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泰安日报-最泰安】
一年之计在于春。消费火热的景象,为提振全年经济开了好头。春节以来,大众消费意愿增强,餐饮消费红红火火,泰城多家餐饮场所2月份以来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明显,就餐高峰期座无虚席,标志着我市居民消费水平正有力复苏。
商旅激活餐饮住宿市场 泰城酒店迎客忙
新春过后,人们出行需求加速释放,来泰商务洽谈、办展参会人员明显增多,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传递出经济复苏的盎然生机。
“喜接800人会议大单”“900人团体正在报到”“100桌大宴正在进行”……这个春天,宝盛大酒店总经理夏军锋格外有干劲,他在朋友圈记录着每天客流的变化,火热的消费热潮为酒店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酒店现场,来往人员络绎不绝,大厅里的展台日日更新,迎接八方宾客。“2月份以来,我们已迎来3个满房日,560个房间住满宾客,日常客房出租率保持80%以上,包厢上座率85%以上。”夏军锋高兴地说,“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目前以春季各类品牌订货会开始增多,酒店月经营业绩同比增长50%。”
泰山宝盛大酒店宴会厅里,100桌的宴席已经开始,市场营销总监李冉穿梭于人群,帮着传菜、上菜。“今年突然就忙碌起来了,酒店一直处于全员盯岗状态,管理人员和员工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加班。”李冉说,“虽然工作强度大了,但大家热情饱满,劲头十足。”
“随着我市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酒店接待的商务活动明显增加。酒店对今年市场十分看好,我们计划加大餐厅人员招聘,推出更多新菜品,吸引新老客户到店消费。”泰安蓝海御华大饭店副总张浩介绍,春节过后,酒店商务宴明显增多,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期间的餐饮消费额比疫情前上升13%,同比上升27%。备受消费者喜爱的蓝海自助餐每天爆满,上座率同比上升26%,外卖线上订单也增长明显。他们也借机推出了红烧肉、梅菜扣肉等预制菜外卖,满足市场需求。
餐饮商圈人头攒动 多家店铺贴出招聘启事
民以食为天。餐饮作为大众消费的重头戏,也是不少城市商圈着力打造的重点。周末,泰安万达广场三楼人头攒动,食客如织,热门餐厅响起熟悉的叫号声。记者走访看到,各餐饮店大厅和包间几乎坐满,服务员前后飞奔,忙着点单、上菜,把美食送到客人的餐桌上。多家餐饮店还贴出招聘启事,岗位涉及迎宾、传菜员、服务员、收银员、面点师等。
作为西式休闲餐饮品牌之一,必胜客餐厅也迎来客流高峰,门口坐满了排队的食客。市民刘娜一家是必胜客的常客,她说:“今年必胜客推出了很多促销套餐,尤其是新春推出的惠灵顿牛排、必胜嘉年华拼盘、‘兔飞猛进’甜品拼盘等兔年新品组成福气满满的‘新春胜宴’,让来到餐厅的消费者可以大饱口福,尤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在旬野菜寿喜烧火锅,最低145元一位的自助火锅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预约等位成为常态。“年后生意一直很好,尤其是周末客流量明显增加,建议消费者提前预约。”门口的引导服务员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告诉记者部分餐企门店迎来今年单日最高销售额和翻台率,可谓“一桌难求”。
在泰安老街、泰安银座商城、盘古天地、老县衙、吾悦广场等商圈,餐饮店也都是一片繁荣景象,不少店铺也在重新装修升级,期待营业后能有好业绩。
“年轻人都有个创业梦,现在形势好了,我也决定闯闯餐饮行业,希望能有所收获。”面对消费热潮,吾悦广场一家店铺的老板坚信餐饮行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在泰安巨鼎酒店、李家厨房等餐饮门店,宾客上座率恢复到往日水平,不少传统酒店也纷纷进军烤肉等领域,拓宽业务,共享餐饮业的春天。
小吃经济逐渐壮大 本土品牌走向全国
