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烘焙,迎来一场“甜蜜的危机”。
总第 2884 期
餐企老板内参 七饭 | 文
墨茉、虎头局北上,老字号“搅局”,
烘焙赛道最近“很挤”!
虎头局渣打饼行的上海首店,选在了上海的餐饮试金石——打浦桥日月光。工作日的午时,办公族午餐潮渐渐褪去,内参君探访了这家新店。
扫了一眼门店,队伍已经排出了店外,随后店员一指方向,才发现队伍顺势转了一个弯,向后延伸了五六米,差不多有50人左右,随后手里塞了一张“虎皮卷”的限购券。据店员介绍,这队差不多要排一小时。
继上海开出双店后,11月12日,虎头局渣打饼行正式进军北京,开了首店。老伙计墨茉点心局的进京计划也在进行中,在来福士购物中心、朝阳大悦城、西单大悦城、富力广场等热门商场,差不多有7家门店待开,地理位置险要。
两个长沙起家的品牌,经历过武汉搏杀后,在资本的助力下进军北上,步调迅猛。
当有人觉得,烘焙赛道大局已定时,老字号“后劲十足”地杀过来了!天津的百年非遗老字号宫廷点心“祥和饽饽铺”完成过亿元人民币首轮融资,带着流量与资本的力量,强势搅局。
“国潮点心”带来的启发
完善体验+社交货币+上瘾属性
新中式烘培品牌的突然崛起,重新炒热了沉寂的烘焙赛道。看似换了新潮的包装形式,实则从场景到产品,都“大换血”,都有着众多可取之处!
第一招:门店即产品,体验值请拉满
要想打造一家颇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式点心,我们先要转变思想,把门店当成一个产品,将服务、产品、环境等多因素做好,拉满体验感。
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谈及墨茉时,曾这样说道:
“当第一次走进墨茉店里的时候,瞬间感受到的那种点心香味、国风环境与人潮汹涌带来的冲击,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第一次在深圳看到喜茶门店时的感觉。墨茉的国风品牌加产品创新,准确地击中了年轻人的心,也让我们立刻意识到了这个品牌未来的巨大潜力。”
内参君在探访时充分感受到这种热情:店员热情地打着招呼,提供指引,试吃台摆满了足量的试吃品,还有小瓶饮用水提供。与过往冰冷的柜台售卖方式不同,体验感的完善,是击中消费者的第一道门槛。
此外,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茶饮融入到产品体系中,设置了舒服的座位,完善门店的体验感。注重门店体验感的完善,是获得消费者喜爱度的关键。
第二招:决策成本不高的“社交货币”,占据年轻人社交场
刚刚冒出头的烘焙品牌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潮元素”,来拓展在社交平台上的声量。
从门店环境到产品包装,甚至是一款包装袋,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皮影、舞龙舞狮、剪纸、年画、布老虎等熟悉的中式元素,都被改造成品牌的视觉元素,不断为社交平台上的“大片”添彩。
颜值控的年轻消费者很容易被打动、种草,较低的产品价位降低了尝试门槛。墨茉、虎头局大部分产品都低于20元,客单价也在30元以下,这是一个几乎不需要决策的价格带。
那散发着牛奶香气的麻薯或盘挞,可吃可拍可“po照”,一举多得,正成为自传播的原点。
第三招:个头“做小”,还要“很上瘾”
回到产品端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红食物都有点“上瘾性”,从当年的肉松小贝,到当下的麻薯、盘挞,都是“脂肪+碳水”的高能组合。
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对“高脂、高碳水食物”的价值感远远高于单纯高脂或高碳水食物。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斗争,只有获取更多能量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感知高能量密度食物,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产生了跟上瘾相似的机制。
回看新中式烘焙的拳头产品,同样是“脂肪+碳水”的高能组合。虎头局的拳头产品是麻薯老虎卷,更像是肉松小贝的进化版,只不过是戚风蛋糕换成了虎皮卷,多加了麻薯。
图片来源:官方微博
墨茉点心局主推的麻薯系列,原料并非大家熟知的红薯或木薯,而是一种预拌粉。早在10年前,就有商家研究出更耐储存的麻薯预拌粉,主要成分则为小麦粉、白砂糖、全职奶粉等。
除了上瘾性外,在产品形态上,原本用来饱腹的糕点,开始变小,化身为随时解馋的小零食。
