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各消费品类均有不俗的增长表现。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356亿元,同比上升20.9%。
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5.2%。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
餐饮行业的增速显著高于其他消费行业,成为2023年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
2023年也是中国餐饮业首次突破5万亿元的历史性一年。对比2019年的餐饮收入,2023年的收入增长仍超过13%。据统计,以197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为起点,餐饮收入从1万亿元历时29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历时5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3年,从2018年达到4万亿元至2023年超过5万亿元历时6年。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全年餐饮收入突破5.2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2023年,随着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积极开展文旅+美食、夜经济、展演+美食等促消费活动,推动餐饮行业快速复苏,发展信心进一步恢复,充分体现了餐饮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等特点。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纵观全年的市场表现,2023年1月-2月期间餐饮市场复苏回暖劲头强劲,自3月起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其中以第二、第四季度的表现尤为亮眼,餐饮收入增幅分别达到31.7%和24.3%。
餐饮业不仅是就业人口的重要下游,同时也能带动配套相关产业。据中国商报报道,根据调研我国餐饮业原料进货成本在营业额占比平均水平为40%,意味着2023年餐饮业带动了农副食材、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下游产业约2万亿元的营收。
除了数据上的出色表现,2024年的餐饮行业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餐饮行业的六大变化
首先就是餐饮行业的快速复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回升,文旅带动的餐饮消费掀起高峰。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开展的假期餐饮市场调研数据,2023年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受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大幅增长,分别上涨24.7%、149%、67.5%。
二则是预制菜的理性发展。虽然饱受争议,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消费习惯改变、速冻冷鲜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推动预制菜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餐饮企业、生鲜电商、速冻食品企业及相关企业纷纷进入预制菜市场。值得关注并限制的,是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场所如何选用预制菜。
三是营养健康理念日渐风行。随着消费理念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餐厅和食品时,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成分质量和健康影响。相对应的,餐饮企业正在积极践行“减油”“减盐”“减糖”等营养健康理念,推出健康饮食菜单。
四是餐饮消费市场更加关注“质价比”。消费者更加务实和理性,不再为单纯的高端品牌和浮夸的营销宣传买单,消费更加追求“质价比”。
餐饮消费的客单价呈下降趋势,餐饮消费的刚需属性逐渐加强,中低客单价的消费增速相比其他更高。以大众化中式便民餐饮为标签的餐饮连锁品牌发展速度更快,而分析其客单价变化趋势和公司营业战略,都将降低客单价提高质价比作为重要方向。
五是数字化的应用更广更深。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已成为餐饮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支撑。在增加收入方面,餐饮企业通过线上平台获得更多收入。
近年来冲击IPO的连锁餐饮品牌在招股书中都明确将数字化升级作为重要的募资用途,而参考其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提高内控效率,更是将线上交易、新零售作为重要创收方向。
六是线上线下“双主场” 深挖餐饮消费潜能,品牌外卖店悄然流行。以外卖为主要营销渠道的餐饮集团子品牌日益增加,根据其特点重建供应链体系、研发新菜品和选址策略,将餐饮需求的开发推向新高度。
根据以上六个变化趋势,不难看出,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以营养健康和高质价比为发展理念,依托数字化升级,深挖餐饮消费潜能,餐饮行业在新的一年里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冲击IPO,谁能赢?