消费需求的明显回暖,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阵阵“暖意”。2月15日一早,装载着满满一车新鲜蔬菜和底料的运输车从福嘟嘟中央厨房出发,准备运往全市各地的加盟店。福嘟嘟麻辣烫是从花园小区农贸市场小吃街发展起来的小吃连锁品牌,创始人宿峰凭借差异化营销策略和秘制口味,已推动福嘟嘟连锁店布局全国,勾勒出我市小吃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今年春节以来,到店咨询加盟的人数超过了前3年的咨询总量。”宿峰说,在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创业增加收入。夫妻店看似很小,却是小吃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目前,福嘟嘟品牌店铺在全国有500余家,泰安店铺60余家,加盟品牌的商户以夫妻为主,这也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五矿商业街的福嘟嘟麻辣烫店,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32岁的宁尚平心里暖了。“营业最艰难的时候,整条街的商铺都关门了,房东怕丢失租户,主动减免了一小半的租赁费,看着刚装修一年的店面,我决定再挺挺。”宁尚平感叹,今年2月以来,客人多了,生意好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小吃赛道升温,泰安有不少餐饮品牌正在崛起,比如半天妖烤鱼、汇何缘土豆粉、十七街鸡公煲、宋大师炒面等,不少品牌在短短数年间已经发展到了数百家门店的规模,店铺遍布省内外。“今年生意非常好,每天客流量达100余人,我们想继续在重点商圈开店,在省内外拓展业务,壮大发展品牌。”十七街鸡公煲负责人王磊说。
持续提振消费信心,要打好促消费“组合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火热的餐饮消费市场,市场监管部门将全面加强监管,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让普法走在监管前,让服务走在执法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餐饮消费市场回暖的基础更加牢固。【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徐文莉 摄影 隋翔】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于城市生活的美好小确幸,都在这里👆
米娜桑!扣你七哇!
最近大家都在忙着养青蛙吧~
恨不得定时拔四叶草,
为了给蛙蛙准备最好吃的旅行便当
买最好的小碗
也不要忘了对自己好一点呀~
给自己的也来点好的
本期给大家介绍京城美味日料
1.小山日本料理
小山日本料理地处太古里北区地下一层
进店前要把鞋子脱掉,服务员会帮你有序保管
对自己脚丫不自信的小伙伴注意啦!
一定要提前洗香香再来!!
每一桌都是单独的小包间,私密性很好
不用担心会被打扰
店内陈设是亮点,不少二次元小伙伴前来膜拜
摆放的手办约莫有个一二百个,
靠墙的座位旁都有一个展示柜,
展示着日本有名的漫画和手办
多啦A梦和小伙伴们围观你吃饭
是不是忍不住也想给蓝胖子喂一口
看见这美少女战士一下回到童年
还能叫出名字,火野丽,月野兔...
在这气氛下和小伙伴聊聊童年,享受美食
不要太完美!
二次元小伙伴的天堂!三次元的童年回忆!
肥牛火锅
全部生的食材放在小锅里
服务员会帮你看着锅,食材熟后端上来
荤素搭配,口味偏清淡
相比较四川火锅,日式小火锅更加健康
鳗鱼压箱寿司
寿司上部为蒲烧鳗鱼,鳗鱼软嫩
有些焦糖味,非常好吃
感觉鳗鱼在嘴里跳起舞
味觉上拥有幸福感的一道寿司
烧炸豆腐
软滑的豆腐被炸的酥脆表皮包裹
配着特调酱汁,口感丰富
小葱和柠檬按照个人口味添加
简单的豆腐做出如此富有层次感的味道
真的很厉害哦!
蒲烧鳗鱼饭定食
蒲烧鳗鱼铺在米饭上,中规中矩的
定食包含沙拉,味增汤,小菜和茶碗蒸
鳗鱼多汁味道不咸也不腻,色泽诱人
一份定食就能饱腹
梅子茶泡饭
茶泡饭味道清淡爽口,
配合炸物烧物吃很棒
汤汤水水吃起来更有满足感
正适合现在这个干燥的季节
推荐菜品:肥牛火锅 / 刺身系列
梅子茶泡饭
蒲烧鳗鱼定食
鳗鱼压箱寿司
烧炸豆腐 / 可尔必思
小山日本料理(三里屯店)
地址:三里屯北路19号太古里北区b1层
??:010-64175952
2. 鸟屯
看着门脸就知道鸟屯是家居酒屋
门脸看起来就很有日本当地的感觉
鸟屯位于工体东门对面小巷子里
位于工体,却闹中取静
比起工体西路的夜店酒吧,居酒屋更生活
更加容易享受当下时间带来的美好
不禁联想到深夜食堂,
榻榻米上三五好友品着梅子酒
就着几个下酒菜,很圆满
小小的居酒屋,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
温泉蛋牛油果
很多人吃不惯牛油果的味道,
如果你想试一试,不妨试试这道
温泉蛋的丝滑柔软,
碰上牛油果和酱油的搭配
咸鲜还有一丝牛油果的清甜
下酒再好不过了
鸡碎肉饭
看着小小一碗,分量却很足
吃起来很容易饱,温泉蛋拌开
均匀的包裹在鸡肉和米饭上
香味四溢,回味无穷哦~
哦一西!!!
