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疆乌苏啤酒公司后将“鸟苏”啤酒等公司告上法院,法院判赔208万元一事引发热议,不少人说:我喝了这么久的啤酒,原来都是山寨的!
事实上,山寨品牌们为了引流、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蓄意扮“李鬼”蹭“李逵”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而一些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则是被蹭的重灾区。
01
“乌苏”起诉“鸟苏”,索赔208万元
据新疆日报消息,日前,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判决生效,侵权人极力攀附模仿红罐装“乌苏”啤酒,生产和销售红罐“鸟苏”啤酒,南京中院一审全额支持了权利人208万元的赔偿请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左为“鸟苏”啤酒,右为“乌苏”啤酒
据悉,新疆乌苏啤酒公司1986年开始生产“乌苏”啤酒,2006年获注册商标,经长期持续使用和推广,品牌在国内啤酒业有较高影响力。2006年,乌苏啤酒推出了一款颠覆性的产品“红乌苏”,在消费者中广为流行,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南京中院表示,被告某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原告公司企业字号“乌苏”在其成立时已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南京中院审理认为,被诉侵权“鸟苏”啤酒使用的标识与原告涉案注册商标极为近似,易导致消费者混淆或误认,构成商标侵权。
02
被攀附的“流量明星”们
依靠名字的细微差别来混淆视听,是目前假冒品牌蹭原品牌的最常见手段之一,除了“乌苏”和“鸟苏”,还有雪碧和雷碧、康师傅和康帅傅、阿嬷手作和阿嬤手作......都是名字上的细微之分。
此外,茶饮圈更是山寨的重灾区,今年3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发布消息称,上海青浦警方在“砺剑2024”专项行动中,成功捣毁一假冒注册知名咖啡品牌商标团伙,抓获嫌疑人17名,涉案金额超4000万元。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发布的文章配图,可对比出该咖啡店品牌为星巴克。
“山寨”门店内部
另外,蜜雪冰城法务团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光是2021上半年蜜雪冰城就处理了约2500件侵权或山寨事件。
五花八门的“蜜雪冰城”
除了国内市场假冒品牌横行,国外市场也同样遍地“李鬼”店。
据悉,网红糕点鲍师傅走出北京在上海人民广场开店一夜爆红后,便冒出了上千家“李鬼”店,甚至还有国外的。
根据鲍师傅官方打假公告,日前在海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未经授权的门店,给消费者造成了一些困扰,在公告中,鲍师傅强调,鲍师傅目前仅在国内经营直营门店。
03
山寨品牌层出不穷,为何如此?
在餐饮行业,知名品牌“被山寨”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一旦某个品牌爆火出圈,便会引来遍地的山寨品。攀附模仿知名品牌进行牟利,俨然成为山寨品牌们心照不宣的一条出圈捷径。
而山寨店之所以能钻了空子,有些甚至能赚得盆满钵满,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
其一,餐饮抄袭的门槛低,logo形象、装修、餐品等很容易就被复制,也很容易让消费者混淆“李逵与李鬼”。
一点点以及各山寨品logo对比
其二,很多餐饮品牌被假冒、被仿造,主要是因为品牌在创立初始不太有商标意识。像鹿角巷、鲍师傅等几乎都是在商标还没有注册成功的时候就火了。
根据天眼查APP信息显示,蜜雪冰城披露的131个侵权或山寨案件中,40.5%的涉案案由为侵害商标权纠纷。
另外,很多餐饮品牌被侵权时,往往证据不足或者是怕麻烦从而维权失败,有餐饮从业人员直言,“山寨品牌的生存能力非常顽强,只靠一两次的起诉是非常难根治的,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但是对于那些山寨店而言,造假所付出的成本却是极低。这也导致“李鬼们”越来越猖獗,“李逵们”反而节节退败。
有业内人士表示,餐饮业已全面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整个品牌资产体系中占据首位。而国内许多知名品牌都曾深陷被抄袭的风波,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他补充道:“对于那些抄袭的餐饮企业,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好致力于行业创新发展的正牌企业。”
来源 | 综合新疆日报、红星新闻、界面新闻等
编辑 | 李媛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胜诉“茶颜观色”,获赔170万元;“耳光馄饨”商标之争获赔200万元......
