侑根:投资百万做“南粥北面”
作为川足的代表人物,曾经的国足主力邹侑根也是一个生意人。2005年,坐落在成都通锦桥路上的一家粥店开张,这家名叫“南粥北面”的饭店规模庞大,足有5000平方米左右,上下三层。邹侑根和一干朋友投资400多万元,专卖自创的粥底火锅,据了解,这家火锅店的生意非常不错,平时也是成都球员聚餐的好地方。邹侑根的火锅店成为了成都的一个特色,这位老将的生意同样不错。
谢晖:洗剪吹老板
谢晖首次下海,是和朋友合作,开了一家名叫Lion的酒吧。那一次,谢晖以自己的名气,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开张后不久,碰上门前马路翻修,影响了客源,加上30万元一年的租金偏贵,酒吧最终只能歇业。1998年10月,谢晖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一家美容院,名叫“丽晖美发美容中心”。
“发型设计”是谢晖从小的愿望,球队训练之余,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美容院的筹备上,细到引进一套设备、购入一瓶发胶、招收一位员工,都要亲自过问。店里的大部分用品,都是谢晖从国外带回来的。据说三年不到,美容院就收回了成本。谢晖曾经最大的头衔是“四维”体育设施公司董事长。那是一家以经营体育场地草坪为主的企业。
彭伟国:六家饭店的老板
1998年,彭伟国就下海,和朋友办起了高档食府凯悦酒家。2001赛季结束后,彭伟国正式告别足坛,全身心投入餐饮业。如今,凯悦饮食管理有限公司名下餐馆,已从广州连锁到东莞,甚至在北京东三环附近,都有“彭总”的产业。时任深圳平安俱乐部总经理的顾凯,对彭伟国商业王国的扩展速度大为惊叹,戏言“阿国,你也买块我们的场地广告吧……”
大王涛:在大连开起音乐酒吧
在征战绿茵场期间,大王涛就在大连参与投资了一个音乐啤酒吧,但是除了圈内人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大王涛开的店。不过这家音乐酒吧在大连市区却显得较为别致,大王涛经常与圈内好友在此聚会,不少球迷也会前来捧场一起看球。随后离开绿茵场的王涛更专心的照料起来了自己的生意,大王涛的生意经也一直没有止步。
韩鹏:高级餐饮店扎根济南省体
在济南的山东省体育场外,韩鹏参股的一家高档饭店名为“一统三锅”,饭店的另一个老板是前鲁能球员刘志勇。韩鹏之所以入股饭店,缘于两人是发小,从十几岁就开始一起踢球。刘志勇开这家饭店,韩鹏也给予他很大的支持,而且韩鹏还是这家饭店的股东。对此,俱乐部常务副总韩公政并没有反对,而韩鹏表示这也是给队友们和球迷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的场所。韩鹏的这家饭店已经成为了山东球迷聚会的去处之一。
徐云龙:国安指定理发店
头发不多的徐云龙却打起了头发的主意,开了一家名为“DJ龍STYLE”的美发馆,国安全队都几乎成了徐云龙店铺的代言人。由于是北京国安的队长+队魂,徐云龙的美发馆生意一直不错。
王鹏:先卖软件再开网吧
王鹏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子玩具,踢球后,这个爱好更是有了资金上的保证,早在1998年,王鹏就买了一部康柏笔记本电脑。2000年5月,王鹏不甘只做消费者,他在大连闹市区人民路上,与朋友李先生一起开了家电脑软件店,取名“科正软件店”。2003年下半年,王鹏得知有一处400平方米的公建房出售,他当机立断,通过银行贷款拿下了房子。由于空间较大,王鹏将网吧隔为两层,取名“蓝色飓风”。正式营业后,王鹏找了一位朋友打理生意,自己有空就来网吧看看。
高峰:开酒店虎头蛇尾
2003年2月9日,高峰决定正式离开足坛。退役后,高峰和朋友们开了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并跟着宾利汽车公司学习做生意。
2004年5月25日,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的富邦大饭店开业,这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店的老板正是高峰。开业庆典上,那英、孙楠、满文军、景岗山等艺人纷纷前来捧场,高峰本人也登台露脸为酒店开张造势。随后因为陷入私生子的官司,这家生意红火的酒店不得不停业关门。
李毅:王子厨房红遍南国
2005年效力于深足期间,在赛场上如日中天的李毅开始涉足餐饮行业,他的“王子厨房”餐厅也在深圳迅速壮大,扩展到了三家连锁,随后生意越来越火。李毅大帝的餐厅已经成为了深圳著名商圈中信广场的标志性餐馆。在深圳稳步发展壮大后,“王子厨房”随后又在成都、宁波开设分店。李毅大帝不仅名声在外,其的餐厅与大帝本人一样,红红火火开遍南国。
魏群:房地产、开矿、饭店全涉猎
魏群退役后做过房地产生意,也做过开矿的买卖,但风险实在很大。此后,“魏大侠”又曾返回球场,带四川队打甲级联赛。四川队解散后,魏群又重返商海,这两年在做空气净化装置生意,为了推销产品还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酒楼当做门面店。
韩端:女足美女开酒吧
2010年12月,一直在大连家中养伤的韩端在大连市开发区开了一家。在开酒吧之前,韩端还曾办起了“韩端女子足球学校”,免费面向全国招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韩端开了这家300平米的酒吧。白天经营粤菜,晚上9点之后就摇身变成酒吧的形式,店内有一块大屏幕,也可供球迷们看球。
