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暗访调查背后,都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但这次新京报记者在餐具清洗厂的暗访经历,实在是超出了想象。为了能进到清洗厂卧底,新京报记者扮成了“傻子”,进入清洗消毒车间后,即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免不了真的傻眼:成堆的食物残渣,令人作呕的气味,没洗干净的餐具用脏得发黄发黑的手套擦拭……一篇记者手记,真实呈现采访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扫地僧”助力扮傻入厂
一次同事间的聚餐,有人撕开消毒餐具包装后,发现碗里还有油渍,于是一场关于“餐具到底有多脏”的讨论立即兴起,水印、异味、油渍、苍蝇、蟑螂……从自己的经历到道听途说,简直是“要多惨有多惨”,于是我便萌发了去餐具厂看看这些餐具都是如何清洗消毒、又如何包装送货的想法。
既然要做调查,卧底进厂肯定是第一想法。对于卧底这件事,我一开始并没有觉得太难,“身高体胖,年纪轻轻,去厂里打工,老板肯定会要啊。”结果没想到的是,就是年轻,反而成了进厂的难题。
厂家都是随机联系的,网上一搜,挨个儿打电话。
开始联系的厂家,不是不缺工人,就是只招配送司机。好不容易才有一个厂表示可以要工人,我来了兴致。
“老板,那你看我能不能过去工作?”
“小伙子,我们厂在农村,里面都是些年纪比较大的工人,待遇低,我听你声音挺年轻的,应该干不来。”
“哎呀老板没事的,我就高中毕业,确实没什么本事干别的,你就让我过去试试吧。”
“我们这一个月才两千多的工资,你去饭店端盘子,都比这挣得多,算了吧。”
聊不动了,老板说的是实在话,这种情况下硬要进厂,是一个很奇怪的事,肯定不利于后期的卧底采访。与报社同事商量半天,一时找不到什么好的借口来解决这个问题。突然想到以前上学的时候,因为在家里不听话,被爸妈送到工地打工的经历,实在不行就找个人演家长,编个理由把我送进厂去,再仔细想想,算是有了个馊主意——大不了装“傻子”。
没办法,馊主意也要试试看。下楼找到报社一位熟识的老同志,一开始还不放心,要帮老同志写好台词,结果老同志胸有成竹,完全自由发挥。这次联系的厂家,便是后来报道里提到的“维洁康”。
“老板,你们这要不要工人,哦,要是吧。那具体做什么工作,待遇怎么样,好……”
几句闲聊,老同志真就一副自己要找工作的口吻打听清了待遇问题,随后话锋一转,“是这样的,我不是给自己找工作,我家有个孩子,脑子不太机灵,20多岁了,一直没个正经工作,太复杂的活儿他干不了,你看能不能去你厂里找个事做。他就是内向,反应有点慢,不算真傻,您放心。”
老板这回很痛快:“行,那你让他来厂里一趟吧,我看看怎么样。”
我在旁边是有点懵的,脑子一热想到的馊主意,这么好用?再看翘着二郎腿坐在一旁气定神闲的老同志,笑眯眯地盯着我,不似平日嘻哈的样子,自有几分沉稳气度,像极了“扫地神僧”。
越恶心越得曝光它
老同志谢幕退场,剩下的便是“脑子不太机灵”的我唱独角戏了。
别的角色也就罢了,演“傻子”,确实有点超纲了。看我头大,同事们倒是纷纷过来宽慰我:“兄弟,别担心,你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4月下旬的北京已有几分热意,进厂前两天,刻意不洗澡不刮胡子,又翻了一套旧衣服出来,黑色运动裤再穿双旧球鞋,“管他演得像不像,先搞邋遢点再说。”
进厂当天,一早起来准备出门,才看到凌晨时爸爸发来微信说家里有老人去世。没办法,只得回了一句“今天有活儿,晚上再说吧。”
这个厂注册地址是在大兴西红门镇,可实际的洗消车间,却在廊坊广阳区的一片农田里。
在老板的指路之下,几经周折,我找到了这个藏在一片农田里的工厂,身上的书包带掉到胳膊上松松垮垮,慢吞吞地走到老板面前,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样看起来够不够傻。
