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时间上午10点,跨国电话打过去时,丽姐正在为餐馆12点开始的营业做准备。
2024年1月,丽姐家的店从市中心边缘搬到了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中心地带。餐馆面积翻了一倍,原本只有一大一小两张桌子的家庭式作坊,升级成了有着十几张桌子、占地100平、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川菜馆。
外国顾客越来越多,有些是中国留学生带去的,有些是自己“吃上瘾了”。丽姐英文一般,他们会直接把想吃菜品的图片给她看。
另一边,在德国杜塞多尔的杨国福麻辣烫门店里,两个外国人推门而入,点了一份麻辣汤底,一份番茄汤底。
这家2023年10月落地的海外门店,营业第一天就曾卖出近600碗麻辣烫。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欧洲门店传回的消息,总是能打破杨国福集团欧洲区域总经理平俊杰的认知:“过了新店期,平稳运行后的海外门店,有60%-70%是外国本土顾客。”“在国内,麻辣烫通常是一人食或双人食的选择,但在海外会有人去杨国福聚餐,甚至过生日。”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在海外市场,中餐连锁品牌正动作频频。
4月26日,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文件,计划在纳斯达克双重上市,试图以此助力海底捞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而再往前两周,杨国福麻辣烫刚刚公开宣布了自己计划在德国新开20家门店的消息,并宣布自己与德国的YGF Verm?gensverwaltung GmbH公司达成了重要的战略合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伴随着丽姐这类个体中餐馆的扎根与成长,国内的连锁品牌们似乎抓到了一个更好的出海时机,并逐渐加快前往发达国家市场的步伐。
中餐的香气,终于还是越飘越远了。
把麻辣烫开到欧洲
2023年年底,小水与朋友在日本涩谷的街头逛街时,不经意间看到了杨国福麻辣烫的门店,忙着游玩的她只是匆匆拍了一张照片便离开了;有趣的是,2024年4月,同样是在日本的一次旅行中,小水的朋友Luna,在横滨接连吃了两顿海底捞。
不是在中华街、唐人街,也不是在海外华人占比极高的城市,小水和Luna遇到家乡的连锁餐饮品牌时,更多处于一种“不期而遇”的情境里。惊喜、意外、亲切的情绪混杂其中,让人猛然意识到:中餐出海越来越规模化了。
2005年,丽姐的丈夫以中餐厨师的身份前往英国,三年后,丽姐也追随丈夫的脚步在英国的中餐厅开启了海外打工生涯。彼时,海外的中餐馆仍旧沿袭着上个世纪的出海模式——以夫妻店为主,顾客多为华人。
中式餐饮连锁品牌的探索,集中发生在2010年后的十年里。
- 2010年,刘一手火锅出海阿联酋迪拜,快乐柠檬出海菲律宾马尼拉;
- 2011年,CoCo奶茶出海美国纽约;
- 2012年,海底捞进入新加坡;
- 2016年,火锅品牌快乐小羊出海美国波士顿;
- 2017年,小龙坎、大龙燚纷纷出海新西兰,杨国福麻辣烫在加拿大开了第一家海外门店;
- 2018年,蜜雪冰城出海首站选择了越南,同年,喜茶和奈雪的茶均瞄准了新加坡……
中式餐饮连锁品牌的成绩,则初步在最近的一两年内开始彰显。
据统计,五年间,蜜雪冰城的海外门店已经超过了4000家;截止去年12月31日,海底捞的海外业务已经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开设了115家自营餐厅,并在去年实现了2530万美元的净利润,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在常见的火锅、中式茶饮等品类之外,也有越来越多像云海肴、太二酸菜鱼、西少爷、麻辣烫等更多的品类在蠢蠢欲动。
< class="pgc-img">>图源受访者
2023年年底,杨国福麻辣烫内部将对待出海的态度从“相对被动”,转为了“主动出击”。
平俊杰告诉我们,过去杨国福麻辣烫的出海更多是由加盟商推动的,比如有老加盟商想要出国,或者海外有餐饮资源的人想尝试下与杨国福麻辣烫合作。而2024年,杨国福麻辣烫会更偏向于从总部的层面上去做部署、做规划。
很难绕过去的一个问题在于,为什么各大中餐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在2024年前后加注海外?
