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小米,如今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是雷军。而有着“雷军背后的男人”之称的潮籍小米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总裁林斌,却低调得鲜有人识。
其实,在2018年小米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林斌持股13.33%:他也是小米科技除了雷军外,唯一一位持股两位数的创始人。在2020年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林斌以33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名列第524位,身家不容小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林斌与雷军
如果说,一个企业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对小米来说,雷军可以代表企业的精神内涵,而林斌则需要安营扎寨在幕后,负责处理事务。作为小米的二把手,林斌在小米科技的发展中,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从前期构建强大的团队,到线上的销售,最后建立和完善小米之家,林斌这些年从运营管理到线上下的销售,可以称的上是合格的副掌门。
从90年代开始接触互联网,前后供职于微软、谷歌的林斌,堪称一个传奇。
林斌,祖籍广东揭阳,1968年出生于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2019年,林斌回老家揭阳榕城区义和小学参观
林斌从小就思维活跃、成绩优异。读初三那年,母亲省吃俭用为他买了一台旧电脑学习编程,从那时起,林斌迷上了编程。就是用这个内存只有4K的老古董,林斌自己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游戏,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参加计算机编程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到了高三,他更因为成绩优秀,直接保送中山大学电子系。
1990年,22岁的林斌从电子系毕业,前往美国德雷赛尔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这份学历就算放到30年后的今天依旧十分耀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研究生毕业后的林斌,最初在一家普通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一做就是三年。
三年过去,林斌想换一份工作,不甘安稳的他开始再次寻找机会。各种各样的机会接踵而至,其中有来自华尔街的高薪职位,以及来自微软的offer。那时候的微软,还远不是后面的微软,那时候win95还没发布,所以给到林斌的薪酬,只有其他offer的一半。
但林斌仅仅用了2小时就做出决定——去微软。
林斌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也不知道微软以后会成为现在的微软,他只是纯粹喜欢编程,觉得能在微软学到最厉害的编程技术。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然后,他举家搬到西雅图,在微软一做就是11年,从软件开发工程师一路做到了工程总监,并在这里认识了李开复。
2000年,李开复亲自到微软总部找到林斌,想让他加入自己的团队,回国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经理。当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刚刚一年多,急需人才。此时林斌也有回国意愿,再加上李开复的诚挚态度,林斌决定答应邀请。
在林斌的推动下,研究院3年时间完成了超过70多项技术转移,覆盖多媒体,语音,数字墨水,图形,无线通信及互联网应用等技术领域,对10多个微软产品有杰出的技术贡献。不仅如此,林斌还和张亚勤一同成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直至2006年林斌离开微软,他已将工程院从30多人团队成长到400多人。
