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创业,很多人都只是空有想法,而从来不去行动,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投资大的项目,或没有魄力不敢去干,或没有资金有心无力,对于投资小的项目又不屑于干。怎么可能成功呢?看看现在的社会,真正能赚钱的,创业成功的都是敢想敢干的人,不过前提是得找对方向。下面几个投资小收益高的项目,适合在县城里干。
一、儿童玩具
孩子都是家长的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能满足的自然不会让孩子受委屈。而价格便宜的儿童小玩具家长们就更不会吝啬了。比如,气球,小旗子,小孩看到了都会吵着买一个,价格一般在三块钱到五块钱左右,成本也就几毛钱,在人流量多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能销售一空,别看它不起眼,还是很赚钱的。可以选在人群密集的街边也可以选择在学校外边,晚上摆摊人流量更大,卖一些价格便宜的小玩具,主要的受众人群就是小孩子,价格不贵父母也能接受,一般孩子说想要都会给买。
< class="pgc-img">>二、床单被罩
都说最好赚的钱是女人和小孩的钱,孩子的玩具之外,主妇们关注的也是我们创业项目的方向。女人一般很在意家居用品,比如床单被罩,家家必备,一段时间就会换一套,价格也不贵,而且成本是很低的。再比如女人最爱的“包包”,即使不是必需品,但见到喜欢的还是会挪不动脚步,“包治百病”嘛!价格不贵,颜值高,很容易被接受。
< class="pgc-img">>三、论斤卖图书
走在大街上,喇叭里听到“全场书籍xx元一斤”,这个可比单本卖受欢迎多了,适合在学校门口卖,家长听说论斤卖觉得赚便宜了,自然会买。但是书这种东西其实分量还是蛮重的!好歹几本就是几斤了,成本那么低,自然是很赚钱的。
< class="pgc-img">>四、老人穿的布鞋
女人孩子之外,庞大的老年群体也是不容忽视的潜力股。但是老人通常不舍得花钱,所以小摊卖的鞋价位比较适合老人,一双卖15或者20块,也能够接受。
< class="pgc-img">>当然,这些项目的成本都很低,赚的自然也比较多,但做生意创业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儿,前提是你得能吃苦。还有什么好的项目?欢迎补充~~
来源:网络
免责来源:凡注明 “来源:XXX”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夏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2024#
1973年那个夏天,我和四个战友在小餐馆吃了顿2.8元的饭。谁能想到,这顿普通的饭却成了我们友情的见证,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叫李志成,1950年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爹是生产队的老农,娘在公社食堂帮工。我从小就知道,家里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大鱼大肉。
1968年,我高中毕业。那时候,知青下乡运动正如火如荼。我本来也该去农村插队,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当兵的梦。我想,只有当兵,才能真正为国家做贡献,也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得那年秋天,我偷偷跑去县城报名参军。排着长队等待体检时,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好在老天眷顾,我顺利通过了体检。回家告诉爹娘这个消息时,他们脸上既有骄傲,又有不舍。娘红着眼圈说:"儿啊,你要好好干,别给咱李家丢脸。"爹则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去了部队,就要听党的话,做个好兵。"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刚到部队时,一切都很新鲜。绿色的军装,整齐的内务,严格的纪律,都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可是,新鲜劲儿一过,艰苦的训练和枯燥的生活就开始考验我了。
记得有一次拉练,我们连续行军三天三夜。我的双脚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我咬紧牙关,不敢掉队。晚上露营时,我偷偷哭了,想家想得厉害。但我知道,军人就是要吃苦耐劳,我不能给家里人丢脸。
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我认识了四个跟我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张国华、王建国、陈小龙和刘大壮。张国华是个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嘴特别能说;王建国是山东农村出身,做事踏实认真;陈小龙来自广东,机灵得很;刘大壮是东北大个子,力气特别大。