近期一批头部品牌奋起打击“山寨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一片叫好的同时,也有不少餐饮人表示“事不关己”,被山寨只是大品牌才会有的“特殊待遇”。
真的是这样吗?
餐企老板内参 戴丽芬 | 文
稍有名气,就可能被山寨盯上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诸多餐饮品牌都毁于路边的一家家山寨店。一些地方品牌在名气渐起的时候,就已经惨遭“山寨”,近期因打假胜诉的“茶颜悦色”,也是在还未走出长沙时,就遭遇“茶颜观色”的山寨。
再比如在广东,狮头牌卤味研究所、物只卤鹅名气刚刚冒出不久,网上就出现了不少虚假“加盟广告”。
位于北京簋街的胡大饭馆,是一个本土知名网红品牌,目前共有5家门店。但其山寨品牌已经覆盖到了北京三元里、通州,河北廊坊、沧州、唐山,辽宁大连、阜新,吉林长春,山东东营、德州、济南,深圳等地。
甚至在海外,也冒出了胡大饭馆的山寨门店。今年年初,胡大收到不少食客询问“是否在新加坡开设了胡大饭馆”。在这家新加坡胡大的Facebook页面上,还介绍了自己是北京胡大的新加坡分店。
截至2020年底,胡大饭馆已经通过美团等线上平台处理了50余家侵权门店。
内参日前报道的一系列头部品牌维权案例,也大多是在品牌刚起步的几年里,没有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商标注册等方面留下瑕疵,不得不在日后花费巨大精力打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而且,山寨品牌在线上同样猖獗。美团发布《2020美团商户品牌保护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美团通过自主防控服务流程主动拦截201万疑似侵权的山寨门店,同比增长167%;主动清理下线2.4万家山寨门店;美团“知识产权维权平台”处理近4万条投诉信息,为约8000名品牌商户提供快速维权服务。
为何餐饮界”李鬼“盛行?一方面,餐饮行业连锁化率仅有18.3%,行业较为分散,从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山寨品牌通过放加盟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利,招来了不少投机者。
每个餐饮人都应该学会低成本维权!
尤其年轻的餐饮品牌,稍有名气就很容易被山寨,但此时往往难有还击之力。维权成本高,耗费时间周期长,即便维权成功了,投入的资金精力,可能远远超出所获得的品牌价值。
小品牌如何有效维权,且不“自损八百”?
渠道一:法院诉讼
上文提及的维权案例,如茶颜悦色、木屋烧烤等品牌,都是通过法院渠道,在诉讼、审判后获得赔偿。
不过,向法院起诉成本高、周期长,很多品牌在这个时候就耗不起。但不得不说,法院审判后能给出的惩罚力度最大,就拿最近的几起餐饮侵权事件来看,侵权者动辄就要赔偿上百万元,能起到明显的打击山寨作用。
法院渠道,适用于家底厚的餐饮品牌,时间、金钱都耗得起。对于成长期品牌,先把营收做好才是首要大事。这一点不妨学学茶颜悦色,面对山寨品牌,2017年他们在小票上自嘲“等我们有钱了,我们就去告他们”,而后转梗“我们赚了一点钱可以告他们”,如今终于守到正义,打败了山寨品牌。
渠道二:工商渠道
如果成本预算不足,向工商部门投诉也是一剂妙方。
此前,深圳有一个店盗用“台盖”商标开店。品牌方到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一周左右时间,南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责令拆除招牌,并且罚款1万元。
像台盖这样走工商渠道,实现了0成本维权。不过,工商投诉仅适用于被山寨现象很明显的情况。一般来说,半个月左右侵权品牌就要摘牌。
渠道三:平台投诉
更为快捷、有效的维权方式,就是直接向线上平台投诉。
大部分餐企的线上维权意识还未觉醒,但线上维权的重要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线下维权。在平台上维权,可以快速在平台下架山寨品牌,成本低、见效快,适用于大部分餐饮品牌。