烤鸡皮
看来不管韩国日本还是中国,
下酒都得有串儿:
中国烤串,韩国鱼饼,日本照烧串
烤鸡皮香脆,入口油汁不要太香
日本的串儿味道是甜的,因为刷照烧汁
牛舌片厚而嫩,大葱鸡肉香气扑鼻,鸡胗q弹
喝酒撸串没什么事儿过不去!
没什么能阻挡这个完美搭配!
烤饭团
第一次听说烤饭团,
照烧汁的刷在外面色泽更好看
饭团外部烤的焦焦的,有点像锅巴
里面包裹着苏子叶碎
猎奇的心理,发现真的好好次!
推荐菜品:烤饭团 / 烤鸡皮
鸡碎肉盖饭
温泉蛋牛油果
芝士烤三文鱼
梅子酒 / 桃子酒
烤肉拼盘
鸟屯
地址:工体东路甲6号智胜快捷酒店一楼
??:010-85952961
3.温野菜日式火锅
北京最早的一家日式自助火锅店
2017年日本官方温野菜才进入北京
这家“山寨”可以说非常良心
好评不断,虽然有些菜品味道不那么正宗
但依然得到了广大食客们的心
寿喜锅甜甜的,味道很独特
锅底浓郁,咸鲜口味适中
生鸡蛋蘸料很多人第一次见
这边的鸡蛋大家可以放心,很安全
鸡蛋很新鲜,配牛肉更好吃
左边白色的是胶原蛋白锅底比较清淡
适合女生,食补胶原蛋白
“还你漂漂锅”哈哈哈
胶原蛋白可以使皮肤细嫩,
但是也不要完全依靠食补喔!
仔细看来日本火锅的锅底少油
口味偏清淡口,即使浓郁的寿喜锅
都有清淡的鸡蛋蘸料调和
前菜有刺身拼盘,甜虾里还有虾籽喔~
大福里面是奶油,限量不可续哟!
寿司卷和小菜也是棒棒哒!
澳洲牛肩,澳洲牛上脑,和牛
还有其他肉类,不够可以跟服务员点
是可以续的喔!吃到你满足!
蔬菜和各类丸子小伙伴们自助咯~
根据喜好可以自己拿拿拿!
推荐这个芝士丸子,芝士夹心儿
味道很香,想吃多少吃多少!
饮料也有很多选择,也是自助
甜点种类也不少,真的吃到扶墙!
推荐菜品:寿喜锅 / 生鸡蛋
澳洲牛肩 / 芝士丸子
甜虾 / 芭菲
胶原蛋白锅底
日式魔鬼辣锅底
烤鳗鱼红薯寿司
温野菜日式火锅
地址:新中街3号蜂巢剧场B1层
??:010-64165600
希望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日料
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照顾好蛙蛙的同时
照顾好自己呀~
- 本期互动话题 -
一人推荐一家你最喜欢的日料店吧
? 全 文 完 ?
THE END
about Us
一人城|关于城市生活的美好小确幸
Contact us
3183926022@qq.com
商业合作 / 投稿请发送邮件
Join us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点赞的人,新年瘦10斤!
