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饭店,是上世纪中后期四川攀枝花一家著名的综合饭店,其内设培训餐厅被誉为厨师摇篮,向饮食业输送过大批名师名厨,影响深远。攀花园亦是久负盛名的川菜名店,为八方食客贡献了无数极富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堪称攀枝花川菜典范。
在攀花园存续的约三十年间,她走过的每一步都与攀枝花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极能反映中国钒钛之都的发展与变迁。
< class="pgc-img">攀枝花大渡口片区旧影
>攀枝花本植物名,今多指木棉之一种。木棉一词早见于晋代张勃《吴录》:“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至迟明代,已见用攀枝花代称木种木棉,李时珍《本草纲目》:“木棉有草、木二种。交广木棉,树大如抱…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此后攀枝花的称谓沿用下来并作地名使用。
< class="pgc-img">攀枝花
>攀枝花作地名较早是在云南出现,时属清末滇东南的麻栗坡对汛辖地。“对汛”是光绪年间设在中越边境的特殊管理机构,由中法双方协商互设,主官称对汛督办大员。民国袭之,并发展成对汛督办特别行政区,布及滇、桂、粤三省。当时文献记录的攀枝花即是云南麻栗坡对汛辖地之一,今为文山州麻栗坡县八布乡。以攀枝花树作地名的习俗,现在云南保山、宁洱、楚雄、红河等多地亦有留存。
< class="pgc-img">早年云南的攀枝花汛区记载
>四川攀枝花之地名频繁见诸纸面者,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40年,汤克成、姚瑞开、刘之祥、常隆庆、戴尚清等人先后到攀西地区调查矿产,类似“西康盐边攀枝花、攀枝花铁矿”的字样陆续刊于新闻稿及调查报告,如汤克成在《西康省盐边县红果煤田简报》里讲到“将来倒马坎攀枝花及雅砻江边铁矿若能次第开采,则红果煤矿必须开发”,刘之祥在《康滇边区的地质与矿产》中提及“攀枝花海拔一千四百八十五公尺,位于盐边县之东南,距盐边县九十七公里,在弄弄坪以东十四点七公里处,农民有十余家”,常隆庆在《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里指出“攀枝花在盐边之东南二百一十里,位于金沙江北岸之倮果十里,系一小村,海拔一四三零米,有农民十余家”。
这是学者们第一次较为详细且集中地向世人公开介绍今日攀枝花的城市原点——攀枝花村,并且留下了那棵大攀枝花树的珍贵影像,遗憾的是该树在1957年遭火烧毁。
< class="pgc-img">刘之祥、常隆庆、攀枝花树
>五十年代后,攀枝花及周围地区构成的巨型铁矿床得到详细勘探,1964年,中央作出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重大决定,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拉开大幕,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涌向金沙江两岸,而作为重要生活服务的饮食业也随之发轫。
是年年底,76名来自成都、重庆、自贡和12名来自云南等地的饮食服务业职工赶赴攀枝花,干打垒建壁,油毛毡、席棚盖顶,包装箱作柜台设服务点,逐步建立攀市最早的国营商店——渡口贸易商店,又在大渡口、弄弄坪等地垒灶架锅办饭馆,为建设者们服务,是为攀市最早的国营饭店,隶属渡口贸易商店。三年后,贸易商店迁至大渡口街红砖楼,更名渡口市第一商店,后来的渡口商场、渡口饭店、巷子深餐厅均由其衍生。
< class="pgc-img">最初的背篓商店、扁担饭店
>1965年2月,攀枝花特区获批成立,这个因攀枝花树命名的小村地名,正式成为一片资源富集区的称呼。两月后因保密需要,攀枝花特区更名为渡口市(1987年改为攀枝花市),四川盐边、会理和云南永仁、华坪四县部分地区共43个公社划归市辖。
建市初期,为数不多的简易饭馆早餐卖油条、糍粑、包子、馒头,午晚两餐供应回锅肉、炒肉片、红烧肉、粉蒸肉几种大众菜肴,时人戏称“四大名菜”。此后一批批抽调商业干部陆续抵达大渡口、烂泥箐、云盘山、弄弄坪、攀枝花等片区,相继组建各贸易分店和门市部,饮食供应才不断向好。
1971年4月,渡口市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原属各片区的国营饮食服务业划归市公司,先后成立东风饮食服务部、渡口饮食服务店、华山旅社、金江旅馆等网点。翌年5月,新建渡口服务部,此即大名鼎鼎的攀花园饭店的前身。
< class="pgc-img">80年代攀花园旧影
>改革开放后,渡口饮食业迎来快速发展。1980年9月,市饮食公司将渡口服务部所属餐厅划出单设培训餐厅,开办烹饪技术培训班,培训行业厨工及工矿炊事员,打理饮食业人才基础,首任培训班主任兼首席教员为成都名厨刘科弟。
