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金井绿茶非遗文化旅游景区,茶岭绵延,景色美不胜收。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敏 摄
金井镇用好用活非遗项目,大力拓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多种模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长沙县金井镇是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这里孕育了长沙绿茶制作技艺、双江滚灯车、锣鼓亭子、小花片制作技艺和双江山歌等5个省、市、县非遗项目,设立了金井绿茶非遗传习所和双江锣鼓亭子传习所。
10月14日,在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长沙县金井镇作交流发言时介绍,金井镇用好用活非遗项目,大力拓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多种模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今年1—9月,全镇接待游客突破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600万元。
绿茶天堂打造非遗文旅景区
金井镇因井得名,因茶闻名,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万亩茶园……被誉为“世外长沙 绿茶天堂”。走进金井绿茶非遗文化旅游景区,时令虽已过重阳,但景区茶岭绵延,景致依然美不胜收。茶香步道、科技小院民宿、房车露营基地、金茶谷·智慧民宿、百年古茶树群等景点,吸引着游客赏茶品茗,享用茶园氧吧,释放心灵。
金井茶叶生产区内设有金井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是体验茶生活的“非遗”文化传承场所。金井绿茶制作非遗传承人汤伯玲,从事茶叶工作已有40多年,汤伯玲介绍,茶叶栽培加工在长沙一带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口感好、茶香浓,金井茶场的“手工制茶工艺”一直广为人们流传称赞。
“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小小的茶青制成茶叶,要经过八道工序。金井绿茶传统制作,工序很多,比如炒青,就分炒二青和炒三青。汤伯玲介绍,炒二青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散去茶叶中的水份,因此,二青的锅温应控制在120℃左右,直至茶叶稍有刺手感时出锅摊凉;炒三青时锅温应适度降低,控制在90℃至100℃,前期以散水份为主,后期进行紧条做形,直至茶叶将近八成干。
参观茶叶制作,已成为金井绿茶非遗文化旅游景区的研学内容。如今,茶园变成了公园,每到节假日,周边市县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地到金井度假休闲、体验茶旅文化。亲手采茶、手工制茶、茶园骑行、特色餐饮、自然茶馆、康体养生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活动蔚然兴起,推陈出新,不仅整合了旅游资源,更诠释了文化主题。茶厂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公司。
为盘活绿茶资源,金井镇已打造“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等网红IP,打造茶观天象等特色文旅项目,培育高品质茶园3万亩。同时,全镇推动星级景区、和美村庄、旅游重点村镇创建相结合,全力实现村庄、企业、产业融合发展。
“小花片”铸魂乡村主题农场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让人们对非遗项目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金井镇组织开展非遗课堂,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滚灯车、锣鼓亭子的制作与体验,挖掘背后的故事,推出一系列传承经典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这些逐渐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小花片”历史悠久,是由面粉、糖、香料等经过十几道工艺,通过茶油炸制而成的美食。作为县级非遗项目,“小花片”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如今也成为游客喜爱的畅销品。走进沃园乾义斋非遗馆,游客可参观了解乾义斋小花片的历史、传承、发展和传统手工技艺,了解手工制作小花片的传统用具。
用红薯制作的小花片,成为市场的新宠。“红薯作为一种安全、健康、营养、生态的碱性食品,多年来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焕新介绍,公司种植的不是普通的红薯,而是从2000多个红薯品种中精选出来的香薯。
2018年,沃园公司以特色香薯为产业基础,结合金井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建设了占地约300亩的沃园农场,将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景点,形成了以薯类和特色杂粮为主题化的购物、美食、娱乐、住宿等新业态,推出了香薯体验式自助挖掘活动、“小农夫”农耕体验活动、香薯美食节等特色活动。
乡村旅游热起来之后,主题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打造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力强的文化标记,沃园农场重点打造“沃沃”和“园园”这两个“紫薯小精灵”。湖南师范大学在沃园农场设立了全国首个农场体验式童话创意写作基地。著名作家汤素兰带领团队以“沃沃”和“园园”为主人公,以薯文化为主题,创作了《精灵学堂》等童话故事,并搬上了舞台。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在吸引游客同时,也带动居民就业增收。2022年,金井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250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今年1—9月,全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逾1200万元。
来源:长沙晚报