平洋的两岸,方荣山留下了两幅面孔。
对家乡人,他知无不言,在银信(附带汇款的家书)中诉说着“在家千日好,出路时时难”,告诉亲友,自己乘的船撞到了冰上,靠着一根浮木获得重生。但在自己的妻儿面前,他却沉默寡言。
上个世纪初,迫于生计,大量华人从广东滨海小城台山出发远渡重洋,在这个如今的华侨之乡,当年亲人客死他乡、销声匿迹的故事俯拾即是。
1912年,那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型游轮撞上冰山,三等舱的乘客方荣山在冰冷的海水里挣扎逃生。这是一场世人皆知的灾难,但对很多远渡重洋的台山华侨来说,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小坎坷。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纪录片的拍摄,让半个多世纪以来,方氏家族间口耳相传的“海难逃生”传奇,穿过汪洋大海,解答了方荣山妻儿脑海里的疑问,也补全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历史。
下南洋
下川岛四面环海,大大小小的沙滩遍布,走几步,顺手一捞,便是一手海水。被大海包围的孩子,打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方荣山也不例外。
< class="pgc-img">>4月17日,方荣山的家乡下川岛水洋村。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方氏家族的晚辈们口耳相传,说方荣山十几岁时已经开始打渔。他所在的水洋村并不靠海,方荣山常常会走一公里,抵达南角村和芙湾村附近的出海口,和伙伴们一同出海。他带着编织好的鱼网,撑一条木船,离开岸边几百米,有时还会纵身一跃,跳进海里抓鱼。
打到了鱼,便拿到略尾圩去卖。至今,略尾圩仍是下川岛的贸易中心。
在后辈们的口中,方荣山是家族里的“聪明人”,年轻时读过一些书,认识一些字。身材也比同辈人显得高大。
台山人的移民热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因为最开始的目的地都是现在的东南亚一带,也被称为“下南洋”。这其中,有人被欺骗、胁迫后贩卖至中南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地方,成为做苦力的“猪仔”,没有合法身份,无法在海外娶妻生子,也无法回乡,绝大部分孤零零地在异乡死去。
比“猪仔”幸运些的,是“赊单华工”。他们可以在招工公司赊着账,免费登船,公司先承担衣食住行的费用,借的账按月从工资扣除,只有还完了钱,才能自由往来家乡。
时光悠悠,同时代的人早已远去。对于方荣山为什么要出国,一路去了哪里,留下的晚辈们并不知晓。现有的信息,也只是来自长辈的只言片语。方荣山在台山的后人,方萃群和朱红品都提到,方荣山并非自由移民,他是“猪仔”,“那时家里贫困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要在岛上挖野菜充饥。”
他们猜测,“方荣山下南洋,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
那是上个世纪初,方荣山乘着船从小岛出发。这一去,便再没回来过。
沉默的父亲
约50年后,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方荣山结婚生子。
然而,面对至亲,方荣山却是沉默的。直到今天,前妻谭亚凤都认为方荣山是个神秘的人。
1955年,二十岁出头的谭亚凤经由表哥介绍,嫁给了60岁上下的方荣山。在香港成婚后,二人一同前往美国。那时,除了“方荣山”这个名字,谭亚凤对这名未婚夫一无所知。
婚后,一些关乎整个小家庭的大事,方荣山从来不找妻子商量。每次都要等到事情发生,谭亚凤才开始知晓。尽管有了两个孩子,这段婚姻最终还是破灭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二人离婚,孩子们跟着谭亚凤生活。
< class="pgc-img">>方荣山寄给胞妹方树莲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上学时,Tom Fong每周都会抽出一天,乘坐公交车前往父亲的住所。在那个狭小而干净的公寓里,父亲提起笔教他写中国汉字。父亲从不提及过去,他也不会问,“那时候父亲八十岁左右,而我才二十岁,不思考历史,不思考过去。”
沉默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久到Tom Fong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中文名,忘记了当初跟着父亲学的那些汉字。
直到2003年,平静被打破。那时,他和表弟一同参观“岩上之屋”的展览。走到泰坦尼克号的展览物前,表弟突然提起,方荣山以前上过这艘船。
Tom Fong感到震惊,这是他第一次听说,父亲居然和泰坦尼克号有关。他想起了很多往事,儿时参加的聚会上,也曾有一位亲戚告诉他,父亲曾经坐船撞到过冰山,掉落到海里后,他找到了一块门板,取下身边浮尸身上的皮带,将自己绑在门板上,最后等来了救援。年幼的Tom Fong没有多想,以为那是父亲在中国的遭遇。
< class="pgc-img">>方荣山寄给胞妹方树莲的照片,背面写有留言。受访者供图
“这是真的吗?”从博物馆回来,Tom Fong无法再从父亲口中得到答案,父亲已经于1986年去世。带着满脑子疑问,他问母亲,父亲是不是从泰坦尼克号上逃生的?谭亚凤觉得不可思议,她从未听说过这些事,便对着儿子说,“我说你神经病啊,你傻啊。”