2024年伊始,便有餐饮企业小菜园冲击IPO,而招股书中显示的业绩数据和经营情况均表现不俗,试图实现敲钟。
大众化便民餐饮这一细分市场在2022年的市场规模就已达到30244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餐饮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
当前这个赛道则有着不少强力竞争者,包括已成功上市的九毛九旗下酸菜鱼品牌太二、正在冲击上市的绿茶餐厅、老乡鸡、和计划在2026年冲击上市的西贝等。
值得关注的是,早前将小菜园视作主要竞争对手的绿茶餐厅在2022年10月第三次上市失败,而当时两者在客单价和营收量级上都相当接近。然而以网红餐饮出道的绿茶,仍缺乏资本吸引力,因此市场对其进一步实现扩张和盈利的能力终究存疑。
同样的问题或许也摆在其他几家正在尝试和计划IPO的餐饮品牌面前,然而当前的餐饮发展趋势与2022年却天差地别。
原本所处的细分赛道在未来3-5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同时依托社区食堂的发展战略,客单价在百元以内的餐饮品牌或将迎来全新的机遇;而堂食、外卖、新零售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战略也将充分挖掘餐饮消费的潜力。“加密、打透、扩张”也将成为餐饮连锁企业的新打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24餐饮行业市场简析报告
该报告由嘉世咨询发布,主要探讨了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5.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 餐饮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月度数据显示行业的快速复苏。
2. 产业链结构:
- 餐饮行业上游包括食材、包装、餐具供应商。
- 中游涵盖正餐、休闲餐饮、快餐等多种业态。
- 下游面向个人和团体消费者。
3. 企业注册与注销情况:
- 2023年初餐饮新注册企业数量冲高后逐渐回落。
- 注销吊销企业数量在5月后激增,反映出新开门店的存续能力较差。
4. 企业恢复程度:
- 尽管单店收入未完全恢复至2019年水平,但部分上市公司如百胜中国、海底捞等整体收入增长显著。
5. 门店扩张:
- 大部分餐饮上市公司保持门店增长,部分品牌门店数量翻倍。
- 少数公司如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在22、23年进行了门店调整。
6. 高端餐饮承压:
- 高端餐饮面临人工成本、房租和低利润的挑战,需要创新转型。
7. 餐饮高基数压力:
- 2024年1月国内餐饮上市公司收入同比持平,但存在高基数压力。
8. 连锁化率提升空间:
- 我国餐饮连锁化率提升至19%,与美国的54%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9. 消费者担忧:
- 公众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的担忧增加,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上班族。
10. 餐饮供应成长赛道:
- 餐饮供应被视为未来5-10年的成长赛道,但总量增长放缓,考验企业能力。
11. AIGC技术应用:
- AIGC技术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包括个性化菜单建议、客户支持、用户体验增强、预订外卖服务和员工培训。
12. 行业挑战:
- 新品牌涌现、运营成本增加、健康饮食趋势、食品安全问题和技术革新带来的营销复杂性。
13. 行业趋势:
- 创新带来品牌记忆点、“餐饮+”新体验、餐饮“超市风”、多主场渠道建设和科技降低人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增长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上升、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餐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关注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还强调了AIGC技术在提升餐饮业服务和运营效率方面的潜力,以及连锁化和下沉市场对于餐饮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万象简介
分享各行各业的精彩报告,前沿资讯,覆盖行业广,质量高。每日更新不辍,小万与小象提供无限次代找服务,每日只需1毛钱,数万份报告随便下。
获取方式:知识星球APP中搜索“万象报告”或扫码登录,即可下载所有报告,详细报告内容可下载后查阅。
< class="pgc-img">>免责声明:本账号只做内容的收集和分享,报告内容来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淘金先富卖铲人!
这不,新茶饮品牌拼得“死去活来”,才出了奈雪一家上市企业,而后端的供应商们却正在排队上市。
近日,给“喜茶们”卖杯子的、卖果汁的、卖小料的供应商纷纷都被曝出准备上市,还有一批供应商已经敲钟。
值得关注的是,“卖铲子”的供应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淘金者们也不甘落后——餐企们开始布局后端挣“供应链”的钱。
一场餐饮上下游的暗战已然打响,餐饮产业化正在拉开帷幕!
“卖铲人”的狂欢:
排队上市,新茶饮供应商们在闷声发财!
当一个风口来临,风口上游的确定性红利可能要大于风口本身。
在19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中,大部分淘金子的人没赚到什么钱,但卖铲子的人实实在在发了大财。
同样,“淘金”新茶饮倒是给“卖铲子”的供应商制造了赚钱的风口。
1、油柑热背后,“卖果汁”的净利暴涨210%
去年,奈雪推出的“霸气玉油柑”,一经上架就成爆品,并在行业里掀起“油柑热”,直接带动上游油柑价格上涨近10倍。
而这一爆款的诞生,离不开背后的供应商田野股份。
成立于2007年的田野股份一直以来专注热带果蔬原料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此前的头部客户是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和娃哈哈,营收增长较为乏力。
但新茶饮火了让它改变了命运。
2020年起,奈雪、茶百道、一点点、沪上阿姨等逐渐开始成为其头部客户,到了2021年,它的整体营收达到4.59亿元,增幅达到了72.57%;净利润6517.76万元,增幅更是达到了210.34%!
