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网南京10月30日电(王天翊)稻熟江村蟹正肥,折桂饮酒庆丰年。金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享受美食的季节。10月30日,南京市建邺区第三届共享社区节“寻味建邺”专场活动在建邺区南苑街道举办。建邺区委区政府邀请一百多位市民一同品美食、话养生、赏节目、玩游戏,在和乐融融的氛围中探寻建邺美食风味,见证民生建设成果,感受“共享社区”温暖。
近年来,建邺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注重党建引领、民生服务,创造性地提出“五微共享社区”数字党建新模式。“共享社区节”就是一场“集齐资源、集中展示、集聚人气”的大Party。通过“共享社区节”,建邺把区内资源整合起来,将干部群众动员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将陌生人的社会,变成熟人社会,有亲情、有温度的社会。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家的强大,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食”这个基本问题上,人们的关注点早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响应大众对于美食与健康的追求,“寻味建邺”活动请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朱益敏来到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们讲述秋冬食补养生知识,并与居民们展开交流,“美食”与“健康”都抓在手里,居民的幸福感才能节节上升。
作为六朝古都、现代名城,南京是历史文化的高地,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灿烂的美食文化在这里兴盛发展。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翻一翻南京的美食推荐,总让人垂涎欲滴,这其中就有不少网红美食出自建邺。“寻味建邺”专场活动中,建邺的网红美食与网红街区轮番登场。来宾们不仅了解了建邺区网红美食背后的故事,也从南湖东路和富春江东江两条美食街区“见证人”口中了解到建邺区“网红”美食文化街区的建设历程。从南湖小吃的烟火味,到富春江东街的国际味,如今,建邺的美食街区以各富特色的美食文化为主打,为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从建邺日新月异的商业街风貌中,来宾们也再次收获了作为建邺居民的幸福感。
听讲座,话美食,“寻味建邺”更要让来宾们参与其中。“家乡味道我来答”、“食品安全知识竞答”等环节引得现场居民们踊跃答题,“妈妈的厨房,幸福的味道”环节更是创意性地邀请了来自四个省的四位妈妈一展厨艺,用美味唤起人们对家乡、对父母的记忆。期间,江苏著名青年相声演员倪夏宇、刘亚伟用相声《美食飘香》让人们一饱耳福,杂技节目《美好生活》引得来宾们拍案叫好,活动气氛十分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微共享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少建邺居民都在“五微共享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微心愿”,他们之中,有独居老人,有普通的环卫工人,也有街道停车收费员。在此次活动上,区内爱心企业通过平台认领了微心愿,并来到活动现场帮助居民们实现心愿,为社区老人提供了助餐服务,为环卫工人、收费员提供遮风挡雨的休息处,上演了“陌生人变成家人”暖心故事,社区温情可见一斑。随后,与会来宾共同唱响“共享社区节”主题歌《共享社区一起来》,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
据了解,“寻味建邺”是建邺区第三届“共享社区节”第二场专场活动。本届共享社区节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策划——围绕建邺居民最关切、最有感的“衣食住行读”五大主题,在今年9月到12月,分别开展一场相应的主题专场活动。
继今年9月的“衣锦建邺”和本次“寻味建邺”专场活动之后,“共享社区接”还将围绕“住”主题,在11月上旬在江心洲街道举行专场活动,充分展示居住环境好、邻里关系好、物业服务好等“乐居建邺”元素;围绕“行”主题,11月下旬将在新城科技园广场举办专场活动,开展智慧园区最后一公里绿色健康出行,充分展示建邺“全域旅游”,让建邺居民感受“行者无疆”;围绕 “读”主题,12月中旬在保利大剧院举行专场活动,邀请名家名师分享阅读体验,邀请各界人士“在这里读懂建邺”。最后,由5场专题活动的子主题“靓衣、美食、乐居、畅行、悦读”,汇总出“幸福建邺”的大主题,于2020年1月中旬将在江苏大剧院举办第三届“共享社区节”闭幕式。
“买菜回家做饭”和“外卖到家”之外,锅圈食汇探索了第三种居家餐饮解决方案。
“下雨天窝在家里吃顿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欢居家的赵女士来说,火锅食材能够送到家给她减少了不少麻烦。“锅圈食汇的菜品齐全,想吃的菜品都有,网上下单也很便利,最重要的是新鲜食材可以随时下锅”。
