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去买奶茶,店员问要中杯还是大杯,我说,要小杯。
店员说,对不起,我们只有中杯和大杯。
中杯是和小杯比较之下的定义,没有小杯,何来中杯,显然,这又是奶茶店家的“小心机”。
现在很多网红奶茶店,相互之间的竞争都会在容量上大做文章。外人看来,容量应该是和价格成正比的,并没有什么学问可言,但在奶茶商家手里,容量对于他们,却有很多可取巧之处。
商家们说:大杯更划算
《2018新中产白皮书》中,关于新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特点的总结,大件是新家电,小件则就是咖啡奶茶。
奶茶在消费中占比提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周末的网红奶茶店,买一杯奶茶排队几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成了常见现象。
常买奶茶会发现,大部分奶茶店,中杯和大杯价格相差不大,但容量几乎相差有一倍。
你跟店员说要中杯,他通常会告诉你,再加两块钱就可以升级大杯,很划算哦,最后顾客通常会抱着一大桶奶茶,喝个心满意足,并且产生“赚到了”的想法。
< class="pgc-img">>2016年的一项统计,全国所有的星巴克门店,仅由“升杯”带来的利润空间就有7000万元。
可想而知,想方设法对顾客施展“大杯的诱惑”,对商家而言有多重要。
杯子上的秘密
大容量通常会给人带来惊喜和满足。
正常的奶茶容量在600ml-700ml之间,为了让大杯看起来更夸张,更划算,杯子通常会被大做文章。
杯身细长,一方面握起来更稳当,另一方便更“大”的视觉冲击。
很多品牌的奶茶杯,杯底会做空一部分,或者杯盖凸起,这些都能让一杯奶茶看起来更划算。
反其道而行之,之前某奶茶网红店推出了一个mini款奶茶,以小博大,挑战一众“奶茶桶”。
mini奶茶主打少量多次,甚至出了不同口味的套餐杯,以以前一份的价格喝到两种口味,容量刚好,意犹未尽时,便想要再来一杯。
大杯甚至超大杯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会过犹不及。喜欢的菜连续吃一个星期,可能就会由喜欢变成厌恶。
而mini奶茶这种意犹未尽的营销方式,无疑更能积累长久的口碑。
喝完一泡等一泡
和mini奶茶异曲同工的是,泡茶每出一次汤,分杯品饮后意犹未尽,再来第二泡的时候,便又有不同滋味。
茶器上没有大或超大的概念,不论是盖碗、公道、还是茶杯,容量都在刚好可控的范围内。
用盖碗分泡出汤,喝完一泡等一泡,为了喝出茶汤明显的层次感,这个等待的过程算不得长。
几年前的紫砂壶也流行大容量,茶友们觉得很多茶友聚会时,大容量的壶更方便也能显出主人范儿,但近年,小壶明显更受欢迎。
之前拜访宜兴的制壶师傅时,他也坦言,越来越多的壶友们喜欢小壶的精巧可爱,所以大壶现在做的很少了。
喝茶在茶器上极尽考究是资深茶客的习惯,女作家李碧华曾有一段关于奶茶杯的描写很引人遐想:
“用厚瓷杯喝奶茶,如同吻上一个厚嘴唇。男人和女人的厚嘴唇,向来是比较性感的”。
< class="pgc-img">>不论是茶、奶茶、咖啡或者红酒,很少品饮者会注意到容量中暗藏的玄机。虽然只是简单的盛装工具,但细腻的选择能丰富口感和品饮体验,而这方面,也许商家思考的比使用者细腻的多。
最后多说一句,三月喝奶茶,五月徒伤悲,夏天快到了,喝奶茶需三思。
非遗传承人范俊雯老师的线上茶学课现已更新至第二期,喜欢茶的朋友可以留言领取免费名额!!!
