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海辰智与上海交大继续学院联合公布了《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并授权《餐饮界》媒体独家首发。多年来,辰智总裁葛建辉先生在与众多餐饮企业的沟通中,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困惑:对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什么类型的菜系更受消费欢迎等数据都非常模糊。对此,辰智公司从2012年便启动这个全国型的研究-消费族谱研究,希望通过系统全面的数据分析为餐饮行业发展做指导。
本报告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沈阳、济南、青岛、福州、厦门、西安、郑州共15座整体购买力较强的城市作为数据分析对象,覆盖了华北、西南、华南、华东、东北共5个区域。今天,参某将延续上周五的报告内容,为餐粉们呈上《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下篇)》,让大家系统了解下中国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餐饮消费习惯。
食客外出就餐习惯
数据显示,超过40%的食客外出就餐的频率为每周2-3次;食客在周末外出就餐的情况稍多于工作日期间。
食客外出就餐的9大目的中,主要为日常就餐的食客最多,占比在35%;其次,是朋友聚餐和家庭聚会,分别占比32.6%和13.2%。
食客对餐厅促销方式的喜好
总体而言,食客最喜欢的餐厅促销手段是提供打折优惠券,其次是提供特惠套餐;食客最希望餐厅能提供优惠折扣活动,此外,餐厅支持刷卡消费与有停车服务也是食客的主要需求。
数据显示,福厦食客相比其他城市更为喜欢打折优惠券与特惠套餐,对其他餐厅促销手段都不太感兴趣;广深食客对特惠套餐较为偏爱,广州食客对特惠套餐的偏爱甚至已经赶超打折优惠券;其他城市食客都最喜欢打折优惠券,特别是上海、北京、重庆与福厦;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武汉与福州对会员卡青睐度最低,成都食客较多青睐代金券送酒水活动。
选择餐厅的原因
数据显示,在消费者选择陌生餐厅就餐的5大原因中,超过8成的消费者会受网络影响;超过五成的人会将他人推荐和地理条件作为考量标准。
在影响食客上门消费的10个原因中,超过4成的消费者认为菜品口味和价格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则是交通便利和卫生条件。
食客外出就餐时最不能容忍服务态度差与餐具不整洁,说明餐厅服务态度与卫生情况对食客的满意度有极大的影响;原材料新鲜程度与上菜速度也会对食客的满意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食客平均消费能力
数据显示,食客外出就餐人均消费主要集中在40-100元区间,家庭外出就餐月花销约为649元,约占家庭日常生活月支出的17.3%。
外出就餐金额随家庭生命周期而递增外出就餐人均花销与家庭月总花销都随家庭生命周期而递增;外出就餐在家庭日常生活月花销中的占比在二人世界时略高。
总结
数据显示,国内一二线城市居民超过9成每周至少外出就餐一次,其中超过3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常用餐。消费者在选择餐厅就餐时,交通便利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餐厅的服务范围在3公里左右。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口碑对餐厅的引流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本地美食自媒体,可以帮助餐厅在网络上迅速积攒人气,并吸引同城范围内的食客。
从数据中,我们知道,食客评价餐厅最重要的因素是菜品口味、价格、交通条件;而食客认为餐厅必须做好的事情是服务态度、环境卫生、原材料新鲜程度。参某认为,恰当地运用大数据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针对性地进行经营和营销层面上的升级,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原创声明:本文数据由“辰智大数据应用”授权《餐饮界》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日,上海辰智与上海交大继续学院联合公布了《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并授权《餐饮界》媒体独家首发。多年来,辰智总裁葛建辉先生在与众多餐饮企业的沟通中,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困惑:对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什么类型的菜系更受消费欢迎等数据都非常模糊。对此,辰智公司从2012年便启动这个全国型的研究-消费族谱研究,希望通过系统全面的数据分析为餐饮行业发展做指导。
本报告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沈阳、济南、青岛、福州、厦门、西安、郑州共15座整体购买力较强的城市作为数据分析对象,覆盖了华北、西南、华南、华东、东北共5个区域。考虑报告内容信息量大,参某先为餐粉们呈上《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上篇)》,让大家系统了解下中国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餐饮消费偏好。