我们五个人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国家,为了理想来当兵。慢慢地,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训练累了,我们就一起偷偷躲在被窝里嗑瓜子;夜深人静时,我们就凑在一起聊聊家乡的事,说说对未来的憧憬。
< class="pgc-img">>1973年夏天,我们刚完成一次艰苦的训练任务。连长破例给了我们半天假,让我们到附近的小镇上放松一下。那天,阳光特别好,蝉鸣声不绝于耳。我们五个人走在小镇的街道上,看着街边的商店,闻着各种小吃的香味,都感到无比兴奋。
"哎,兄弟们,咱们去吃顿好的吧!"张国华提议道,"难得放假,可不能亏待自己。"
我们都同意了,但问题是,我们身上的钱加起来也没多少。那时候,我们每月的津贴才6块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了,留在身上的只有零星的几毛钱。
最后,我们找到了一家小餐馆。推开门,一股饭菜香味扑面而来。老板娘是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看起来很和气。我们坐下后,开始仔细研究菜单,盘算着怎么点菜最划算。
"咱们点两个荤菜,两个素菜,怎么样?"我提议道。
大家都点头同意。最后,我们点了一个红烧肉,一个鱼香肉丝,一个炒青菜,一个土豆丝。
等菜的时候,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乡。张国华说起北京的胡同,王建国描述了山东的煎饼,陈小龙则滔滔不绝地讲述广东的美食。听着他们的描述,我不禁想起了家里的情况。
"我家在河南农村,"我说,"爹娘都是普通农民,一个月的工分收入也就二十来块钱。我当兵后,每月的6块钱津贴,大部分都寄回家补贴家用了。"
其他人听了,都沉默了一会儿。我知道,他们家里的情况可能比我好一些,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生活都不容易。
"兄弟们,"刘大壮打破了沉默,"咱们能吃上这顿饭,已经很不错了。以后等咱们有出息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我们都点头附和。就在这时,菜上来了。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们都笑了。虽然只是普通的家常菜,但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
"来,兄弟们,开吃!"张国华招呼道。我们也不客气,纷纷动起筷子。
那红烧肉肥而不腻,鱼香肉丝酸甜可口,青菜清脆爽口,土豆丝酸辣可口。我们边吃边聊,说起在部队的趣事,说起对未来的期望。
"等咱们退伍了,你们想干啥?"陈小龙问道。
"我想回家乡当个乡村教师,"王建国说,"咱们农村太需要知识分子了。"
< class="pgc-img">>"我想去工厂当工人,"刘大壮说,"听说城里工人福利好,还有固定工资。"
"我想继续留在部队,"我说,"当个军官,为国家多做贡献。"
"你们这些想法都太没出息了,"张国华笑道,"我想去读大学,然后当个科学家。"
我们听了都笑了,觉得张国华的想法太不切实际。那个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娃,能当兵已经是很大的出息了,更别提上大学了。
正当我们吃得高兴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呼救声。我们互相看了一眼,立即放下碗筷冲了出去。
只见街上,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周围的人都围着看,却没人敢上前扶她。我们二话不说,立即上前帮忙。
"奶奶,您没事吧?"我扶起老人,关切地问道。
"哎哟,腿疼啊,"老奶奶呻吟着说。
我们检查了一下,发现老人的膝盖擦伤了,但还好没有骨折。
"奶奶,我们送您去医院吧,"王建国说。
老奶奶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家就在附近,你们扶我回去就行了。"
我们互相看了一眼,决定送老人回家。张国华和我搀扶着老人,王建国和陈小龙在前面带路,刘大壮则跑去找老人的家人。
就这样,我们五个人放弃了难得的休息时间,忙活起来。路上,老人告诉我们,她叫王淑芬,今年65岁,一个人住在小镇上,儿子在城里工作。
"你们真是好孩子啊,"王奶奶感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像你们这样热心的不多了。"
我们听了,心里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在部队,帮助他人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终于到了王奶奶家,是一间普通的平房。我们把老人安顿好,又帮她擦洗了伤口,上了药。
< class="pgc-img">>这时,王奶奶的儿子匆匆赶来了。他是个30多岁的中年人,穿着体面的衬衫西裤,看起来像是个干部。
"妈,您没事吧?"他急切地问道。
"没事没事,多亏了这几个好孩子,"王奶奶指着我们说。
王奶奶的儿子转过身,满脸感激地看着我们:"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你们是..."