培训餐厅成立前,渡口没有一个合格的职业厨师,此后短短六年时间,从这里走出近600名一、二级厨工,近200名合格厨师,为社会饮食机构及攀钢、攀矿等工矿企业食堂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还培养出四名出国厨师,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工作的袁成寿,赴美国费城参加春酒会展销的方太麒、钟俊杰和谷玉贵。优秀毕业生们纷纷开店设馆,极大推动了渡口饮食业的发展。
< class="pgc-img">攀花园名菜攀花海参(摄于80年代)
>1983年6月,培训餐厅与渡口服务部合并,正式命名攀花园饭店,设址大渡口街8号,刘科弟任经理,后又合并渡口饮食店和华山旅社。翌年大刀阔斧实行经营改革,砍掉年年亏损的综合商店,提拔年轻人挑大梁,打破铁饭碗招收合同工,实行工资奖金同利润浮动,增加名厨名菜挂牌、上门承办家宴服务、旅馆24小时营业等业务…
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巨大成效,不到三年时间,攀花园固定资产和利润双双猛增,发展出二十多个门市,形成川菜、住宿、冷饮、糕点、饮料批发、舞厅等多业态布局,一跃成为全市最大饭店。经理刘科弟被评为省青年企业家,曾受邀到省上作先进报告,获得各方褒奖,产生强烈的攀花园效应。
< class="pgc-img">攀花园名菜蜜汁木瓜(摄于80年代)
>培训餐厅是攀花园龙头,主营正宗川菜,设大堂与雅座,提供零餐和包席,可承办大型宴会。师傅们个个身怀绝技,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川菜熊猫戏竹、芙蓉鸡片、天府凤脯、锦江虾仁、陈皮鸡丁、峨眉时菜等名品基础上,创新发明特色品种,餐厅主任王远生的攀花海参、鸡棕鲍鱼、金江全鱼、富贵鱼、樟茶烤鸭、蜜汁木瓜,厨师长李吉远的香菇鲍鱼、拔丝香蕉,制肴组长钟俊杰的菊花蹄燕、香菇鱿鱼卷、珍珠元子、菊花酥、叶儿粑、萝卜丝饼,任大力的陈皮鸡丁、双吃牛舌、毛菇海棠,赵志力的蒜泥白肉、四喜烧麦,尹登明的攀花木瓜燕、一品瓜脯,袁成寿的雪花鸡腿,熊建忠的大渡口雄姿(冷拼)、张世成枸杞山鸡、冰汁红心果…
一大批极具热带风情的名菜名点,将攀枝花当地食材精妙融入传统川菜,让攀花园声名鹊起,一时门庭若市,备受食客青睐,迅速成为当时攀枝花餐饮的代名词,这里既能享用到五六百元的高档筵席,二三百元的中档筵席,也可品尝一元钱的三菜一汤套餐便饭。
< class="pgc-img">攀花园名菜攀花木瓜燕(摄于80年代)
>攀花园的烹饪教学不仅停留在教室厨房,还积极走出餐厅,面向市民展开川菜厨艺科普,在《攀枝花日报》开设菜谱专栏惠及普通百姓,增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更引来愈多新老顾客频频光顾。
除川菜外,攀花园的西式糕点也是一绝。西点部采取免费送货上门,增加经销商收益,卖不完包退、变质包退等经营方式,将西点专柜开进全市各大商场,刮起攀花园西点旋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前是攀花园的鼎盛时期,后由于城市建设重心转移、商业中心变迁及其它多方面原因,攀花园日渐凋零,随着培训餐厅等部相继关闭,攀花园仅留下一个招牌在金沙江南岸的渡口桥头伫立,与曾经拥有过的人们,一起静静怀念那段无比荣耀的光辉岁月。
< class="pgc-img">攀花园名菜金江全鱼(摄于80年代)
>文/泡海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文化
#吃在中国# #吃在四川#
#新年福利社# #吃在攀枝花#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唐三藏的三个徒弟之中,八戒我是情商最高的一个,也最会讨人喜欢。唐三藏溜出去买衣服,可给我高兴坏了,没有了约束,可以大吃一番。
想当年,我是玉帝面前的天蓬元帅,也是一副成功人士的做派,锦衣玉食的生活在调戏完嫦娥之后,戛然而止。八戒我错投了猪胎后,养成了好吃、好色、好占小便宜的“三好”个性。师傅不在,我怂恿着师兄和师弟一起去下馆子。
生猛海鲜、火锅、烤肉……这些好东西,先吃哪一家?我有些亟不可待了。
八戒我贪吃,可以说饥不择食。当初高老庄的高太公说我:“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
我的吃相也常常是孙悟空和沙师弟嘲笑的对象,我囫囵吞下人参果后不知滋味却还想吃的馋样常常让人见笑。
前面是一个大饭庄,我还是想去尝尝,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字眼就是“斋”、“饭”这些字眼。
烟道起火