>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今年2月7日,2023年下半年“运城好人”榜单揭晓,永济市张营镇陶城村村民何兴赫然在列。为照顾有精神疾病的岳母,何兴甘愿辞去在北京如日中天的餐饮事业,十一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岳母,并精心操持、帮助妻弟顺利结婚生子,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一段佳话。
陶城村,原名“河滨村”,传说是舜帝制陶烧陶之地,这里曾因舜陶河滨而闻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新时代,由北陶和南陶并村组合的陶城村,立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汲取虞舜德孝文化精神营养,谱写出新时代“舜陶河滨”的动人篇章。
德孝治村新气象
位于南陶自然村的“舜陶河滨”大院,有雕梁画栋的陶城大舞台等。其中最为耀眼的,是修葺一新的陶文化展厅。
“这个展厅占地200多平方米,主要陈列舜陶制作技艺系列文创产品、展示‘舜陶河滨’工艺流程及本村评选出的德孝典范。”陶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英峰说,“去年,我们投资11万元对原闲置房屋进行装修,这些资金都是热心村民自发捐助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公益捐助不止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古庙会,陶城村干部和村民都要集资五六万元,邀请蒲剧团演戏助兴,免费给老年人理发,并提供长寿面、油糕、羊肉泡等当地特色饭食。此外,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村里不少爱心人士也是争先恐后,为老人们送上节日大礼包。
“今年刚举办的陶城古会,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每天一大早,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陈英峰说,“此次古庙会,我们邀请平陆县蒲剧团献演3天6场大戏,又为前来赶会的老年群众提供丰盛大餐,每天免费吃饭的群众能坐100余桌。其间,还表彰了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和五好家庭,让德孝文化入脑入心。”
“德自舜明”,由舜帝开创的德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如今,陶城孝老爱亲蔚然成风,历年来涌现出文明户70余个,五好文明家庭10余个,好婆婆15人,好媳妇20余人。特别是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坚持6年不间断,免费为村里留守老人提供幸福舒心的康养生活,解决了在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这就不得不提及,曾受镇级表彰的德孝典范、村妇女主任寻冬芳。自日间照料中心运行以来,她就义务承担起照顾村里70岁以上留守老人的重任,每天骑车4公里往返镇村之间,确保老人能吃上新鲜蔬菜;除了吃饭时间端饭送菜,还帮助老人洗澡、梳头、理发……
“这里长年有20多人吃饭,每人每天供应两餐饭食,现在老年人都愿意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寻冬芳告诉记者,“每月初一和十五,我都和另外几个‘孝老’好媳妇自掏腰包,做几道特色菜,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改善生活。”
德孝文化代代传,好人好事树新风。陶城村年轻人多数在省内外经营面馆、饺子馆等餐饮门店,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村集体担起敬老孝亲的责任,为大家解除后顾之忧,人心自然和顺和谐。据悉,村里已连续多年未发生过一起社会治安事件,好民风催生乡村治理新气象。
“靠水吃水”新棋局
在陶城村村西,占地70亩、曾经无人问津的原尊村引黄一级提水站产业园,正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进入园内,两栋种植有普罗旺斯西红柿和黄瓜的温室蔬菜大棚,刚完成今年的收获。“由于经营不善,这个产业园长期缺乏活力。去年,我们村集体承包了园区后,先是建了这两个占地一亩二分的大棚,已收入近5万元,其中观光采摘收入几乎占了一半。”陈英峰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打算鼓励返乡创业者在这建民宿、经营餐饮。村集体将在农地附近围上栅栏,养殖鸡、鸭、鹅等。同时,利用这里的10亩闲置农地发展‘共享菜园’,届时城里游客可以认领一块菜地,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
园区南部片区,是今年3月新开发的项目——垂钓园。园内,波光粼粼的水面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垂钓者闲坐凉亭,手不离竿、眼不离漂,静心等待起竿瞬间的那份喜悦。
“之前经常去河南三门峡、灵宝等地钓鱼,真没想到咱们永济也有这么好的垂钓园。这里环境好、水质好、鱼的活性好,体验感更胜一筹。”来自运城、已有10余年垂钓经验的李朋杰说,“最近在微信群里得知后,我和朋友一起过来,已经是第3次。根据钓上鱼的品类费用和钓位费,每次消费大概两三百元。”
