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马越
编辑 | 昝慧昉
自我定位“快时尚餐厅”的绿茶餐厅正在筹谋上市。
根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称,绿茶餐饮管理拟今年赴港上市,其已与上市团队进行磋商,初步计划集资约2亿美元。但上市时间表以及集资规模仍存有变数。
天眼查APP显示,杭州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唯一股东为王勤松。该公司曾于2017年进行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合众集团。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绿茶餐饮餐饮集团,后者对上市时间表和集资规模未做具体回应。而其官网显示绿茶餐饮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上市计划。
绿茶餐饮的官网显示,绿茶餐厅源自于王勤松路研夫妇在2004年创立的绿茶国际青年旅舍。根据其官网上的餐厅位置信息,目前绿茶餐厅在全国的门店数达到188家,北京、杭州、深圳的门店最为密集,分别达到41家、25家和23家,此外的餐厅则广泛分布于其他一线、二线和三线等20多个城市。截止目前,绿茶餐厅并未开放加盟,全部采用直营模式。
在杭州起家的绿茶餐厅,除了以杭帮菜为特色之外,还加入了川菜、粤菜、鲁菜、北京菜等不同中式菜系的菜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平价”,是这间大多开在商场里的连锁餐厅最鲜明的标签。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大众点评平台看到,北京的绿茶餐厅的人均消费价格普遍在75-80元左右,杭州的人均消费价格稍低,在67-77元左右。
而“高性价比”既是绿茶餐厅的定位,也是它十多年来最重要的商业策略之一。
在开业之初,绿茶就曾经以“五元的拍黄瓜、十几元的牛排骨炒年糕”等平价菜品而知名,人均消费在50-60元左右。品牌擅长用成本价的菜品聚人气,保证一定的客流,再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在租金、人力、原料采购方面降低成本。
中餐连锁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绿茶餐厅用中央厨房的模式统一采购、加工一些菜品,再向分店进行统一配送。规模化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保证菜品的供应和稳定。
定价上,绿茶餐厅创始人王勤松曾在2014年公开表示,会参考门店所在城市大众点评TOP10上最受欢迎商户的人均消费价格范围,绿茶餐厅最终定价的一般人均消费价格,不会超过该价格范围的15%。
客流量大,也是这家餐厅多年来的一大特征。
这与绿茶餐厅依赖高翻台率有关。“我们是50元的人均,但花的却是500万元的装修费用。和别的餐饮企业不同,人家可能是餐厅客人坐满就赚钱,但绿茶满客之后翻台才开始赚钱。”绿茶餐厅创始人王勤松称,“我们是在用近乎于成本的低价格,换取客流,所以像我们这样的餐厅必须重视翻台率。”
根据其2014年的公开数据,绿茶餐厅的单店日均客流超过1500人次。
就餐环境有特色、性价比高、有爆款单品、流转速度快、有一定连锁规模,这也是绿茶餐厅多年前就自我定位“快时尚餐厅”的原因。
“事实上,绿茶餐厅起步的十年前,也恰好赶上了国内餐饮行业向精细化、时尚化消费升级的阶段,吃到了国内购物中心大规模增长和人口的红利。”一位餐饮行业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
但眼下的趋势是,在社交网络影响和年轻人对品牌愈发不忠诚的背景下,餐饮品类的潮流,也变得越来越像快时尚一样难以捉摸,生命周期也在变短。
自媒体“餐饮老板内参”此前的一篇报道曾提到,目前商场餐饮淘汰期逐渐从5年到3年到缩至1年,在一些A类购物中心,甚至出现一家餐厅撤场最快只用1.5-3个月的现象。
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购物中心却过剩,商业综合体在一线城市趋近饱和,二三线城市密度越来越高造成顾客分流,餐饮门店越开越多,竞争也愈发激烈。
对于绿茶餐厅来说,资本介入带来的潜在隐患也同样值得注意。
快速开店虽然可以拉动总营业额增加,但单店利润会被摊薄,投资回报率也会变低。维持高客流与高翻台率并不容易,而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维度上升到了综合维度,包括供应链、效率、环境、营销、体验感等等。
茶餐厅再一次停在了敲钟前,但还是失败了。
近日,据港交所官网披露,餐饮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的上市状态再次变为“失效”。这已经是绿茶餐厅第三次招股书失效了。
由于审计报告有限期届满、上市时间窗口不合适、企业自身对上市节奏的把控等原因,港股IPO期间出现招股书失效的情况并不鲜见。“失效”不意味着IPO进程终止,只要发行人在3个月内补充更新资料,就可继续上市流程。