行业大背景是,漫长的三年结束后,2023年年初国内的餐饮业迎来了一波高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8429亿元,增长9.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5.7个百分点。
看起来还不错的行业发展势头,吸引了一大批新玩家入局,2023年国内餐饮新增企业注册数量超过了350万家。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者,尚未跨过万店门槛的连锁品牌们,则纷纷喊出了“冲击万店”的口号。
国内市场的内卷与洗牌,已然不可避免——与350万新注册餐企共同存在的是,还有150余万家餐饮企业在2023年注销、吊销。
相对来说,海外中餐市场的前景更为广阔。根据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的总营收为2611亿美元,仅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而在五年后的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的市场规模有望翻番,达到4098亿美元。
早期华人下南洋、出海淘金时,最常选择的一项职业便是“厨子”,但过于依赖主厨的传统中餐馆模式,难以在海外市场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2024年3月,平俊杰前往欧洲考察,发现目前海外的个体中餐馆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困局,海外发达市场对于中餐的需求也在呼唤更为标准化、可复制、不过于依赖人力的连锁中餐品牌。
加之,中国的消费互联网本身就更为发达,无论是线上餐饮系统,还是外卖等即时配送,效率都很高,在做餐饮出海时会形成一定的优势。
平俊杰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杨国福今年海外的发展重点会以欧美为主。”
在欧洲,杨国福麻辣烫已在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及比利时这8个国家筹备了门店,其中有11家门店已开业运营,还有20多家正在筹备中。
餐饮出海,关键在于让外国人吃
无论是海底捞要赴美上市,还是杨国福麻辣烫新一年要着力开拓欧洲市场,均透露了一个共同趋势,中餐连锁品牌要抢滩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了。
根据上文梳理的近十年餐饮企业出海的第一站,不难发现,在早期,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更受品牌们的青睐。
一位长期关注餐饮出海的人士告诉刺猬公社:“中餐品牌出海第一站大多放在东南亚,是因为当地的华人数量多,对于中餐的亲近性高。并且东南亚与国内地理位置上离得近,管理半径小,管理成本和难度也就更低。”
此外,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以往踏出出海第一步之前,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是,如何保证食材的采购与加工。源自于特定地区的食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菜品的味道,因此轻易无法用外国食材替换,这就使得餐饮企业在出海时,不得不将运输成本考虑在内。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而经过各家品牌短则5年长则10年的摸索与累积,在搭建海外供应链能力愈发成熟的前提下,攻克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居民消费意愿更强的欧美市场,也不失为一种回报率更高的选择。
在平俊杰看来,中式餐饮走出华人圈,逐渐融入当地主流市场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开始大家肯定都会主做华人群体和市场,先在东南亚然后拓展到美国、欧洲,都是从擅长的市场逐步向外辐射。目前我们欧美市场上外籍顾客的数量也在提升,像西班牙,德国的一些门店,老外占比能达到60%至70%。”
逐步扩张至更大市场的过程中,不同的餐饮品牌会有不同的模式以及路径:
- 直营:由总部负责统一管理,菜品品控更有保障,像海底捞和早期刚出海时的小龙坎,在海外采取的便是直营模式。
- 特许经营(加盟):总部给予特许人或加盟商相应品牌的经营资质,通过吸引当地商家加盟从而实现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杨国福麻辣烫、蜜雪冰城等品牌采取的是这类模式。
- 联营(合资):总部首先跟当地的合伙人达成合作或合资,之后通过合伙人帮助品牌在当地进行拓店、运营等本地化工作。
其中,目前最容易被采用的是第二类“特许经营”模式,也就是常见的加盟制。当问及不同模式孰优孰劣时,有业内人士解释道:“没有绝对的哪种模式更好。”
