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山市南区街道,古称良都,是中山重点侨乡,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的名人众多,古有匡扶宋帝的侍郎马南宝、香山立县发起人之一的梁杞,近代有中国四大百货领军人物马应彪及郭氏兄弟、“空军之父”杨仙逸、“炸药之父”林炳光、中山青年革命运动先驱刘广生、史努比手模制作大师马乐山等,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
即日起,南方+开设“‘周’游南区”栏目,带领大家领会“侨乡南区”跨越百年的侨房魅力、走进田园山间体验“采菊东篱下”的宁静……
第七期,一起来逛逛享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誉的曹边村。
曹边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开村于南宋(1068年),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曹边村坐落在105国道一侧,背靠梅岭后门山,前望逶迤三十余里的北溪河与高耸的湖洲山,村头牌坊上书写着“曹边”二字。
曹边村大榕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曹边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村中民居依山而建,多为典型的岭南侨乡建筑风格,聚落呈不规则块状分布,村内历史建筑大多保存完好,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蕨类、棕竹颇多,有树龄近400多年的古榕和树龄100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沉香树,还有多种珍贵的中草药。
曹边村景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村中现留有曹边学校、武侯殿、天后宫、水车馆、碉楼等人文历史景观……古色古香,幽静怡人,仿佛世外桃源,形成一幅立体的艺术长卷。曹边村曾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中山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其中,始建于1929 年曹边学校颇值得一看!
曹边学校。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曹边学校位处村口广场,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两层对称小楼组成,建筑面积约631平方米。外表呈南洋风格,周围有前廊,廊前各有4根方形檐柱和6根圆形檐柱;里面呈“回”字形布局,中间为天井,属典型的中式庭院风格;建筑外墙以黄色为基调,暗红色的门框与墙壁相互映衬。
墙壁上挂着的旧时语录,依稀可辨岁月的痕迹。天井对面是一个小礼堂,正中立有梁杞雕像。礼堂正上方的二楼是“云洲纪念图书室”。沿着二楼教室的楼梯,可直通顶楼天台,在这里可以一览曹边村的整体风光。
学校顶层有个非常别致的带护栏的天台圆顶亭子,亭内建有钟楼。钟楼正前方的女儿墙上塑有“曹边学校”字样,两边有涡卷状装饰,精细匀称,别致独特,是古希腊式的建筑风格。
曹边学校很好地吸收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优点,中西合璧,显得异常古朴、大气和精美,体现了华夏儿女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格局与智慧。
美食攻略:
1、绿野仙踪农业生态园集果蔬种植、塘鱼、走地鸡多元化为一体,园内设有生态餐厅和儿童乐园。特色菜包括荔枝柴烧鹅、鲍汁豆腐等。园区绿树成荫,室外设有小型游乐场,有千秋、滑滑梯、弹弓床等特色项目供小朋友玩乐。
2、香山咖啡位于曹边村内,原址是曹边侨苑,整栋建筑古色古香,店内以木饰为主。有特色美食、饮品等。
出行攻略:
1、公交
从中山城区出发,可在博爱医院、孙文公园等站搭乘014路公交于“曹边路口”站下车即到。也可在中山汽车总站、富华酒店等站搭乘11路公交于“北台”站下车,由北台北溪路进入,再步行一段路,过著昆街即到曹边村。还可在城南客运站搭乘206路公交到北台。
2、自驾车
从中山城区京华酒店出发,可经兴中道,上博爱路,在南下码头处拐入广珠公路,而后一路直行,至詹园附近的北台村牌坊右拐入北溪路,再右拐上著昆街,一路直行,过业误巷即进入曹边村地界。或是过詹园后下一个路口右拐入西环八路,行一段路后再右拐至曹边工业大道,经路边的曹边村牌坊进入曹边村。
【策划】朱晓宇
【采写】苑世敏
【摄影】叶志文
【通讯员】刘羽谦
南区读者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作者】 苑世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疃一带自古村稠人密,因茧绸而闻名于世,是“鲁绸”的故乡。在潍河下游的支流小龙河上,曾有一个专营渡口——陶家口子码头,作为曾经的民用、商用枢纽码头,它见证了当年柳疃丝绸内销外运的历史,见证了绸乡人“背包袱”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血泪心酸。
相传明正德初年,在今昌邑柳疃街北小龙河西与陈家庄村接壤处,有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村落,名叫“陶家村”,陶姓人虽不多,但却很有势力,在今小龙河西岸设有专营的渡口,史称“陶家口子”。
