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平原
台海网11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点了一杯号称“700ml”的奶茶,可能实际只有600ml?日前,一些市民向本报反映称,商家售卖的饮料按照大杯、中杯、小杯等不同的杯型来计价,但买到的奶茶实际量与店家标注的不符,市民质疑商家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本报记者随机购买厦门蜜雪冰城、宾果每日、KOI、SEVENBUS等7家热门奶茶店的10杯饮品,通过专业实验器具测量,对比实际量和标注容量。10杯饮品中,5杯饮品没有达到标注或店员告知的量,误差最大达到100ml。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分别联系商家回应,并咨询了市场监督部门和律师。
试验
4家饮品分量不足最大误差达100ml
走访中,记者看到,部分奶茶店将饮品容量标注在门店菜单或外卖菜单中。本报记者随机购买10杯不同杯型的饮品,为减少误差,所有饮品都尽量选择常温或放至常温。在同一环境下,记者通过实验室专业计量器具测量。
在5杯分量未达标的饮品中,蜜雪冰城的大杯椰果奶茶误差最大,高达14%——测量实际量约600ml,与店员介绍的“大杯700”相差近100ml。
此外,宾果每日的中杯玛瑙石榴、KOI的中杯乌龙拿铁、蜜雪冰城的中杯椰果奶茶,经测量实际量都为450ml,与店内菜单标注和店员介绍的500ml相比误差约为50ml左右,SEVENBUS的标准杯太妃糖奶茶实际量约为350ml,与菜单标注的400ml也相差50ml左右。
饮品杯容量测试中,以水位与杯口完全齐平为最大容量标准,蜜雪冰城的大杯最大容量为650ml,宾果每日的中杯、KOI的中杯、蜜雪冰城的中杯最大容量为500ml,SEVENBUS的标准杯最大容量为400ml。蜜雪冰城的杯子完全装满也无法达到“700”,后四者在装满后基本难以封口。
商家
与饮品类型有关标注数字是指杯型容量
记者与相关商家取得联系。KOI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市菜单中标注的中杯冰饮500cc(ml)是杯子的总容量,中杯的实际容量约为480ml,而KOI内部的规定是,中杯需泡足470ml,记者遇到的情况可能是店员操作失误导致。KOI表示,将会更新店内的容量标注,同时加强对门市员工的监督和培训。
宾果每日(SM店)店长与SEVENBUS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店员所说的是指杯型容量大小。宾果每日店长称,按照规定,店员会尽可能在杯中装满饮品,然而鲜榨果汁表面会产生泡沫,静置后泡沫消失,液面也会因此下降,之后会向消费者说明。SEVENBUS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若打包带走或外卖购买奶茶,部分奶茶中的奶油、奶泡融化会导致液面降低,之后商家也将在外卖时做出相应注释。
蜜雪冰城(后埔店)店长则称,员工会用“500杯”“700杯”来指代杯型,但不作为对外介绍。对于消费者因店员说法产生误解,实际容量没有达到预期等情况,该店长称无法做出其他回应。
部门
涉嫌违反规定缺斤短两可投诉
对此,记者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对于上述在菜单或店内明确标注饮品容量、但实际量不足的情况,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表示,涉嫌违反《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六项规定:严禁生产、销售下列产品——以不足含量冒充明示含量。如果消费者发现权益受到侵犯,可以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调查处理。
律师说法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商品应保质又保量
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东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按照约定向消费者履行义务。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在店内菜单及外卖菜单上明确标注,或店员亲口介绍的情况下,商品实际含量与所称不符,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还涉嫌虚假宣传与不正当竞争。
许东认为,奶茶实际量与标注不符的情形并非近日才有,虽然不排除部分奶茶因品类不同出现些许饮量坍失的情况,但是,经营者亦有义务明确提示、告知消费者。经营者销售产品,不仅要保质,还应当保量。
许东提醒,遇到上述情形,消费者有权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的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年夏天特别的炎日,虽然说今天的温度比前几天少了几度,但还是非常的炎日,走没几步就满身大汗,跟刚洗完澡出来一样,心情还特别容易变差。不过话说回来,好在大街上有很多家饮品店,每一家饮品店里面的东西都不一样,喝起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特别的满足呢。
< class="pgc-img">>每一个人的胃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能喝下一小杯,当然也有些可以喝掉一大杯,所以商家则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作出大杯、中杯、小杯这三个。小爱很喜欢喝奶茶,平常去到奶茶店的时候,都是会选择大杯,毕竟里面的容量则是会多一些,但真的是跟我们想的一样吗?