直营的品控更好,但是管理链条长,管理成本高,海外的环境十分复杂,国家拓展的越多,直营的管理难度就会越大;加盟制可以借助当地有本土化资源的伙伴的力量,可以快速地解决很多本土化的问题,但如果一个品牌想强化整体的控制力,那加盟制可能就不是一种很合适的方式了。
< class="pgc-img">>图源受访者
对于采取的是特许经营模式的杨国福麻辣烫而言,他们对于加盟商的要求是“有餐饮经验,有本土化资源和资金实力”,更希望同一家加盟商能满足在某个细分市场的全部开店需求,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加盟商内部的竞争和混乱”。
2024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国内门店进行品牌升级之后,会进行更精细化的运营。平俊杰告诉刺猬公社,欧洲市场对于门店的规划,会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做不同的部署,一国一策。
“首都、核心经济城市的门店会做的偏旗舰店,面积也会更大,比如在德国,我们杜塞尔多夫的门店是300平、慕尼黑的门店是380平,即将开业的科隆门店是400多平。在重要城市做大一家店后,会形成品牌势能的释放。”
卖中餐,不只是卖食物
“怎么给大家解释你的菜品,是最直接的难题。如果外国人不知道这个品类,没有实际体感,那品牌拓展就会很难做。”有业内人士说道。
就如同我们每每提起一道菜、一家餐厅,想起的往往并不只是饭菜一样。在外留学生不惜花费一下午的时间驱车到丽姐的店里吃川菜,想要从中获得的除了美味的晚餐,当然也还包含着对于家乡和故土的思念;即便旅游在外也要吃中餐的游客,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家乡菜更好吃”的文化认同。
食物与情感、食物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连接,天然将中餐出海与中华文化出海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龙坎。小龙坎在海外门店的装修基本都是很中式、古风的建筑形式,极具中国特色;到了龙年,小龙坎还特意增添了许多龙的元素和周边产品,这些都是很能吸引海外顾客的关键要素。
在中国美食文化的对外输出上,另一家火锅品牌海底捞,也是妥妥的王者。不光在国内凭借着“跟所有的烦恼说拜拜”“科目三”等保留项目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在海外,海底捞的“noodle dance”(捞派功夫面)也是让外国人挪不开眼。
< class="pgc-img">>图源网络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输入“noodle dance”关键词,点击搜索后将出现一大批震惊于东方神秘扯面功夫的短视频,大部分视频的播放量都在10W+。
前不久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曾总结到,“中式餐饮在海外正从移民餐饮发展为品牌餐饮”,而这恰恰意味着,文化传播以及本土化经营在中餐出海的道路上已经愈发重要。
平俊杰也有类似的感受。目前在资质认证和供应链等方面完善后,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本地化的服务团队,去做更专业的运营和营销”。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建立起更为统一的海外品牌体系,一方面是尝试借助当地的社媒以及海外KOL触达更多的本土消费者。
当然,无论何时何地,食物本身的味道才永远是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火锅、麻辣烫这类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品类来说,本土化改进会更得心应手,在经典汤底之外,可以根据各国的口味偏好推出冬阴功汤底、咖喱汤底等,就已经能极大地提升菜单丰富度了。
有些外国顾客也会与店家交流某一菜品或锅底所使用的食材与香料,并在此过程中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花椒、胡椒、豆蔻等等中国的草本元素。如此看来,在文化出海助力中餐品牌力提升、增添中餐的附加值与溢价空间之外,中餐品牌在海外的“落地开花”,也将承载一部分中华文化出海的职责。
2024年,大批中餐品牌不是在观望,就是已经试着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但是今年是打基础的一年。先把布局打扎实了,把合规做好,制定好战略,想清楚做哪些市场。”平俊杰预计,在2025年之后的五年里,行业会出现一波洗牌,只有在最开始把基础打稳,才有可能一劳永逸。
<>针灸、拔罐、美图手机后,又一神秘的东方力量在国外悄然崛起了。
< class="pgc-img">>没错,是奶茶。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能让美国东西海岸的年轻人排队的东西,除了AJ的限量鞋子开售,就是CoCo都可茶饮的奶茶。
