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长春8月27日电 题:只此青绿引客来——东北夏季文旅市场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帆、刘赫垚、丁非白
“三伏”已过,暑热逐渐消退,但文旅市场没有“降温”。继冬季“冰雪热”后,我国东北地区凭借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多业态、沉浸式的旅游休闲场景,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这个夏天,域内多个城市成为全国热门旅行目的地。
“云雾散去的那一瞬间,我终于看到了天池!”对于广东游客毛晓凝来说,去年冬季来长白山时错过了天池美景,心有遗憾。此番夏季“二刷”,不仅山顶景色迷人,沿途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也让她赞不绝口。“走在林海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舒爽。”她说。
半年冰天雪地,半年绿水青山。纵览今年文旅市场,东北多地正以联动冬夏、带动春秋之势,从“冰雪高地”挺进“四季长红”。
作为东北绿色生态屏障,长白山以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壮丽的火山地貌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截至8月22日,2024年长白山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218.52万人次,同比增长24.88%。
从长白林海一路向北,到“神州北极”——黑龙江省漠河市打卡的游客同样络绎不绝。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在“最北邮局”写下给远方亲朋好友的真挚祝福,在“最北供销社”感受仿佛凝固的岁月……漠河市副市长文竹介绍,漠河将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采摘、徒步等沉浸式森林旅游项目,深挖全域全季旅游资源。
为了让“凉”资源“火”起来,近年来,东北三省不断打造夏季品牌IP、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吉林持续擦亮“清爽吉林·22℃夏天”旅游品牌,以滨水避暑、森林避暑、草原避暑为产品特色打造“三江避暑休闲带”;辽宁发挥山海优势,推出以“踏浪观海,逐绿游山,旅居避暑”为主题的“清凉矩阵”;黑龙江启动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全方位推动全季全域旅游,持续提升“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品牌影响力。
7月1日,《关于促进东北三省一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决定》正式施行,为东北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金振林介绍,东北三省一区通过市场共塑、资源整合、品牌优化、同步宣传,共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和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传统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融合互促成为新趋势。
近日,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2024凯乐石东北100松花湖跑山赛火热开赛,3000余名越野跑爱好者在这里挑战野性十足的东北原生态赛道。“继承雪季运动基因,通过文体旅融合,让更多人爱上运动,爱上山地自然。”度假区市场营销总监黄钟锐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自2021年实施博物馆“百馆工程”以来,沈阳市开放的文博场馆达106家。如今,这些场馆已成为众多游客“夏日享清凉”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在“博物馆热”的带动下,创新推出的文创产品也迅速成为市场宠儿。
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与德氏推出联名定制款文创冰淇淋,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推出特色打卡印章和老爷车模型……各色好看、好吃、好玩的文创新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不仅丰富游客文旅体验,还在不断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
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是关键。上个雪季,凭借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和热情暖心的服务,“冰城”哈尔滨一跃成为“顶流”城市。今夏,哈尔滨推出了江上沉浸式演艺、太阳岛3D动态光影秀等创意产品,焕新升级马迭尔阳台音乐秀等老牌项目。此外,还举办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22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得益于区位和口岸优势,吉林珲春、黑龙江绥芬河等地也迎来了边境游、跨境游热潮。为方便旅客,珲春口岸旅检通关服务时间延长2小时,并开启了周日无休息通关模式。绥芬河市人民医院不断完善对外医疗旅游服务,配备专职翻译陪同检查,受到外国游客欢迎。
转眼间,新雪季脚步临近。在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内的北大湖滑雪场里,卡车穿梭、机器轰鸣,今年这里将新增2条缆车和33公顷雪道面积,以提升硬件水平、丰富雪友体验。“争创国家级试验区,加快推进世界超级滑雪大区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试验区党工委书记于跃洋说。(完)
前,美团大众点评发布了2024年“必吃榜”,除公布了各地的上榜餐饮商家外,还披露了一些反映餐饮消费的数据:在上榜的餐厅中,包括正餐和小食快餐在内,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而且从上榜店铺的均价来看,今年要低于去年(指榜单年份);有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其中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小馆,占据上榜餐厅的半壁江山。
过去一段时间,“餐饮消费是否降级”成为一个被时常探讨的话题。2024年“必吃榜”是根据2023年全年用户评价选而来,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用户更多光临小店,这是否便意味着餐饮消费已经迎来了降级?
