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 | 文
超市经营餐饮,有的源于公益的发心,有的则是纯商业模式的探索。笔者观察发现,最近一段时间,超市餐饮化又在成为一个流行趋势,Olé、中百、天虹、物美、美特好、永辉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一些超市落地餐饮服务。在超市行业普遍出现业绩下滑的困境下,餐饮化能否成为一剂灵丹妙药?
超市经营餐饮不是新话题。十年前,永辉的超级物种、盒马的一代店、生鲜传奇等都曾因为餐饮“一将功成”,但短暂的火爆之后是“万骨枯”。一时间,餐饮化被视为超市转型与创新的“伪命题”,有的改弦更张,有的谈“餐”色变,就像夏日闷热午后的一场疾风暴雨,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超市经营餐饮并非中国的专有话题。在美国有Wegmans在前,在德国有Globus在后,还有红极一时的意大利超市EATALY,都因为出色的餐饮服务成为业内标杆,他们比国内超市经营餐饮的历史更久,而且还在不断迭代中。今天的中国,长期坚持餐饮经营且取得成功的超市不多,雅斯、香江百货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雅斯的成功,让很多同行歆羡。
为什么有的超市经营餐饮取得了成功?有的超市却无功而返?对正在涉足餐饮和打算进军餐饮的超市,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观察取得成功的超市,包括美国的Wegmans、德国的Globus、意大利的Eataly、中国的雅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门店数量相对较少,门店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大。像Globus这样的企业,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远,相较于德国其他零售企业,它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Wegmans、Eataly也有类似的特点。这类企业并不追求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是把资源投放在打造每个门店的体验和服务上,有点像中国的信誉楼和胖东来。所以从有限的经验和案例看,采取这种经营模式的超市经营餐饮更容易获得成功,似乎可以视为一条经验。简而言之,如果把顾客体验而非经营效率作为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不追求规模化和快速拓店,那么,超市的餐饮化是可行的。而像沃尔玛、Aldi之类,把极致的效率作为核心竞争力,把连锁店开到全国乃至全球,对于这类企业,餐饮化似有拖后腿之嫌。
当然,超市的餐饮经营绝不是一个模式,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有的只着力经营一两个爆品,都有成功的案例可循。对于不打算涉足餐饮的超市,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也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原材料供应的层面,预制菜和3R产品的流行,反映了新的消费环境下顾客对超市的新诉求,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应该有所作为,也许大有可为。
作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CCFA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坤
近期,“顶流”胖东来改造永辉、帮扶步步高的消息在零售商超界层出不穷,只开在河南、却拥有全国的关注流量的胖东来,与门店开在全国各地、客流却越来越少业绩持续下滑的传统零售商超,似乎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背后,是2023年传统零售商超的困境依然未解。纵观零售商超上市公司近几年的业绩与经营表现,其中大多数都陷入了收入持续缩水、盈利减少甚至由盈转亏、亏损门店增多以至于连续关店、与下游消费者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趋于紧张,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公司的现金流也逐渐受限,资金链风险加大,表现在资本市场上,自然是股价的持续下跌与市值的大幅缩水。
据报道显示,从今年5月以来就陆续有胖东来向永辉超市伸出援手的消息传出,改造内容包括调整商品、供应链、商品价格、商场环境、员工工作时间及薪资等方面。近日,河南永辉超市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永辉超市郑州信万广场店全面调改将正式启动,5月31日起该门店将闭店进入全面调改阶段,6月19日恢复正常营业。
