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食的小伙伴们肯定都知道米其林餐厅,即来自全世界的优质星级餐厅。
对于很多餐厅和酒店来说,能够位列《米其林指南》,成为星级餐厅,无异于“金榜题名”,不仅是一种荣耀,也让更多食客慕名而来。
日剧《东京大饭店》
>而米其林轮胎想必也有很多人听说过,它是世界顶级的轮胎,其形似大白的吉祥物“轮胎人”令人印象深刻。
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为什么都叫米其林呢?难道它们有什么关系吗?跟阿研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这两个米其林是一家。
米其林餐厅最初是米其林轮胎公司出版的《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评选出来的。但为什么一家轮胎公司会去创作一本美食指南呢?
问题的答案要回到1900年。那时候卖轮胎的米其林公司非常看好汽车旅游业。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多进行汽车旅行,轮胎就磨损得越快,自家的轮胎也能卖得越好。
于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进行汽车旅行,他们将餐厅、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厂等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讯聚集在一起,出版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指南》一书。收录在指南中的餐厅被称为米其林餐厅。
这本红色的小册子倍受当时法国人的喜爱,究其原因,并不是其中的旅行指南,而是收录其中的餐厅!很多法国人都专程拿着这本书去寻找推荐的餐厅。于是,米其林公司索性将其他内容都去掉,只留下了关于餐厅推荐的部分,《米其林指南》就成了纯纯的美食评论榜。
《米其林指南》收录餐厅的方式非常慎重而独特。一家餐厅要想被收录其中,要经历诸多考验。
从1926年开始,米其林开始用星星对精致的高级餐厅进行评级。从一星到最高的三星,米其林摘星之路的标准是: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而一家餐厅的评级,都是由多个“美食密探”品鉴+一年12次的造访+米其林总部评审才能敲定的。
这些经过筛选的美食密探被称为“监察员”,他们隐瞒身份进入餐厅或酒店进行评判。他们需要参考的评分项目包括餐厅的食物(60%)、用餐环境(20%)、服务(10%)和酒的搭配(10%)。
除了星级,《米其林指南》还用叉匙来表示餐厅的舒适程度,餐厅的舒适程度从低到高用1个叉匙到5个叉匙表示。
20世纪90年代开始,米其林指南中出现了一类特别的餐厅——必比登美食推介(Bib Gourmand)。米其林轮胎的吉祥物轮胎人的名字就是必比登(Bibendum),它向全球旅途客推荐“评审员心中最经济实惠的美食”,人均消费在200元以下,是米其林指南中除星级餐厅外的优选餐厅。
法国作为米其林餐厅的发源地,拥有最多的米其林餐厅。欧美的米其林餐厅也是不计其数。中国大陆的餐厅自2016年起也登上了《米其林指南》。
如果我们要去米其林餐厅吃饭,这里有一些西餐的词汇供你参考~
< class="pgc-img">>关于米其林的小知识就到这里啦,如果你觉得有意思,就给阿研点个赞吧~
参考资料:https://guide.michelin.com/en/about-us
实习生:杨路欣 | 编辑:小妖子
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
“轮胎”和“美食”两个领域出类拔萃的米其林,十分契合中法文化旅游年,因为旅游不就是出行+美食嘛!
记者|金 姬
今年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内的巨型冰雕景观“北京天坛”和“巴黎圣母院”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而这两座冰雕的完成由法国企业米其林(Michelin)提供支持。“我们用一把‘冰钥匙’打开了中法两国非常重要的一年。”米其林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说。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米其林进入中国内地市场35周年。正如叶菲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活动上表示:“随着2024年的开启,中法友谊将进入新时代,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将开启新的篇章。米其林多年来深耕在中国,非常荣幸为促进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备受期待的一年中,米其林将会为消费者带来一系列美好的生活体验,将两国文化的和羹之美传递给更多人。”
事实上,在“轮胎”和“美食”两个领域出类拔萃的米其林,十分契合中法文化旅游年,因为旅游不就是出行+美食嘛!