事实上,从整体的数据来看,餐饮消费的大盘仍在增长。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6月最新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21634亿元,同比上升8.4%。
此外观察者网查阅发现,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从首次突破4万亿元,到首次突破5万亿元,仅用了5年时间。
而在消费水平方面,“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上榜店铺均价今年要低于去年”,反映出用户在餐饮消费上注重追求性价比的趋势。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背后反映的则是餐饮商家正回归本质,越来越多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被发现、被消费者认可。
2024年“必吃榜”有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据介绍,榜单上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烟火小店占比达46%。
关于更多的小店上榜,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介绍称,这些小店虽然小,但是很多店在美团、大众点评上也已经营十几年,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年因为我们的用户更多光临这些小店,在平台上留下了更多评价数据,我们榜单上也就随之出现了更多烟火小店。”
张川认为,餐饮越来越回归传承、创新和本质,过去以装修或网红属性取胜的餐厅“现在越来越难”,以食材本质而出现的餐厅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也越来越受到必吃榜的倾斜。
“我们会认为这些十几块钱到二十几块钱的小吃店,实际上是未来中国真正的消费主流,是老百姓真正喜欢吃的,愿意尝试的,他们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做法或者是中国传统的经营方式,这是传承中很大的一部分。”张川说道。
他以长沙一家人均只有40多元的老店举例称,回到用户的本质,做质优价廉的菜的餐厅会越来越受欢迎。“餐饮大盘在涨,很多的人经营遇到困难,是因为没有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真正回到传承的本质去做事情。”
大众点评此次发布榜单时着重强调了“好吃不过百”,上榜的很多是高性价比的小店,包括正餐和小食快餐在内,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此外,大众点评方面介绍,如果看必吃榜店的均价,今年则低于去年(榜单年份)。
“其实就是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今年用户也选择大店,但是用户的就餐频率更高、更愿意出门、更愿意花时间去小店尝一尝。”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称,今年的榜单中不乏连续5年、8年上榜的大店,“大店仍然生意长虹,只是今年我们看到一批受用户欢迎的小店‘跑’出来了。”
“民以食为天,我们看到社会化餐饮逐步在替代在家里吃,这个是不可逆的,餐饮只会越来越好。”张川表示,只是餐饮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连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大家追求美食的类别越来越丰富,这些变化会使餐饮产生分化,这是大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梁,枭
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引发“男性消费力”相关讨论后,在“女性消费力”集中的医美市场,两大巨头在8月下旬先后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但数据不尽如人意。
今年上半年,爱美客(SZ300896,股价141.41元,市值427.7亿元)的净利润是华熙生物(SH688363,股价49.53元,市值238.6亿元)的3倍有余,且营收与净利“双增”,完胜后者的“双减”。但与上年同期比,爱美客的收入、净利增幅均明显收窄,二季度业绩仅实现个位数增长。而且,从基本每股收益看,两家公司的降幅均超10%,在二级市场的号召力较前两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视觉中国
为了在竞争加剧的医美市场中守住已有位置,华熙生物和爱美客开始分别向医疗端产品和C端产品拓展,两家公司的发展路线似乎正从相背变为相向而行,但医美机构之间的价格战以及不断加入的药企对手,看起来并不好应付。
向对方优势赛道布局
8月21日晚间,爱美客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3%、16.35%。次日,公司股价大幅下挫,截至8月29日收盘,较历史最高点1331.02元已跌去89.38%。
与此同时,与爱美客并称“医美双雄”的华熙生物股价也出现连续下跌。8月23日,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61%、19.51%。
增长失速是两家龙头公司股价下挫的直接原因。2023年上半年,爱美客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超过60%,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增幅却降到20%以下。随着溶液类注射产品和凝胶类注射产品增长放缓,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营收、净利润增幅降至个位数。