2017年创立至今,深耕食品行业5年的锅圈食汇,已拓展超8000家门店,并开辟出了一条居家餐饮新模式。
覆盖火锅、烧烤、快手菜、卤味、速食和生鲜等多品类,锅圈食汇旨在满足社区居民多种家庭餐饮需求,成为中国最大的居家餐饮新零售公司之一,中国最大的预制菜生产、销售公司之一,成为中国亿万家庭餐桌的入口。而作为新物种企业,锅圈食汇也深知企业社会责任,在注重食品安全的同时,助力民生物资供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5分钟解决在家吃饭问题
在餐饮外卖和菜市场买菜中间的缝隙,锅圈食汇一直在探索社区餐饮零售化之路,开辟出居家餐饮新模式,并形成了规模化全国复制的能力。
锅圈食汇的产品不只有火锅,还覆盖烧烤、生鲜、预制菜、卤味、西餐、一人食、酒饮等八大品类场景。图/受访者供图。
瞄准人们消费频次较高的餐饮食材,锅圈食汇的产品不只有火锅,还覆盖烧烤、生鲜、预制菜、卤味、西餐、一人食、酒饮等八大品类场景,资料显示,锅圈食汇旗下产品SKU已达700余款,能够全方位满足不同情境下的居家餐饮需求,成为社区居民“5分钟解决在家吃饭问题”的最优解之一。
近期爱上露营的于女士也感受到了便利。她称,在郊外露营时,带上锅圈食汇的烧烤菜品,不仅能节省外出就餐的时间,还能在自然环境下享受自己烧烤的乐趣。“感觉露营与烧烤是分不开的,大家在一起露营时,烧烤会带来一种欢乐的氛围感。”
田女士是一个做饭小白,周末在家通常靠外卖解决吃饭问题,而锅圈食汇给了她另外一种可能——在家吃烤肉大餐,“几个朋友一起在家吃烤肉能体验到餐馆的氛围感,最主要是现吃现烤,能吃到最可口的味道。”
朋友在家聚会时,做一桌丰盛的餐食费时费力,尤其是夏天,闷热感更强烈,喜欢朋友到家做客的刘先生通过锅圈食汇直接就解决了聚会餐食,“有龙虾预制菜、有烧烤、有酒饮……看起来十分丰盛,是和朋友看比赛的绝佳组合了,最主要还不用收拾过多的锅碗瓢盆。”
锅圈食汇开辟的居家餐饮新模式给不少人带来了便利。而正是需求的增加,锅圈食汇也在不断扩张。截至目前,锅圈食汇全国门店超过8000家,累计服务1.3亿家庭。
《2021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市场存量约为3000亿元,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6-7年有望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长期来看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
预制菜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引来各方企业竞相入局。作为新物种、独角兽企业,聚焦居家餐饮赛道的锅圈食汇,历经5年,已经成为业界领先的预制菜(3R)生产、销售公司。
净菜供应链以“食品安全”为中心
锅圈食汇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多快好省、好吃不贵地服务好亿万消费者的一日三餐。而推出优质的产品也更容易取得用户信任、吸引用户复购,以锅圈实惠旗下黑金系列肉品为例,每块肉可煎、可炒、可涮、可烤,有网友评价说,“性价比超高”“吃肉也能吃出高级感”。
锅圈食汇开辟出了一条居家餐饮新模式。图/受访者供图。
优质产品需要更快更新鲜地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为了配送及时,锅圈食汇在郑州、济南、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建设了17大现代化区域中心仓、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以辐射全国门店,通过仓储物流中心为门店提供高效快捷的冷链服务。
7月13日,在中国(郑州)新消费产业品牌峰会上,锅圈食汇董事长杨明超表示,锅圈食汇一直探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直达工厂和产地,即反向供应链,如何去掉中间化,将大量的数字化接入,是锅圈数字化重构传统食品供应链的关键问题。
用数字化重构供应链是锅圈食汇模式的扩张“秘诀”,而食品安全是留住用户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为保证食品安全,锅圈食汇从生产、包装到运输,都有着完整严格的审核执行体系,涉及优选供货商、设立驻厂品控、设置严格的审查流程等多个环节。
是否能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查,是否专业成熟成为锅圈食汇筛选供货商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供货工厂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货查验、人员卫生等多方面也需通过现场审核。即便通过审核的供应商,在合作期间无法通过“飞行检查”的工厂,也将被要求立即停止供货,严重者直接列入黑名单,终止合作。有日期早产、产品掺假掺杂、卫生条件差等安全隐患,无法通过风险评估的工厂,锅圈食汇将永不与其合作。