< class="pgc-img">>米其林支持完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冰雕:天坛(左)、巴黎圣母院(右)
深耕中国内地市场35年
说起米其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美食,其实轮胎才是米其林的核心产品。
1889年,在距离巴黎300多公里的法国中南部城市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爱德华·米其林(Edouard Michelin)从外祖父巴比尔手里继承了一家农机厂,并请来兄弟安德烈(André Michelin)合伙,两人以自家的姓氏给公司挂牌。
1891年,米其林兄弟研制出了可在15分钟内拆换的自行车橡胶轮胎,并成功地申请了发明专利。同年,这项成果投入生产,产品广获好评。三年后的1894年,其成果被延伸到公共马车上,给乘车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感,从而导致传统的铁制车轮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1895年,米其林成功地研制出了汽车充气轮胎,同年的巴黎—波尔多—巴黎汽车赛事上,米其林以跑完全程的出色表现在巴黎造成了轰动。从那以后,这个诞生在法国的轮胎品牌,逐渐被全世界所知晓。
大洋彼岸的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有汽车的城市之一。1928年,上海的一份法语报纸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来自法国的超舒适轮胎,明日之轮胎,今日即可购用,质量上乘,护航高速行驶,非常安全舒适……”这可能是米其林在上海出现的最早文献资料。当时,一个法国进口商把米其林轮胎进口到中国。
1989年,米其林公司成立百年之际,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而在此之前的1988年,米其林在香港成立了销售办事处。随后几年,米其林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及中国台湾地区都设立了营销办事机构。同时,米其林积极探索在中国区域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米其林进入中国市场之际,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呈狂飙式发展时期,世界各大汽车品牌争先恐后进入中国。对于米其林而言,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生产线在中国落地。
这个愿望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现——米其林在沈阳成立了轮胎有限公司,这也是米其林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公司。该公司正常运转8年后,于2003年依法转变为米其林在中国的独资企业。
与此同时,上海也向米其林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关。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一旦“入世”,我国对轮胎的进出口将没有任何限制,行业政策壁垒不攻自破。而当时的中国轮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同时因为技术、资金和规模的差距,对存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子午线轮胎,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自力更生难以实现技术上的跳跃。
子午线轮胎,是米其林公司1946年的发明。当时中国轮胎业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上海轮胎橡胶集团(以下简称“上轮”),在2000年提议和米其林建立合资公司,由此在短时间内缩短技术上的差距。2001年4月,米其林集团和上轮等股东联合,共同组建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往中国和东亚地区市场。
也是在2001年,米其林集团将其在中国区的总部设在了上海,并加设了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区域研发中心。
随着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米其林的提前布局亦开始收获成果。
如今,米其林集团在中国拥有近7000名员工以及位于沈阳、上海的五家工厂,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因为持续看好中国市场,2023年11月,米其林上海工厂改扩建项目二期在闵行开发区正式开工奠基。据了解,项目第一阶段工程占地7万多平方米,致力于打造灵活、绿色、智能的未来工厂,将于2026年底前完成,届时工厂高性能子午线轿车轮胎年产能将提升至950万条。
面向未来,米其林上海工厂还将积极打造“零碳工厂”,以响应集团“领行2030战略”中关于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在生产和能源领域,2030年的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0%,在2050年,生产、能源及运输领域全面实现碳中和。相比2010年,米其林上海工厂整体碳排放已经降低83%。
凭借卓越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实践,米其林近日再度荣获“中国杰出雇主”认证,并首次跻身榜单前20名。这已是米其林中国连续第四次将该荣誉收入囊中。
推动赛车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米其林一路见证和推动了赛车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叶菲对《新民周刊》自豪地表示。
< class="pgc-img">>米其林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
从1895年参与汽车赛事以来,米其林就是赛车文化最忠实的拥趸。
米其林于1906年首次赞助了格林披治ACF大奖赛,初试锋芒,便让业界对其品牌刮目相看。当时,有34辆赛车参与了角逐,在超过1200公里的赛程里,只有11辆跑完了全程,这11辆赛车中,就有5辆装备了米其林轮胎。自此,米其林开始钟情于汽车运动领域。在后来的百余年历程里,米其林的轮胎始终风驰电掣地疾驶于各类赛道上。
以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为例,被称为“世界上最艰苦的单项赛事”。1923年,装配米其林轮胎的赛车,以超过每小时90公里的平均速度获得了首届勒芒耐力赛的胜利。在2023年的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上,共有 62 辆赛车,其中有 37 辆都使用米其林赛事轮胎,占了一半以上。