其中新茶饮客户的营收占比高达61.82%,奈雪与茶百道更是以20.04%和14.38%贡献率位居前两名。
业绩的暴涨,让田野股份于今年6月中旬,在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2、限塑令背后,“卖杯子”的一年卖出21亿只
给新茶饮卖果汁的一路走来一路赚,卖杯子的也毫不示弱。
给瑞幸、喜茶等提供餐具的恒鑫生活,靠着卖纸杯,撑起了33亿元的市场估值,在今年5月,向深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申请创业板上市。
恒鑫生活成立了25年,它起初是夫妻创业靠印刷起家,2001年转型卖纸杯,也成为国内较早将柔版印刷应用到纸制餐饮具的企业。2008年,国家推出“限塑令”后,夫妻两人又推出了以PLA等可降解塑料为主的纸制和塑料餐饮具。
目前它是瑞幸咖啡、喜茶、星巴克、益禾堂、麦当劳、德克士、蜜雪冰城、汉堡王、Coco都可茶饮、Manner咖啡、古茗、DQ等一众品牌的纸制与塑料餐饮具提供商。
其2021年共卖出纸质餐具20.1亿只、塑料餐具19.5亿只,营收高达7.19亿元,净赚8123.61万元。
3、奶茶“粥化”背后,卖小料的年入超5亿
从2019年来,拼小料大战在茶饮业爆发,奶茶“粥化”成了流行趋势。
这无疑给卖小料的供应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不久前的7月15日,为喜茶、星巴克等提供“小料”的食品调味料企业宝立食品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已连续收获了5个涨停板。
德馨食品则是下一个潜力,它主要是为现制饮品提供果风味糖浆,饼干碎、寒天晶球、果冻等系列小料,在7月5日预披露招股书,拟深市主板上市。
2019-2021年,德馨食品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93亿元、3.57亿元、5.29亿元。它的客户可都是“明星”,包括百胜中国、麦当劳、星巴克、瑞幸咖啡、7分甜、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书亦烧仙草、呷哺呷哺、华莱士、阿华田、乐乐茶、海底捞、永和大王、三只松鼠等知名品牌企业。
不仅以上品牌,此前,为元气森林提供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和为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提供原料的佳禾食品已经完成了IPO敲钟。
淘金者的“苦楚”:
餐饮规模负效应,远不如供应商好赚钱
卖调料的、卖餐具的、卖食材的餐饮供应商们赚得盆满钵满,排队上市,而餐饮品牌们却深陷疫情的泥潭,处境艰难。
这反差让不少餐饮人心酸,因为只做餐饮前端,靠门店端盘子卖菜挣钱太辛苦了,风险也太高了!
1、餐饮抗风险能力弱,仅靠门店盈利壮大很难
餐饮是个勤行,干得都是脏活累活,365天夜以继日地干,但赚得却很少。有一句话最贴切,“操着卖‘粉’的心,却赚着卖白菜的钱”。
不仅干得多挣得少,还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就像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曾说,“我们是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干活的人。 ”
的确,餐饮门店抗风险能力太弱了,别说疫情了,有的时候顾客的一个差评,都可能毁了一个餐饮品牌;要是一家门店没经营好亏损了,可能得用5家门店利润来补“坑”。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未知风险也很大,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
想要做大做强就更难了,因为餐饮没有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和风险也越高。门店是个重资产模式,但凡开一家门店,都离不开租金、食材成本、物料设备投入、人员的投入,每多开一家店,这种固定成本就会水涨船高。
疫情下,这种困难被加倍放大,就连老大哥海底捞都关店近300家求“自保”,更别提那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餐企了。
2、“流水的餐厅,铁打的供应商”,供应链上市潮更猛烈
而供应商就不一样了,正所谓“流水的餐厅,铁打的供应商”。
餐饮4万多亿的市场就摆在那,就算一家餐企被“打倒”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品牌站起来,再加上餐饮连锁化趋势不可阻挡,餐饮供应商们不愁客户。
而且供应链更好标准化、也更稳定,还更好赚钱,这让资本的目光纷纷从餐饮前端转向后端,餐饮供应链上市潮开始兴起:
去年9月,千味央厨成功上市,成为“速冻面点第一股”;更早的4月,立高食品成为“冷冻烘焙食品第一股”;佳禾食品同月也上市成为“奶精第一股”;同年11月,盖世食品登陆“北交所”,正式成为“预制凉菜第一股”;今年7月,宝立食品也成功上市……
资本也争相涌入供应链赛道:复合调味品品牌“川娃子”去年12月宣布完成近3亿元A轮融资;专注高端新式冷冻食品的“乐肴居”上个月刚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不胜枚举。
业内专业人士预测:未来餐饮供应链上市的企业数量,可能将远超过餐饮上市公司的数量。
产业融合大战拉开序幕:
淘金者开始“卖铲”,卖铲人开始“淘金”!