< class="pgc-img">>最近网络上就有一话题很火,而这个话题就是为什么说买奶茶要选择中杯?相信大家都是很疑惑,于是就有一位小伙子现场做了一个实验啦。现在装有奶茶的是中杯,而旁边没有装的则是大杯。这时候小伙子就把中杯里的奶茶倒进到大杯里面,当得知结果瞬间就让人不淡定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杯的奶茶倒进大的杯子里面,居然满满一大瓶,而且还达到了大杯的量。说实话看到这里小爱都有些懵,后来问了一位终于知道了真相,其实这一切就是障眼法。中杯的瓶子宽度大,而大杯的瓶子宽度小,而且长度高,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这样看起来的确是大杯的分量更多一些啦。
现在很多商家为了赚钱,想尽各种各样的套路,咋们稍微不注意就会被冷了。说到这里咋们下次要购买奶茶的时候,就不要傻傻的还去买大杯,毕竟一点都不值得啦。当然奶茶的热量很高,大家平常要少喝一下哦。看完之后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评论下方告诉一下小爱哦。
>< class="pgc-img">>近日,有市民晒出购买的“伏见桃山”推出的一款“大杯”奶茶的照片,奶茶杯看起来很高,可撕开外包装,却发现杯底有一截“真空”。
记者走访该奶茶店,并联系该品牌官方客服,客服对此做出解释,但市民与网友们对这个解释各有看法。
记者购买
店员未告知饮品容量
店内也未发现提示牌
1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加州商业广场附近的“伏见桃山”饮品店,花22元现场购买一杯名为“乌龙嬷嬷大杯”的奶茶,该款产品也只有大杯这一种杯型。
拿到饮品后,从外部观察,除了容量看起来较大之外,与一般奶茶无异。记者沿着纸杯侧面将其撕开,发现里面还有一个相对小一些的杯子,而杯底一截空荡荡的,就像是给里面的小杯子穿了一截隐形的“内增高”。
记者环顾店内,并未发现店内有任何关于该款杯型说明的提示牌,点单时店员也没有提前告知这款饮品容量的情况。
随即,记者向店员提出疑问,店员解释道,杯底的“真空”是特别设计的特殊“隔热层”,当饮品温度过高或者偏低时,可以方便顾客拿取。
“很多顾客还喜欢拍照,这样的杯子看起来很大,拍起照片来也好看。”店员还提到,“可能是点单时比较忙碌,否则我们一般都会提前告知顾客,一些常来的熟客也都知道。”
商家回应
要求店员必须告知杯子构造
微信点单界面也标注了容量
有市民质疑,商家这样的行为是否侵犯顾客的知情权。18日晚,记者致电该品牌官方客服,客服称该款产品所用杯型是他们设计的一款新颖造型,可用于隔热。
“我们要求店员在顾客点单时必须提前告知,并且店内也会设有提示牌,向顾客解释说明该款杯型的构造。”客服还提到,即便使用微信点单,饮品简介页面上也有标注饮品容量为550ml,不存在隐瞒顾客的情况。
对于记者购买饮品时店员未提前告知的情况,客服也表示:“我们也会提醒各店内店员,务必在顾客购买时提前告知该杯型构造,并设置相应提示牌,避免引起误会。”
律师说法
应将饮品容量提醒
放至更显眼处
对于市民的质疑,记者咨询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团队合伙人陈海云律师,陈律师认为,“伏见桃山”使用纸杯底部真空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但因其有标注产品含量,故其行为不足以构成欺诈消费者。
同时,陈律师也建议,商家应当将饮品容量提醒放至价目表等更为显眼处,并且在消费者购买时进行提醒,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市民声音
杯底隔热层并不实用
市民黄小姐:“我一般拿奶茶的时候,都拿杯子的中上部分,这个隔热层设计在杯底,并不实用。”
市民小叶:“感觉这种包装不太合理,底部是空的,上面却装满整杯,重心不稳,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翻倒。”
市民张小姐:“以前购买的时候店员会提前告知,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挺好看的,而且虽说是550ml,但是加上奶油其实容量远不止550ml,花22元买到一杯这样的奶茶,我觉得可以接受。”
(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卢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