Tom Fong不甘心,他又想起了父亲的那本日记。这是父亲的宝贝,走到哪儿,他就带到哪儿。当着妻儿的面,他也毫不掩饰地在上面写写画画,只是从未将日记向他们展示过。父亲曾对Tom Fong说过,如果你想知道我的经历,等我去世后,就看这本书。可惜后来无论Tom Fong怎么找,都没有找到它。
在Tom Fong眼里,父亲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只是这本书从未被他的至亲翻开过。
他无数次记起父亲的眼睛,一对小小的黑眼珠,嵌在皱纹密布的脸庞上。每当父子视线相交,他总觉得父亲在说,“我想告诉你更多事。”但是每一次,方荣山都未曾开口,只是沉默地注视着。
Tom Fong疑惑了多年,那些父亲没说出口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方荣山?Fang Lang?
因为一封邮件,Tom Fong开启了“寻父之旅”。
邮件来自《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纪录片的研究团队。在一个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网站中,研究团队发现了Tom Fong和儿子的留言,他们自称是幸存者Fang Lang的后代。
< class="pgc-img">>纪录片拍片现场的研究团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两周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州,Tom Fong和研究团队碰面,向他们展示了父亲的照片,并告诉他们,Fang Lang的真名其实叫方荣山。
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研究团队根据资料考证,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后,曾有一艘折返的救生船,发现了一名浮在门板上的东亚面孔,他是整个泰坦尼克号上被救下的最后一人。据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透露,影片最后,女主角露丝靠着浮木逃生的桥段,便是来自这段素材。
但Tom Fong的信息来源,只是两位亲戚的口证。这让研究团队犯了难,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名单上,的确有一个叫Fang Lang的中国人,但怎么证明,方荣山就是Fang Lang?
线索指向了广东台山,这是一座著名的侨乡城市。自18、19世纪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台山人漂洋过海,赴欧美、南洋等地生活。在台山市2014年至2019年间开展的台山市侨情调查,截至2019年,全市有163万台山籍乡亲旅居海外及港澳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台山市常驻人口却不到一百万。
通过查阅档案馆、博物馆里的资料,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研究团队锁定了Fang Lang有可能生活的村子——台山市下川岛水洋村。
< class="pgc-img">>研究团队列出的关于方荣山的线索。受访者供图
2018年,研究团队正式前往台山,开始拍摄。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很多方荣山的族人,听到了关于方荣山的另一面,而关于他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口证也越来越多。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有三四个,抹干眼泪笑呵呵。”首席研究员施万克回忆,在台山,还未提及任何与泰坦尼克号有关的事情,方荣山的侄子方少英突然念起一首打油诗。方少英告诉研究团队,这首打油诗是从方荣山寄给自己父亲的信里看到的。
这让研究团队兴奋了起来,施万克开始相信,他们越来越接近事实。
另一边,方荣山那位早已嫁到邻村的胞妹方树莲也在传递这一信息。她的孙子朱红品告诉研究团队,自己长到10来岁,会读书写字之后,便承担起读信、写信的任务。他记得,这是大舅公在信里写过最大的一件事。
之所以记忆这么深刻,是因为方荣山的信一来,奶奶便会念叨起那场海难,“撞到冰山之后,船沉了,他抱着一根木头,在海里浮了好久,被别人发现时,已经快要死了,最后被医救活了。”每每动情之时,或者胞兄这次寄来的信,恰好讲了些不顺的遭遇,方树莲总会流下眼泪,仿佛在那海水里受难的是她自己。
< class="pgc-img">>方荣山寄给胞妹方树莲的信。受访者供图
朱红品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一些书信,均出自方荣山之手,钢笔写下的繁体字至今清晰可读。为了标出重点,每封信里都有标红字迹。信的开头总是如此,“树莲胞妹,自明甥子,红品甥孙,好意甥孙媳,均安知之。”
出门在外的日子是艰难的,正如方荣山自己在信里写的,“在家千日好,出路时时难。”
面对这位胞妹,方荣山似乎毫不隐瞒,总要说些体己话。得鼻炎了、和亲友起争端了,他都一一告诉方树莲。即便隔着太平洋,这些生活琐碎依然牵动着方树莲的心,她总想着,“孤零零一个人,可怎么办?”