林斌、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与王坚,一向被称为李开复的五大门徒。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中国加入谷歌,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再一次,入职组建团队的李开复找到了林斌,希望林斌加盟团队。2006年底,林斌一路跟随着李开复,加入了谷歌,负责谷歌在中国的移动搜索与服务的团队组建与工程研发工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林斌和雷军的缘分始于2009年。这一年,林斌还在谷歌,希望可以推动谷歌和UCWEB之间的合作。而彼时的雷军已经是天使投资人,UCWeb正是他投资的一家公司。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林斌对产品发自内心的热爱让雷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那时,两个大男人经常在一起“煲电话粥”,聊到凌晨一、两点钟。聊着聊着,两人从合作伙伴聊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林斌和雷军日常在办公室聊天,林斌无意间说:“我想出来自己创业了,做一个互联网音乐的项目,你看怎么样?”雷军听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和自己一样有了创业的想法,对林斌说:“别做音乐了,音乐我们投点钱,别人干就可以了,没意思。咱们一起做点更大的事情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就这样,林斌果断卖出自己积累多年的微软和谷歌的股份,与雷军开始一起创立小米。那时,人们都亲切的叫他Bin的林斌,第一个登上了雷军的小米战舰,成为了小米总裁。在小米创立初期,他主要负责公司的招人、组织团队和基本运营。
现在看来,林斌的加入,对于小米初期整个团队的建立和人才的招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立初期,人手不够,林斌就兼职HR,凭借自己的人脉,为团队招来了微软的黄江吉、摩托罗拉的周光平、谷歌的洪峰,他们都成为了小米的联合创始人。甚至在微博招人、参加电视招聘类节目,为小米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为了了解用户需求,林斌还兼职新媒体运营,长时间浸泡在论坛、微博,与用户互动,收集反馈信息。
2014年黎万强闭关后,林斌接手小米电子商务系统。从未有过销售经验的他,在2015年米粉节,创造了211万台手机销量的奇迹,并创下了“单一网上平台24小时销售手机最多”的吉尼斯纪录,把小米一贯擅长的“粉丝营销”、“饥饿营销”战略发挥到极致。为了做好营销,林斌甚至不惜“裸奔”,吸引公众的关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线上销售系统逐步成熟之后,16年小米却陷入了低谷,不得不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开始实践“新零售”,重点建设“小米之家”,向线下发力。作为项目负责人,林斌可谓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开店、寻店、宣传,带领小米走出增长困境,最终交出一年开百店、手机出货量逆市上升的答卷。继“风口上的猪也能飞”大热之后,让“新零售”这一概念也火爆互联网,友商纷纷效仿。
在小米之家的建设过程中,林斌是第一线,他继承了雷军的劳模精神。小米公司内盛传一句话:“雷军不睡觉,林斌不吃饭。”根据小米员工回忆,林斌最夸张的一次到重庆巡店,赶飞机没吃早饭,结果一直到半夜十二点,忙到最后才说到了重庆应该吃火锅,这样才与员工一起吃上了当天的第一顿饭。2017年10月,小米提前完成了雷军立下的2017年200家小米之家的目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不论是幕后团队的组建,还是营销策略方面的建言献策,甚至是团队的线上线下销售铺路,林斌都算得上是小米合格的“幕后男人”。
有人把林斌和小米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相辅相成,又不可分割。对于林斌来说,习惯了在微软、谷歌安逸富裕和一成不变的日子,纵使有一天冒出了创业的想法,如果没有靠谱的合作对象和创业点子,也不可能最终得以实现。倘若失败,就意味着重头开始,所幸,小米带他走向成功。
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空有好的创业想法和资本,没有优秀的原始团队和管理,再好的风口也会被蹉跎。雷军是小米对外的一张名片,林斌则是小米内部的一剂强心剂。
作为“雷军背后的男人”,林斌一直很低调,直到2018年小米上市前的招股书才“曝光”了他的地位:他是小米科技里除雷军外,唯一持股两位数的创始人,总共持有13.33%的股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ios">><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ios">>>< class="pgc-img-border pgc-img-border-ios">>>从最初在微软、谷歌一心沉迷编程的程序员,到招贤纳士、学习运营的企业掌舵人,林斌完成了从技术大牛到企业管理者的多维度转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林斌运用他的商业天赋,将小米带入了新的战场,开始与真正的一线手机品牌同台竞争。从最初利用饥饿营销积累第一批种子用户打响口碑,到后来提高产能利用爆品营销全线铺开,帮助小米实现了从草根品牌到一线手机品牌的转型。如今,小米已然成为市值超过千亿港元的大集团。