< class="pgc-img">>八戒我爱好美食,所以对厨房中的大小事务都比较关注。一般厨房长年环境比较潮湿,在这种条件下,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燃烧物及油气蒸发产生的油烟很容易积聚下来,形成一定厚度的可燃物油层和粉层,并附着在墙壁、烟道和抽油烟机的表面,如不及时清洗,就有引起油烟火灾的可能。当遇到油烟管道起火时,除了及时切断电源外,还须立即关闭排风机,否则风越大,火越旺,当火势用灭火器无法控制时,应及时报警。
厨房火患
< class="pgc-img">>八戒我发现快餐店、酒店、饭店等餐饮场所的火灾有49%是由厨房火灾引起,因此预防餐饮场所火灾,重点是做好厨房的防火措施。于是在这里我必须要多唠叨两句,谈谈这饭店防火。
厨房是使用明火作业的场所,所用的燃料有液化石油气、柴油,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泄漏、燃烧、爆炸。再看烟道上厚厚的油泥,遇到火烤、高温很容易起火。
一般厨房比较紧凑,各种大型厨房设备种类繁多,用火用电设备集中,且厨房较潮湿,使用不当,电气线路容易造成短路。
厨房用油大致分两种:一是燃料用油,二是食用油。
燃料用油指柴油、煤油,在使用过程中,因调火、放置不当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火灾。食用油因油温过高起火或操作不当使热油溅出油锅碰到火源引起油锅起火是常有的现象,如扑救不得法就会引发火灾。
厨房失火的N种可能
饭店的火灾多数都是祸起厨房,八戒这里就把厨房内容易失火的各种可能告诉你。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操作不当
2.油液溢出
3.位置不当
4.处置不当
5.无人看管
6.短路打火
7.油垢过多
8.油温过高
< class="pgc-img">>开饭店前就应该把一切隐患拒之门外,八戒在这里告诉你将火患拒之门外的办法。
< class="pgc-img">>设置防火分隔措施
餐厅是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厨房火灾控制不当蔓延至餐厅则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采用砖墙、防火门等方式将餐厅和厨房分隔开,能有效阻止火灾蔓延。
< class="pgc-img">>定期清扫 备足灭火器
定期清理通风、排烟道,人走关闭电源、气源,熄灭明火。配备相应灭火器材,除配备ABC类干粉灭火器外,还应配备灭火毯等简易灭火器材。
< class="pgc-img">>定期检查 不要过载运行
定期检查厨房内易燃气体管道、接头、仪表阀门,防止泄漏;电气机械设备不得过载运行,并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受热、受潮、腐蚀、摩擦等损毁。
< class="pgc-img">>宜设置自动灭火装置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8.5.8条规定:公共建筑中营业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餐饮场所,其烹饪操作间的排烟罩及烹饪部位宜设置自动灭火装置,且应在燃气或燃油管道上设置紧急事故自动切断装置。
特别关注:饭店逃生分这几步
<>< class="pgc-img">>东人常给人以酒量颇大的印象,仿佛“三碗不过岗”,“十八碗”也不嫌多的。
近日山东民政厅公布了一批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名单中赫然存在着8家喝酒培训基地。舆论对此颇为诧异,有人感叹喝酒竟然也有培训基地,有人调侃山东人的酒量都是培训出来的。
社交媒体上也流传出各种段子:
“山东人民欢迎你来喝酒 不会喝我教你喝”“居然还有这种培训……大山东让我大开眼界!”“难怪酒量好”“都是些什么人去培训?又都是哪些单位需求这样的‘人才’?”。
噱头
8月16日,山东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官网公布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2019年第一批)”,67家非法社会组织被整治,其中仅“喝酒培训”相关的组织就有8个。
他们的名称也颇有喜感,分别是:“山东喝酒技术培训中心、莱芜喝酒人才培训基地、济南市喝酒人才培训中心、即墨喝酒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德州喝酒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喝不醉研究学院德州分院、兰陵县喝酒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菏泽市巨野县一直喝培训基地”。
名单一公布即引来舆论热议。这些基地,到底是什么样的机构?