食材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品质的控制,锅圈食汇设立驻厂品控,从源头设置严格的审查流程,涉及索证索票、入库抽检、仓库检查、出库物流、门店巡查,确保食材的安全和卫生。而在锅圈食汇的门店中,卫生清洁、食材物品摆放,更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为了让消费者放心,锅圈食汇和国内外知名的质量监测机构SGS、华测合作,定期送样抽检。
此外,对于门店的从业人员管理,锅圈食汇细化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等,并严格遵照执行,明确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人。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一家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小店内,晚上九时已累积上百单明日要送的订单。”这是此前上海徐汇区梅陇路的锅圈食汇门店面临的考验。作为商务部门指定的民生保供企业,锅圈食汇履行社会责任,围绕“在家吃饭”持续为消费者供应生活物资。
疫情期间,锅圈食汇坚持不涨价供货,解决社区居民供应问题。今年3月上海疫情发生之后,作为重点保供企业之一,锅圈食汇一直坚持保供应、保运营、保安全行动,保持“平价售货”。而面对疫情期间的仓配、物流难题,锅圈食汇依托深入居民社区的超8000家门店“前置仓”以及全国多地仓储中心布局的优势,第一时间调配全国货品,协调最近的南京货仓及周边货仓相继支援上海,尽最大可能满足上海地区的民生物资供应。
因此,锅圈食汇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感谢信。在信中,上海市消保委对锅圈食汇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调配货源、克服物流困难、严把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锅圈食汇还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做出努力。据了解,锅圈食汇在供应链上游整合近600家专业食材工厂,并在部分地区投资助农工厂,直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此外,锅圈食汇在服务百姓餐桌的同时,也对当地就业机会做了有益补充。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加盟商,公司近千人的区域督导团队会提供一对一专人的培训和指导,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提供免费课程和实操训练。
文/张洁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卢茜
晔旻
神州大地美食千千万万,但其中以政治军事风云变化而出名者为数恐怕不多。而毛泽东诗词里曾提及的“武昌鱼”,就是其中之一。
不一样的“武昌”
顾名思义,“武昌鱼”与“武昌”这个地名有关。在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武汉三镇”里,就有一个“武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打响,武昌也因此“武昌起义”闻名四海。
只不过,此“武昌”非彼“武昌”。大约也是“以武而昌”的内涵吸引了历代的王侯将相,在中国的地图上,曾经出现过三个“武昌”。一个今武昌(现武汉市武昌区),还有一个是距离此地不远,民国年间的“武昌县”,现在变成了武汉市江夏区。但这两个地方都谈不上是历史上最初的“武昌”。这一“殊荣”属于距离武汉百里之遥的湖北省鄂州市——尽管今天此地的知名度甚至远不及一江之隔的黄冈(因为有大名鼎鼎的黄冈中学)。
图1 三个“武昌”的位置
鄂州算是“因国得名”。上古年间,这里就有一个“鄂国”。《封神演义》里也有个“鄂崇禹”,总镇南方二百路诸侯,权力很大。后来,“鄂国”变成了楚国的“鄂邑”,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又变成了“鄂县”。假设没有汉末三国的群雄纷争,这个“鄂县”大约也会顺理成章地演变为如今的“鄂州”。之所以中途有了摇身一变为“武昌”的插曲,与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着莫大的关系。
汉末的孙氏势力起自东南的长江下游,要实现“小霸王”孙策在遗言里所说的“保江东”的战略目的,对长江中游的湖北一带可说是志在必得。这是因为湖北居东南之上游,相对而言,东南无四川尚可立国,反过来,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孙权破弃与刘备的同盟,进而出兵袭杀关羽夺取了整个荆州,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图2 关公败走麦城
公元221年,也就是关云长败走麦城的第二年,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统治中心迁到了鄂县,并改名“武昌”,自此以后,武昌这个地名就在鄂州沿用了近1800年。