不到一个月的对个别门店的改造升级,会给永辉超市的门店与业绩表现带来多大的提振?仍是未知。如今的永辉超市已经连续收入下滑4年,收入规模与盈利能力均远不如前,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80亿元。业绩萎靡之下公司门店也在持续关店,截至2023年底门店数量为1000家,相比巅峰时期的1440家闭店超30%。
收入持续缩水、近三年累计亏损超80亿 累计闭店超30%
上市十几年后,永辉却已走在下坡路上。
从近十年的跨度来看,2014-2020年,永辉超市保持了持续增长,营收规模从367.27亿元一路增长至931.99亿元,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永辉超市的营收规模将迈进千亿门槛。
然而,近年来永辉超市的经营表现却并不如愿。伴随着电商零售入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渠道多样化,以传统零售商超为主的永辉超市也颇受打击。2021年以来,永辉超市的收入规模持续负增长,且下滑趋势明显扩大,2021-2024年一季度分别同比下滑2.29%、1.07%、12.71%、8.98%。
更何况,上市以来一直以来保持盈利的永辉超市也在2021年遭遇滑铁卢,当年巨亏39.44亿元。2022与2023年永辉超市也持续亏损27.63亿元、13.29亿元。由此来看,2023年已经称得上是近三年亏损规模最小的一年,但累计亏损依旧超80亿元。
2024年一季度,永辉超市的盈利能力才有所好转,实现归母净利润7.36亿元。但全年能否实现扭亏,仍有待观察。
业绩萎靡的背后,是永辉超市的亏损门店逐渐增多以至关店,以及门店客流、收入的明显减少。据财报显示,2023年永辉超市新开门店12家,关闭门店45家,新签约门店10家。截至2023年12月31日,超市门店共计1000家。需要注意的事,在此之前2019年永辉超市的门店数量曾高达1440家,并且包括mini门店、Bravo门店等多种业态,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
但多类型的开店策略似乎并不奏效。2021年之后,永辉超市的mini门店、Bravo门店相继了无踪迹,如今在财报中并没有具体的类型划分。只是,从高峰时期的1440家到如今共计1000家,永辉超市已累计闭店超30%。
如今,胖东来向永辉伸出援手参与门店改造升级,据官方公众号显示,永辉超市郑州信万广场店全面调改将正式启动,5月31日起该门店将闭店进入全面调改阶段,6月19日恢复正常营业。不到一个月的改造升级,能让永辉超市的门店经营不佳状态脱胎换骨吗?即便个别门店迎来好转,但永辉超市的其他千余家门店又将如何自救?
资产负债率一度逼近90%流动比率仅为0.79
而在业绩萎靡的背后,永辉超市还存在着财务风险较高、偿债能力薄弱等问题。
近年来,永辉超市的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从2018年之前的几年间还不到40%,但2018年之后持续水涨船高,2021-2024年一季度分别为84.47%、87.68%、88.60%、86.65%,一度接近90%,债务占比居高不下。需要注意的是,永辉超市当前的资产负债率与近年来陷入流动性危机的ST苏宁不相上下(苏宁易购2023年资产负债率为91.67%)。
细分来看,截至2024年一季度,永辉超市的流动资产为177.10亿元,已经4年下滑,其中货币资金为69.2亿元;而同期流动负债为224.99亿元,近年来减少幅度较小,其中短期借款48.51亿元、应付账款76.4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8.70亿元。由此来看,永辉超市当前存在不小的资金缺口。同时,2024年一季度永辉超市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现金比率分别为0.79、0.50、0.34,相比之前年度这些偿债能力指标已明显恶化。
此外,2023年底以来,永辉超市还接连出售资产回笼资金。2023年12月,永辉超市分别将万达商管1.43%股权、红旗连锁10%股权转让,转让价格分别为45.30亿元、8.00亿元。其中,永辉超市在万达商管的交易汇总获得溢价6.12亿元,而在红旗连锁的交易中折价1.63亿元。2024年4月,永辉超市向派慧科技出售永辉云金科技有限公司65%的股权,转让总价为3.36亿元。
为受疫情影响最重的行业之一,餐饮业在复工复产的路上,备感艰难。房租、人力、食材,这“三座大山”,压得许多餐馆、饭店喘不过气来。有的企业开始涨价,但更多的企业一方面在“硬扛”,一方面在创新、自救,比如建立自己的外卖体系、开展社群营销、拓展销售品类、控制成本、采用共享员工模式……
餐饮企业迎来了一波“涨价潮”,随后又迎来一波“道歉潮”。继4月10日海底捞为涨价事件道歉后,4月11日,西贝莜面村也发布了道歉信,并宣布将菜品恢复原价。
“涨价潮”的背后是疫情下餐饮企业的艰难。中国连锁经营协会3月18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今年2月,大部分样本企业销售下降80%以上,现金流普遍紧张。78.9%的企业表示,堂食营收过低,开业也亏钱。
涨价是一把“双刃剑”,涨,消费者不埋单;不涨,高额的成本难以覆盖。除了涨价,餐饮企业还能如何“自救”?