山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官网的通知显示,山东省民政厅、省公安厅为了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持续在山东省范围内联合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行动。为避免更多的民众上当受骗,现集中公布今年上半年打击整治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上述8个非法社会组织,分别在分布在济南、青岛、德州、临沂和菏泽等5个地级市。
山东省民政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厅只是将各地查处的非法组织信息汇总,查处的细节问题还需问各地区民政局。
济南市长清区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处理的是“济南市喝酒人才培训中心”和“济南市撸串文化研究院”,时间是今年4月份。他们到达现场后发现,那只是一家饭店,并没有实际的培训场地和培训人员。
事实上,媒体此前曾报道过此事。对于这家饭店,当地民政部门对该组织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责令整改,同时移除现场相关标牌。
与济南的情况差不多,德州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处理的是“德州喝酒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喝不醉研究学院德州分院”。他们到达现场时也未发现培训场地与培训人员,只是仅仅挂了这两个牌子,遂责令其摘除相关标牌。
青岛也是一样。即墨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处理“即墨喝酒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是源于一次群众举报。当他们到达该基地时也未发现实际培训场地和培训人员。
事实证明,这些“奇葩营销”只是商家的噱头而已。
一位从事企业营销的资深人士称,这种奇葩的营销操作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噱头,其他几家也应是如此。
涉嫌违法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山东省出现的“喝酒培训基地”的奇葩营销并非孤例。
同样是8月,《海峡导报》报道称,福建漳州龙海市也出现了一家喝酒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后来事实证明,这块牌子属于龙海市月港广场内一海鲜馆的。
龙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杨副局长对媒体表示,这种牌子存在误导性,带来负面影响,“政府部门肯定不会批准设这种牌子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博得顾客的关注,搞这种哗众取宠的招牌实属不该”。
他呼吁所有商家,要守法经营,宣传炒作也要有个度。
今年6月,湖北武汉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一餐馆赫然挂着“武汉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字样的招牌。
该餐馆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解释称,开业时就这个牌子将挂上了,“只是好玩”。后来经当地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劝说后将牌子摘下。
资深品牌战略专家黄扬认为,这类营销屡有出现,其目的就是博眼球,是被所谓的网红经济带偏了,“总想爆个猛料,本质是投机心理”。很多人模仿此类营销更说明拥有投机心理的人很多,都想弯道超车。
上述从事企业营销的资深人士观点也与之类似。他认为“喝酒培训中心”运用了类似“反差营销”的手法。“比如一些小饭馆小酒吧会把门弄得很小,有时候看上去根本不是门,进去之后会发现别有洞天。这就是为了营造类似‘暗门’的效果”。
事实上,“喝酒培训中心”这种奇葩的营销操作已经涉嫌违法。
北京泽博律师事务所刘征律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上述“机构”未经审批成立就挂出这样的牌子,不管是饭店还是培训机构,都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问题。
北京律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萌认为,他们主要违反了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管理的相关规定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他表示,一般来说,店铺只能悬挂自己的商标和自己的字号,不能在户外悬挂与自己经营范围无关的牌匾、标识。案例中的餐馆主业是餐饮,因此不能悬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的招牌。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而上述山东8家培训中心或基地均未进行社团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