< class="pgc-img">>估计很多国人都想不到,在国外买杯CoCo居然要排这么长的队,火热程度堪比国内的喜茶。
不仅如此,CoCo还成为ins博主跟风打卡的网红奶茶之一。
< class="pgc-img">>根据调查,Coco在国外卖得最好的是这10款:
1 经典珍珠奶茶
2 奶茶三兄弟
3 柠檬霸
4 双拼奶茶
5 奶霜红茶
6 红豆抹茶奶茶
7 西米鲜芋奶茶
8 柠檬益力多
9 芒果冰沙
10 红茶拿铁
< class="pgc-img">>这杯混合了高糖高热、罪恶感和幸福感并存的神秘东方饮品,无论是华人还是本土美国人,都无法逃脱它的魔力。
而且在国外CoCo奶茶的价格甚至比星巴克的咖啡要贵,在美国一杯星巴克只需要3美元,而中杯的奶茶三兄弟都要4.25美元。
看来即使传统意义上都是咖啡派的美国人,面对奶茶这种神奇的饮料,也会招架不住啊。
< class="pgc-img">>记得四年前第一家CoCo都可奶茶在南加州开业,开业的30分钟内销售一空,但是当时捧场的大多是亚洲留学生,在本土人中并不知名。
两年前,珍珠奶茶还被美国主流媒体视为饮品界的“异类”。
2017年8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珍珠奶茶的文章,文中将“珍珠”翻译成带有贬义的“污点(blob)”,将珍珠奶茶描述成“亚洲舶来品”,这一明显排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亚洲族裔的抗议。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纽约时报》又重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珍珠奶茶正名。
“我们因为珍珠奶茶被读者骂了,他们是对的。”
< class="pgc-img">>图源:纽约时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想到这场“奶茶风波”反而让美国民众更加了解了珍珠奶茶这一来自东方的新型茶饮。
随着媒体的铺天盖地的报道,Boba Guys、贡茶、CoCo奶茶这类新型茶饮在纽约、费城、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全面开花。
人见人爱的珍珠奶茶(bubble tea)从此火出了东亚圈。
< class="pgc-img">>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球珍珠奶茶销售额达到了134.5亿人民币,并将以年增长7.4%的速度在2023年达到205.7亿的全球市场规模。
< class="pgc-img">>图源:Allied Market Research
其中北美市场独占鳌头,奶茶销售额足足占了全球市场的57%。
那么,北美的朋友们,这其中有多少杯是你贡献的呢?
< class="pgc-img">>其实除了北美,还有一个国家对CoCo奶茶的狂热程度更可怕——日本。
即使是工作日晚上去涩谷、原宿的CoCo店门口,看到的都是下面这样的场景。
< class="pgc-img">>在涩谷这家标有“全世界最有名”的CoCo奶茶店门口,经常排起长龙,有些人顶着大太阳排半个多小时的队,从店员手中接过一杯珍珠奶茶。
然后掏出手机,拍照发推。
< class="pgc-img">>有日本女生说起CoCo奶茶时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和感叹词:
“一天两杯。每天都喝。沉迷无法自拔。真的超好喝!”
“珍珠很大。奶茶很暖。珍珠很Q。喝下去有谈恋爱一样的幸福感。”
< class="pgc-img">>更夸张的是,前不久新天皇继位时要启用新的年号,引发了全日本的猜测,有人在东京女高中生里做了预测统计,“珍珠奶茶”居然排在第11名。
exm???
< class="pgc-img">>总之,这些国外的重度奶茶依赖症患者,养活了这大大小小的奶茶店。
看到这里国内的奶茶精们笑而不语,表示这些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奶茶它真的好好喝啊!
接过这杯漂浮着黑色颗粒的棕色液体,吸上一口就会立刻沦陷。
一位从小喝可乐咖啡长大的美国朋友是这样描述喝奶茶时的惊喜体验的,“就好像你只想要个Game Boy,但你妈送了你一台Game Boy Advance”,瞬间被征服。
< class="pgc-img">>你永远想不到,一杯看似普通的奶茶能玩出多少花样。
走进一家店,你会发现里面的Topping比奶茶口味还多,排列组合起来一辈子也喝不完。
连贾斯汀比伯的师父,Usher也会为了奶茶品种纠结:
“我到底是喝百香果双响炮还是奶茶三兄弟呢?”
< class="pgc-img">>珍珠耐嚼和细腻的口感,意外地俘获了美国人的味蕾。
当国人还在为奶茶还是减肥烦恼时,美国的年轻人早已在这个甜蜜的坑里乖乖躺平了。
世界著名摔角选手约翰·塞纳John Felix Anthony Cena在第一次喝到珍珠奶茶时也被惊艳:
“这是茶,但是搭配了弹韧爽滑的口感,有意思。”
< class="pgc-img">>连希拉里都连连感叹:“I`ve never had chewy tea before!(我从来没喝过可以嚼的茶!)”
