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摘自大众点评网「汕头吃喝玩乐」部落 作者 :忆光年Saber,关注dpstchwl,吃饭免单,每日更新最新团购资讯,记得关注
< class="pgc-img">>
囤货小达人上线啦(~ ̄▽ ̄)~
在某平台囤了份四人餐,看上去相当划算,
就约了朋友一起来试试。
韩江川章鱼水煎肉
地址:新厦路62号
环境
这家店在品牌一条街上,红色的门面在其中很显眼。
入内也是以红色调为主,越来越发现我对红色的装修没啥抵抗力,
这样的风格一开始就给了我好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还有墙上的卡通壁画,染成玫瑰金色的排气管,
环境满分满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出品
蘸料
它家的蘸料有三种,跟盛味堂有点像,两款粉一款酱,
酱很好吃,有了它的助攻肉类美味了不少。
< class="pgc-img">>
鲜香茉莉茶 ¥30
一大扎果汁,百香果味突出过茉莉花味,
不过太甜了,后来还去加了冰块。
< class="pgc-img">>
鸡蛋布丁 ¥8
很熟悉的味道,像是某种果冻,
也像是欧吉奶茶里面的布丁(捂脸)。
< class="pgc-img">>
黑牛牛五花 ¥32
跟章鱼一起直接放在锅上端上来的,
它家的烤肉比较特别,要先在锅底里面泡再煎,
味道上好像吃不太出牛肉味,好在不会韧。
实际上上菜的时候小哥也说不出哪种肉叫什么,
我是结合了点评和经验来判断的,
所以如果下文名字对应有误的请见谅 (﹂_﹂)。
< class="pgc-img">>
章鱼 ¥19
章鱼是一整只一起上,不过会有店员帮我们剪开,
剪完后直接扔到锅里面煮,容易过熟需要把握好时机。
< class="pgc-img">>
黑牛牛胸口 ¥33
这款的牛肉味比牛五花好,但烤的不好容易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伊比利亚黑猪五花 ¥29
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感觉比牛肉好吃耶。
< class="pgc-img">>
霜降雪花肉 ¥32
另外一款猪肉,对我来说这款是全场最佳的肉类,
说不出哪里好,大概就是口感上更胜一筹?
< class="pgc-img">>
芝士玉米粒 ¥29
表面有点焦味但不影响整体味道,是浓浓的奶香味,
会拉丝,里面除了玉米粒还有其他豆类,挺好吃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蔬菜组合 ¥18
生菜是配好的,这些是可以放在锅底里面煮的,
不过锅底越煮越咸,需要时不时加水。
< class="pgc-img">>
营养蟹籽饭 ¥28
最后的最后再来一份饭,这份饭有讲究。
先要放在锅底里吸收汤汁,然后再弄到锅上烤。
有海苔所以很香,如果不饱的话可以加饭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总结
体验还不错,朋友边吃边考虑着二刷,
不过这分量其实更适合三个人吃,
原价的话偏贵,团购价就很划算了,
现在点评上也有秒杀,有兴趣的不妨去试试。
>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广东省汕头市市场监管局发布2021年餐饮环节自制饮料专项监督抽检信息(第3期)。本次共抽样抽检30批次,结果均合格,合格率100%。
专项抽检主要针对全市餐饮环节自制饮料,重点检验项目包括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糖精钠(以糖精计)、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
汕头市2021年餐饮环节自制饮料专项监督抽检汇总表 | |||||||||
序号 | 报告书编号 | 抽样编号 | 样品名称 | 样品规格 | 生产日期 | 抽样时间 | 被抽样单位名称 | 检验 结论 | 检验单位 |
1 | SJ21440500615731027 | DC21440500615731027 | 招牌手打柠檬茶 | 散装 | 2021-07-01 | 2021-07-01 | 汕头市金平区鄰里奶茶店 | 合格 | 汕头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
了一些年轻朋友总结的奶茶历史,可能是不熟悉当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一些谬误,为了让这段历史保持基本的正确,我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我就给大家捋一捋(有错漏之处,欢迎大家斧正)。
内地的奶茶的确源自于台湾奶茶。但1990年不可能有,因为两岸还没有正常的经贸往来。1992年“汪辜会谈”形成了“九二共识”以后(核心是两岸都只承认一个中国),这才建立了正常的关系。然后国家才有了对台胞投资的优惠政策,而台胞也在“台商协会”的引导和帮助下,加大了各种商贸和实体的投资。也才有了1996年吴伯超先生在上海开设“仙踪林”休闲餐饮店的开始。以及黄普光先生携台湾的外卖品牌“快可立”在深圳落脚,正式开始了国内堂食和外卖式奶茶的历程。