"我们是部队的战士,"我说,"举手之劳,不用谢。"
"哎呀,同志啊,"他更加热情了,"来来来,你们别走,我请你们吃顿饭吧。"
我们连忙推辞:"不用不用,我们还要回营呢。"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我们的饭还没吃完呢。
"糟了,"我小声对战友们说,"咱们的饭还在餐馆里呢。"
大家这才想起来,刚才走得急,连钱都没付。
"那我们赶紧回去吧,"张国华说,"别让人家老板娘等急了。"
我们向王奶奶和她儿子告别,匆匆往餐馆赶去。一路上,我们都有些忐忑,不知道老板娘会不会生气。
推开餐馆的门,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座位还保留着,饭菜也还在桌上,只是已经凉了。
老板娘看到我们回来,露出了笑容:"我就知道你们会回来的。刚才看你们急匆匆地出去,我就猜到是有急事。"
我们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向老板娘解释了情况。
"你们呀,"老板娘笑着说,"做了好事还这么不好意思。来来来,我给你们热热菜,你们接着吃。"
我们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老板娘热情地给我们热了菜,还额外给了我们一盘花生米。
"你们是好孩子,"她说,"多吃点。"
我们继续吃饭,但心里已经不一样了。刚才的那一幕,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我们虽然是普通的士兵,但却能为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种感觉真好。
吃完饭,我们要付钱时,老板娘却摆摆手:"不用了,这顿饭我请了。你们做了好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 class="pgc-img">>我们都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张国华开口了:"谢谢老板娘,但我们不能白吃您的。这样吧,我们付钱,但您能不能答应我们一件事?"
老板娘好奇地看着我们:"什么事啊?"
"以后我们要是再来,您还给我们留这个位置,好不好?"张国华笑着说。
老板娘听了,笑得更开心了:"好啊,那就这么说定了。"
我们付了钱,2.8元。虽然只是普通的四个菜,但对我们来说,这顿饭的意义非同寻常。
走出餐馆,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片红霞。我们五个人并肩走在回营的路上,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回到营地后,我们五个人都有些兴奋,迫不及待地想跟其他战友分享今天的经历。但是,等待我们的却是一个意外的消息。
"李志成,张国华,王建国,陈小龙,刘大壮,"指导员严肃地叫出我们的名字,"你们跟我来一下。"
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跟着指导员来到办公室,看到连长也在,脸色严肃。
"同志们,"连长开口说道,"今天下午,你们是不是在镇上遇到了一位摔倒的老人?"
我们点点头,有些疑惑。难道帮助老人也有错?
连长继续说:"老人的儿子过来部队表扬你们了。他说你们不仅帮助了他母亲,还拒绝了他的酬谢,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
我们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好事。但连长和指导员的表情依然严肃。
"可是,"指导员接着说,"你们离开营地,没有请假,违反了纪律。虽然你们做了好事,但也不能忽视纪律的重要性。"
< class="pgc-img">>我们低下头,意识到自己确实犯了错。虽然是出于好意,但确实没有遵守规定。
"还有,"连长说,"你们在外面吃饭,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要是食物不干净,影响了身体状况,耽误了训练可怎么办?"
我们越听越觉得惭愧。确实,我们只顾着高兴,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不过,"连长的语气缓和了一些,"考虑到你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为部队树立了良好形象,这次就不处分你们了。但是,你们要写一份深刻的检讨,并且在全连做一次报告,讲讲这次经历的感悟。"
我们齐声答应:"是!保证完成任务!"
走出办公室,我们都沉默了。虽然逃过了处分,但心里还是有些难过。我们本以为做了好事,却没想到还是犯了错。
回到宿舍,我们开始写检讨。写着写着,我突然意识到,这次经历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即使是做好事,也要遵守规矩,考虑后果。
第二天,我们在全连面前做了报告。我站在台上,看着下面熟悉的面孔,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昨天的经历。
"同志们,"我说,"昨天我们五个人在镇上遇到了一位摔倒的老人..."
我详细讲述了我们如何帮助老人,如何拒绝酬谢,以及在小餐馆的经历。当我说到那顿只花了2.8元的饭菜时,下面传来一阵善意的笑声。
"但是,"我的语气变得严肃,"我们也犯了错误。我们没有请假就离开了营地,这是违反纪律的行为。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我看到战友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说道:"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不仅要有乐于助人的品德,更要有严守纪律的觉悟。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部队的形象。"
< class="pgc-img">>说到这里,我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但我更感谢部队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我们承诺,以后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报告结束后,全连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连长和指导员欣慰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决心。
这次经历,成了我们军旅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更加珍惜身上的军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次执行任务,我们都会格外谨慎,既要热心助人,又要严守纪律。
慢慢地,我们五个人在连队里成了榜样。新兵入伍,老兵们总会说:"看到那五个同志没?他们就是咱们连的好样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会想起那顿2.8元的饭,想起那位热心的老板娘,想起那个摔倒的老人。这些回忆,成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
1976年,我们即将退伍。临别前,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那家小餐馆。推开门,看到老板娘还在那里,我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哎呀,是你们啊!"老板娘一眼就认出了我们,"这么多年了,你们还记得来。"
我们坐下来,又点了当年的四个菜。只是这次,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军功章。
"老板娘,"我说,"谢谢您当年的那顿饭。它教会了我们很多。"
老板娘笑着摆摆手:"应该的,应该的。看到你们现在这么有出息,我也高兴。"
吃完饭,我们执意要付钱。这次,花了5.6元。物价涨了一倍,但我们的心却比当年更加富足。
走出餐馆,我们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有泪光。那顿2.8元的饭,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友情,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知道,无论以后走到哪里,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退伍后,我们五个人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张国华真的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王建国回到家乡当了教师,陈小龙去了广州做生意,刘大壮在一家国企当了工人。而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在部队,继续我的军旅生涯。
< class="pgc-img">>刚开始,我们还经常通信,分享各自的生活。但随着时间推移,联系渐渐少了。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那段在部队的美好回忆,仿佛变成了遥远的梦。
1980年,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排长。那年夏天,部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演习。演习结束后,我带着战士们转移到一个小镇休整。当我们走在镇上的街道时,我突然愣住了。
这条街,这些房子,还有远处那个熟悉的招牌...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吃那顿2.8元饭的地方吗?