而华熙生物从“增收不增利”到“利收双降”,只用了半年时间。如今“变革元年”过半,公司仍未扭转僵局,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美妆退潮,公司护肤品业务失速。2023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同比降幅分别约为18%和30%。
此前,爱美客和华熙生物被市场视为医美行业的两大标杆,前者面向B端(医疗机构)提供美容针,后者主要向C端(消费者)销售护肤品,两家公司掌舵人亦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业务聚焦的决心。
但在业绩增长压力下,补齐短板成了必选项。今年上半年,爱美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探索其他业务的可能性。包括C端的美护产品、体重管理、眼科,等等”。华熙生物则在年报中坦言“内部组织管理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速度,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8月5日,华熙生物宣布“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合溶液”获批上市,打破了爱美客“嗨体”独占市场长达7年的局面。
市场增量不及预期
8月26日,美呗联合创始人张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一家企业,成立之初不管是to B(面向商业端)、to C(面向消费端),还是to G(面向政府端),只要还在继续经营,需要持续扩大市场,随着业绩的增长或下滑,补齐自身在其他领域的业务短板或开拓新的发展路线,都理所当然。
根据美呗平台提供给记者的数据,近两年平台成交量逐渐复苏并持续增长,细分的轻医美机构、大型连锁或集团化机构更受消费者青睐;从热门机构的成交数据来看,玻尿酸、超声炮、光子嫩肤等非手术类项目是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但细分赛道增量还有多少?《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预计,2024年服务型消费修复,中国医美市场增速可达10%左右,市场未来几年内预计保持10%至15%的增长速度,大幅低于比弗若斯特沙利文此前预估水平。美呗方面亦认为,未来几年医美赛道依然会保持增长,但增长的份额可能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不达预期。
随着市场增长空间变小,“上游吃肉、下游喝汤”逐渐变为“下游价格战,上游不好过”。无论是去年“双11”期间的乔雅登“玻尿酸破价”事件、“99元的光子项目”,还是今年7月锦波生物对低价销售医美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宣战,都是医美机构竞争压力向上传导的缩影。
未来,这样的压力可能更大。顶智医美创始人王建中在公众号发文提及,“上游一边控价,一边提价,想通过各维度控制中游机构,但机构生存太艰难了”“直播价卖得比很多医美机构进货价都低”。
传统药企进场抢蛋糕
除了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市场供给侧越来越拥挤,也是医美行业竞争加剧的原因之一。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近年来布局医美业务的制药企业众多,如华东医药医美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10.14%。这些药企多采取代理或收购的模式布局医美赛道,业绩兑现较快。
以华东医药为例,公司从2018年起耗资15.2亿元收购英国Sinclair跨界医美,当年便产生国际医美业务收入7601.99万元,2023年Sinclair实现被收购以来首次年度盈利。
除了玻尿酸等普及度更广的针剂产品,众多药企还将目光放到了肉毒素、埋植线,甚至减肥药、光电医美设备等产品上。根据美呗平台提供的数据,对比去年同期,2024年C端消费者对于玻尿酸、超声炮、水光、光子嫩肤项目的消费需求有显著增加。其中玻尿酸成交额同比增长70%,仍占据微整注射主导地位;再生填充(如胶原蛋白)增长明显,潜力十足。
这在一定过程上解释了龙头企业对胶原蛋白赛道的偏爱。从时间线上看,爱美客和华熙生物最近的收购分别发生在2023年10月和2022年4月,均进军胶原蛋白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进军时间晚于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细分龙头,没有复制在玻尿酸领域的先发优势。张杰也告诉记者,目前胶原蛋白生产企业较多,但尚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未来拥有强势产品、多渠道开发能力、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才可能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在传统药企、美妆集团等跨界医美的情况下,医美巨头的现状可以用‘群狼环伺’形容。”张杰表示,与药企相比,医美巨头的优势在于入局和布局早,除了拥有高精尖的研发实力及团队,其核心业务领域也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劣势在于部分巨头目前或增长放缓,或营收下降,或股价下跌,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用户、市场、资本等对其信心降低。
张杰认为,目前预判未来医美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太早,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研发出真正有利于民、解决消费者核心医美需求的产品,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出重围,重塑医美竞争格局。
对于爱美客和华熙生物来说,防守的每分每秒都非常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