尤其是在山寨品牌层出不穷的茶饮赛道,向平台投诉能够快速打击到山寨。据了解,最近美团下架了1.2万家山寨网红茶饮店,其中包括8278家假“鹿角巷”、2596家假“CoCo都可”、1256家假“喜茶”、156家假“奈雪の茶”。
“如何注册商标品牌?其他商户山寨我的品牌怎么办?使用网上的字体为什么被指侵权?......” 以美团为例,平台推出了商户品牌保护“服务站”,商户可在美团App上搜索关键词 “品牌保护”进入页面。
在专区内,当商户遇到品牌侵权问题,一键点击“美团知识产权维权平台”按钮并登录,即可直接反馈投诉并能实时跟踪解决进度。
同时,凡在美团上开店的商户,可免费下载“美团体”定制字体,用于店铺品牌logo、设计装修、宣传海报等各种宣传场景中,避免商户因误使用其他版权字体付出侵权代价。
目前,专区已上线《品牌、版权、专利,商户的无形资产》、《品牌必修课,商标注册实用技巧》等9门免费在线课程,涉及商标品牌注册流程、品牌管理基础知识、品牌维权手段方法等。目前有超过50万商户在线学习了相关课程。
总结
餐饮业山寨现象不容乐观,但维权风气也在逐渐崛起。
一方面,法院给出的侵权判决中,惩罚力度加大,比如最近维权成功的案例中,茶颜悦色获赔170万元,耳光馄饨获赔200万元。对比以往可能就三万左右的赔偿,法院正在加重山寨品牌的赔偿金额,起到了更强烈的警示作用。
另一方面,打假的范围在拓宽,当更多第三方平台介入,对一些山寨品牌进行下架等限制,能够更快、更广地打击山寨行为,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正向发展。
< class="pgc-img">>莱士整新活了!
2024开年,华莱士国风店便重磅来袭。
大红基底的白鸡logo搭配故宫经典纹样,华莱士将美味诱惑和国潮风完美融合,妥妥攥住了流量密码。
< class="pgc-img">网图
>当然这不是华莱士第一次夺人眼球了。
要知道,口罩三年击垮了近三分之一的快餐店,甚至连老牌王者麦肯都举步维艰。
可偏偏土得掉渣的华莱士逆风翻盘,不仅门店数远超麦肯,每年还能轻松赚取35亿,稳坐中式快餐一哥的宝座。
更让麦肯们没想到的是,截胡他们生意的居然还是两个温州土老板,他们便是华莱士创始人华怀余和华怀庆。
那么,华莱士当初是如何白手起家的,它的辉煌又能否延续下去?
< class="pgc-img">>和日后的高光相比,华氏兄弟的出身并不起眼。
他们从小在温州小村庄长大,为了出人头地,华怀余高中毕业便怀揣8000块下海闯荡。
就像所有白手起家的故事必须要有惨淡到底的开局,华怀余也毫不例外地在经商路上折了戟。
无论是摆地摊还是办鞋厂,都始终不温不火。
弟弟华怀庆则在小县城苦苦做了8年会计,眼瞅着同龄人飞黄腾达,不甘心的他随后便直接裸辞,跟随哥哥的脚步一起外出创业。
可创业谈何容易,而下一步究竟该往哪里走,兄弟俩一点头绪都没。
< class="pgc-img">网图
>正当兄弟俩发愁时,1987年肯德基强势登陆北京,冥冥中给了他们一个想要的答案。
作为根正苗红的洋快餐,肯德基开业瞬间就引来《人民日报》大肆报道,随后快餐热便席卷全国。
三年后接踵而至的麦当劳也不甘示弱,开始和肯德基共同争夺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而能吃上一块香喷喷的美式炸鸡,成了当时市民引以为傲的谈资。
因此,肯德基前总是人满为患,很多人为了品尝一口洋快餐的滋味,宁愿在街头挨冻排几个小时的队。
2001年,看着汉堡炸鸡如此受市场青睐,嗅到商机的华氏兄弟立即凑足8万块,紧接着便在福州大学旁开了第一家快餐店。
为了生存,华怀庆兄弟故意给门店取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华莱士”。毕竟那时外国货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也成了消费者最朴素的认知。
< class="pgc-img">网图
>于是,华莱士化身肯德基最忠实的门徒,从产品到装潢处处都透着肯德基的影子,甚至连肯德基的儿童乐园都照搬不误。
可即使华莱士使尽浑身解数模仿,名不见经传的它日均营业额依然惨淡到只有2千元左右,根本无法维持300多平方米店铺的运转。
此外,德克士又漂洋过海地来抢占内地市场,还有一众本土汉堡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使得原先广袤的蓝海俨然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