蔬菜类菜品最受青睐
数据显示,在11类食材中,食客外出就餐时最喜欢蔬菜类食材制成的菜品,占比78.8%;其次是菌菇类与海鲜/河鲜类的菜品,分别占比63.9%和58.5%;肉类食材(禽肉类与畜肉类)制成的菜品也较受食客青睐,占比在50%。
食客最喜欢辣/麻口味的饭菜
本数据将菜品分为辣/麻、酸/甜、酱香、咸鲜、咖哩、本味苦、其他7种口味。数据显示,辣/麻口味的饭菜最受消费者喜爱,占比在95.5%;其次是酸/甜口味的饭菜,占比在65.6%;酱香和咸鲜口味的饭菜紧随其后,分别占比53.1%和51.7%。近两年异常火爆的烤鱼、川式火锅、麻辣口味单品(如小龙虾)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也正是在口味上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喜好。
成渝(特别是成都)食客更爱点选偏麻偏重辣味型,较轻微的辣/麻味型更受其他城市食客欢迎,如厦门食客尤其青睐家常味型。
食客倾向于炒/爆的热菜,拌制的冷菜
食客外出就餐时最倾向于的热菜烹饪方式是炒/爆,占比在86.2%;其次,食客最喜欢烩/烧/炖/焖/煨/煮的烹饪方式,占比在55%;而食客最倾于的冷菜烹饪方式是拌,占比在71.2%。
鲜榨果汁/西瓜汁最受喜爱
食客选择饮料最重视口味
数据显示,食客外出就餐时最常点选果汁,特别是现榨的果汁/蔬菜汁,占比在52.5%;此外,包装茶饮料、免费茶水、包装乳/豆制品点选也是食客点选较多的饮品;而食客最少点的饮料包括餐厅现调饮料、包换碳酸饮料、餐厅特制饮料,占比都不超过25%。
食客外出就餐时点选饮品最看重饮品的口味,其次是营养健康的考虑;“大品牌质量有保证”、“有去火/清凉解暑等功能”、“与菜品匹配”也是食客点选饮品的主要原因。
川菜、火锅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几乎所有食客(96.8%)外出就餐时都会考虑中式餐厅,其中约半数食客会考虑选择川菜与火锅;快餐厅是食客外出就餐的第二选择,此外自助餐、大排档/路边摊/小吃店与酒店也较受食客青睐;就菜系而言,除川菜、火锅外,湘菜与粤菜也较受食客青睐。
总体而言,火锅与川菜是所有家庭生命周期食客都选择最多的Top2菜系;相比较而言,单身食客更多选择火锅与混合菜系,二人世界时期食客更多光顾川湘菜系,满巢期食客光顾粤菜、北方菜与淮扬菜的情况明显增多。
数据显示,各地食客通常都较偏好本地菜系,并对川湘菜与火锅点选也较多。其中,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最偏好川菜;广州对川菜和火锅这两个最受欢迎的品类不太偏好。
总结
数据显示,超过9成的消费者偏好辣/麻口味的菜品。其中,偏麻重辣的辣味在成都重庆最受欢迎,其他城市则更喜好较轻微的辣/麻味型。目前,川菜和火锅是国内餐饮市场最受欢迎的餐饮品类,在北京、西安等地甚至比当地菜系更受欢迎。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6成消费者喜好菌类菜品,近8成消费者喜好蔬菜类菜品,且超过5成消费者喜欢鲜榨果汁/蔬菜汁。而餐厅现做饮料和特制饮料在消费者最不受欢迎的饮料的前三位。消费者对广告推荐、服务员推荐的饮料支持率均不超过5%,且因他人推荐、尝鲜、跟随大众等原因而选择饮料的消费者不超过7%。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者对于健康菜品的需求越来越强,且在选择饮品的时不会轻易选择未知和不信任的产品,消费者外出就餐正变得越来越理智。
今日《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上篇)》曝光的9组大数据便到此为止,下篇将于下周一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原创声明:本文数据由“辰智大数据应用”授权《餐饮界》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锌刻度,作者 | 黎文婕,编辑 | 陈邓新
30岁之前,何椿不想结婚。因为她相信,“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生活也能很快乐”。
在中国,像何椿这样的单身青年实在太多。他们多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是中国“独一代”和“独二代”。按照媒体对这一群体的“画像”,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还在职,因而他们赡养压力较小,家庭负担轻。与此同时,城市的便利性与生活压力,也延迟了他们进入婚姻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消费方式逐渐呈现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一面——不再集中于房地产、医疗和教育等产业,而是更注重“及时行乐”,更愿为眼下的舒适生活方式买单。
这种敢消费,甚至超前消费的消费观念,催生了中国“一人经济”的起步:一人食、迷你家电和迷你KTV等囊括了各种消费场景和领域的产品,一时间备受热捧。