<>家好,我是小羊,想必大部分90后对于《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并不陌生吧。那时候没有太多智能机的时代,电视里经常放着《小兵张嘎》,对于90后来说,印象最深的就应该是谢孟伟、王莎莎、张一山等人主演的这一部了吧,不知道大家还有多少人记得戏中那个“嘎里嘎气,勇敢机智”的嘎子呢?我想这部《小兵张嘎》是一代人的童年吧。那今天就来一起看看陪伴我们大多数人童年的他们如今是怎么样的呢。
< class="pgc-img">《小兵张嘎》剧照
>既然说到《小兵张嘎》,可能还是有一部分朋友不知道或者已经淡忘了这部剧,那么还是简单的说一下是怎么回事吧。
< class="pgc-img">谢孟伟剧中饰演的“嘎子”
>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一个男孩儿名叫张嘎,人们都叫他“嘎小子”,因为在一次日本人突袭时,嘎子相依为命的奶奶为了掩护八路军被日本人打死了,从那之后,嘎子便想尽各种办法参加八路军,用他的机智勇敢帮助了八路军获得了后面的胜利,他也最后当上了侦察员的这么一个故事。< class="pgc-img">
谢孟伟小时候照片
>那么如今的他们怎么样了呢?当时饰演张嘎的童星叫谢孟伟,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老婆,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子——“小谢谢”,一家三口过的非常的幸福。
< class="pgc-img">谢孟伟一家三口
>虽然在现在这个新生代偶像的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或许在银幕面前已经很少看见他们,没有了当初的火爆,但是他应该在不少90后的人群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很多人绝对没有想到,当初电视里那么瘦小的“嘎子”谢孟伟,如今是一位强悍无比,肌肉发达,散发着男人魅力的“猛男”。看到这里,是不是非常羡慕他的身材啊。
< class="pgc-img">谢孟伟近照
>目前的话谢孟伟有了家庭很少活跃在荧屏上,但是他现在的话经常会参加一些话剧节目,像“一本好书”等系列的,总之,“嘎子”现在有了漂亮的老婆和乖巧的孩子,可以看的出来是非常的幸福了。
< class="pgc-img">谢孟伟参加的话剧
>< class="pgc-img">谢孟伟妻子和孩子
>那么当初的妹妹“英子”的饰演者王莎莎呢,大家还记得那个扎两个“小辫子”的英子吗?和嘎子一起对付日本人,斗智斗勇,一个女孩子那么小就那么勇敢机灵,已经非常酷了吧。
< class="pgc-img">当时剧中的王莎莎
>到现在为止,14年之后,之前谢孟伟晒出了他与“英子”的合照,这算14年来首次同框,这么久了,两人都长大了,这么长时间才放出一张相聚的合照,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 class="pgc-img">谢孟伟与王莎莎同框合照
>那么“英子”的扮演者王莎莎现在怎么样了呢?相信大家应该看过当初的下饭神剧《武林外传》,当初里面那个爱吃糖葫芦的“莫小贝”就是王莎莎,可以说当初的王莎莎通过《小兵张嘎》、《武林外传》让很多人都认识了她,而且后面和张一山共同出演的《大熔炉之热血青春》,和“嘎子”谢孟伟出演了综艺《火力无限》,不过好像都不是那么的火。
< class="pgc-img">王莎莎饰演《武林外传》莫小贝
>< class="pgc-img">《火力无限》综艺
>他现在虽然没有之前小时候那么火了,但是现在的她学业有成,同时也自己开了一家名叫“莫掌柜火锅”的火锅店哟,我想说看过《武林外传》的人都应该知道莫掌门吧。没有继续做演员,而是转行做起了生意,这样的生活挺好的,也应该是她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吧。
< class="pgc-img">莫掌门火锅微博
>那么里面的那个带着个眼镜的“佟乐”呢?他可能是这几个人当中现在最火的啦,他就是张一山,想必大多数人对张一山之前最开始的印象都是《家有儿女》里面的刘星了吧?但是张一山可以说在他们之中是最成功的一位了,前几年他主演的《余罪》大火,可以说剧中演技炸裂呀,小羊就是一个沦陷着,非常喜欢。相信很多人都还在期待着《余罪3》吧,不过好像很难了。
< class="pgc-img">张一山饰演剧中的佟乐
>后面他还出演了《春风十里不如你》、《柒个我》等等非常多的影视剧,小编都看了,演技可以说非常的的让小羊佩服,《柒个我》中一人扮演七个不同性格的人设,简直太厉害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一看。
< class="pgc-img">大熔炉之热血青春剧照
>最近,被爆他在拍摄《鹿鼎记》,他那种痞帅痞帅的样子,大家觉得适不适合出演《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呢?这个小羊上一篇有专门说到张一山出演的《鹿鼎记》,在这就不多说啦。个人还是非常喜欢他的。
< class="pgc-img">张一山近照
>当初陪伴我们的童星都长大了,有的都有家庭,也有自己单独的事业了,在这不得不感叹时间过的真的很快啊,在这里小羊希望他们事业越来越好,毕竟他们可是陪伴我们童年的人呀。大家对他们还有什么印象吗?欢迎留言讨论。