“从元旦试营业至今,每天都有二三十名垂钓爱好者前来钓鱼,从早待到晚,钓位费50元至100元不等。下一步,我们将举行垂钓大赛,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陈英峰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舜帝依水制陶的故事代代流传。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交通优势,陶城村发展休闲垂钓产业大有可为。“这片占地50亩的区域共有5个鱼池,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村集体接手后,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目前5个鱼池均已达到垂钓条件。”陈英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垂钓园运营后,附近沿黄10个村的70多个鱼池将连片成网,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赓续德孝精神,“舜陶河滨”著新章。随着鹳雀楼、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等10大系列30余种舜陶制作技艺系列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陶城村正闻鸡起舞,加快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业态,奋力蹚出一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路子。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黑马:在国内高端餐饮企业普遍仍在苦苦摸索转型之路的当下,旺顺阁的逆市扩张值得业界研究。
自2012年底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颁布以来,高端餐饮市场急速下滑,多家风光一时的高端餐饮企业已开始各谋生路:湘鄂情宣布剥离餐饮业务,进军大数据;俏江南易主,业务转向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全聚德营收下滑,但受制于中高端餐饮这一定位,其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在高端餐饮市场一片衰落的情况下,旺顺阁创始人张雅青已从2013年停止高端品牌扩张,通过重新定位、调整运营战略、由街边店到商超店、借势营销等方式,凭“鱼头泡饼”这一道菜,年销售额就已达到2亿元,占总营收的40%,实现了逆市扩张。
目前,旺顺阁在北京已有15家店面,其中鱼头泡饼店10家,仅2014年,旺顺阁就新开店面三家,其中两家为商超店,一家为街边店。
打磨核心产品
15年前,经营超市不大顺利的张雅青,在某农家院吃饭时,尝到了当时流行的侉炖鱼,并和这道菜的厨师郭金喜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很快,两人东拼西凑,开起了第一家店,取名旺顺阁。
餐厅开业后,侉炖鱼卖得并不好。张雅青和郭金喜开始研究新菜品——把炖鱼和泡饼结合起来。几个月后,鱼头泡饼推出,反响异常火爆。
随着鱼头泡饼的走红,模仿对手开始跟风出现,而郭金喜等团队成员也陆续出走、自立门户。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张雅青的店面面临拆迁,就在此时,他做出了停止制作鱼头泡饼的决定,并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了北苑旺顺阁海鲜广场,后者经营状况良好。
2003年,接受顾客建议,张雅青重新请回郭金喜。为防止菜品再度被竞争对手模仿,二人花了近一年时间研究鱼头泡饼的新做法。2004年,旺顺阁鱼头泡饼店重新开业。
回到鱼头泡饼本身,张雅青称:“别家只把鱼头泡饼称为家常菜,而旺顺阁把它视作灵魂,这是我们得以生存下来的命根子。”
为了做出好吃的鱼头泡饼,旺顺阁在选材、调料、火候、烧制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首先是原材料。张雅青称,旺顺阁鱼头原材料,均选自饮用水水库鱼,这些鱼在生长过程中,未被投喂饲料、无污染,在自由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此外,旺顺阁鱼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个头大。
其次是鱼头泡饼调料。旺顺阁鱼头泡饼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他们自主研发的秘料,目前全公司掌握该配方的,只有张雅青和郭金喜。据称,此秘料的最大功用是去腥味和确保口感,配方已随着季节和口味要求的变化进行了无数次调整。
第三是火候。对于烹饪鱼头来说,只有在火特别冲的情况下,胶原蛋白等才能被激发出来,做出来的汤汁才会更加浓厚,而食客在家做,往往火不够旺,即便按照菜谱做,也很难做出这一味道。
为实现各门店菜品标准的统一,围绕鱼头烧制方法、烧制时间等,旺顺阁相应员工均需接受严格培训,而且每三个月,旺顺阁都会进行内部业务大比拼,大家以此互相学习、提高。
目前,鱼头泡饼这一道菜,创造了旺顺阁40%的营业额,顾客点单概率接近90%。
解决标准化难题
就中餐连锁品牌而言,标准化是每家行业企业均需面对的问题。通过鱼头固定区域选材以及独家秘料的研制,旺顺阁首先解决了食材的标准化问题。