其时,小龙河为潍河下游的一个支流,河道开阔,水深流急,从陶家口子拔锚的船只,出潍河、入渤海,向东北通往烟台、旅顺、营口、天津等地,向南可达青岛、上海、福建乃至香港一带。每逢春汛,河水猛涨,常有来自东北旅顺、营口一带的满载货物的船只由下营港口逆流而上,拐入小龙河,停靠在陶家口子码头,卸下大豆、高粱等各种货物,装上一捆捆柳疃绸子顺流直下,过潍河、入渤海,辗转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诸国,是当时十分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直至清末民初,小龙河水势渐小,船只搁浅,无法行船而终止航运。
陶家口子码头为河运简易码头,虽然不大,却生意兴隆,很有声望。据老人们回忆,当年码头上曾立有高大粗木,中间设以衡梁,一端绑缚重物,一端配以“吊钩”,利用杠杆原理起吊货物,省工省力。码头上建有临时储藏货物用的“敞棚”,还有一家供商旅用餐的小饭馆,人们可以在此歇息小酌,里面制作的“三角火烧”美味可口,成为当地民间特色小吃。
柳疃一带自古村稠人密,因茧绸而闻名于世。清中期,这里已发展为民用、商用枢纽码头,清末,其航运可顺河而下至潍河入海口的下营港分关,再转航烟台、龙口、辽宁等口岸,成为沟通渤海、黄海、东海的中转站,也是绸乡人背包袱闯荡世界的起点。
许多柳疃人身背丝绸,在陶家渡口挥泪辞别父老,背井离乡,沿河北上,随着这条蓝色丝绸之路闯南洋、去北洋,一路漂泊流离,历尽千辛万苦。有能力的租门面卖绸,称为“坐庄”,但绝大部分人则身背包袱,走街串巷辛苦叫卖,称为“行庄”。闯南洋,是指昌邑人将柳疃丝绸带到“一溜五印度”(昌邑方言,泛指今东南亚国家),再在当地销售。
绸乡人靠丝绸养家糊口,也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锻造了他们的品格,“诚厚质朴,敦本抑末,此固该县特殊习尚。而人心机巧,勇于冒险,尤属民性特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通受阻,海外华侨有家难回,只好在经商的国家定居,昌邑随之成为著名的“华侨之乡”,许多早年经营丝绸的柳疃人永远留在了异乡。
据传,陶家村遗址在今柳疃东陈村南小龙河西岸的荷花池位置,前些年水池施工时曾挖出一些碗碟陶瓷碎片,一些老辈人还清楚记得陶家祖坟的大致方位。有关陶家村,著名的“五户连宗”故事中有过明确记载。五户连宗之五户为陶家村附近韩、陈、金、高、王五姓,各自过着清苦的农家生活。而陶家户门大,依仗来得早,是坐地户,对小户人家常常仗势欺人。后来高家亲友在京经商,四处奔走终于告倒了陶家。陶姓输了官司,元气大伤。事后韩、陈、金、高、王五姓人家,自发结义,立宗约、定族规,撰修连宗谱,对陶家进行报复性打击,陶姓人不堪忍受,便拆除房舍收拾家当乘船远走他乡,从此陶家村销声匿迹。
相传“韩陈金高王五户联宗谱”一直由北西高村高姓续修,联宗谱中有关于“明末时,柳疃就有人将绸布贩运至北京、张家口”等内容的记载,可惜已毁。今“陈氏族谱”和“王氏族谱”中尚有五户联宗简要记载,这些都成为极为珍贵的史料。
当年陶家口子远近有名,是当地经济往来的枢纽。陶家迁走后,陶家口子河运日趋兴旺,至清中晚期,这里已发展为民用、商用枢纽码头。清末,其航运可顺河而下至潍河入海口的下营港分关,再转航烟台、龙口、辽宁等口岸,柳疃村也凭借地理优势,在陶家口子经济声望基础上,逐步繁华兴盛起来,邮局、银子市、绸庄、货栈、炼坊、染坊等一字排开,丝绸生意火爆。柳疃街是明清以来丝绸产品的集散地,绸布运销国内外的源头商埠,也是“柳绸”陆海丝路的起点。柳疃丝绸繁荣时期,每天有很多镖车从北京向柳疃送银子。《野蚕录》载:“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数,十数里衔尾相接。”可见当时柳疃丝绸贸易的繁荣盛况。
如今,陶家口子码头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刻在石头上的“陶家口子码头”这几个大字在无声诉说着那一段辉煌的过去。站在陶家口子渡口旧址,昔日船帆云集、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仿佛仍在眼前,曾经的波光帆影,曾经的离乡背井、四海闯荡……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历史的光影,渐行渐远,陶家口子码头作为柳绸的起点码头,在柳疃丝绸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美丽传说。
0月11日17时许,重庆市北碚区公安分局朝阳派出所接市民到所报警,称其女儿走失,请求民警帮忙寻找。
报警人告诉民警,其女儿有智力障碍,平常很少与人交流,走失的时候身上也没有带任何通讯工具。但女儿有个很大的特点,每次外出只会沿路一直往前走,不会拐弯也不会回头。
了解情况后,派出所民警迅速开展工作,很快通过视频监控发现走失女孩在碚峡西路出现过。确定了身份特征后,值班民警和女孩家属分路沿直线寻找。但一个多小时过去均无所获,监控里也没有再出现其身影。
为尽快找到走失的女孩,民警扩大了搜寻范围,最终发现女孩在碚峡西路中段掉头走到了中山路,后进入北碚公园,再左拐进入朝阳路,横穿马路进入正码头滨江广场,最后一路直行,消失在江边的步道。在报警人夫妇的印象里,女儿还从未走过如此复杂的路线。
此时,距离女孩走失已有两个多小时,入夜的江边冷风袭人,女孩身上还穿着居家的衣服和鞋袜。考虑到女孩的人身安全,朝阳派出所值班巡逻警力全部出动搜寻,一辆警车沿江边道路搜索,其余警力沿江边步行寻找。
22时许,民警最终在水厂排水管道附近江边找到了走失的女孩,此时的她满身泥浆,鞋子也不知所踪,好在平安无恙。闻讯而来的报警人夫妇对着民警连声道谢,女孩也用微笑向民警表达谢意。
来源: 重庆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