▲涉事工厂大门处的露天垃圾堆,地面渗出发黄的污水,气味刺鼻。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面试比想象中的要简单很多,老板上下打量一番,“怎么过来的?”每次回答问题前,尽量慢上两秒,少说话,不带表情,“嗯,我会坐公交,自己来的。”直到我接过老板的“御用”线手套进车间干活时,他甚至没问一句面前这个“傻子”叫什么名字。
或许是年轻,体格又好,我被老板安排在了车间做搬用工。工作确实简单,帮人给餐具装箱,然后一直搬箱子就好,流水线不停,我不停,一上午过去,竟然连掏手机拍视频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进车间了。
整个工作环境很吵,餐具在流水线上叮叮当当的响,有时候手上动作慢了,流水线上包装好的餐具就掉到末端的一个空箱里,箱子里还有几块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破布。后来我才注意到,要是餐具包装箱里太脏,工人就随手用那几块破布擦一把,有一次箱子底部沾着一坨类似淤泥的东西,也不过就是擦完接着用。
▲传送带下的箱子里散落着来不及装箱的餐具,里面的脏抹布用来擦抹塑料箱。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工作时一直提醒自己是个“傻子”,手脚不能太快,任凭旁边的工人如何催促咒骂,只当没听见。中午在职工宿舍里捡个没人用的脏碗吃饭,没有带水杯,就在后厨的水缸里喝口凉水,水面上漂着的脏东西、死苍蝇等等就当没看见。
午饭之后,趁其他工人午休,赶紧溜进车间拍素材。这个时候,才算见识到了车间里有多脏,除渣区各种食物残渣堆在地上,一股腐臭味,我走近想偷拍段视频,结果现场夹杂着泔水腐臭味儿、消毒水味儿的热气,把我熏得七荤八素,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强忍住才没把刚吃的馒头吐出来。
▲涉事工厂车间除渣区的食物残渣混合着筷子、勺子,直接堆在地上。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拍完视频,出车间透气时才发现头发上沾了一层蜘蛛网,鞋沾了车间地上的水,臭味半天都散不去。
现场越是让人恶心,那这个暗访调查越有意义。
“放心餐具”着实让人无法放心
第一天的搬运工作结束后,因为没有办法进车间拿到第一手资料,我先回家帮着家人处理丧事。
再回工厂,我跟老板说前两天在丧事上砸了脚,这才有机会进车间干活儿。自此“傻子”进化成了“傻瘸子。”
▲人工清洗所用的水都已浑浊,地上散落着破碎的餐盘。?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这有一个好处,厂里的人不会太在意一个傻子,我趁机了解了整条流水线的工作流程,该拍的素材也都借机拍到取证。车间里的劳动强度大,工人每天早上六点开工,流水线上不停忙着,着实没什么心思再去关注我这个新来的,得以偷拍到现场更多画面。
随着卧底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问题浮现出来,虽然车间内就挂着“餐具洗消要求”,但第一条要求所有人必须有的“健康证”,厂里没几个人具备,我还特意问了负责人要不要健康证,他直接回答不需要。
▲一名工人直接坐在板子上赤手整理洗过的筷子,准备去打包装。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有工人直接坐在流水线上赤手整理洗过的筷子就是这时拍到的。当时我和厂里一个阿姨一起坐在地上把包装好的筷子分捆儿,再随手扔到地上,而餐具的摆盘区,就在我对面,我也是此时才有机会正面观察大家的工作,几名工人就戴着脏得发黄发黑的线手套,给消毒过的餐具摆盘,有时候发现餐具上面有明显的污渍,就用手套随手一抹。
▲餐具消毒后,涉事工厂工人戴着线手套为餐具摆盘,不少人的手套已发黄、发黑。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这些画面一过,让我想起了之前那么多次在餐馆吃饭所用的“放心餐具”,心里就一阵恶心,怪不得很多人就餐都要用热水烫一下餐具,即便烫不干净,也要求个心理安慰。
企业的责任心去哪儿了?