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长沙县金井镇是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这里孕育了长沙绿茶制作技艺、双江滚灯车、锣鼓亭子、小花片制作技艺和双江山歌等5个省、市、县非遗项目,设立了金井绿茶非遗传习所和双江锣鼓亭子传习所。
10月14日,在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长沙县金井镇作交流发言时介绍,金井镇用好用活非遗项目,大力拓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多种模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今年1—9月,全镇接待游客突破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600万元。
绿茶天堂打造非遗文旅景区
金井镇因井得名,因茶闻名,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万亩茶园……被誉为“世外长沙 绿茶天堂”。走进金井绿茶非遗文化旅游景区,时令虽已过重阳,但景区茶岭绵延,景致依然美不胜收。茶香步道、科技小院民宿、房车露营基地、金茶谷·智慧民宿、百年古茶树群等景点,吸引着游客赏茶品茗,享用茶园氧吧,释放心灵。
金井茶叶生产区内设有金井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是体验茶生活的“非遗”文化传承场所。金井绿茶制作非遗传承人汤伯玲,从事茶叶工作已有40多年,汤伯玲介绍,茶叶栽培加工在长沙一带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口感好、茶香浓,金井茶场的“手工制茶工艺”一直广为人们流传称赞。
“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小小的茶青制成茶叶,要经过八道工序。金井绿茶传统制作,工序很多,比如炒青,就分炒二青和炒三青。汤伯玲介绍,炒二青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散去茶叶中的水份,因此,二青的锅温应控制在120℃左右,直至茶叶稍有刺手感时出锅摊凉;炒三青时锅温应适度降低,控制在90℃至100℃,前期以散水份为主,后期进行紧条做形,直至茶叶将近八成干。
参观茶叶制作,已成为金井绿茶非遗文化旅游景区的研学内容。如今,茶园变成了公园,每到节假日,周边市县的游客就会络绎不绝地到金井度假休闲、体验茶旅文化。亲手采茶、手工制茶、茶园骑行、特色餐饮、自然茶馆、康体养生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活动蔚然兴起,推陈出新,不仅整合了旅游资源,更诠释了文化主题。茶厂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公司。
为盘活绿茶资源,金井镇已打造“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等网红IP,打造茶观天象等特色文旅项目,培育高品质茶园3万亩。同时,全镇推动星级景区、和美村庄、旅游重点村镇创建相结合,全力实现村庄、企业、产业融合发展。
“小花片”铸魂乡村主题农场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让人们对非遗项目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金井镇组织开展非遗课堂,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滚灯车、锣鼓亭子的制作与体验,挖掘背后的故事,推出一系列传承经典活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这些逐渐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小花片”历史悠久,是由面粉、糖、香料等经过十几道工艺,通过茶油炸制而成的美食。作为县级非遗项目,“小花片”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如今也成为游客喜爱的畅销品。走进沃园乾义斋非遗馆,游客可参观了解乾义斋小花片的历史、传承、发展和传统手工技艺,了解手工制作小花片的传统用具。
用红薯制作的小花片,成为市场的新宠。“红薯作为一种安全、健康、营养、生态的碱性食品,多年来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焕新介绍,公司种植的不是普通的红薯,而是从2000多个红薯品种中精选出来的香薯。
2018年,沃园公司以特色香薯为产业基础,结合金井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建设了占地约300亩的沃园农场,将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景点,形成了以薯类和特色杂粮为主题化的购物、美食、娱乐、住宿等新业态,推出了香薯体验式自助挖掘活动、“小农夫”农耕体验活动、香薯美食节等特色活动。
乡村旅游热起来之后,主题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打造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力强的文化标记,沃园农场重点打造“沃沃”和“园园”这两个“紫薯小精灵”。湖南师范大学在沃园农场设立了全国首个农场体验式童话创意写作基地。著名作家汤素兰带领团队以“沃沃”和“园园”为主人公,以薯文化为主题,创作了《精灵学堂》等童话故事,并搬上了舞台。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在吸引游客同时,也带动居民就业增收。2022年,金井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250万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今年1—9月,全镇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逾1200万元。
进(左)在盆景园里工作。潘伟/摄
1月上旬,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西湖镇农林村的皖美盆景园内,100余亩面积内,摆满了老鸦柿、三角梅、雀梅等盆景作品,有的挺拔,有的清秀,姿态万千。每逢周末,村里的18家农家乐生意红火、一座难求。整个村子的旅游产业呈现红火姿态,迎接春节的到来。
农林村的发展和改变离不开一群年轻村干部的奋斗,方进就是其中一位。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90后小伙大学读的是商务俄语专业,曾于大二公派出国留学,毕业后曾在大连、北京、铜陵的国企和外贸企业从事翻译工作。2018年11月他返乡考取村后备干部,目前任农林村副书记、副主任。
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工资条件回村?