但对绿茶来说,屡次暂停上市进程的背后,或许是它对资本市场“露怯”。近三年来,绿茶餐厅的经营状况不够稳定,未来增长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发行条件并不理想。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绿茶分别实现营收17.36亿元、15.69亿元、22.93亿元;营收虽一路上涨,但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5526.2万元、1.14亿元,净利率分别为6.11%、-3.52%、4.97%,净利率未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绿茶作为初代网红餐厅,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但属于它的好日子过去了。在餐饮市场这片红海中,靠融资驱动的新晋网红餐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年轻人喜好多变、热衷打卡新店,餐饮品牌的生命周期正在变短。
而不再“年轻”的绿茶餐厅也因缺乏创新且模式单一,面临更多挑战。
始终敲不开上市大门
绿茶餐厅的上市之路可谓是波折不断。加上这次,绿茶餐厅已经是三次递表、两次通过聆讯后招股书失效了。
2021年3月,绿茶餐厅第一次递交了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但该招股书被指出存在多处信息错误,例如出现财务单位矛盾,将“流动负债总额”写成了“流动资产总额”等。
同年10月,绿茶餐厅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并在2022年3月成功通过聆讯,但到了2022年4月7日招股书再次失效。一天后,绿茶餐厅第三次递交了招股书,并于三天后通过聆讯,没想到时隔6个月会再度失效。
来源:港交所官网
可以看出,绿茶餐厅反复递表让自己处于随时待发的状态,但眼下不管是从绿茶自身经营状况,还是全球资本环境来看,都不是上市的好时机。换言之,目前绿茶餐厅一上市就破发的可能性很大。
绿茶餐厅上市之心迫切。发展到现阶段,绿茶餐厅寄希望于继续扩张来突破发展瓶颈,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它目前的盈利速度和现金储备还支撑不起扩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因此,必须要借上市募资。
根据招股书,绿茶计划要在一线城市继续开设小型餐厅,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开设大型餐厅,并打算利用这次IPO募资约1.5亿美元扩张门店。2022至2024年,预计每年将新开绿茶餐厅75-100间,合计开店275家,三年里门店数量将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绿茶餐厅至今没有开放加盟,门店全部走直营的重资产模式。这让它的开店成本高于同业,单店投资成本在320万至370万,单店投资回报期在17.5个月,而类似于外婆家这样的中餐馆只需7.4个月,太二只需7个月。
再加上租金、人力等成本,绿茶餐厅采取的运作模式需要资本不间断“输血”。餐饮赛道竞争日益加剧,绿茶餐厅只能在上市路上孤注一掷,如果顺利,说不定既可以解决现金流问题,又能增加抗风险能力,拓宽自身的护城河,挽回下滑颓势。
不过目前来看,绿茶餐厅不具备很大竞争优势,因此,它未能打动资本市场,无法得到认可。
经营陷入困境
绿茶餐厅的内忧不断。
目前,绿茶餐厅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餐厅经营和外卖服务。根据招股书,两者在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19.92亿元和2.99亿元。其中,餐厅经营的收入占绝大比重,占到总收入的86.9%。
但从业绩表现来看,餐厅经营情况不稳定,盈利缺乏想象空间,绿茶餐厅的未来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绿茶餐厅2021年终于扭亏为盈,但其门店的翻台率还没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1年,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8次/日、3.34次/日、2.62次/日、3.23次/日。2021年之前已经连续下滑两年。
翻台率是衡量餐厅盈利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标。创始人王勤松曾公开表示,“和别的餐饮企业不同,人家可能是餐厅客人坐满就赚钱,但绿茶满客之后翻台才开始赚钱。”他提到,绿茶是在用近乎于成本的低价格,换取客流,所以必须要重视翻台率,“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