< class="pgc-img">谢孟伟结婚照
>关注小羊不迷路,和你一起看娱乐。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可删。><>< class="pgc-img">>
期【 餐饮面孔】 ——黄记煌三汁焖锅创始人黄耕
古有桃花岛黄药师武功高强,蔑视世俗繁琐规矩,桀骜不驯;无独有偶,今有餐饮圈黄老邪厨艺高强,敢于颠覆传统餐饮,不走寻常路。
他以逆向思维方式向非正统餐饮发起挑战,“无油烟、无厨师、无食材重复使用”的“三无”模式打破传统中餐发展瓶颈,用三汁焖锅独立一派当掌门,开创中式餐饮产业新篇章。
01 行事不羁的成长期
北京西城区,名人辈出,像梅兰芳、宋庆龄等名人故居都集中在此,曲折悠长的胡同,错落有致的四合院,是京城最有故事的地方之一。
1961年十月,北京秋意渐浓,晨光熹微,草木笼罩着一层奶白色的霜,银杏大道涂满金灿灿的黄,远山枫叶也披上火红的罩衫……西城区厂桥街道的胡同儿里,一声婴啼,划破长空,黄耕便出世了。
计划经济时代长大,乐趣都要自己去寻找,黄耕找的是自在。弹球、跳皮筋、“打仗”……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乒乓球桌,一张桌子用粉笔画一条线便是“比赛战场”,一面青石板墙面,也够自娱自乐玩上半天。回忆起儿时趣事,眉宇间满是笑意,小时候的无拘无束,让他很早就非常有主见。
祖辈在庆王府当总管,负责餐饮方面的事物;父亲是营养学家,在北京最早的卫生防疫站工作(现在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父亲的工作非常忙碌,好像永远都不在家,小时候基本上见不到面。母亲要工作,哥哥姐姐不是上大学就是插队,我很小就学会做饭。”
父母不在身边,有大把时间释放天性,在四合院生长给他提供学习百家饭的天然环境,每到饭点院子里饭菜飘香,看见邻居家做得好吃,就去请教学习。一来二去,包饺子、擀面条、炒菜做的有模有样,受到街坊四邻夸赞。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觉做菜是件有趣的事。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他开始对做菜萌生喜欢之情。
黄耕出生餐饮世家,家人不仅会做饭,还有几道颇具中国传统味道的家传菜,那时父亲从事营养防疫学,经常告诉家人:茄子一定要放蒜;扁豆一定要焖微烂;炒青椒一定要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那些藏匿于血液中的餐饮基因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扩散,这份热爱也更深。
1978年高中毕业,学校成立高考补习班,把全年级16个班的“种子选手”挑出来,作为考大学重点培养对象,他因成绩不错成为其中一员。其实就算不考大学,也可以入编机关单位或者去工厂上班,但这些都不是自己热爱的。
从天赋秉异“别人家的孩子”,到骨子里藏着“叛逆”不走寻常路的青年。一次偶然的饭局,黄耕看似“大跌眼镜”的决定,便把自己以后的大半生交给了餐饮行业。
有一回,父亲在家接待朋友(北京某餐厅经理),在当时餐饮圈内名声卓著。黄耕刚好在场,就问对方:“我能去你那上班吗?特想学厨,当厨师!”父亲对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多做干涉,只是叮嘱:“反正你已长大,想好,考虑成熟,你就去。”
这个皇城根下长大,根正苗红的老北京,拥有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爷们气儿。第二天跟学校说,不上学了,去当厨子,老师纷纷劝说、连同学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
1978年五一节后,长安街新风饭馆里多了一个十几岁的学徒,这是黄耕正式踏入餐饮圈的第一步。
02 带着北派厨技烹艺游学
1979年,黄耕进入比全聚德历史都早的北京老字号——同和居,依旧从切菜等最基础的杂活开始干起。每天在后厨呆的时间最久,做完最基层的活,别人休息时,他负责看锅,一边守着煤炉子,一边拿萝卜练习雕刻,不知不觉身后一筐萝卜都被用完。
耐得住寂寞,更要开得出花朵。
所谓人无外财不富,一切都是背后的用功。宴席上摆放孔雀、龙、仙鹤等栩栩如生的作品,都是自己花大量时间观摩并练习,例如:去动物园看孔雀开屏;沿长安街西段走到新华门,看玉兰花从花苞、含苞待放、到怒放,从各个角度观察花开,经过练习后随手便能刻出让人称赞的作品。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8小时正常工作,剩余时间的利用决定以后发展高度。他比一般人用功都要多,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去其他饭店进修,提高厨艺。正是基因中携带的悟性加上后天努力的态度,让他的职场生涯稳中有进。
1984年,一次全北京的餐饮技能大赛中,黄耕获得北京青年烹饪状元。公布结果时,连师傅都很惊讶,毕竟在师傅、单位领导的视线范围内,他就是一个打杂的普通员工。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份殊荣是用多少个日夜换来的,实属当之无愧!