我心里一阵激动,赶紧跑到那家小餐馆。推开门,我的心却沉了下去。餐馆还在,但老板娘却不是当年那位了。
"您好,"我忐忑地问,"请问以前那位老板娘呢?"
新老板是个中年男子,他摇摇头说:"不好意思,我是去年才接手这家店的。以前的老板娘我也不认识。"
我失望地走出餐馆,心里空落落的。我多么希望能再见到那位和蔼可亲的老板娘,告诉她,当年那顿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就在这时,我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李志成?真的是你吗?"
我转过身,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刘大壮?"我惊讶地叫出声来。
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七年不见,刘大壮变得更壮实了,脸上也多了些沧桑。
"你怎么会在这里?"我问道。
刘大壮笑了笑:"我在这里的国企工作。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你,真是太巧了。"
< class="pgc-img">>我们找了个小店坐下,开始聊起各自这些年的经历。刘大壮告诉我,他在工厂工作得很辛苦,但也很充实。他结婚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其他人呢?"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还和他们联系吗?"
刘大壮摇摇头:"这些年忙着工作,慢慢就断了联系。不过前段时间,我倒是收到了张国华的信。"
"张国华?他现在怎么样?"
"他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听说还评上了副教授。"刘大壮说,"他在信里说,很想再聚一聚,但是大家都各奔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都在回味当年的情谊。突然,刘大壮说:"志成,要不我们把大家都找来,再聚一次?"
我一听,心里一阵激动:"好啊!就像当年一样,我们五个人再坐在一起吃顿饭。"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寻找其他三个战友的计划。刘大壮负责联系张国华,我则通过部队的关系网去找王建国和陈小龙。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王建国已经调离了原来的学校,我们花了好几个月才找到他的下落。陈小龙的情况更复杂,他的生意失败了,一度离开了广州,最后我们在深圳找到了他。
1981年春节,我们终于聚齐了五个人。我们约定在当年那个小镇见面,可惜那家小餐馆已经不在了。我们只好选了镇上另一家餐馆。
当我们五个人再次坐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时光倒流。我们还是那五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只是眼角多了些皱纹,头上添了些白发。
"来,为我们的重聚干杯!"张国华举起酒杯。
< class="pgc-img">>我们碰杯,喝下了这杯久别重逢的酒。酒很普通,但我们的心情却无比激动。
"还记得当年那顿2.8元的饭吗?"我问道。
大家都笑了,开始回忆起当年的种种趣事。我们聊起在部队的日子,聊起各自这些年的经历。欢笑声,感慨声,不时在包间里响起。
"其实我一直有个心愿,"我说,"就是想再找到当年那位老板娘,好好谢谢她。"
"是啊,"王建国说,"那顿饭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如果没有那次经历,也许我们现在会是另一番模样。"
我们又聊了很多,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虽然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同,但那段共同的经历,永远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顿饭我们一共花了15元,比当年贵了不少。但是此时此刻,我们都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吃过的最有意义的一顿饭。
离别时,我们约定以后每年都要聚一次。我知道,这个约定可能很难实现,但这个愿望,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走出餐馆,我们站在寒冷的夜色中。我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有种预感,我们可能再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了。但是没关系,我们的友情,已经在那顿2.8元的饭里,在这顿15元的饭里,得到了永恒。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的重聚已经过去了40多年。
现在是2024年,我已经74岁了,退休多年。每当我坐在家里的摇椅上,看着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总会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照片里,是我们五个人穿着军装的样子,年轻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朝气。