虎头局创始人胡亭就曾提到,“将麻薯做小,小到可以一口一个的程度,像吃零食一样。一口一个的小零食,可以适应多个场景,无论是追剧还是下午茶,一包小麻薯都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三板斧”的锋利
也有“甜蜜的危机”
据《2021年烘焙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为2358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维持在7%左右的增长速度,而Top5企业市场份额仅占全行业的10.8%。
此时的烘焙赛道,更像2015年的奶茶赛道:新中式茶时代开启,奶茶朝着品质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新中式茶时代开启,奈雪的茶初创,喜茶更名,众多新品牌入局,茶饮赛道开启了百舸争流的时代。
在当下,天津的老字号祥和饽饽铺完成过亿元人民币首轮融资,旧时的宫廷点心经过摩登包装,重新收获年轻人的喜爱。山海茶点、狮头点心局、钟酥局、读酥世家等风格类似的品牌相继开业。
果然,“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不过,在热闹背后,也有“甜蜜的危机”。
比如同质化竞争。随着入局者不断涌现,新中式烘焙渐渐进入“创新内卷”的境地。类似的国潮风、类似的产品、套路化的推陈出新,都让“新中式烘焙”逐渐变得“没了新”。
截图来自:业内人士朋友圈
比如“上瘾性”能持续多久的热度和复购?内参君观察北京、上海市场发现,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波新的烘焙品牌,大排长队、大造声势,但不久又偃旗息鼓。
新中式烘焙是个好赛道,关键问题在于,年轻人普遍没忠诚度,被资本催生的墨茉点心局们,要怎么一直让年轻人“上头”,讲出长期的故事?
“国潮点心”的风头正盛
比如何时能真正跑出具备规模效应的“大牛”?目前,国内烘焙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尚未有一家烘培品牌占领绝对的市场优势,只有在细分品类上有领先品牌,如爸爸糖、轩妈、泽田本家的拳头产品分别是吐司、蛋黄酥和铜锣烧;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主打新中式散装。
小结
国内烘焙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尚未有一家烘培品牌占领绝对的市场优势。看似格局初现,实在充满变数。
用三板斧砍出好开局后,如何拓展出舒适的第三空间、完善体验感,又如何依托产品创新与营销活动,不断吸引消费者,将是更为重要的命题。
看看奶茶“前辈们”就知道,探索从未止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01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鳗鱼
扎堆出现的烘焙专门店
又要收割韭菜了?
烘焙,又开始“叫嚣”了。
经历了风云变幻后,今年,烘焙赛道大量涌现了一批“专门店”。
从年初在上海爆火的高级吐司专门店银座任志川,一条生吐司,售价98元,每日限量400个,排队5个小时也买不到,黄牛价直接炒到300元;到年中再次在上海爆火的各种贝果专门店,一个“镂空小圆饼”,直接从10几元飙升至要价60元。
◎左:上海银座任志川吐司专门店 右:上海纽约贝果博物馆专门店
>这之后,最近各类“专门店”、“专营店”接连出现,魔幻的品牌们,忙着推各类吐司专门店、贝果专门店、瑞士卷专门店……更有渐渐衰落的“新中式烘焙”品牌,借机踩点追上风口,重新装修、品牌升级,从新中式烘焙店,变成拳头产品的烘焙专门店。
粗略预估,仅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等各热门城市,就均出现不低于20家的烘焙品类专门店,全国合计数量更是难以预估。
而这些烘焙专门店们,也一如“新中式烘焙”的内卷,不仅产品同质化严重,定价、环境、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甚至连店名思路都高度相似。
具体来看,大部分的烘焙专门店,主要从消费需求火热的“单一品类”入手。其中,尤以上半年走红的“天价”贝果为多,短时间新增品牌接近2000家,更有贝果专门店品牌已经开放全国加盟。
此外,少部分烘焙专门店品牌,有些从“单一口味”入手。比如芒果甜品专门店、芋泥脑袋专门店、抹茶制品专门店、巧克力专门店等;也有一些从“单一理念”出发,比如全店只卖低糖烘焙产品、全店只卖手作烘焙产品等等。
大批量出现的烘焙专门店,在社交平台上正掀起一阵潮流,探店博主、消费者纷涌而至,一个被种草的品牌还没来得及去,下一个新的品牌已经出现了。
这一批烘焙专门店
有什么共性?