为什么是鄂州呢?所谓“左控淝卢,右连襄汉,扦御上流,西藩建康”,以鄂州为中心的湖北东部地区是为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结合部。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大多在这一带注入长江,当地遂成为长江中游的一个水运交通中心。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谈论湖北形势时就说,“湖广之形胜……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指鄂州)”。孙权坐镇于此,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心尚未完全归附的荆州。也正是因为孙权将“鄂县”改成了“武昌”,接下来的三国年间才有了一段关于“武昌鱼”的逸事。
孙氏“坐断江东”,在经济上主要倚靠太湖、宁绍平原一带。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东晋南朝时期,《晋书·王羲之传》就说:“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因此,孙吴建都武昌,各种物质转运需要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在财政上是一种沉重负担。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荆州局势稳定之后,孙权就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大吴皇帝”后把国都从武昌迁回到了更加靠近太湖平原的建业(今江苏南京)。
不过,终三国之世,武昌都是吴国江防重镇。孙权在世时,曾经指派名将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到了他的孙子,也就是吴国的末主孙晧上台后,因为听信江湖术士所谓“荆州有王气”的说法,在265年再次迁都武昌,只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与孙权时期一样,孙吴朝廷的国用所需仍旧需要下游扬州地区提供。庞大的军事上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物资由下游溯流供给,给吴地百姓造成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引发普遍不满。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就上疏引用了一首童谣称作:“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也是“武昌鱼”首次见诸史册。迫于东吴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第二年,孙晧又将都城迁回建业。只不过“武昌鱼”的名称从此却流传开来了。
诗词里的“武昌鱼”
从这首被载入《三国志》的“著名”童谣的内容看,既然它是以“武昌鱼”与“建业水”在文字上做对仗和比衬,实质上就是说明“武昌鱼”比“建业水”好吃。换言之,“武昌鱼”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已经成为了“美食”的代名词了。明代就有人因此写诗调侃孙权,“武昌城外汉江头,万古乾坤万古。可笑孙郎鱼不食,年年血战取荆州。”这里的意思就是,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连武昌鱼的美味都顾不上享受。
这大概也是“冤枉”了这位“吴大帝”。《永乐大典·寿昌乘》里有记载,孙权来到武昌以后,派人将鱼捞起来做成生鱼片(脍)。其评价就是“味美于他处”。宋代诗人苏同因此来了个反向思维,将孙权迁都的原因也归结为“武昌鱼”:“紫髯何事忽迁都,只应翻忆武昌鱼。”
图3 生鱼片古称脍
无论孙权到底喜欢不喜欢吃“武昌鱼”,武昌鱼从此在诗词界大放异彩也是不争的事实。南北朝年间的大诗人庾信出生在江陵 (今湖北荆州),后来又在武昌担任过郢州别驾。他在梁末的“侯景之乱”中投奔北朝(西魏、北周)后,一面在《哀江南赋》里哀叹“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一面又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一诗中借鱼言志,表达思乡的情感:“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
至于过往湖北的文人墨客,往往也忍不住要吟咏一下武昌鱼。比如1177年秋天,南宋的田园诗人范成大从成都东归途经鄂州应邀赴宴,在《鄂州南楼》诗中咏诵“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极尽对“武昌鱼”的赞誉之词。