>图/张平原
本报记者 柯 笛 见习记者 林键权
点了一杯号称“700ml”的奶茶,可能实际只有600ml?日前,一些市民向本报反映称,商家售卖的饮料按照大杯、中杯、小杯等不同的杯型来计价,但买到的奶茶实际量与店家标注的不符,市民质疑商家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本报记者随机购买厦门蜜雪冰城、宾果每日、KOI、SEVENBUS等7家热门奶茶店的10杯饮品,通过专业实验器具测量,对比实际量和标注容量。10杯饮品中,5杯饮品没有达到标注或店员告知的量,误差最大达到100ml。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分别联系商家回应,并咨询了市场监督部门和律师。
试验
4家饮品分量不足 最大误差达100ml
走访中,记者看到,部分奶茶店将饮品容量标注在门店菜单或外卖菜单中。本报记者随机购买10杯不同杯型的饮品,为减少误差,所有饮品都尽量选择常温或放至常温。在同一环境下,记者通过实验室专业计量器具测量。
在5杯分量未达标的饮品中,蜜雪冰城的大杯椰果奶茶误差最大,高达14%——测量实际量约600ml,与店员介绍的“大杯700”相差近100ml。
此外,宾果每日的中杯玛瑙石榴、KOI的中杯乌龙拿铁、蜜雪冰城的中杯椰果奶茶,经测量实际量都为450ml,与店内菜单标注和店员介绍的500ml相比误差约为50ml左右,SEVENBUS的标准杯太妃糖奶茶实际量约为350ml,与菜单标注的400ml也相差50ml左右。
饮品杯容量测试中,以水位与杯口完全齐平为最大容量标准,蜜雪冰城的大杯最大容量为650ml,宾果每日的中杯、KOI的中杯、蜜雪冰城的中杯最大容量为500ml,SEVENBUS的标准杯最大容量为400ml。蜜雪冰城的杯子完全装满也无法达到“700”,后四者在装满后基本难以封口。
商家
与饮品类型有关 标注数字是指杯型容量
记者与相关商家取得联系。KOI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市菜单中标注的中杯冰饮500cc(ml)是杯子的总容量,中杯的实际容量约为480ml,而KOI内部的规定是,中杯需泡足470ml,记者遇到的情况可能是店员操作失误导致。KOI表示,将会更新店内的容量标注,同时加强对门市员工的监督和培训。
宾果每日(SM店)店长与SEVENBUS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店员所说的是指杯型容量大小。宾果每日店长称,按照规定,店员会尽可能在杯中装满饮品,然而鲜榨果汁表面会产生泡沫,静置后泡沫消失,液面也会因此下降,之后会向消费者说明。SEVENBUS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若打包带走或外卖购买奶茶,部分奶茶中的奶油、奶泡融化会导致液面降低,之后商家也将在外卖时做出相应注释。
蜜雪冰城(后埔店)店长则称,员工会用“500杯”“700杯”来指代杯型,但不作为对外介绍。对于消费者因店员说法产生误解,实际容量没有达到预期等情况,该店长称无法做出其他回应。
部门
涉嫌违反规定 缺斤短两可投诉
对此,记者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对于上述在菜单或店内明确标注饮品容量、但实际量不足的情况,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表示,涉嫌违反《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六项规定:严禁生产、销售下列产品——以不足含量冒充明示含量。如果消费者发现权益受到侵犯,可以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调查处理。
律师说法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商品应保质又保量
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东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按照约定向消费者履行义务。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在店内菜单及外卖菜单上明确标注,或店员亲口介绍的情况下,商品实际含量与所称不符,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还涉嫌虚假宣传与不正当竞争。
许东认为,奶茶实际量与标注不符的情形并非近日才有,虽然不排除部分奶茶因品类不同出现些许饮量坍失的情况,但是,经营者亦有义务明确提示、告知消费者。经营者销售产品,不仅要保质,还应当保量。
许东提醒,遇到上述情形,消费者有权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的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来源: 厦门日报
日,一名来自湖南的消费者发帖质疑称,其在购买了茶颜悦色的茶饮后发现杯子里的茶饮已经少了三分之一。该名消费者对此感到疑惑,并质疑茶颜悦色在奶茶中添加茶小冻来拼凑容量。
对此,茶颜悦色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该款茶饮刚做出来时上面是奶沫放久了会自己消掉,就会出现半杯的情况。茶小冻可以增加奶茶口感,点单的时候可以选择添加奶茶里或分开装。随后,#茶颜悦色回应满杯奶茶放久了变半杯#冲上微博热搜榜。
针对此事,2月28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联系了茶颜悦色,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做回应。
这不是茶颜悦色第一次因为容量不足冲上热搜。早在2020年10月,潇湘晨报走访了长沙茶颜悦色门店并用量杯对奶茶容量进行测评时就发现,其奶茶用量与实际标注的有较大出入。随后,#声称500毫升的茶颜悦色只有370毫升#冲上微博热搜榜。对此,2020年10月28日,茶颜悦色发布了澄清声明。
一年之后,又有顾客质疑茶颜悦色的茶饮分量不足,2021年10月,茶颜悦色通过微博对此做出回应。2021年11月,茶颜悦色又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把茶颜的遮羞布扔掉之后,我们还回得去吗?》,对“偷工减料”的说法再次做出回应。
根据茶颜悦色的多次回应,茶颜悦色认为,其茶饮的分量并没有缩小,相反有部分茶和奶的配方逐年在慢慢往上提。之所以会消泡,主要是技术原因,茶颜悦色的热饮通过高温蒸汽萃取鲜茶与纯牛奶交融的奶沫,即用制作卡布奇诺的方式来制作一杯奶茶;冷饮则用奶昔机高速运转萃取细腻丰富的奶沫。这种“茶&奶混合沫泡”的绵密和坚挺程度更加脆弱,因此出现了随着时间流逝奶沫消泡的情况。
茶颜悦色是长沙当地知名的茶饮品牌,于2014年创立,主打鲜茶饮品,2021年12月,茶颜悦色走出湖南大本营,先后进入了武汉、南京、重庆,并在多地引起了排队狂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