这味道竟该死的甜美。
< class="pgc-img">>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一群老外一本正经地讨论不同茶叶的区别。
“你们知道吗?优质的茶叶才是奶茶的灵魂,要全糖的都是糟蹋了茶!少冰,半糖,乌龙茶底加奶盖是最棒的,别的都不行!”
(补充一个知识点:无糖奶茶并不是不加糖,而是不额外加糖。)
< class="pgc-img">>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听到美国人争论乌龙茶和普通绿茶的区别。
而那种排长队只为了一杯奶茶的心情,或许只有真正在AJ门口体验过漫长等待的人才会真正懂得。
无论花多大力气抢到的限量款最后的结局都是在鞋柜里碰灰。
而奶茶的快乐,是在第一口就到达高潮。
><>< class="pgc-img">>让美国东西海岸的年轻人不分你我地在门口乖乖排队的,除了限量AJ的开售,还有CoCo都可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排到CoCo奶茶的中国留学生会发朋友圈,说这是家乡的口味回忆杀,而美国的年轻人则会po上ins和脸书,比国内那些星巴克里的网红更热情澎湃地表白自己对CoCo奶茶的爱。
“CoCo+我=天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当一个外国人想跟你做朋友的时候,他可能不是想学中文,而是想让你用支付宝帮他买CoCo奶茶,因为手机快捷支付可以享用优惠券。
“我的中国室友还教会我用大拇指盖住吸管口,然后趁着奶茶不注意戳进去。”
< class="pgc-img">>这他妈真是他自己p的,我也不明白
总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挤在CoCo奶茶店门口,只有当他们推开这扇潘多拉大门,一切疑惑才立刻释然。
“我最讨厌中国人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遮遮掩掩,把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给藏没了。但是CoCo奶茶店的中国人完全不一样,他们在我面前大方地勾兑各种粉末和液体,速度快得就像在少林寺里培训过。”
当他们接过这杯沉浮着黑色颗粒的棕色液体时,从味觉到颅内都会立刻沦陷。
< class="pgc-img">>奶茶甜到能让人血糖飙升,珍珠就像一颗颗成了精的口香糖在嘴里溜来溜去,让每一个初试者立刻变身贪婪的食蚁兽。
< class="pgc-img">>“用你的吸管捕捉到最后一个珍珠,这一点也不比你第一次使用中国筷子容易。”
< class="pgc-img">>来自布鲁克林的小伙子喝了珍珠奶茶后,感觉整个人都Q弹了起来
四年前南加州第一家CoCo都可奶茶开店的第一天,30分钟就把所有的奶茶材料卖完了,当时捧场的大多数还是亚洲的留学生。
现在打开谷歌地图,光是纽约的曼哈顿区都能搜到8家CoCo奶茶店,随便走进哪家,总是有人在排队点单,不分昼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连贾斯汀比伯的师父,Usher小子也会为了到底喝百香果双响炮还是奶茶三兄弟而纠结。
< class="pgc-img">>在美国一杯星巴克只需要3美元,而中杯的奶茶三兄弟都要4.25美元,CoCo奶茶在连锁界的地位轻松碾压星巴克,还获得了时尚界的青睐。
对纽约的IT Girl Sarah来说,时尚潮人的必备单品不再是CoCo小香包,而是多冰多糖,珍珠加量的CoCo奶茶。
< class="pgc-img">>在中国年轻人还在烦恼奶茶和健康只能选其一的时候,美国的年轻人已经在这个甜蜜陷阱的坑里,心甘情愿地躺平。
亚洲人爱喝奶茶曾经是欧美人普遍喜欢嘲笑的梗,但现在大量的新连锁带来了奶茶和水果茶的全新版本,占领他们的味蕾,刷新他们的认知。
< class="pgc-img">>Michelle在CoCo奶茶的百老汇分店留言表示她被草莓果茶深深地折服了:
“里面竟然真的有草莓,我亲眼看着她捣碎!“
这种颠覆了草莓味香精奶昔的新鲜,让纽约人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淳朴和真诚。