华莱士明白,想要在快餐业站稳脚跟,就必须毫不犹豫地祭出杀手锏。
起初,华怀庆先是瞄准下沉市场,将目标客户选定在那些爱吃炸鸡汉堡却又囊中羞涩的国人身上。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哈根达斯,但一块钱的甜筒任谁都能买得起。而决定市场有多大的关键,就在于有多少人能掏钱买得起。
于是,华莱士调整策略,远离麦肯占据的一线城市,果断奔向拥有70%人口的三线以下城市,然后积极开展低价策略。
就在肯德基把招牌香辣鸡腿堡以十几块的价格售卖时,华莱士推出的特价123活动惊呆了一众顾客,即可乐仅售1元,鸡腿2元,汉堡3元。
< class="pgc-img">网图
>更夸张的是,华莱士还有十元三个汉堡的特价套餐,要知道十块钱在麦当劳只能点份薯条过过嘴瘾。
当然,面对如此悬殊的价格差,消费者直接就用钱包投了票。
很快,华莱士就赢麻了,第一天营业额就直接翻倍到4千元,第二天持续增长到6千,第三天干脆突破8千大关。
华怀庆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很难想象单价仅售1到3块的商品,一天下来竟能卖出2千多单,如雪花般纷飞的订单也宣告着华莱士扬名立万的机会终于来了。
< class="pgc-img">>可还没来得及高兴,算完成本的华怀庆整个人都懵了。
原来薄利多销的汉堡一旦刨除人工和店面费,最终只不过是赔本赚吆喝。但平价汉堡的名头已经打出去了,再涨价无疑于自毁招牌。
于是,绞尽脑汁的华怀庆决定“双管齐下”来维持收益。
为控制成本,华莱士首先在门店选址上下功夫。
华怀庆主动避开高端的商圈和主干道,只挑选街头巷尾等人口稠密却租金便宜的地方。
随后,华莱士还咬牙关闭了儿童乐园,让店里的每一平方米都用来增加盈利。
其次,华莱士不惜压缩原材料品质:
当肯德基汉堡还在用鸡腿肉时,华莱士却选择更便宜的鸡胸肉;当肯德基选择亨氏番茄酱时,华莱士却只用廉价的味好美作为平替。
< class="pgc-img">网图
>在如此极致的成本把控下,超级无敌的性价比成了华莱士敢硬钢麦肯的底气。
华莱士究竟能便宜到什么程度呢?
6.99元你压根买不走麦当劳一个香芋派,可华莱士能双手奉上一个鸡腿堡;
23元你终于买的起麦当劳的双层堡了,但回头一看在华莱士已经能打包走一份鸡腿堡配鸡肉卷和可乐套餐了。
除了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性价比外,华莱士还另辟蹊径发明了“合伙人”制度。
和普通的加盟不同,华莱士会派出经验老道的员工组成独立小团队,随后支持他们回到各自省市独立开店。
而门店由店长,店员和总部共同出资创建,最终分红也是按每个人的贡献度浮动分配。
换句话说,独特的合伙人制度将所有人捆绑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华莱士门店不仅很难垮台,而且规模越大员工收益越高,拼劲越强。
当然,总部会负责出面解决门店的统一装修,品牌运作和物流配送问题,员工仅需缴纳1万的咨询费并接受短期培训即可。
< class="pgc-img">网图
>相比之下,肯德基光起始加盟费就要30到40万元左右。
至此,华莱士迎来火箭般地飞升。有数据显示,2003年才开始搞连锁的华莱士,仅用两年就出了省,也彻底攻陷了三到十八线城市。
除了范围广,华莱士连锁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门店数由2006年的200家店,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多家店,远超麦肯门店的总和,雇员也高达五万人。
而把时针拨回千禧年,华莱士还只是中国餐饮市场里一块毫不起眼的背景板。
眼瞅着华莱士不断攻城略地,肯德基终于坐不住了,企图下沉和华莱士抢市场,不料却碰了一鼻子灰。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肯德基反过来模仿华莱士的爆品蜜汁烤全鸡,结果发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毕竟高端惯了的肯德基将整鸡定价在149元,而隔壁的华莱士仅需19块。
不久后,肯德基便悄咪咪撤掉了这款单品。果然,华莱士的性价比,肯德基既模仿不了,也真学不会。
< class="pgc-img">网图
>依靠规模换效益,华莱士赚得盆满钵满。