< class="pgc-img">>这些年来,我们五个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张国华在十年前因病去世了,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王建国退休后回到了老家,过着安静的田园生活。陈小龙的生意最终有了起色,现在是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刘大壮一直在工厂工作到退休,儿孙满堂,过得很幸福。
而我,退役后一直在地方政府工作,直到退休。现在的我,有时会觉得有些孤单,但每当想起那段军旅岁月,心里就会重新充满力量。
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全是我们当年在部队的照片。最后一页,赫然贴着一张发黄的饭票,上面写着"2.8元"。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张国华的儿子寄来的,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这些珍贵的回忆,特地寄给了我。
我翻开相册,每一张照片都唤起了无数回忆。我们在训练场上的汗水,在营房里的欢笑,还有那次在小镇上的相聚,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照片的最后,是我们五个人在餐馆前的合影。那张2.8元的饭票,就贴在照片旁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往事。我轻轻抚摸着那张饭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我想,即使我们不能再相聚,即使我们各自走向了生命的尽头,那段关于2.8元饭的回忆,那份深厚的战友情,将永远陪伴着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天,回到了那家小餐馆,回到了我们五个战友围坐在一起的时刻。那顿普通的饭菜,那个简单的微笑,那段永恒的友情,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岁月无情,人生有梦。愿我们的故事,能激励后来者珍惜友情,勇往直前。愿那张2.8元的饭票,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纪念,见证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和不变的战友情谊。
青山绿水的红色圣地——永新县三湾乡最偏远的九陇村,有位出了名“黑猪倌”叫肖逢才,他走山坡上对着森林密布的山涧大喊:“猪回家吃食,猪回家吃食了……”立马就有400—500头黑坳坳猪从树木茂密钻岀,一起朝着猪舍跑来。他太牛了,仿佛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对“猪兵”呼风唤雨!黑猪们每天上山、入舍、洗澡等都会定时、定点、定位听他的口令。笔者看着黑猪们争抢食物的场面,便采访起肖逢才放养黑猪的情况。
母猪生岀的仔猪
“我们昌发放养黑猪合作社有黑猪养1千多头,母黑猪百多头,饲养时间一年多达到170—180斤才能上市售销,一头黑猪买价4000—5000元没问题,黑猪肉价每斤30—70元,全年纯收入在300多万元……”肖逢才欢喜地讲叙。
“天价猪肉”让人瞪大了眼睛。在饲料、催肥剂、催长素等饲养猪及生态污染的当下,肖逢才充分利用九陇村的茂密植被及天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邀请40多个名贫困户入股和10名务工,成立昌发放养黑猪合作社,实行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养殖出来的黑猪肉,肉质口感自然好,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转高。放养黑猪利润高、见效率高,致富快捷,破解了脱贫致富的难题。肖逢才带领九陇村贫困群众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更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生态养猪产业链。
肖逢才赶黑猪到草多的山涧
抛弃办厂高薪收入 带领乡亲养杂交猪致富
肖逢才1979年岀生在红色圣地三湾九陇村,他的老爷爷肖页生是个有名的红军战士,那时当红军去打天下,就是为了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肖逢才不忘爷爷初心,不到20岁就外岀挣钱谋致富,到过广东、福建等的制衣厂务工,后来在杭洲自己办起了制衣加工厂,生意还算红火。
然而,肖逢才怀乡情浓,内心常会浮现一股乡愁,常想那红色九陇村的乡亲们还没有脱贫,总想回乡去当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回乡创业这个梦想,他一直默默地努力四处打拼、积累资金,寻找在生态优美的九陇村的创业致富项目。
2008年,他放弃了自办制衣加工厂的丰厚收入,选择了回乡饲养杂交猪来改变家乡传统养猪“为了过年”的观念,购买10头二元杂交公猪、母猪,以杂交仔猪来改良各家各户传统土猪的猪种。从制衣裁缝转行当“猪倌”,“一窍不通”的肖逢才从头开始学养猪,只期待九陇村的乡亲们养杂交猪发家致富,早日脱贫。随后,又带领村里几户养猪大户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办起了很有规模杂交猪养殖场,由以前“养猪为过年”发展成养猪为赚钱致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然而规模化养猪的积压的粪便多、排岀污水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让红色生态九陇村的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经过五年艰辛摸索 创办放养生态黑猪基地