堂食正在恢复 仍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
当前,餐饮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疫情之下,企业复工复产的路径一般为先外卖,后堂食。营业后,不同企业的境遇却大相径庭。
3月6日,北京老字号餐厅萃华楼开始“试水”外卖,中国烹饪大师、萃华楼总经理王培欣表示,第一天接了10多单,收入2000多元。3月26日,开放堂食,当天来了10多桌客人,都是店铺的老顾客,也都是2-3人的小桌,主要点的是干炸丸子、酱爆鸡丁、爆三样等菜品。现阶段,周一到周四,来店堂食的人比较少,周五到周日客流量可以翻一番。清明期间,大概坐了20-30桌。正常情况下,节假日一天能达到100多桌,即使现在好一点儿,也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吃得放心。为此,各地纷纷出台餐饮企业复工复产指导意见。以北京为例,3月14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3.0版,要求就餐人员不得面对面就餐,餐桌间隔要在1米以上,严格控制排队就餐人流密度,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停止接待群体性聚餐等,以及对餐厅进行全面消杀,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
餐饮企业也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一些餐厅每天都要将不符合“要求”的客人拒之门外。王培欣介绍说,餐厅主要接待聚会和宴会,所以受到很大影响,每天都有人来订大包间,为保证安全,只能一律拒绝;每天都要把3-5桌健康码异常的顾客拒之门外。
“顾客用餐比较在意桌与桌的间距。”胡大饭馆运营总监张胜涛表示,目前,顾客对于用餐安全还是多有顾虑。到店的顾客用餐时长缩短了,以前一般是吃两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左右吃完就离开了。
“每天能接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问什么时候营业,是否有外卖?”张胜涛表示,为了满足食客的需求,3月8日,胡大饭馆也对外卖“下手”了。一周时间,开发了一个点餐小程序,加上外卖平台,第一天接到了近200个订单。
3月25日,胡大开放了堂食。据张胜涛介绍,当天,餐厅上午11点开始营业,第一桌客人是一对情侣,作为店里的老顾客,他们10点半就到店了。顾客下单主要集中于麻辣小龙虾、馋嘴蛙、美容蹄等,一天大概接了188桌,一张桌子大概翻台3-4次,排队一直到晚上10点。即使这样,桌数也只有平时的一半左右。
餐饮企业的堂食正在逐渐恢复。4月5日,胡大迎来了营业以来的第一个小高峰。当天,一共接待了350桌客人,一直排队到晚上11点左右。当时,由于人流量非常大,为保证安全,餐厅放弃了一个营业区作为等位区。
然而,与这些老字号不同,也有餐厅开业3天,一桌客人都没有。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和平门三千里烤肉城的店员表示,餐厅的客流量非常惨淡。截至4月11日下午6点,店铺一共来了3桌客人,这是营业4天以来,仅有的3桌客人。“能卖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一点儿不卖强。”
“三座成本大山”重压下 新困也难纾解
在停滞了2个多月后,企业背上了“三座成本大山”:高额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及食材成本。按下“重启键”的餐饮企业仍困难重重,没有客源、入局外卖成赔本赚吆喝、资金链紧张……
张胜涛将这三大成本称为“三高”,胡大的“三高”损失在2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7家店的房租以及1000多名员工的食宿以及工资支出,还有过年期间储备的大量食材。
“扔了几十箱食材。”王培欣表示,萃华楼也面临同样的重压,一个月的房租和员工工资以及其他费用支出将近70万元,此外,春节期间储备的70万-80万元的食材,很多食材过期就直接扔掉了。为了减少损失,萃华楼(崇文门店)也曾“摆摊”卖菜,但售价比进价低,作为商场店,疫情期间商场也没什么人,基本上是商场员工消化了。 “只收回了一个小零头”。
