的鲜美,也进一步压缩了成本。在餐饮评价网站上,阿新饭店“食材”一档得到了4.58分的高评价;点评中,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亦是高频热词。
小本生意亏不起,降了价,食材的质量也得跟着降。唐建新不想妥协,更不想砸了自己8年来竖起的招牌。这是他的倔强,也是阿新饭店的坚持。
沪上第一家卖刀鱼馄饨的饭店
唐建新是临港万祥人,父亲以贩鱼为生。小时候,他常跑到东海农场边,捞一竹筐的小鱼小虾,赶着水牛拉回去后,再分拣开来,拿到市场上卖。
“鱼、虾不按大小、种类区分开,卖不了。”唐建新说,“很麻烦的,有时一挑就是一上午。”
随着临港的发展,儿时捉鱼的滩涂已填成陆地。不过,挑鱼的手艺没丢,唐建新成年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干了几年海鲜供应商。与海鲜饭店接触多了,他逐渐萌生了转行的心思,“干这行久了,认识好多渔民,可以直接从他们那拿货。货源有保障,且便宜。”
2012年6月,阿新海鲜饭店正式开张。说是饭店,其实更像个排挡——刚开业时,唐建新只租了个280平方米的小铺子,年租仅8万。除了来帮忙的父亲、妹夫,店里只招了一名厨师、一名阿姨、两名服务员。
夏夜与排挡本就是天作之合,食客们在街上晃悠,寻觅吃宵夜的去处。进了阿新饭店,吃多了海鲜、口味挑剔的本地老饕们发现,比阿新便宜的食材没它新鲜,比阿新食材新鲜的饭店……大概也没有了。
“渔港路上新开了一家价廉物美的海鲜饭店。”好口碑先是在本地居民间口口相传,再传到整个临港地区。而阿新后来推出的“刀鱼馄饨”,更是引爆了这家小饭馆的人气。
唐建新骄傲地告诉记者,在上海的海鲜饭店界,阿新是第一家卖刀鱼馄饨的。这是种时令菜,只能在清明前一个月吃到,再往后,刀鱼的骨头变硬,就包不了馄饨了。
刀鱼馄饨与馅料。 来源:解放日报
推出这道菜后,小店人气迎来了第一波高峰。店铺总是爆满,还有人专门从近百公里外的市区赶来尝鲜。“听到‘阿拉阿拉’地说话的,就知道是从上海来的了。”唐建新说,“还有老阿姨老大爷专门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吃顿刀鱼馄饨再回去。”
饭店复市带动芦潮港渔民复工
店铺外总排着的长队让唐建新下定决心搬家。2016年12月,他在老店对面租下一栋3层小楼,总面积翻了近6倍,员工数量也增加到了50人。
“客人不仅仅是变多了。”唐建新说,“回头客特别多,用现在的话说,很多人都会‘二刷’、‘三刷’。”最开始的那批本地食客,和他已成了朋友,来阿新饭店吃饭已成一种生活习惯。
而随着临港逐渐开发,企业接连入驻不远处的产业区,唐建新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午休、下班后会来他这里吃个便饭。三楼开出包房后,还有不少人来这里组饭局、谈生意。去年8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客流量又迎来一波猛增,“还有不少外国客人”。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渔港路那一头的渔贩们。六毛海鲜批发店店主龚海英告诉记者,这里的渔贩大都是本地人,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对市场的变化尤为敏感,“我们一家干这行干了二十多年。近两年,来这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海鲜饭店进货量也水涨船高,我们也跟着多进货、多捕鱼。”
与之相对,疫情期间,饭店闭门,散客也不怎么来买菜,芦潮港的渔民们干脆也歇业休息。“5月1日起要禁捕3个月——保苗。”龚海英说,“如果不能复工,大半年不能干活,损失就大了。”
所幸,六毛海鲜最大的客户阿新饭店率先复市,周边的海鲜饭店也逐步恢复营业,龚海英家的渔船又重新出海了。刚开始,复工的渔民不多,许多人还持观望态度。货少,则价高。但随着市场复苏,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海鲜的价格也回落到正常区间。
每天凌晨两三点,她的丈夫与表哥从大治河出发,驶向近海,捕捞鲳鱼、白米虾等。上午10点,渔船回港,龚海英再开车把货运回店铺。
一家海鲜批发店门口,顾客排起长队。
下午2点,几辆SUV、面包车停在批发店门口,里头站着不少弯腰挑货的人,有人把挑好的海鲜搬上车。“这些都是附近的海鲜饭店来进货的人。”龚海英说,“马上进禁捕期,各家都在抓紧囤货。”
新店生意“一定会很火爆”
早在在做海鲜供应商时,唐建新就与龚海英一家相熟。开店后,他每天来店里亲自挑货拿货。“阿新眼光刁,要求高,只挑精品。”龚海英说,“个头大的、有黄的皮皮虾、梭子蟹,我都会留给他。”
“阿新这儿的海鲜,和别家不一样。”芦潮港居民老张说。他是店里的老顾客了,隔三岔五就与家人、朋友来此聚餐。
刚复市时,防疫工作检查频率高,且严格。检察人员甚至会按照门口登记的客人名册,走到正在用餐的客人身边进一步核对。唐建新表示完全理解,但这样的检查,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心态。
老张告诉记者,看到阿新开业的消息,马上和家里人一起光顾。门先测温、看码、登记,走完一系列程序,吃饭时还被问这问那,“就算不嫌麻烦,也会暗自嘀咕——现在出来吃饭是不是还有些风险?”
唐建新也有些担忧。前期顾客少,但水、电、煤、人工费支出却没少;好不容易熬过了每天亏损万元的阶段,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他可不想“一夜回到解放前”。“疫情可千万别反弹啊!”此时已是傍晚6点,从两楼看下去,大堂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唐建新自言自语道。
顾客正在饭店里谈笑风生。 来源:解放日报
所幸,“房东”临港集团为他免去了两个月的租金共7万。而在春节期间,阿新本也打算按往年一样关门放假,受影响不大。
唐建新最近还在忙活新店的事情。他打算在临港主城区开一家分店,店铺已经租下,正要装修,厨师也谈好了,原计划5月1日开张。
“一时半会是没法开张了。”唐建新说,“但开肯定还是要开的——早晚的事。临港企业越来越多,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多,居民、企业员工、游客跟着也越来越多,生意一定能很火爆。”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胡幸阳 题图来源:胡幸阳
图片除标注外,均胡幸阳摄
来源:胡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