方进坦言,是出于骨子里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和情结。
在他儿时印象里,父母用起早贪黑的努力承包了茶园、种上了果园,1998年,父母成为村民组里第一个盖起两层楼房的人。方进打小也吃过农业的苦。他在村口放过牛,下地割过油菜,插秧打稻,种过草莓,采过茶,对农村生活满是眷恋。
当时,几乎所有亲戚和朋友都反对他回村就业的选择。“好好的年薪不要了吗”“回到农村工作根本挣不到钱”等声音出现在他耳边。
方进坚持认为,自己打拼了几年,买了车和房,有条件也有底气“转型”。他软磨硬泡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
回到熟悉又陌生的村庄,方进逐渐适应了环境和节奏,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的困境,摆在他和村两委面前。通过走访,他摸清了村里三大“支柱产业”――传统苗木花卉、盆景和茶叶。
建基地、促发展、培育特色产业……近3年,在方进等村干部的努力下,农林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帮助能人大户发展产业,积极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该村新增和培育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余家,将产业建在家门口,每年3月至7月可吸纳本村村民300余人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方进作为村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专班的一员,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化,上门解决农户遇到的难题。
2022年,农林村阳阳家庭农场由于初期发展过程中,在土地整治、基础设施设备、日常生产管护等方面投入较多,出现了周转资金缺乏的问题,制约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及生产规模的扩大。方进积极帮助其整合项目资源,并与相关部门对接,成功为农场争取到上级政策资金,帮助家庭农场跨过发展瓶颈。
农林村属于丘陵地形地貌,地块小而分散,农业机械化耕种受限,加之个别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农井人家家庭农场难以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不利于统一规划发展生产。
方进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每天利用农户下班回家时间,去农户家拉家常、唠发展,争取周边农户支持,通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他帮助农场成功流转20余亩的成片土地,解决发展瓶颈。
农林村永裕家庭农场种植草莓缺乏专业知识支撑,家庭农场主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对市场信息有效的分析能力,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发现对方的难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扩大种植基地,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方进走访了解情况后,加班将外出考察学习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模式整理成资料,及时分享给农场负责人,同时积极联系驻村的科技特派员到家庭农场兼职指导。
一有空,方进就上门和农场负责人聊天,商量如何通过改进设施和大棚,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草莓口感,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农场的销售范围远不止几家定点的水果店,市民也会在周末前来采摘。
这些年,方进前往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瞄准农林村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鼓励农户因地制宜打造民宿,成立农家乐餐饮协会,将茶园打造成研学、观光旅游一体的平台。随着柿子、桃子、樱桃、枇杷、草莓等水果树越种越多,村子被装点得更加漂亮,周末前来旅游观光的人逐渐增多。
2023年,农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3万元。如今,农林村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风民风步步提升,幸福指数蒸蒸日上。方进先后获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铜陵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铜陵市“2022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
他和大学室友一直保持着联系,其中3人在国外工作,两人在国内一线城市就业,只要有一位室友结婚,无论在哪个城市,其他五人必定赶到现场庆祝。在彼此交流过程中,方进从未羡慕过室友的工作,更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乡村振兴这条路,就要转变和适应角色,抛开包袱,咬咬牙往前走,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方进觉得,在农村工作了3年,自己对家乡深沉的热爱没有变,更愿意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年轻人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可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
作为农林村团支部书记,方进还对接新落户村内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用工信息。2023年,村团支部推荐3名青年前往驻村企业工作,目前均已签订就业合同。在方进看来,发展产业的同时,要为村里留住年轻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未来3到5年,这些年轻人将在农林村整体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都期待着这座村庄的质变。”
中青报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