“命是捡来的啊。”听朱红品念完哥哥寄来的信,方树莲又感叹得抹起了眼泪。
记在心头的乡井
这条捡回来的命,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故乡。
每到人生的重要关头,方荣山总会寄来一些照片。结婚照、与孩子的合影,抑或是不同时期的个人照,每一张都透露了他的人生进程。这些照片尺寸不一,但对胞妹来说,每一张都是珍宝,她收藏好小的照片,把大的照片挂在墙上。
往后余生,方荣山只在书信里和亲友们见面。朱红品和方萃群记得,每年家里都会收到好几封来自美国的信。直到方荣山去世的前两年,朱红品还替奶奶给大舅公回过信。
与家书一同到来的,往往是钱物,这些钱物几乎负担了方树莲的全部生活费用。那个年代华侨在外,常常通过信件慰问家人安好,附带着银两。这种独特的家书,被称为银信。1986年,方树莲收到了来自胞兄的最后一封银信。只是这封信里没有信,只有银,那是一千美元。
那时,因父亲生病,朱红品四处借钱。这些钱,解决了燃眉之急。几次搬迁,当年的银信保留无几。但他们记得,艰难时日里,是远在海外的大舅公帮衬着生活。
朱红品留存了一封写于1979年的信。那封信里,方荣山正记挂着亲人的回音。红蓝相间的钢笔字里,一行醒目的红字写着,“两个月之久,未知你收到否?又不见你回信,念甚。”
慰问亲友是每封信的惯例,关于自己,他总爱在信里写,自己安好,勿念。
不过,让朱红品印象最深刻不是信,而是蛋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餐盘大小的圆形蛋糕经由老乡送来,蓝白相间的奶油上,嵌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最终,一家人分着吃完了那块蛋糕,“那是美国寄回来的,我们沾了光”。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代表着大舅公过得不错。
方荣山还曾带着亲友一同赴美打拼。结婚前,他在香港开了一个小农庄,交付给堂兄一家人打理后,又将他们带往美国。
Tom Fong还记得见到堂叔一家人的场景,只是出门买个面包的工夫,就在家门口看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中国面孔。父亲没和母亲商量,便要让他们挤进自家那间狭小的房子,还带着他们去唐人街吃了一顿正宗的中餐。
在家乡人眼里,方荣山只是一个普通的移民者。他没有很大的成就或贡献,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加入研究团队的台山华侨李大川称,他们在走访时得知,二战时期,方荣山还曾购买国债,为祖国抗战筹集资金。
“熬过来真不容易。”想到这位胞兄,方树莲时时对后辈们感慨。
揭开谜底
家族里口耳相传的故事被研究团队知晓。口证越来越多,但这并不算可靠的证据。
回国之后,研究团队继续查证。最终,他们发现了Fang Lang的行船卡和方荣山的入籍证明。Fang Lang的行船卡资料截止到1920年9月,而1920年9月,正是方荣山入境美国的时间。在那张入籍证明上,中文签名清晰地写着“方荣山”,而英文名写的是“Fang Lang”。
也就是说,从方荣山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起,“Fang Lang”这个名字消失了。
原因不难推测。1906年4月18日凌晨,旧金山大地震后,大火烧毁了当地政府的档案资料,这让因“排华法案”无法出国的华工看到了希望,他们借用或购买出生证明,用假身份和假名字出国。研究团队发现,当时一些在世界各地奔波的华人,已经习惯了转换身份和姓名。
种种迹象表面,方荣山便是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中国人Fang Lang。
而且,他很可能确为资料里写的那位最后一名被救上来的幸存者。
谜底揭开,Tom Fong又想起了父亲的眼睛。
“那是一双神似露丝的眼睛。”他联想到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角露丝。电影最后,年迈的她又来到海上。她蹒跚着走到海边,爬上栏杆的动作不再利索,低头望向那片海。
海难之后