或许是因为前身是青年旅社,面向的受众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穷游”青年,绿茶餐厅从一开始就把低价、高性价比作为标签。根据浙商证券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Q1,绿茶的人均消费为60.5元,在中餐品牌里并不算高。
曾经绿茶餐厅这套“低售价+高翻台率”的打法是有效的,据媒体报道,2014年,绿茶餐厅巅峰时刻的翻台率在每天6至8次。但眼下这样的火热早已褪去,近三年的翻台率也始终在“保本”的4次以下。除去疫情的部分影响,更深层的原因是消费者开始对绿茶餐厅不买账了。
除此之外,绿茶餐厅还受到地域发展的限制,主要市场在华东、广东以及华北地区。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绿茶在全国共有门店236家,其中72家位于华东,57家位于广东省,52家位于华北。
来源:绿茶集团招股书
日,绿茶餐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在香港上市。这也是继海底捞、九毛九之后,又一家要走向资本市场的餐饮企业。
绿茶餐厅是一家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以适宜价格提供创新及优质美食以及受中国传统艺术启发的精致装修,为客户提供出众的用餐体验并创造客户价值。
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3.11亿元、17.36亿元、15.6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4440万、1.06亿元、-5526万元。
第一家绿茶餐厅2008年开在了西湖旁,随后走上扩张道路。截至2018年末,其运营餐厅总数为107间,当前已增至185间。据招股书,绿茶餐厅计划于2021年开设60间左右新餐厅,并计划于2022年及2023年每年开设80-100间新餐厅。绿茶餐厅通常位于购物商场、办公大楼、美食区或旅游景区。
根据公开资料,随着众多餐厅品牌加入市场,休闲中式餐饮市场亦高度分散。2020年,五大品牌约占休闲中式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8%。绿茶品牌餐厅以总收入16亿元,在中国休闲中式餐饮市场占据0.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其在中国休闲中式餐饮品牌中按餐厅数目亦排名第四。
门店扩张是绿茶餐厅能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与门店规模同步增长的是餐厅客单价,截至2020年末,客单价从2018年的54.8元增长至61.3元。但翻台率却连续3年下滑,由2018年的3.48次/日降至2020年的2.62次/日。
客单价走高和翻台率走低的背后,绿茶餐厅的食品卫生和质量问题曾被官方和消费者多次“点名”。
2020年8月,緑茶餐厅因“口水菜”报道而陷入一场食安风波。
据中国质量新闻网2020年8月7日报道称,经知情人反映绿茶餐厅(河北石家庄桥西万象城店)后厨存食安隐患,经暗访调查发现,该餐厅后厨存在后厨人员食用客人菜品、餐具未按要求消毒、待加工肉类食材堆放在地上等诸多问题,并附上了一波“证据照”。
绿茶餐厅发微博“喊冤”,经公司调取监控未发现此前被曝光的问题,公司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并向公安机关提出调查申请。
除了被媒体报道,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消费者称在菜品里吃出头发,但餐厅并未予以处理。
该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堂食过程中看到金银蒜蒸凤尾虾里面有头发,但店员和店长只是拿菜品重做和菜品打折搪塞了过去。
今年“3.15”时期,凤凰网财经发起消费投诉大调查,投票显示,绿茶餐厅以39457票、11.22%的占比位列食品餐饮领域第三名。
绿茶的大火除了市场价格定位和菜品具有特色之外,也让消费者重新对“绿茶”有了新认识,但是“绿茶”目前还非绿茶餐厅独有。
2020年9月,杭州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召开发布会,宣布向全国30多家“山寨”绿茶餐厅业以及餐厅场地提供方提出诉讼。
据悉,“山寨”绿茶餐厅除了装修风格、菜单样式、员工服饰等方面完全照抄杭州绿茶外,有地区的“山寨”餐厅还借用杭州绿茶的名号加盟招商,收取高额加盟费。
2016年杭州绿茶餐饮曾起诉包括广州、合肥、南宁、贵州等多地的共22家侵权绿茶餐厅,涉及诉讼赔偿金额2670万元。
之所以山寨餐厅有可乘之机,主要还是因为绿茶餐厅的商标申请多次失败。
市场分析称,虽然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商标问题仍是绿茶餐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