2006年,在已开出四五家鱼头泡饼分店后,旺顺阁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厨房,初衷是确保集中采购的原材料能够及时稳定送达各门店。为此,张雅青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鱼头的清理、收拾,秘料的研制,大部分半成品和凉菜的制作等,都在加工厂内落定,最后由旺顺阁物流车队完成配送。
在解决门店对厨师依赖这一问题上,旺顺阁的做法是,上岗前,所有拳头产品主厨都必须经过统一筛选、培训,每个鱼头泡饼店至少配备五到六个厨师,以防某位厨师突然辞职对所在门店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所有厨师都必须当过3年以上师傅,才能操刀鱼头泡饼这道菜的具体制作。得益于公司的不断发展和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张雅青称,鱼头泡饼师傅流失率低于1%。
目前,旺顺阁鱼头泡饼店厨房基本人员配备为,厨师长、副厨师长,鱼头泡饼、凉菜、面点等配备主管,以及再下一层级的厨师和小弟。新店开业后,大厨、总厨至少要到店里盯上一个月,对菜品进行品质把控,以确保味道正宗。
和急于扩张的大部分连锁企业不同,旺顺阁的开店速度非常慢,年均只有三家,但正因此,他们在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以及菜品的生产控制等方面有了充足的时间。
重新定位
在中央八项规定推出前,国内高端餐饮生意如日中天。当时旺顺阁经营的品类比较多,有高端的海鲜广场,有中端的鱼头泡饼店、火锅店、商务会馆等。
2012年12月1日开业的旺顺阁石景山海鲜广场,可谓生不逢时。5000多平方米的店面,投资了6000多万元,但食客寥寥无几。张雅青当机立断:砍掉海鲜,转作鱼头泡饼,换掉习惯于做高端餐饮的管理团队,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找到了专业咨询机构为之进行战略梳理,希望找到最佳发力点。
摆在该专业团队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旺顺阁重新定位。在他们看来,旺顺阁之前的“北京烤鸭全聚德、鱼头泡饼旺顺阁”并不是最好的定位,因为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旺顺阁总是跟在全聚德后面的印象,而且地域性太强。讨论后,“大鱼头,不容易吃到的美味”代替了前者,一为突出旺顺阁鱼头大的优点,二为突出鱼头泡饼的稀有性及旺顺阁对这道菜的创始意义。
旺顺阁的鱼头泡饼店此前一度供应海鲜,但在重新定位后,海鲜已基本上从菜单上被划掉了,只保留了一些小的、相对便宜的海鲜类菜品。
在菜单结构上,旺顺阁将鱼头调整为尖端产品,同时由之前的统一价位变为三级价位,按照重量重新分级。同时,做好必点菜,降低运营难度,其他菜品改为亲民价格,予以下调。这样,在保持客单价不变的情况下,更突出鱼头核心产品的地位,鱼头销量因此翻了3-6倍,利润大幅增长。
在运营方面,张雅青提出了“顾客旅程”的概念,即顾客从进店,到排队等位,再到就餐的整个过程。等位区,旺顺阁放了“鱼头王”魔方,拼好会给予奖励,这解决了顾客等位的无聊问题,也加深了他们对鱼头王的印象。
按照旺顺阁要求,在顾客点餐时,服务员要有鱼头话术,话术应突出鱼头的品质和稀有性,上餐时,增加大鱼头上餐礼仪,突出价值观,用餐时,为顾客口授鱼头六步吃法等。这些服务举措,有力改善了店内运营状况。
营销组合拳
对旺顺阁来说,他们另有一笔隐形财富——爆红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曾聚焦多种美食,旺顺阁鱼头泡饼即为其中之一。该纪录片展现了旺顺阁鱼头泡饼师傅制作鱼头的过程以及顾客享用鱼头的场景。不仅如此,《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了旺顺阁鱼头产地千岛湖的有机鱼头。
在市场定位完成调整后,张雅青抱着一条大鱼的宣传广告,出现在了北京三四环路上的一些公交车车体上,十分显眼。旺顺阁店面基本上全部开在三环四环街边,这一广告吸引了大批目标消费者。
更幸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正是旺顺阁的老客户。除了同意将二人合影置于店内,陈晓卿还送了旺顺阁1万多本签名版《舌尖上的中国》,旺顺阁把这些书转送给了顾客,借此将该纪录片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新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传播也是重要渠道。为此,旺顺阁多次邀请意见领袖、美食家等到店试吃,并进行多渠道传播。
在国内高端餐饮企业普遍仍在苦苦摸索转型之路的当下,旺顺阁的逆市扩张值得研究。不难发现,旺顺阁的成功转型,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创始人张雅青及时果断的战术变化,在店面生意惨淡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做出了业务调整;第二,鱼头泡饼的重新定位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借势营销,让旺顺阁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第三,对鱼头泡饼这一核心产品有高要求,具备转型底气。
文 孔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