然而,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对方荣山一行人来说,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小坎坷。
1882年,美国实施《排华法案》,除了学者、商人,其他华人出入境变得格外艰难。在当时的舆论环境里,六名幸存的华人还被攻击为抢占了妇女儿童坐席的偷生者,然而事实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入大海。
于是,刚一到岸,六人便被驱逐出境。
在一艘运输水果的货船上,方荣山当了8年水手,之后终于入境美国。
研究团队查阅资料发现,在这场海难中不幸遇难的两名华人,是和方荣山结伴渡洋,相约一起做生意的伙伴。在Fang Lang填写的遗失物清单里,也写着领带、领结、西服等物品,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要在船上当水手,终日劳动的人。
只是海难让一切化为乌有,方荣山只能重新开始。
即便是后来辗转抵达美国,他的梦想依然没有破灭,在美国,他两次创业,开洗衣房、开餐厅,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生活也格外清贫。
尽管如此,他总是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大家面前,Tom Fong记得,父亲总是精神抖擞地走着路,手上还戴着一个镶着金边的玉戒指。
在登上泰坦尼克号的8名中国人中,方荣山无疑是幸运的。根据纪录片,海难中幸存的6人中,一人染上肺病而死,一人从印度下船后踪迹不明,一人和几千名中国船员一起被遣送到香港或上海,一人到加拿大经营着一家咖啡厅,一人至今仍未确定身份。
而方荣山是唯一一个留下了后代的中国幸存者。花甲之年,他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生下两个儿子,还活到了耄耋之年。
离婚后,他独自租住了一个顶楼的小公寓。孩子们跟着前妻生活,长大后也难以相聚,他在寄回家乡的信件上写:“国光、国民两儿在别处工作,大约百里路之远,不能常见,只由长途电话,谈话而已。”
Tom Fong说,即使父亲生活落魄,但仍保持着应有的尊严。70岁,他在租房时遭遇了“黄种狗”的侮辱,便对着对方一拳下去。
那时,“猪仔”没钱,没有身份,随时面临被遣散的风险,根本不可能结婚,也不可能拥有后代。也许正因如此,对于自己拥有两个儿子这件事,方荣山总是格外自豪。Tom Fong记得,每次方氏族人聚会时,自己的肩膀上总会环绕着一只苍老的手臂,那是方荣山,他笑着对其他人介绍,“this is my son!”
寻根之旅
2019年,Tom Fong跟着研究团队回了一趟“家”。对他来说,这也是一趟寻根之旅。
走上下川岛,如今,父亲曾经打渔的地方仍然有出海的渔船,曾经的贸易中心盖起了崭新的高楼,田地和水泥路也多了起来。岛上还开发了旅游区。
< class="pgc-img">>4月17日,下川岛川东大湾,方荣山曾经出海的地方。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而父亲曾经的房子里,也住进了家族的后人,继续延绵着香火。在下川岛水洋村,方氏祠堂的香火已经延续了近三百年。经年累月,村里的方家人越来越多,他们盘根错节地驻扎在岛上。这里,成为了他们的“根”。
在这座古老的方氏祠堂里,牌位按照辈分一一排列,唯独少了方荣山。
因为泰坦尼克号,一族后人又重新有了联系,他们建立了微信群,开始通过网络传递家族亲友的变迁。
那一趟,他们一行人寻到了方荣山曾经出海的地方——川东大湾。这个曾经的出海口,如今成了一片沙滩。
当地人透露,这片沙滩平时鲜有人至,“外地人能找到这里,不太容易”,那是一条仅一车可行的泥巴路,两旁是自然生长的花草树木,转过好几个弯,再穿过一片田地,看到褐色的长毛树叶,走过,才到了这片沙滩。
海水起伏着、奔涌着,以均匀的速度向岸边前进。“哗——啪”,海浪退去又袭来,浪花每一次漫上海岸,都润湿了一圈沙子,也隐没了些许痕迹。
不过,沙滩上仍然留存着杂乱无章的脚印,它们大小不一、方向未定。那是人的足迹,一些人绕海而行,一些人从海上来,一些人往海上去。
新京报记者 汪畅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