今年涌出的“烘焙专门店”们,共性也十分明显。
1、更细分,砍掉多余SKU,全店只卖一种产品。
不论是专门店还是专营店亦或者专卖店,从名称上就直接表达了:我只卖一种产品。不过相较于餐饮的大单品模式而言,烘焙大单品的属性并不明显,对比炒鸡、酸菜鱼、小龙虾等,吐司、贝果、瑞士卷的体量显然更小。
因此,不少烘焙专门店,在单一产品的基础上出现各类变形,不改变“专门店”含义的前提下尽量增加SUK。比如一些网红贝果专门店,从传统的贝果+酱模式,衍生出了贝果三明治、贝果澳洲牛肉、贝果小炒黄牛肉、贝果小龙虾等等。
◎左:牛肉贝果 右:厚酱贝果
>2、更精致,或极简风或极繁风,总之离不开“高级感”。
这些烘焙专门店,大多从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被人熟知,消费者被种草的第一眼,往往是因为门店的装修风格或打卡角落。
贝果店们大多走美式装修,提供“原汁原味”的正宗打卡价值;吐司店、瑞士卷们则更多倾向于极简风,立体方块的吐司条、圆滚滚的奶油卷,整齐划一,拍照好看还解压。
◎“生吐司专门店”们
>3、当然,也更贵了。
备受争议的“300元吐司”,吃的根本不是吐司,那可是日本来的、网红排队也买不到的“潮流吐司”;“60元贝果”吃的也不仅仅是贝果,那是主理人亲自赴纽约7年、各类烘焙大师指点,并且加上了从澳洲亲自飞来的牛肉的“不吃你就不懂时尚贝果”......
故事感满满,这背后的价值不卖贵了都说不过去。
不过,卖的更贵、营销更狠,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反噬”。一家戚风专门店,就因为价高量小,被不少消费者吐槽,“只是把烘焙店里的众多产品,单拿一个出来做噱头罢了。没有烘焙店那么好吃,更没有超市、面包店便宜...”
烘焙做成“专门店”
就一定能成功吗?
看看大前辈。
说起烘焙专门店,我们不难想起一位如今已经倒闭的老朋友——牛角村。
2016年创立的牛角村烘焙品牌,曾官方对外宣称自己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牛角包制作的烘焙品牌”。凭借“专卖高端牛角包”,以及知名大牌明星深度参股,一线制作的定位,迅速蹿红。
创立一年多,牛角村就以北京为起点,逐渐覆盖到深圳、哈尔滨,开出6家直营店。品牌鼎盛期,更是将门店拓展至28家,单店单日流水最高近7万元。
然而去年起,牛角村接连出现大面积关店,原本的28家门店直接关闭到只剩10家,还出现了大量拖欠货款、虚假宣传等各类负面新闻。同时,牛角村的专门店,以大模型“体验店”为主要经营模式,门店几乎全部开在知名大型商圈,面积也均在两三百平米以上,高昂的成本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
在单一品类的限制下,牛角村的实际经营情况,并不如自己定位那般“高端”。
烘焙赛道常年洗牌,消费者今天追求牛角包,明天就会转头爱上吐司,后天就能为了贝果排队三小时。当新的品类成为流行时,牛角村也尝试过创新迭代,比如在牛角包的基础上,接连探索出了5、60个SKU,甜甜圈、瑞士卷、酸奶卷、酸奶杯、虎皮卷等,但效果仍不如预期。
消费转向,专门店产品难以创新围揽新受众,加上加盟商暴雷、品牌备受质疑,持续的下坡路中,老网红牛角村最终还是在今年中旬申请破产清算。
从前辈的案例来看,有背景,实力雄厚的牛角村尚且难以挺过消费周期,而这些新出现的“烘焙专门店”们,在门店只有一家的情况下,已然开始大批量全国范围开放加盟...路数难评。
不过,好的一面,从牛角村的经验中,我们也能看到专门店的另一个潜力:更集成的效率和更专一的出品,以及“非体验店模型”下,所需面积更小,经营更灵活。
小结
今年,烘焙赛道不断出现负面、唱衰的声音,在上半年餐饮退潮大军盘点中,烘焙类品牌“一马当先”,成为上半年阵亡最多的品类。
随着新中式烘焙风散,新故事再难讲,各种爆品仿佛群龙无首,“有品类、无品牌”的情况下,各爆品都期待自己能够成为绝对的品牌代表,烘焙专门店的新故事开始续写。
但故事绝没有想象中容易续写。在盘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有很多上半年刚刚开出的“烘焙专门店”,不足5个月宣布停业,还有更多“烘焙专门店”于小红书起家的月内,即宣布换项目、暂停营业。
同时间,重复的事情也在上演,一如曾经的“新中式”、“围炉煮茶”等,“专门店”也正在成为品牌的流量密码,不少“麻辣烫专门店”、“关东煮专门店”、“肠粉专门店”正在被炒热...