1996年是台式奶茶在国内开始的节点。一年后,“上岛咖啡”在海口正式开店营业,这也是专业咖啡以连锁经营形式在国内的开始。然后奶茶和咖啡都同时展开了开连锁式经营。当时的奶茶和咖啡品质都非常棒,全是优质的真材实料,成本不菲,当然售价也不便宜,像奶茶15元/杯,当时的杯容量是360cc。由于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奶茶,尤其是“珍珠奶茶”这个品名非常引人入胜,(现在大家听滥了,可能没什么感觉,甚至因其长期低端,觉得又土又low,但在当年却是非常夺人眼球,是让人忍俊不住的好品名),加上口感味道各方面都挺不错,生意非常火爆。这也很快成就了“快可立”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巨大需求之下,很多品牌也跟了上来,如“葡京小站”“休闲小站”“乐立杯”等等,那个时候的茶料爆品是“咖啡红茶”和“茉香绿茶”,茶是以60克/袋的茶料包形式出现(也有散茶,需要称重后装入煮茶袋),用不锈钢大桶泡(或煮)之后,放入奶粉(或奶精,如“奇异鸟”32A,“三花”C40)以及白砂糖,用手持打蛋器搅打溶解后,放入冰块搅均降温,再放入冰箱冷冻过后,营业员才开始售卖,当时已经有了自动封口机,牌子叫“锦泰”,是台湾产的,非常精致漂亮,一台机大概七千六百元左右。除了奶茶,奶茶店还会售卖“柠檬冰红茶”和“柠檬冰绿茶”,以及刨冰,用刨冰机刨冰之后,浇上带果肉的果酱,还有就是“炸薯条”“炸鸡翅/鸡腿”和“关东煮”。市场的火爆,飞速发展,也就有了化工原料的大规模运用,“奶精、香精、糖精”+自来水,俗称“三精一水”,也就是大家说“粉料”时代是从千禧年以后开始的,而奶茶也在这个野蛮生长的阶段跌入了低点,普遍售价为1.5~3元,最低价为0.5元/杯,可想而知用的是什么样的材料,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品质。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快三秒”,当年其发展的连锁门店据说达十五万之多,创了连锁门店发展的纪录。当时盛行的是“香芋奶茶”“苹果/香蕉/芒果奶茶”等粉料(添加剂)调制的奶茶。化工添加剂大量运用使奶茶遭到了消费者的唾弃,奶茶行业也就此陷入了低谷。
而同一时期,“大卡司”连锁店在广州以同业中最好的品质开始了自救之路,这算是行业的一个亮点,没有他们这把星星之火,奶茶业也许还得在“三精一水”的泥淖里多挣扎一段时间。“大卡司”当年风靡一时的爆品是“炭烧奶茶”,也就是如今所谓“烤奶”类的“爷爷级”产品。“大卡司”在维持住了基本品质的同时,也把价格拉回到5~8元左右;这对行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贡献,正是有了这样的价格,才有了利润空间,奶茶业也才能进入“广西”时代。聊国内奶茶的历史,不能不提及广西的乡亲,正是由广西乡亲们携亲带友,进行艰苦的开拓,把奶茶普及到了全国各地,把奶茶从一种项目擢升为一种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市场格局和基础。那一时期的“大台北”“大拇指”“大口九”“街客”“街友”“七杯茶”等等是大家抬眼可见的连锁牌子。当年的小料除了粉圆,最火的当属“椰果”。除了上述全国性的,区域性的牌子也发展得挺不错,像杭州的“晓麟奶茶”“茶桔梗”、当时主打江南市场的“CoCo”(都可)、武汉的“吾饮良品”、汕头的“欧吉”、广州的“咕噜咕噜”和“58°C”、南宁的“地下铁”、贵阳的“宜北町”、昆明的“歇脚小站”等等,也都虎踞龙盘名噪一时。
除了现调奶茶之外,“康师傅”和“统一”的瓶装奶茶也铺满了全中国的角角落落,日本的“午后”也进入了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其实,论产业占比的话,瓶装奶茶才是奶茶业的大头。冲饮类的“香飘飘”也在此时冒了出来,靠着明星广告效应,开始了“绕地球ⅩX圈”的畅销之旅。
2006年,广州白云区增槎路正式成立“三一国际食品城”,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行业度最集中的奶茶原物料市场。这意味着奶茶的原料端从散乱小开始迈入规范和专业的平台。2007年,“舞茶道”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奶盖”产品,也就是现在各种各样“奶盖”的前身,不过这个产品在当时没有大火。在此前后,咖啡的阵营也开始扩大,除“上岛”外,“老树咖啡”“名典语茶”“欧典”等也成了打卡的热门店。意大利的“illy”(意利)“lavazza”(拉瓦萨)和日本的“UCC”(悠诗诗)是最热销的咖啡豆。而奶茶方面,又崛起了“快乐柠檬”以及烘焙+奶茶的“85°C”,还有餐饮+奶茶的“一茶一坐”,厦门的“张三疯”、上海的“沪上阿姨”等等品牌。当时比较有特色产品是“快乐柠檬”的“岩盐芝士奶绿”,小料方面则有包心粉圆、芋圆、寒天、爱玉等。咖啡方面,“星巴克”在成功地进入中国大火之后,也带动了小资类咖啡市场,韩系的“漫咖啡”和“咖啡陪你”也借此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2年是奶茶行业进入品质时期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咖啡的节点,因为这一年兴起了“精品咖啡”热。“贡茶”以12~16元的价格体系成功地让奶茶回归了正常的规律,也正式拉开了行业升级的大幕。一大批追求品质,讲求经营环境的本土新品牌也破土而出,以此为标志的是出现了像“喜茶”和“奈雪の茶”这样现象级的头部品牌,紧随其后的是“1点点”“书亦”“茶百道”“古茗”“益禾堂”“快乐番薯”“桂源铺”“乐乐茶”“KOI”“gogo鲜语”“茶颜悦色”“七分甜”“伏小桃”“蜜雪冰城”等等一大批连锁品牌;新品牌的出现,不仅提升了行业产品品质,更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引入了大数据管理,注重研发,对市场和目标受众更细分,对经营链开始进行了整合。引入了资本,有了资本的运作。在咖啡端,则出现了“瑞幸”这样的大连锁。在媒体方面,诞生了像“咖门”和“中国饮品快报”这样的专业平台,不仅对行业或品牌进行了深度分析、实时新闻、市场动态,也对资本投融资等进行了报道。后面阶段的事,大家基本也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再赘述。
回首过往,从早期入行,由年富力强到成了茶饮业的“老人”,感恩茶饮行业,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谢谢各位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