后厨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尽管获得北京青年烹饪状元,但那时企业还比较重视资历辈分,很多条条框框与自己想做的事相违背。他再次做出让人诧异的选择,放弃了在外人看来安逸又体面的国企工作,婉言谢绝领导和旁人的劝说,1989年9月离开工作十年的同和居。
同年10月份,因一次厨艺交流机缘去了福州,福州作为全中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城市,那时北京一个月工资大概300块,福州一个月已经3000块,看到外边不同的世界,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在北京的价值匹配度跟这里没法相提并论。回望入行餐饮这些年,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合资企业、个体都干过,经历过才明白自己当老板最自在。
< class="pgc-img">1989年黄耕作为最早的北派厨师闯南方,右边为黄耕
>90年代,赶上个体户风行。第一次创业是1991年夏天,在和平宾馆附近做夜市卖小吃,当时叫“老北京”,经营了一夏天,夜市冬天歇业;1992年1月8号在宽街(中医院斜对面)开了第一家小饭馆,名为“二友居”,主营炒菜,当时小饭馆只有四张桌子。经过一段悉心经营,实现财富积累,此时想要当甩手掌柜,于是用心培养接班徒弟,好不容易教个一年半载出师后,徒弟带着手艺陆续离去,掌柜始终甩不了手。
1997年,黄耕琢磨着不能总这么干,一方面费心费力留不住长期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小饭馆没法发展做大。正好那时有朋友要一起合作开一家500平的大店,“这么大店,我一个人炒菜也炒不完,那就做火锅店”。很快“三巴汤滋补火锅”面世,作为滋补炖汤火锅,三巴汤是用牛嘴巴、牛尾巴、牛鞭熬制而成,主打先喝汤后涮肉。那时候有一个口号:“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一经推出,门庭若市。
相比创业之前,他觉得生活最大的变化是自由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家人不会束缚自己,工作也终于不受人管制,能按照自己思想做决定,行为能力独立,财务端也独立。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由,但通往自由的这条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他来说,自己必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精进日上,不断冲破舒适区,打破传统,让改革创新成为深入骨髓的习惯。
03 独创焖锅流派
1997年第一家“三巴汤滋补火锅”开业后,经过不断打磨升级,品牌发展日益稳健,只要他愿意,此时便能当个甩手掌柜,逍遥又自在。但骨子里“爱折腾”、爱思考的黄耕,偏偏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都集齐之时,放弃当甩手掌柜的“梦想”。
反倒向自己提出一个灵魂拷问:“能不能做一个不需要厨师的餐饮品类?”
发问并不是空穴来风,那时在餐饮圈摸爬滚打已20年,亲身体验过培养厨师太难,后来总结“不需要厨师就意味着标准化餐饮”,这也是中餐发展的一个瓶颈。从食客就餐体验,及重视食安问题的战略角度出发,接着向自己提出:能不能做一个没有噪音、油烟的餐厅?能不能做一个没有任何回收利用的餐饮?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到底什么样的餐饮品类能满足以上三点呢?努力回想这些年自己接触过的餐饮,在各个菜系去找,未果。后来有一天回到家中,妈妈做了一道经常吃的菜——香辣汁鱼,从记事时起,这道菜在家里不管谁做都是这个味,他拍着脑门:“这就是标准化餐饮,这就是我要找的模式呀!”