当然,最让“武昌鱼”闻名遐迩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不朽之作《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毛泽东视察华中地区时,从湖南长沙来到湖北武汉。在畅游长江后,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就化用了《三国志》里的童谣典故,开篇便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图4 《水调歌头·游泳》
究竟何方神圣
“武昌鱼”究竟是什么鱼呢?《战国策·宋卫》记载,“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楚辞·渔父》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此可见,湖北一带自古以来就以水产丰盛闻名。司马迁和班固因此不约而同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 …民食鱼稻。”据当代出版的《鄂州市志》水产篇记载,其本地鱼类有21科、106种。有的鱼此地有,别地也有。若以此看来,古代诸多“武昌鱼”的记载,未必不是对当地淡水鱼的泛称。毕竟到处都有的“武昌鱼”,也无所谓“武昌鱼”了。
话说回来,中国的淡水鱼里有著名的四大家鱼说法,即青、草、鲢、鳙(胖头鱼)。除此之外,《诗经》里还有一句话,叫做“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诗中竟将黄河里的鲂鱼与齐国(姜姓)贵族的美女相提并论,足见鲂鱼早已是种席上珍品。根据两晋时期著名训诂学家郭璞注《尔雅·释鱼》时的说法,“江东呼鲂为鳊”,说明古人眼中的“鳊鱼”和“鲂鱼”是一回事。
图5 鲂鱼
恰好湖北的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水域,正出产鳊鱼。《襄阳府志》记载,“汉水中鳊鱼甚美”。南北朝早期,南朝(刘宋)内乱,身为刘宋襄阳守官的张敬儿为了讨好即将在内争中胜利的萧道成(齐高帝),特地雇用了一种装有六橹的快船,把1800头鳊鱼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南京,奉献给新朝皇帝。而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是湖北襄阳人,他同样曾把“武昌鱼”作为家乡土产和礼物送给杜甫。清代光绪15年(1885)重修的《武昌县志》更特地指出,在各处的鳊鱼之中,“产樊口者甲天下”。湖北东部也有民谣称颂各地美食名产,其中也提到了“樊口鳊鱼”——“黄州豆腐鄂城酒,樊口鳊鱼巴东藕”。
樊口在武昌(鄂州)县西北五里之处,为通港达江之口。相传关羽曾经率军屯扎于此。实际上,在樊口捕捞的鳊鱼并不生长于此,而是来自梁子湖。梁子湖在鄂州市城区西边45公里处,湖域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为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鳊鱼在梁子湖生长成熟后,随秋后外泄的湖水,沿蜿蜒九十余里的长港,游弋到樊口进入长江,在河槽深处越冬。由于这个地理条件,樊口才成为了鳊鱼的主要捕捞地。
图6 梁子湖
到了距今100年前(1921),民国十年刊行的《湖北通志》更是第一次明确将 “武昌鱼”认定为“武昌樊口鳊鱼”的“旧名”。毛泽东主席日后在为《水调歌头·游泳》里的“武昌鱼”做解释时也说,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又说:“武昌鱼不是说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被毛泽东“忘了”的“武昌到大冶之间”的“县”就是鄂州,所出产的鳊鱼自是指“樊口鳊鱼”无疑了。
“樊口鳊鱼”即“武昌鱼”的看法,在20世纪渐成主流。事情到这里似乎就该结束了。然而,梁子湖里出产的鳊鱼,又存在着“三姐妹”——三角鲂、团头鲂、长春鳊。其中的哪一种,才是正宗的“武昌鱼”呢?1955年元月至1956年7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工作队,对梁子湖进行综合考察。鱼类学家易伯鲁教授在此次考察中发现,“通常称作‘平胸鳊’的鲂鱼中,实际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种,一种俗名‘三角鳊(鲂)’,一种俗名‘团头鳊’”。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后,易伯鲁先生正式将“两侧肋骨比其他鳊鱼多一根刺的”“团头鳊”命名为“团头鲂”。由于三角鲂和长春鳊在全国其他地方(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也有分布,“如从具有地方性的名称来命名,就失去了意义”,唯独团头鲂是梁子湖独有品种。故而易先生正式将“武昌鱼”的“桂冠”戴到了“团头鲂”的身上——“如果要‘正名定分’,那么武昌鱼就应归团头鲂所专有”。
图7 团头鲂
就这样,从三国时代开始闻名达1800年的“武昌鱼”,直到20世纪中期,才算被考证出了明确对象。好在“团头鲂”的滋味,倒也对得起历代称颂“武昌鱼”的食客。它肉质肥嫩,味鲜腴美。用当代作家的话说,“武昌鱼(即团头鲂)的吃法是以蒸为主,鱼必鲜活次放料,一气蒸成,原汁原味,滑嫩爽口,清香扑鼻,的确是一道极诱人的好菜”。
图8 清蒸武昌鱼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