维洁康厂的卧底结束后,我以饭店老板的名义联系多个厂家,却发现合作好谈厂难进,始终没有厂家愿意答应我进厂参观的要求,多称“我最近不在京,过段时间联系你。”
▲高温消毒区的透明塑料布污渍斑斑,餐具从此处进入摆盘区。新京报记者?刘经宇 摄
采访中其实可以发现,市面上多数的消毒餐具,卫生问题是很常见的,我们此次报道的维洁康、超洁等几个品牌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没有被曝光的问题企业还有更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餐饮具集中消毒分会会长吕先铭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很多餐馆使用自身清洗的餐具,其实也没有足够的保障,清洗、消毒设备不到位,餐具卫生也很难真正达标,而且对于餐馆本身,人工清洗也是一笔支出。如果餐消企业的餐具卫生真的能够有所保证,双方合作其实会是一个共赢的状态。
为什么专业的餐具洗消企业还会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吕先铭表示,这与企业自身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他指出,有些企业本来已在北京发展多年,外迁出去以后,厂区换新,工人重新招聘后往往操作熟练度不太够,“有些责任心不是很强的企业,很可能就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一般周边河北送北京的厂都是刚搬出京不久的,生产运营情况还不稳定。”对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企业自律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新京报
>秋、国庆两节相继来临,
到外面餐厅大吃一顿是不少人的选择。
很多人在开吃前,
会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
开水烫碗筷。
这源于大家的担心:
饭店的餐具洗干净了吗?
消毒过了吗?
饭店餐具卫生情况到底如何?
近日,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360实验室”联合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一些餐饮单位的餐具进行了抽检。
首先来到的是南京一家非常受欢迎的网红餐厅。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餐具有两个指标: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指标。
记者注意到,这家网红火锅店提供的餐具是提前摆放在桌面上的。
抽检人员随机选择一张尚未入座的餐桌,在对台面上四套餐具实施法定抽检程序的同时,同步启动现场快检,检测餐具的洁净度。
快检结果很快出炉。通过比色卡来看,两个产品都比较洁净;而从洁净程度上来看,发现筷子略微比碗要脏一些。
“筷子一般是木制的,有些糖分或脂类容易渗透到筷子中间,在清洗过程中不太能洗得干净。”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栾军说。
此次一共抽检了21家商户的35批次餐具,包括6批次一次性餐具、10批次集中消毒餐具和19批次餐饮店清洗消毒餐具,进行了洗涤剂残留检测、脂肪检测和大肠菌群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35批次餐具洗涤剂残留和微生物两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率100%,安全状况良好。有一批次的一次性筷子检出二氧化硫,数值为61mg/kg,不过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600mg/kg。
此外,对油脂残留进行的风险监测发现,除6批次一次性餐具外,其余29批次餐饮店自洗和集中消毒餐具均检出了油脂残留,其中,采样于这家网红火锅店的的筷子检出残留的油脂量最大,为0.094mg/kg。自行洗消餐具类型中,筷子残留的油脂普遍高于碗碟、勺子等。
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部门主管 栾军:
清洗过程当中可能没有长时间浸泡,或者长时间的烫洗,会导致筷子的油脂残留会比碗具要高一些。油脂多会导致最明显的问题,是滋生微生物和霉菌,长期使用有霉菌的筷子对身体肯定是有害的。
外出就餐到底要不要烫碗筷?
干货来了!
餐前烫碗筷到底有没有必要?
