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基于美团、大众点评平台上的数据,2月15日,美团发布了《2024春节“吃喝玩乐”消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国内市场生活服务业实现“开门红”,春节假期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6%,较2019年增长超155%,广东、江苏、四川、浙江、山东等省份消费规模居全国前列。四线以下地区消费同比增速最快,下沉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成为激发假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万家景区餐厅、上千家必吃榜餐厅以及近6000家县域优质门店扎堆美团美食团购的“龙年嗨吃季”活动,推出的限时秒杀、直播爆品、新春团圆宴等套餐组合十分紧俏。春节假期前5天,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较2023年增长161%,异地消费者贡献的订单量增长186%。其中,上海堂食消费最旺,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150%,其次是北京、成都、重庆、广州。重庆的异地游客堂食订单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去年增长230%。
下沉市场生活服务业红火开年。报告截图
春节走亲访友的流动热潮,也带动了县域餐饮消费快速增长。美团数据显示,江苏的常熟、昆山、江阴、张家港以及山东的滕州成为本地堂食订单量前5的县域地区,其中,滕州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速最快,达173%。
报告显示,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内县域地区的生活服务消费潜力强劲,餐饮门店的在线化率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县域乡镇地区(不含市辖区)在美团上有堂食套餐交易的餐饮商户相比2022增长超53%。
今年春节,“旅游过年”群体越来越多。美团数据显示,旅游消费规模较2019年、2023年同期均显著增长。其中,家庭亲子客群的住宿订单同比增长超过70%。主题乐园向来是春节热门出游目的地。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主题乐园订单量居各类旅游景点首位。
春节假期,全国满房率最高的十大目的地。报告截图
夜经济同样为春节消费增添更多活力。美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夜间消费规模占比约53%,较去年同期增长48个百分点,休闲街区门票增长1倍以上。北京、青岛、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夜间游玩”搜索热度最高。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今年春节假期,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生活服务业消费向好,为全年消费市场开了好头,也彰显了内需潜力。同时,各地打造的新型消费集聚区、节庆活动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效果愈加显著,“餐饮+”“文旅+”等跨业态联动的场景大量涌现,平台线上线下营销手段不断翻新,2024全年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升温。
责任编辑: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北京2月18日讯(记者冯其予)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5%,绿色有机食品、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20%左右;重点监测大型连锁超市即时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
今年春节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随着百姓消费理念的变化,无糖糕点、保健礼盒、低脂零食等商品销售快速增长,节能家电、低碳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广受欢迎。餐饮企业推出堂食预订、送餐到家、到店自提等特色服务。国货、国潮、国韵产品成为龙年春节消费者的“新宠”,“龙”元素潮流新品倍受欢迎,逛市集、赏花灯、看演出等传统文化消费旺盛。
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2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初一至初八),全国服务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3%,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文化体育服务消费热度上升。
春节假期,受旅游市场火热带动,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倍,旅游游览和休闲观光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0%和40%。远途旅行和自驾游成为更多人的出行选择,航空出行服务、汽车租赁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1%和1.4倍。
同时,春节假期,受春节返乡及出行旅游需求带动,住宿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4%,其中,经济型连锁酒店、旅游饭店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5.2%、11.5%。民宿服务提供个性化消费场景受到游客欢迎,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8.8%,餐饮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
除了旅游、住宿,春节假期,文化艺术服务日均销售收入也同比增长86.7%,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倍,体育服务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2%。
分区域来看,春节假期,长三角地区凭借特色旅游景点吸引较多游客,上海、江苏、浙江服务消费日均同比分别增长67.7%、46.8%和45%,同时,受冰雪消费带动,外来游客较多,黑龙江住宿、餐饮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2倍,此外,冬季传统旅游旺地海南旅游游览服务增幅较高,日均同比增长1倍。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春节假期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凸显。各地税务部门推出春节办税缴费“不打烊”服务,依托办税服务厅值守、自助办税、网上办税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全力保障纳税人缴费人多样化需求。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