在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相对较晚。2004年对于中国赛车史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上海国际赛车场正式落成,中国赛车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一年,上海国际赛车场迎来了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赛事:第六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Michelin Challenge Bibendum),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该盛事。
1898年,米其林轮胎先生必比登(Bibendum)正式诞生,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必比登一直是米其林企业文化的象征。1998年,米其林在法国首次举办了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随后几年在美国和欧洲各国举行。不同于传统的汽车赛事,这是全球唯一聚集了汽车制造商、设备制造商、能源供应商、高校、研究机构、政治领袖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人士的大型峰会,致力于打造一个更清洁、更安全、更高效的未来出行。
将时间拨回到2004年的10月,上海国际赛车场迎来了100多辆车,其中有一大批新概念车和新能源车。回环曲折的赛道上,全球汽车制造商带着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同台竞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身影也呼啸而过。
相比之前五届挑战赛,上海赛场新增了两项内容:一个是亚洲普遍使用的城市两轮车参赛,另一个是召开国际研讨会,使那些经过验证的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
< class="pgc-img">>米其林参与支持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
2015年,中国的赛车市场持续发展,米其林赛事业务也正式进入中国,在国家级汽车赛事领域,先后携手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China GT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在不久前与新伙伴CEC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达成合作后,如今的米其林已实现了除方程式赛事外,对中国国家级场地类汽车赛事的全面合作覆盖。
不难看出,“从赛道到街道”的理念早已融入米其林的品牌基因。赛道是民用技术的试验场,米其林持续参与赛车运动的目标就是不断学习、进步,同时验证自身的理念和技术,并尽快应用于民用产品。据悉,米其林大约75%的民用轮胎技术便源于赛道。
多城开花的《米其林指南》
对于很多中国人,提到米其林,想到的是另一张名片:美食。
这源于公司创始人爱德华·米其林的一个创意——1900年,在爱德华的倡导下,米其林公司推出了一本简易方便的手册《米其林红色指南》(Le Guide Rouge,后更名为《米其林指南》)。手册主要是为汽车驾车者提供一些实用资讯,比如关于车辆保养的建议、行车路线推荐以及酒店、餐馆的地址等。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成为全球食客的“美食圣经”。但直到2016年,《米其林指南》才正式进入中国内地,上海则是其首发站。如今,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内地覆盖上海、广州、北京、成都、杭州五个城市。
叶菲向《新民周刊》透露,未来五年,米其林还将致力于让米其林指南榜单在更多城市落地。根据安永事务所公布的调研数据,有57%的常旅客表示,如果一座城市有米其林星级餐厅,他们会愿意待更久时间,毕竟“米其林餐厅”的诱惑力实在难以抗拒。
在一些米其林指南尚未落地的城市,米其林也在通过不同方式回应消费者对多元美食体验的不断追求。例如,米其林2023年在苏州这座江南美食之城推出了“食遇美食节”,集聚了北上广杭四地16家餐厅参与, 涵盖法国菜、泰国菜、西班牙菜、川菜等多元菜系,其中包含8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截至目前,米其林美食节已经落地上海、济南、北京和南京等多个城市。据悉,米其林美食节还将成为贯穿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的重要载体,打造音乐、旅游、手工艺、美酒等文化交融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中法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连接起中法文化和消费者。
< class="pgc-img">>米其林2023年在苏州推出“食遇美食节”
不仅如此,《米其林指南》在推动美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动员更多法国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如果米其林搭台,就可以推广法国的特色农产品、海产品给相关餐厅,让更多中国消费者体验到地道的法国美食。”叶菲透露,这也是米其林中国下一步在考虑要做的事。
当然,对于一座旅游城市而言,除了美食,酒店指南也很重要。历经多年努力,米其林指南团队称其已经在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评选出5000余家酒店与旅宿地点。为此,米其林预计在2024上半年推出全新酒店类榜单“MICHELIN Key”(米其林钥匙),旨在为旅客提供难忘的住宿体验,并认可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酒店及其背后的专业团队。
至于“米其林钥匙”何时登陆中国,叶菲笑着表示一切值得期待。
助力中法文化旅游年
中法建交60年来,两国的交流合作不止于政治和经济,更是在文化、艺术、科技、人文等领域全面开花。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无形却充满韧性的,也是两国友谊的底座。
随着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到来,特别是中国签证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中法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增加,国际航线有望进一步恢复。