从抽检结果来看,用餐前烫洗餐具,其实不是必须的。更关键的是,餐饮单位提供的饮用茶水,大部分都是50-60?C左右的温水,理论上说,即使存在微生物超标的情形,这个温度的水也只能给它们洗洗澡而已,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当然,由于抽检覆盖面有限,此次检测数据并不能代表目前行业内餐具的卫生情况。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18年食品抽检情况,餐饮具洗消残留不达标情况仍然存在。
因此,消费者还是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餐具进行烫洗,因为虽然达不到消毒效果,洗洗残留油脂和浮灰,还是可以的~
不烫不安心,有什么好建议?
此次开展的风险监测,选择了油脂类残留的项目。经过比对,筷子(特别是木质、竹制等)普遍比碗、碟、勺容易残留油脂,时间一长,此类筷子更容易产生霉变和异味,也就是说风险度更高。
如果一定要烫洗餐具的话,记得重点多涮涮筷子~
专家建议,消费者外出就餐时,可以查看餐具内部有无异物、灰尘等,同时可以闻闻餐具的气味,谨慎使用有刺鼻性气味的餐具,使用前可先用接近100?C的开水,对餐具,尤其是筷子进行浸泡冲洗。儿童外吃就餐,也可以自己携带餐具。
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科科长 罗亚玲:
提醒大家对所使用的集中消毒餐具也关注,特别是标识标签这一块,一定要有厂址、厂名以及生产日期。标识标签不全以及外包装破损,甚至有明显的感官差异,感观上有问题的餐具,可以拒绝使用。问题很严重的,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和投诉。
综合 :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详细报道请关注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
记者/ 董雯 张中玄
<>、市场背景
1、卫生标准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就餐,公共饮食卫生意识也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越来越重视,都怕“病从口入”,对公共饮食餐具的卫生越来越讲究。
2、洗消状况堪忧
由于集中洗消对电力、洗消耗材消耗巨大,洗消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往往无法完全清理干净。有证餐具消毒作坊卫生堪忧,无证黑作坊更是不堪设想。
3、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餐厅数量已超过600万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成套消毒餐具市场潜力至少为5000万套/天,按照每套0.75元/套计算可知,年市场份额超过135亿元。
4、政府支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也普遍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制度相应出台,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接二连三下发有关公共卫生消毒文件。由此可见,创立公共卫生用品消毒中心势在必行,为创办该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政府实施和执行《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使公共卫生用品真正做到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同时也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反映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亮丽窗口,极大地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1、自己洗消
餐具的洗消作业由店主自己或雇佣的洗碗工完成。
缺点:成本最高,且受洗消操作者的心情影响最大,洗消质量无法保障。
2、外包洗消
适用于有一定品牌标识的餐具,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洗消
缺点: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利润,在没有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外包机构减少洗消工艺,效果大打折扣
3、清洁餐具配送
由专业洗消公司进行 清洁餐具配送,适用于大部分餐馆。
缺点:同样广泛存在洗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4、一次性餐具
使用一次就丢弃的餐具,快递行业使用居多 ,可以省去洗消环节
缺点:大量丢弃的一次性餐具形成白色垃圾,浪费资源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极大
三、我们的方案优势
1、降低成本
方案清洗池中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乳浊液,最大限度提高清洗剂的使用效率,降低用量。
2、节约能源
采用超声波洗碗+热泵烘干技术,能耗仅为传统电加热方式的1/3 -1/4。
3、干净高效
采用超声波清洗技术,全方位,无死角,浸泡40秒 左右,即可完全清洗干净。
4、减小水耗
采用清洗+中洗+净漂的三级清洗工艺,水实现多次循环利用,大大减小了水的耗用量。
5、减少污染
方案配备污水处理工艺,将清洗池微量高浓缩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该项目投入运营并发展壮大后必将给社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缴纳各项税费数千万元。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一定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并可以有效降低行业成本、改善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状况、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及促进污水集中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