据财报显示,华莱士母公司主要收入便是给全国门店提供食材及设备。
毕竟小到蘸酱和鸡块,大到座椅和厨具,门店都需要华莱士总部统一调配。而庞大的采购量也让华莱士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进而大幅削减了华莱士的原料成本。
因此,仅2022年一年,华莱士就靠卖原材料和附属设备营收超70亿元,妥妥成为中式快餐界的新晋顶流。
显然,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华莱士以超高的性价比迅速征服市场,然后再凭借合伙制飞速扩张,并依托两万家门店规模进行产业链整合,最终构成华莱士的核心竞争力。
< class="pgc-img">>然而,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华莱士的危机却悄然而至。
首先,食品安全成了华莱士前进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2021年,有网友在知乎上爆料,称自己吃了华莱士炸鸡后便腹泻不止。很快,一些网友就跟帖吐槽起自己化身“喷射战士”的辛酸遭遇。
甚至有热心网友总结出不同产品的喷射名单,甚至精确到套餐搭配和进食时间,还排除各种干扰项,来判断究竟是肉还是面包出了问题。
可所有人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毕竟吃华莱士闹肚子纯粹是个概率事件。
不过唯一肯定的是华莱士品控确实存在问题,同一产品在不同店竟能吃出两种滋味,还会喜提不一样的喷射结局。
消费者开始面对华莱士制造出的“囚徒困境”,当钱包和肚子不可兼得时,你总得舍弃一个。
不过看在华莱士价格如此亲民的份上,消费者并没有对华莱士进行口诛笔伐。
直到“华莱士究竟有多脏”的视频冲上热搜,所有人才彻底破防。
视频里充斥着各种令人作呕的场景:
有员工捡起掉落在地的鸡块继续使用,还有洗洁精滴到油锅里旁边的员工竟然熟视无睹,甚至没健康证的员工不仅不戴口罩,还一边咳嗽一边炸鸡。
随后,华莱士发布致歉声明,并将涉事门店停业整顿。只是,相似的风波对华莱士而言早已不止一次。
之前北京市场监管局在大规模排查餐饮行业时,华莱士就因使用过期食品,炸油变黑却仍在使用等问题被通报多达17次,成功登上黑榜榜首。
当一个餐厅火出圈不是因为它的菜品,而是屡禁不止的卫生问题时,再宽容的顾客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显然,华莱士的食品安全危机和门店的快速扩张脱不了干系。品控暴雷的背后,无疑凸显出华莱士“大而不强”的短板。
< class="pgc-img">网图
>其次,不少后起之秀正摩拳擦掌地挑战起华莱士的一哥地位。
尤其是门店爆炸式增长的塔斯汀,凭借现烤堡坯和独到的中式搭配轻松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还有同样以平价著称的乐派汉堡,通过加盟模式疯狂跑马圈地,蚕食着原本属于华莱士的市场份额。
最后,还有老牌汉堡店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步步紧逼,先是肯德基推出“疯狂星期四”,各种爆品混搭的套餐均以半价出售,引来无数死忠粉顶礼膜拜。
而麦当劳新上线的特价套餐,双层牛肉饼加双烤肠的不素之霸也仅售十元。
< class="pgc-img">网图
>曾经高攀不起的麦肯们愿意“伏低做小”时,走平价路线的华莱士们又该如何应对?
而以低价杠杆撬动大市场的华莱士,埋在品控和盈利能力上的隐患,始终是华莱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毕竟,当万店之王的华莱士拥有规模优势后,能否建立起强势的品牌才是重中之重。
只靠拿规模换效益的路子终究是有风险的,已经跌倒的正新鸡排便是前车之鉴。
如今,在竞争白热化的餐饮赛道上,华莱士想凭借国潮风大打感情牌的动机,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只不过华莱士想要再度翻红,硬实力和性价比真的一个也不能少。
-End-
参考资料:
每日人物:《当县城餐饮,成为北京排队顶流》
上海美味来了:《被“骂”了20年的华莱士,真有那么差吗?》
作者:枫叶青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