< class="pgc-img">>爆甜的糖量和珍珠那令人愉快的耐嚼,意外地俘获了美国人的心智。就连世界著名嘻哈歌手,兼WWE冠军的约翰·塞纳在第一次喝到CoCo奶茶的时候,也赞不绝口:
“这是茶,但是搭配了弹韧爽滑的口感,有意思。”
< class="pgc-img">>从视觉系摔跤界退役后,他的五指重击现在主要用于把吸管狠狠戳入奶茶
图片来源:bilibili
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朋友,曾经你在国内看不上的CoCo奶茶,你的外国同学将会热情地带着你,一一打卡回来,因为它已经成了当地必试的网红美味。
CoCo都可奶茶店甚至成了街头青年的据点,21岁以下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可以闲逛的地方,酒吧的保安会一眼就把他们从人群里摘出来。
不同于国内的小站式门店,这里的CoCo奶茶店都有宽阔的空间和大量的座椅,成了大家聚会约会的好去处,好男儿总是与CoCo相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小丸子甚至已经在老外的心中形成了一股迷思,珍珠奶茶到底翻译成bubble tea(泡泡茶)还是boba tea(波霸茶)都能引起争论。
加利福尼亚人民坚称正宗的加州青年血液里流的都是boba tea,而纽约的网友却说bubble tea才是真正的奶茶,只有来自圣路易斯的朋友表示一脸懵逼,因为他们那里没有CoCo奶茶店。
< class="pgc-img">>在国外的CoCo,双拼奶茶的英文名叫two ladies,以致你会在用户评价里看到很多人说自己最喜欢两女一杯
这并不只是热爱一切高糖高甜的美国人被热量炸弹的又一次绑架,一股珍珠奶茶风正在席卷全球,只要你排进了队伍里,就加入了这个持续运转的世界奶茶漩涡。
加拿大人就不明白为什么人人都想买加拿大鹅,如果要排队,他们更愿意在CoCo门口玩手机。
< class="pgc-img">>滑铁卢大学的U / feeTea在reddit上向众多网友求助,他因为喝奶茶喝到戒酒,但是当他妈看到他的奶茶账单后,怀疑里面加了大麻,要求他改喝咖啡,而他不知道该怎么戒掉奶茶。
< class="pgc-img">>CoCo,鹿角巷和喜茶等各种奶茶店在日本掀起新一轮的奶茶疯狂。前不久新天皇继位时要启用新的年号,引发了全日本的猜测,有人在东京女高中生里做了预测统计,珍珠奶茶排在第11名。
< class="pgc-img">>韩国甚至有珍珠奶茶店的积木玩具,还是个盗版的GOGO奶茶店,我们不但攻陷了年轻人的胃,还实现了“山寨”的反输出。
< class="pgc-img">>弗洛伊德说,人都有吮吸的欲望。虽然我们的审美总是被现代商业牵引,但是在最原始的需求上,全世界的年轻人用味觉投票,排队共享着廉价又公平的上瘾。
就算是种族歧视分子,也得乖乖容忍讨厌的人排在自己前面,等着喝同一个亚洲小哥摇出来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不同口味的奶茶差价很小,不会让人明显更寒酸或更高贵
在奶茶里没有那么多贵贱雅俗,只有香甜,Q弹,过量的糖分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和卡路里。
在各种最新的健康报告和检测报告里,奶茶都被点名警告:它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导致我们从喝奶茶变成忧心忡忡地喝奶茶。
< class="pgc-img">>每到下午三点,公司总有一个群自发开始团购奶茶续命
奶茶的泛滥其实也引发了老外们的担心,但是比起健康层面,他们更多地纠结在那些糟糕的广告和翻译。
< class="pgc-img">>他们对这种病毒般扩散的饮料心存警惕,却又无法抗拒。每一个认真吮吸珍珠奶茶的人看起来又甜又单纯,连政客都顺眼了几分。
< class="pgc-img">>这该死的甜美
只有那些在AJ和Supreme门口体验过漫长等待的人才懂,珍珠奶茶的香甜只是表象,多难抢的限量款最后都在鞋柜里吃灰,奶茶的味道从第二口开始就是在做减法。
真正的快乐,会在吸到第一口奶茶时登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编辑:陈只三
视觉:Anxiety
监制:bong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