对于当下涌现的各类专门店们,我们无法预判未来走向,只能期待专门店们能够“放弃割韭菜的路数”,在前辈的经验中,找到单一品类限制下的创新模式和新方向,并持续保证拳头产品的“真正力度”。
店是许多人创业赚钱的主要形式,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下,开实体店还能赚钱养家糊口或是发家致富吗?
有人说,目前开3种店铺会赚钱:一是餐饮店,二是药店,三是水果店。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 class="pgc-img">>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超过7400家线下门店关闭。在前几年持续有大量实体店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关门了,2022年还有超过7400家线下门店关闭,这的确会让许多人对实体店的生存产生担忧了。
那么,许多人说的会赚钱的餐饮店铺的状况会不会更好呢?
从数据来看,2022年全国至少有135家餐饮品牌、1800多家餐饮门店关闭。餐饮店铺的关门家数仅次于服饰店铺(3800多家)的关门数量。闭店数量较多的品牌包含书亦烧仙草(400多家)、贤合庄(230多家)、娃哈哈奶茶(200家)、舌尖英雄150多家、克莉丝汀近100家、喜茶60家、虎头局渣打饼行30多家、时萃咖啡11家、COFFii&JOY11家。
< class="pgc-img">>那么,作为民以食为天的“刚需”,餐饮店铺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关门呢?分析来看,有如下三点原因:
1.收入预期下降,消费趋于理性
三年的口罩原因,造成经济低迷的同时,许多人调低了未来的收入预期。收入预期减少了,自然要缩减消费,这导致消费趋于理性。其中,减少“外出吃吃喝喝”就会成为削减消费的重头,这就使得趋于饱和的餐饮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许多餐饮品牌和餐饮店铺就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关门了。
2.许多人已经养成了在家用餐乐于烹饪的习惯
受三年口罩的影响,迫使许许多多的人在家用餐,外出用餐是大幅减少,许多人也就养成了乐于烹饪的习惯。这一点从越来越多的美食自媒体账号迅速成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在家里自己煮,三菜一汤吃得津津有味,偶尔外出用餐,那种吃大鱼大肉了反而不习惯了。居民乐于在家烹饪的习惯养成,自然是缩减了餐饮品牌和餐饮店铺的生存空间。
3.90后年轻人培养起了存钱的习惯
当前,居民存钱的热情比任何年份都高涨。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7.84万亿元,2023年一月份增加了6.2万亿元,这个数据突破了历史新高。居民存钱的势头是越来越强劲了。存款大军中出现了“90后”的身影,大量的90后也开始存钱了。
后浪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90后”普遍告别30元奶茶,70%的年轻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原本是消费主力的“90后”,也开始变得缩手缩脚了。这就导致了大量以年轻人为主要客户的咖啡、烘焙、甜品、新茶饮等餐饮品牌和餐饮生意冷淡,其中一些门店只好歇业关门。
< class="pgc-img">>上述所说的3个导致餐饮店生意不如从前的原因,一时半会不会改变,一些习惯还会持续。因此,咖啡烘焙新茶饮突然“不火了”,这种新的业态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头条创作挑战赛#
【关注我,便于获取更多金融知识和理财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