“怎样才能让红色老区坚持走绿水青山富民之路?!”肖逢才经过五年的艰辛摸索,终找到发展精品黑猪肉方案。2014年,他从网上选择湘西黑猪放养,便带资金到湘西黑猪放养基地学习放养生态黑猪技术。在一个多星期学习中,他了解到湘西黑猪抗逆性强,很适应九陇村深山里的恶劣环境,湘西黑猪爱吃野草,不易感染疾病。在三湾九陇的深山饲养,白天可以将猪放在外面吃草,晚上回家入猪栏,冬天雨天以菜叶、红薯藤、鲜野草等青绿饲料喂养。对此,肖逢才花费6万多元钱,买回了5头黑母猪、1头黑公猪,试着放养黑猪了。
尽管黑猪好养,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疾病,但配种难,母猪难发情、难怀孕,生岀的仔猪容易腹泻拉稀,成活率低。肖逢才除了请问湘西黑猪放养基地,还在网上学习养黑猪技术,学习专业的配种、杂交、防疫技术。2015年,他又投入3万元引进现代化高科技彩超,为养殖户解决了浪费在母猪空怀身上的钱,帮助后备母猪及时调整了发情与怀孕时间。产房的仔猪易拉泻,肖逢才给小猪完备了保温设施:保温箱、保温灯、地热板,还加个防滑保暖的毯子,并做好通风换气,消毒卫生等。小黑猪前期圈养,到了15斤左右,才由黑母猪带岀去放养。黑猪生长周期较长,是普通猪的两倍以上,至少要13个月以上,达到170—180斤才能上市售销,一头黑猪买价4000—5000元左右,黑猪肉价每斤30—70元,价值达到了“天价猪肉”。正因如此,黑猪肉的优质品味,销路一路看涨,市场潜力巨大,收益相当可观。肖逢才回乡五年艰辛探索,才找到了在生态优美的深山里,放养黑猪产业的发展,他举整个家族之力,创办了放养生态黑猪基地,为的是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精准扶贫成就大业 装黑猪大货车轰动山村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肖逢才放养黑猪产业得到了三湾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重点扶持、对接贫困户,给予资金、山地及修通养黑猪公路等方面的支持,动员一大批贫困户入股及务工。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成就了肖逢才创办放养黑猪的大产业。
肖逢才依托资源优势,实施“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疫病防控、统一加工销售”三统一原则,实行规模化养殖农牧结合,推广原生态养殖,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协调统一,生产效益更加明显。以肖逢才的昌发放养黑猪合作的生态养殖示范园为核心,大力发展以黑猪为主的特色生猪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肖逢才带动40多户统一饲养下,将养殖粪污资源化,创建了大型环保设施的化粪生态池,又带动70多户农户发展有机果蔬种植5万亩。在放养黑猪养殖扶贫探索中,不断扩大规模,如今,年内要达到年出栏1000头黑猪,年纯收入在300多万元,创造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力,通过发展健康养殖,稳定脱贫致富产业,具有广泛的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生态猪肉在市场上卖个高价钱,见效快地致富,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致富产业新模式,这已成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如今,肖逢才黑猪肉销售,他创建了放养黑猪售肉微信群及网站,以网上推销为主,在县城设立销售黑猪售肉,线上和线下,与吉安、南昌、上海、福建等地的贩买特色肉类贩子商联系。黑猪肉在上海、福建卖到了68—70元/斤。尤其是过年过节,黑猪供不应求,从南昌、上海、福建等地开来的装黑猪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轰动了三湾九陇山区,成为新闻,山民的赶来看装黑猪的热闹。其放养黑猪的年毛收入在500万元,全年纯收入300多万元,事业的蒸蒸日上。这个经历,对肖逢才来讲,收获的不仅仅是财富,而是他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高超本领。
谈及未来发展黑猪时,肖逢才不需思索地说;“将来有二个打算:其一,为了让消费者吃黑猪肉更相信绝对纯天然的健康猪肉,放养黑猪基地实行全程监控,对养殖过程消费者只要在扫描二维码,就可看到每头猪的生态、健康养殖全过程,让消费者更加安全、放心,使黑猪肉价更好提升。其二,‘三湾改编’红色圣地每年接待旅游人数20万以上,将来开办放养黑猪农家乐,让游观看放牧吃草的黑猪,品窝鲜美的黑猪肉,销售黑猪干腊肉,生意应该很兴隆。这样既能解决村民就业,更能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原标题:永新肖逢才:养黑猪 年收入500万 脱贫致富的领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