香辣汁鱼是创立黄记煌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对主料、配料、调味料和烹饪器具上做更好的演变,打造标准化新式中餐模式。经过分析,一致认为调味料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于是把调味作为核心把控,在实验过程当中不断调试,特别繁琐,结合营养学,加入药膳,反复调汁,反复让专业人士来尝,最终研发出让圈内人也无法分辨其配料的调味剂。
< class="pgc-img">黄耕作为产品研发官,不断试验新品,研发新款调料汁
>拥有多年餐饮经验的黄耕,曾经也吃过商标的亏,调味料研发完成后,马上成立公司、注册商标。
最初的“黄记”被人注册过;遂加个字,改为“黄记黄”,但开门做生意,“黄”的感觉不太好;遂决定换个字,“黄记皇”,皇不能注册;那就再换,一波三折,最终寓意着辉煌未来的“黄记煌”诞生。
为何是三汁焖锅?一方面黄耕喜欢三这个数字,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代表多,代表无限,代表包罗万象,所以起名叫三汁焖锅,也预示着黄记煌三汁焖锅的发展愿景。
2004年北京玉泉路上第一家黄记煌三汁焖锅实验店开业,不负众望,这家店深受消费者喜欢。试点成功后,黄耕认为做事情就要专心专注,因此砍掉火锅项目,专心发展焖锅。
最酷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一定经历过刺激和磨难才会长大。
正当黄记煌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时,与合伙人出现不可协调的分歧,为了证明自己能做好这个品牌,2008年黄耕结束合作,收回品牌,选择再次创业。
47岁一切归零,从“心”来过。
黄记煌通过打磨工具,研制标准化的烹饪器具,让最难把控的火候得以控制,最早实现中餐标准化模式。不仅如此,也是最早给生意做减法,包括黄记煌的模式、操作和面积,告诉大家应化繁为简。
通过标准化的经营管理,黄记煌三汁焖锅遍布全国各个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其他城市。2013年走出国门,澳洲、美国、加拿大、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均有门店,黄记煌成为全国门店600+新式标准化中餐连锁企业。
2002年黄耕在笔记本中写到:“创造餐饮品牌,开创中式餐饮产业新篇章”。”通过15年的努力,焖锅自成一派,黄记煌成为品类开创者,黄耕也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04 江湖黄老邪
不走寻常路不仅体现在工作创业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吸烟喝酒烫头,这不就是黄耕本人嘛!他抽烟却不过度嗜烟,对烟斗情有独钟,家中收藏上百只不同国家、材质、样式的烟斗;爱酒,红的白的洋的都有所研究;喜欢染发,亮黄色的卷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但近两年很少看到他烫头染发,这跟2017年的一次手术有关,肺部长了一个肿瘤,所幸发现的早,12月18号住院检查,25号做手术,中间隔了5天,30号没拆线就跟医生说要出院。医生还从未见过这样的病人,问为什么要出院?他说:“明天是2017年最后一天,我不能把不好的事情留到明年。”
要想出院,就必须把肺里所有都积液排出,拔掉术后身上插的三根管(一根导尿管、两根肺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却用5天时间做到了。运动能帮助排空肺部积液,刚做完手术,麻药劲过了,顶着撕裂的剧痛,下床推着点滴架在医院走廊慢慢往前走,第二天晚上导尿管就被撤掉;然后尝试快走、骑自行车、借助振导仪等,很快剩下的两根管子也被撤掉,赶在新年来临之前出院了。
这就是黄耕,因为他跟别人不一样。
那次手术以后,他发生了转变,不仅戒烟,少饮酒,不烫头,而且还跟自己身体谈判,不强掳着自己,在原来基础上再次做减法。也许正是不断主动做“减法”,让他对自己所坚持的事情保持高度专注,而专注又为他带来领域里更加宽阔的思维。黄记煌如此,黄耕亦如此。
打小长在北京胡同大杂院里,性格里有老北京人天然的温厚和诚信。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管任何时候,诚信这两个字都不可缺。老北京话“一个唾沫一个钉”,信誉很重要。
做餐饮更是如此,但对于餐饮创业者而言,还需要具备勇气、胆识,以及对餐饮行业的了解。因为没有一个行业能简单的成功,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黄耕的餐饮人生始于1979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并轨前行,距今已近40年,从踏入餐饮圈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回头的想法。尽管已经是餐饮圈内知名元老,他坦言:“黄记煌未来发展之路还很长,「后黄记煌」时代的发展需要去延续。”
< class="pgc-img">黄记煌4.0版门店,琉璃黄的主色调,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品牌形象
>每个餐饮企业家都有做百年老店的梦想,创业于明朝永乐十四年的便宜坊烤鸭店,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作为中华老字号这绝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功绩,而是一场持续接力赛。黄记煌离百年老店还有85年,黄耕想在自己这一棒,把它送到一个很好的发展轨道上,让它像行星一样,按照既定轨迹运行。
所以,怎么做好自己的第一棒,去交好第二棒,这是他应该考虑的。至于接力棒交给谁?第二棒能不能交得好,是否会掉链子,一切都是未知。
未来怎么做?做了再说。
采访&文 | 李洁
编辑 | 李洁
本文版权归 [餐饮面孔] 所有,欲转载请联系平台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