重新营业的餐饮企业仍是新困重重。比如,经营成本上升。张胜涛指出,店铺食材上涨了6%-8%,不涨价,企业利润就比较低;涨价,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无法接受。多家企业都表示,目前没有考虑过涨价。张胜涛表示,“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伤害顾客”。王培欣也表示,“虽然很困难,企业硬扛着”。
“现阶段最主要的困难是客源。”一些企业一边营业,一边持续亏损。萃华楼每天营业额是之前正常情况下的1/5,还处于亏损状态,仍坚持开业,主要是考虑到员工,“他们需要工资,需要生活。”同时,店内储备食材如果冷冻太久会影响口感。一直不开门,可能会导致顾客流失。
餐饮企业纷纷加入外卖“大军”。此前,一些大店、老店或没有开通外卖,或对外卖不重视,疫情之下想抓住外卖作为“救命稻草”,却发现外卖领域入局者众,而疫情期间,外卖的需求在下降。与一些专做外卖的店铺相比,无论是价格还是经验,都没有优势,很难分一杯羹。
无论是胡大还是萃华楼,因担心影响菜品的口感,一直没有做外卖,像三千里烤肉城这样的烤肉店本身不太适合做外卖。王培欣表示,近期,外卖订单与第一天基本持平。并且,第三方外卖平台提取高额费用,把商家的利润基本拿走了,外卖基本上是“瞎忙活”,忙活完了也无利可图。
纷纷积极开展花式“自救”
面对严峻的形势,餐饮企业纷纷积极开展“自救”,比如建立自己的外卖体系、开展社群营销、拓展销售品类、控制成本、采用共享员工模式解决员工就业问题。
一些企业建立起外卖渠道,比如在小程序或者公众号上开通外卖服务。胡大的外卖订单也从第一天的200单逐渐上涨为一天350单,而随着堂食增加,近来,外卖订单下降了15%。
餐饮行业整体也在发力“自救”,呼吁外卖平台降佣金。4月10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发布了《广东餐饮行业致美团外卖交涉函》,呼吁外卖平台降低佣金,取消独家合作的条款,给予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
“餐饮+零售”成了很多餐饮企业青睐的方式,自外卖之后,很多餐厅开始销售农副产品、半成品,甚至是定制化产品。2月28日,位于四川成都锦城大道的岫云村汤馆开始营业,店长李杰表示,疫情期间,虽然人们外出用餐需求减少,但对鸡蛋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了。餐厅还开展了社区客群运营,邻近2公里的顾客可以选择菜品定制,餐厅可以做一些菜单上没有的菜肴,配送上门,“相当于把我们的厨师变成私厨”。
与此同时,部分店铺还增加了经营品类。李杰指出,店里增加了一个卤菜销售档口,卤菜销售额占到店铺的10%;中午也会针对周围的办公人群,推出工作餐,效果都不错。
开设小食档口的作用因地、因店而异。王培欣观察到,北京多家餐饮企业都采取了这一模式。萃华楼在门口也设立了小吃摊,主要售卖馅饼、包子等,每天大约有1000元收入,收效甚微,“各家企业都明白,这解不了近渴,能挣一分是一分,减少亏损”。
除了拓展渠道,降低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自救”方式。张胜涛指出,此前胡大是通过一些中间商采购食材,现在开启了源头直采,使食材的价格略低于市场价。
此外,除了立足当下,企业还要面向未来,积极开展人才“自救”。一些餐饮企业与大型商超开展“共享员工”,稳定员工就业。其中,旺顺阁、眉州东坡与物美集团达成共享员工合作。一些员工一边在餐厅上班,一边到超市从事分拣、包装等工作,增加收入。
另外,保障员工不流失,就要让员工有活儿干,有钱拿。以胡大为例,虽然目前只开了两家店面,对员工进行了排班,上一天休一天,让大家都有事做,也算是一种人才“自救”。
“我们现在赔点儿钱,硬扛着。”王培欣表示,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自救”,盼望着疫情早点儿结束,人们的生活能恢复到像往常一样,出门逛街吃饭。
(见习记者 赵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