人们不禁想,“一人经济”风何以刮到了中国,又如何改变了中国单身群体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也能好好吃饭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在静谧的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座小木屋。此后两个月,他独居于此,并写下广为流传的散文:“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样遗世独立,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彼时,“单身社会”尚是个遥不可及的名词。但如今,新的浪潮正到来——年轻群体正成为独居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
何椿是其中之一。24岁的她目前在成都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并于2018年,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下一套房,约50平米。
这是一套典型的单身公寓,推门而进,左侧是厨房吧台,右侧是卫生间,再往内走,一张大床正对一台挂壁电视。阳台上,何椿养的边牧犬正躺着晒太阳。
在这座朝气蓬勃的新一线城市,这种没有客厅的公寓设计备受单身青年们青睐——毕竟,对于单身而言,这种”公共区域“的使用率已然很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是如此。
单身公寓已少见客厅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挺好。”何椿称,尽管偶尔也会想谈恋爱,但在真正心动之前,一个人的生活反而更加自在。
以家庭需求为首的传统观念,正在土崩瓦解。结婚生子、养家糊口不再是人生头等大事,追求个人舒适度成为了他们更看重的事。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恐惧单身,而是乐在其中,热衷消费,看淡储蓄。
尽管何椿仍然会因父母隔三差五的催婚电话倍感苦恼,她想晚婚的决定却少有动摇,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如今已经习惯按照我的个人意愿消费,哪怕只是晚饭吃什么。生活状态是孤独的,但心态是愉悦的,我很享受孤独。”
以前,何椿最想恋爱的原因是“想吃火锅却找不到伴”。
何椿的朋友如今大部分都在一线城市工作或上学,留在成都的好友寥寥。单身的她即便约不到昔日好友,也不愿和同事一同吃火锅,“工作时的社交已经让人很累了,出了办公室的时间只想留给挚友或者自己。”何椿坦言,只有这种时候,她会不那么享受孤独。
但如今,她不必再为此困扰。
2018年,在距离何椿公司不到500米的一个转角处,一家有些特别的火锅店开业了——这家火锅店辟出三分之一的店面,一改八仙桌和四条长凳的摆设,设计出两排单人小隔间,木质的隔板为每个人提供了独自品尝火锅的空间。
何椿成为了上述火锅店的常客。与何椿一样有着想“独自吃火锅”愿望的人,聚集于此,而互不打扰。
一人食为舶来品
“其实,中国的一人食餐厅很多都是模仿日本。”何椿曾到日本旅游,专程去了以“单人小间隔设计”闻名的一兰拉面。
当时的她为此颇受感动,这家理念为“鼓励顾客一个人专心吃好面”的餐厅,充分考虑到顾客隐私,服务员和顾客间也有一帘之隔,小隔间内还配备自动接水的龙头、杯架和餐具。“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享受独处时刻”。
凭借“一人食”主题,连拍了八季的《孤独美食家》是何椿最爱的一部日剧。她以男主五郎曾说的一句话,阐述了一人经济背后的态度,“孤独也是有正能量的,它代表着每个人所能拥有的自由和独立。”
如今,“一人食”餐厅也悄然在中国兴起,何椿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同样的“对独立的追求”。
人们突然发现,面向单身人群的这个市场体量庞大,并为多个消费领域提供了新的商机。
仅是在“吃”这项最基本的需求上,就蕴藏了极大的空间。《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数据显示,在90后消费者群体中,55%的人有独立在外用餐且不超过1小时的习惯。
外卖虽然方便,但更好的体验仍在门店。一时间,除了主打“一人食”的餐厅遍地开花,“一人一锅”的呷浦呷浦备受热捧,卖零食的良品铺子也推出了即时方便火锅。不可避免地,大分量的饮食场景正在减少。
尽管有着“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共同需求,但与何椿不同的是,年近30岁的“北漂”晏菲更乐意自己做饭。至今单身的她是“被工作耽误了”,晏菲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工作时间弹性大,但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得紧盯工作群,“很少有时间约朋友,更别提恋爱”。
“北京物价高,每天都在外吃饭不划算,我也不太习惯北方的口味。”每逢闲暇,她总爱自己做饭。但中餐往往更适合聚餐,一人份的菜不好烧,“常常烧了一锅菜,剩下一大半放冰箱,最后也逃不过被扔掉的宿命”。
尽管偶尔可以请朋友来家里共享,但更多时候,晏菲一个人面对着大份额的食物,难免觉得“有些凄凉”。
家电商们,看中了这个机会。
以九阳等老牌家电商为首,开始灵敏地为单身群体量身打造迷你家电。后来居上的小熊电器则凭借煮蛋机、酸奶机等“小而美”的产品,快速成长并顺利上市。
晏菲在淘宝发现这些小而美的家电后,立马下单了迷你榨汁机和迷你火锅。后来又在办公室里添设了迷你冰箱。
“一人份的饭菜配上一人份的饮料,一切刚刚好。”晏菲很快把这些迷你家电推荐给了办公室里的单身同事。
另一面,微博和小红书等平台上,迷你餐具也正走向爆红,“时尚、便携、智能化“成为它们的关键词。
这只是一个缩影——一份来自天猫榜单的消费报告显示,过去 10 年,从快消品、 家电、家居,到美妆护肤,人们的日用品在集体变小、功能更细分:迷你微波炉销量增 970%、迷你洗衣机销量增 630%......