但连锁餐企们不甘于只靠炒一盘又一盘菜赚的那几个辛苦钱,而是盯上了“卖铲”的生意,挣“供应链”的钱!
餐饮供应商们也不再局限于B端,而是看上了C端的大蛋糕,拿着“铲子”,直接在广袤的餐饮市场“淘金”。
于是,淘金者开始卖铲,卖铲人开始淘金,一场餐饮产业化的融合大拉开了序幕。
1、连锁餐企们布局供应链,用“品牌+供应链”模式致富
餐饮淘金者“卖铲”主要是用“品牌+供应链”的新盈利模式,目前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万店餐企们化身“卖铲人”,靠供应链赚钱。
无论是华莱士、蜜雪冰城、正新鸡排等餐饮万店品牌,还是巴比馒头、杨国福等上市或预备上市的头部餐企,它们披着餐饮品牌的外壳,本质却是“供应链”公司。
就如不久前提交招股书的杨国福财报显示:其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11.6亿元,销售食材调味料等供应链收入占比为83.6%。
它们盈利并非依靠餐饮品牌的前端门店赚钱,而是通过后端供应链,为加盟商提供供应链服务来赚钱,靠供应链“造血”让这些餐企在疫情下活得更轻松一些。
一种是连锁餐企们布局供应链,切入B端和零售市场。
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做供应链生意,自己的前端品牌消耗不完的产能,还可以卖给其他的餐企或者直接做成预制菜零售。
就如眉州东坡成立王家渡食品,主要为餐企和家庭提供川味预制菜,覆盖BC两端,已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准备上市。
这和海底捞拆分出供应链颐海国际走的是一样的道路。
除此之外,不管是为了盈利模式多样化,还是为了品牌抗风险能力更强,越来越多的餐企在自建供应链:
蜜雪冰城斥资5000万开农业公司;喜茶在梵净山建立起了面积达500亩的自有茶园;悸动烧仙草在福建武平建立生态仙草基地……甚至如夸父和喜姐炸串等拿到资本的品牌都奉行着“供应链先行”的原则。
“得供应链者得天下”,已成为餐饮业的共识。
2、供应链大鳄们“绝地反击”,布局终端门店和卖预制菜
但餐企自建供应链,这对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供应商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们随时可能面对被“踢开”和“替换”的风险。
而且,疫情对餐企打击太大,“金主们”生意不好做,传导到上游供应商们也业绩惨淡。
为此,凭借着后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这些卖铲人就直接下场淘金了,也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供应商们把触角伸向了前端开餐饮品牌,抢食餐企生意。
就如去年2月,千味央厨在郑州开20平米人均6元的“早饭师”,主打灌蛋油条,宣称5年内在全国布局10000家门店,进军早餐赛道。
正大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餐饮,推出了“可喜可禾”、“面小蛮”、“鸡酱法”等多个快餐品牌。
虽然不知道现在这些品牌怎么样了,但它们的试水,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供应链后端巨头们,杀入餐饮前端抢食。
另一种是入局预制菜,直接在零售终端分羹。
随着预制菜的爆火,不少供应链企业开始在BC两端同时发力,以安井、双汇、金锣、新希望六和、正大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都纷纷布局预制菜。
成绩还挺不错,正大猪肚鸡2022年Q1销量环比增长518%,安井酸菜鱼2022年Q1销量环比增长452%。
于是,预制菜成了餐饮品牌和供应商的“决战”之地,产业融合进程正在加速。
职业餐饮网小结:
餐饮前端生意赚钱太难了、太苦了,特别是疫情让餐企看到了自己的脆弱。
而“卖铲子”的供应商们闷声发财、排队上市,这让餐饮人羡慕中又带点心酸,但也更看到了后端生意的无限可能。
这其中也蕴含了一个启发:餐饮一定要产业化,只有“品牌+供应链”的新碰撞,让餐饮前后端,彼此相辅相成,餐企才能抵御更多的不确定性,才能扛过一次次危机,才能基业长青。
产业化,是餐企规模化必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