叶菲透露,虽然国际航班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2023年米其林中国区的飞机胎销量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中法签证便利化的利好有望进一步推动飞机胎的销售,为米其林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除了扎根本土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将中国市场的声音更好地传递给集团,增强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方自2023年12月1日起对法国短期来华人员实施15天免签政策,对于米其林这样的法国企业很快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我刚接待了来自法国总部的四位高层,其中两位没有中国签证,免签新政让他们顺利来中国出差。”叶菲坦言,这种面对面的顺畅交流,增进的不仅仅是总部对中国区业务的了解,还让他们对中国社会有了切身的感受。
叶菲更期待的是,政策的优化能促进年轻人去对方的国度走走看看,深度了解对方的文化,尤其是留学生群体。未来,年轻一代会架起中法两国交流的主桥梁。
点滴之间的改变,正让中法两国再次进入蜜月期。随着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的开启,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将为庆祝及增进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一个绝佳平台,视觉艺术、文化遗产、建筑、戏剧、舞蹈、音乐、电影、沉浸式体验、手工艺等等各种艺术形式将悉数呈现。早前,米其林就已参与支持过多个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例如2021年凡尔赛宫中国巡展、旅法著名漫画家李昆武在国内的个人画展等。
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的主要赞助商,米其林也将与法国驻华使馆携手打造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与美好体验,除了“出行”和“美食”之外,用更多把“钥匙”打开两国深度合作、交流、交融的大门。
<>欢旅行的人,喜欢的或是路上的风景,或是一路的美食,再或者是沿途的风土人情。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街景,都有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习俗。说到底,唯不能辜负的,只有爱与美食。尤其是对于吃货来讲,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或馋性千娇,但总能在吃中品味与体味,酸甜苦辣,仿若人生。
出门远游之前,会拿起旅游指南假以参考,同样,对于吃货而言,不可或缺的还有一本米其林指南。米其林指南是国际知名的美食指南,其权威性无可挑战。米其林指南自1900年诞生以来,于去年首次来到上海,今年是第二个年头,再过几天,也就是9月20日,2018年版本的米其林指南就要发布,这对于全球的美食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刚刚过去的9月10日的晚上,在魔都的新天地,一场高规格的“米其林感味之旅暨2018年上海米其林指南发布倒计时”晚宴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资深美食家和潮人欢聚一堂,恣意享受由米其林主厨带来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优雅的用餐环境,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围,食物以最美的姿态绽放在食客面前,美食的魅力异彩纷呈令人叹服。
晚宴中,除了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倍受人们欢迎的音乐制作人李泉先生的倾情演唱,主办方还安排了一个神秘的环节:快闪舞蹈!十位舞者隐藏在人群中,随着音乐声突然响起,舞者在不同地方尽情起舞,舞者们相继solo之后,开始群舞,音乐越来越激烈,再次将气氛推向高潮。
很多人不理解,轮胎与美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米其林玩跨界的幅度怎可以如此之大?米其林缘何能够成为顶级的餐厅评判机构?其实,无论是美食还是美景,米其林始终致力于帮助人们探索世界,为旅行者带来最棒的旅行体验。轮胎带你远行,美食指南同样让你的味蕾周游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当时在公路上驾驶汽车还是一种很刺激的冒险活动。目光长远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米其林兄弟为了鼓励人们更多地旅行,制作了一本简易方便的手册,为驾车者提供一些实用资讯,如行车路线推荐、车辆保养、汽车修理行的地址、酒店和餐馆的地址等,于是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诞生了。随之,这本红色的小册子超越了轮胎生产的领域,开始关注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把米其林品牌和人类移动性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这本红色指南推荐的餐厅横跨了24个国家,真正成为风靡全球的美食圣经。100多年以来,它一直以理性的文字、公平公正地为餐厅评定星级而赢得读者的青睐,它帮助广大读者选择了各种价位上最佳的酒店及餐厅。其权威性来自于其评定的规则的苛刻性。经过严格培训的“美食侦探”们遵循匿名造访、独立客观、精挑细选、每年更新、标准一致的五项承诺,根据原料的质量、准备食物的技艺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以及烹饪水准的致性这五条标准,对所评定的餐厅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米其林给餐厅做出的星级评定始于1926年,星级有三,其中三颗星是餐饮界的最高荣誉。红色手册中对于不同的星级是这样定义的:一颗星:同类饮食风格中特别优秀的餐厅,是“值得”去造访的餐厅;二颗星:餐厅的厨艺非常高明,是“值得绕远路”去造访的餐厅;三颗星:能提供出类拔萃的菜肴,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也可以理解为,三星米其林餐厅值得专门打个“飞的”专程去用餐的餐厅。而这样的三星餐厅通常要经过米其林数年的考察,如果水准一直保持在高水平,才最终能够获得三星。三颗星不仅象征着绝对完美的食物,更指不会犯任何错误的主厨或餐厅。
而米其林给出的评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到两颗星的餐厅每年要接受多次的重复评鉴,三颗星的重复评鉴次数则会更多。如此严苛的评判,使得米其林指南成为美食界的一把最高的标尺。
美景在路上飘摇,美食在舌尖舞蹈。于吃货而言,对9月20日即将发布的2018版上海米其林指南,心底的期许,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