2016年,天猫平台上的单人份商品市场供应同比增加5.6倍、消费增加2.2倍。
从饮食外延到精神娱乐
但一人经济囊括的生活场域远不止饮食。在精神娱乐层面,也有商家试图为单身群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8岁的程序员李瑞当下没有恋爱的打算,“在大城市恋爱和结婚的成本实在太高。
他在下班回家前,常会先走进小区附近的一个商场,并不是为了购物,而是直奔负一楼的迷你KTV,钻进一间小如传统电话亭的KTV房间,花费30元钱,唱上近20分钟的歌。
这20分钟间,在这间透明却隔音的红顶玻璃房,戴上耳机的李瑞,能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曾几何时,“一个人唱歌”还被排在孤独十级榜单上。疲于社交的李瑞,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却常因凑不够包间人数而止步门外,“适合单身的娱乐方式少之又少,和同事去KTV,话筒难得轮到手里一回,也很难真的释放”。
“前女友觉得两个人包一间KTV包间唱歌,又太过奢侈。”在和前任恋爱的两年里,李瑞只和她这样“奢侈”过一回。
但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单身青年李瑞们可以更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
并且,如今迷你KTV正不断涌现在各大商圈。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迷你KTV的投放量已达到8.4万台,至2020年有望达到11.8万台。
艾媒咨询发布的调查数据则预计未来两年迷你KTV市场将快速扩展,2019年有望突破140亿元大关。
此外,根据公开数据,30到40岁人群中,近40%的人会选择独自享受电影。
34岁的刘忻曾多次迫切地想要摆脱单身的状态,但“越急越容易出错”。在几段仓促开始,又匆忙结束的恋爱之后,刘忻决定“试图享受单身”。
开始真正独居后,刘忻才意识到,谈恋爱限制了多少个人选择,“两个人的消费观一旦不同,就得有一方迁就。前男友不爱看电影,所以我为了迁就他,错过许多热门电影。”
如今,爱看电影的刘忻,干脆买来投影仪自己在家放映,每个季度她还会赶去看上几场演唱会。
事实上,在有的城市,传统意义上服务团体客户的多个行业,如保龄球馆、旅行社等,现在也开始服务于个人,甚至可以预订电影院中的单人隔离座位。
刘忻不清楚自己对单身状态的热爱能持续多久,但她坚定“消费要只为自己开心”。
被重塑的一人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单身群体的确正影响经济,而科技公司也正重塑单身群体的生活。
正如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曾在《单身社会》里写道,商业分工带来的城市生活便利性的增加,使得传统家庭的其他功能进一步被替代了——吃饭不一定依靠家庭厨房,出门去街上的任何餐厅,随时都有现成的,如果连门也不想出,还可以选择外卖;购买大件商品也不再必须依靠家庭中的成年男性,可以付钱请快递公司的工人送货上门;以及洗衣、清洁等各种家务劳动都可以转为付费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支具有货真价实购买能力的消费者队伍正在形成,并有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来自美团外卖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外卖单身用户数占比超过了60%,其中北京的单身用户数量占比高达73%。
淘宝大数据则显示,平均每天千人次在淘宝上寻找“陪伴”。包含了叫起床、道晚安、催睡觉、求安慰,送祝福等情感虚拟商品,据调查,一人经济中65%的订单来自未婚顾客。
而十一年前,淘宝也正是用“光棍节”的营销噱头,开启了“双11”这个网络购物大狂欢。
如今,单身青年们更看重的,是这一经济体系背后呈现出的,社会对单身群体的真诚认可与包容。
许多打着对单身友好的幌子,在单身顾客餐桌对面摆放玩偶的餐厅或咖啡馆,明显有些吃力不讨好。
“这种就完全没必要。”何椿曾在一家餐厅独自用餐时,面对一只与她等身高的玩具熊,“比自己吃还尴尬,仿佛恨不得让全餐厅的人知道我是单身。”
相比于产品的形式,单身青年何椿们更希望,产品能释放出“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舒适”的信号。这也正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反复表露的态度,“即便状态是孤独的,我们也是享受的。”
所以,面向单身群体的产品如何突出单身的文化属性,让单身不再是一种尴尬的生活方式,或许才是所有单身消费品牌需要努力的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