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听过那些易武茶,口感印象如何?
茶友一:我喝过刮风寨的,蜜甜,香香的,甜甜的,汤质很软,不过我很喜欢。
茶友二:我喝过茶王树,那个那个朋友泡给他喝的,听说价格很贵很贵呀。
茶有三:落水洞,香气好,汤甜,但不寡淡,奇怪了。
……
< class="pgc-img">>有一个茶区的茶,是每一个爱茶的人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易武茶区!易武茶区的古树普洱茶代表寨子有哪些呢?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丁家寨、落水洞、大漆树、刮风寨、郑家梁子、一扇磨、麻黑、高山、瓦竜、高山村、曼秀村、茶王树、弯弓、香椿林、茶坪地、白沙河、三家村、冷水河、黑水梁子、铜箐河 、龙潭箐、薄荷糖、凤凰窝……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自然不止赋予了茶叶新的生命,更富于的它无穷无尽的变化!
< class="pgc-img">>下面给大家盘点易武茶区的十大村寨(排名不分先后):
铜箐河
铜箐河是路程十分艰难的茶区,铜箐河的茶树依山崖而生,颇有阳崖阴林之感,铜箐河有许多茶树年龄不逊于落水洞、茶王树的大茶树,只是比较分散,铜箐河的茶韵滋味较为强劲,茶气较茶王树弱,与落水洞有些类似,但苦感较强,强度与回甘均较落水洞为重,喉韵的深度也较落水洞出色,产量太少而显得更弥足珍贵。
< class="pgc-img">>茶王树
刮风寨的茶王树叫茶王树寨,简称茶王树。曾经山火焚烧整个茶地,目前茶王树茶地的古树茶均为后来生长起来的古树,根部很大。茶王树茶地均为原始密林覆盖,行路艰难,由于当地老百姓不愿意前往开采茶地,且之前属地为国有林,所以在刮风寨著名的三块茶地里,算是开发很晚的了,但也是价格高,口感好,受追捧的。
“茶王树”茶的特征
:条索紧结黑亮,汤色淡金黄,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留香味浓,苦重涩轻,苦化甘很快,甘显且持久,涩退两颊生津,喉部有如甘泉慢慢涌起,带有丝丝凉意,喉韵感觉非常美妙,口感霸气,茶劲十足。而且滋味持久耐泡。
< class="pgc-img">>茶坪
茶坪离刮风寨约15公里路程,其中11公里为麻黑公路,4公里左右为婉蜒小路,是刮风寨较早开发出来的茶地。刮风寨三大茶地中,茶坪古树采摘时间早,比茶王树、白沙河早期很多。
踏进这片原始森林里,迎面而来的山清水秀,参天大树,极为震撼。零散茶地分布在森林中的各个位置,坡度较大,红壤砂土质为主。茶坪的古茶园相对集中,一块一块的分散在溪谷两边的陡坡上,这里的茶叶多幽黑沉绿,叶面油光发亮。树高多为两三米。目前约有20几户茶农拥有茶坪的茶地。
白沙河
白沙河离刮风寨约15公里左右路程,早年挖矿的小公路直通茶地上头,非常方便。白沙河与茶王树茶地中间隔有三家村茶地,靠近河边的古树根部很大,与茶王树茶地一样早年受山火焚烧过,海拔落差也大。
刮风寨各茶地显著特点为茶坪的香气更特别,茶王树的油性更佳,白沙河的涩度更强,三家村和冷水河因量少,独立性特点以生津迅速为主。
< class="pgc-img">>麻黑
麻黑是易武著名茶山之一 ,麻黑茶又是易武普洱茶中极具韵味的茶。普洱茶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麻黑茶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生茶领域独树一帜。
易武茶的灵气在于后期陈化中回生,通俗的说就是“越放茶气越足”,麻黑的茶气和香味没有刮风寨的高扬,醇厚饱满,汤色黄亮,柔中之美。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汤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口感宽广饱满,柔中带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叶底弹性好厚实。
弯弓
弯弓是这几年才被人们渐渐地认识,长时间的沉寂,让这片茶树躲过最疯狂的抢采,留住了那悠远的古韵。
弯弓大寨曾是古曼撒茶区的核心区域。据当地老人说,清咸丰年以前,漫撒山村密集,人口过万,弯弓大寨和曼撒老街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两个寨子,仅从弯弓大寨关帝庙的残垣断壁就可以预想当年的繁华。后来,弯弓大寨逐渐衰落,渐渐淡出茶人的视线。
汤色金黄璀璨,柔和,滋味粘稠饱满,独具魅力的原始森林芳香,回甘生津较好,回甘生津一直延续,喉韵绵延悠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落水洞
汤色通透,花蜜香纯正,易武山特征明显,入口醇和,略带微量的苦涩感,回甘快速而持久,生津明显,层次感稍欠,杯底香,留存度都还不错,叶底肥壮,大条,整体还是比较丰满的感受!
一扇磨
作为目前曼撒茶区的显著代表,量较少,也易被神化,实际上,是跟丁家寨是一个级别的茶。与易武麻黑、落水洞、曼秀、易比、三合社等地的茶相比,茶汤厚薄不同,一扇磨的茶,感觉到明显的厚度。
< class="pgc-img">>薄荷糖
坐落在易武茶区,海拔1800左右,山路崎岖惊险,比刮风寨的茶王树茶区要险,都是瑶族茶农兄弟自己砍伐挖掘出来的小。 严格来说不能算路,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上的去,除非直升机,呵呵~只能靠步行一步一步走。
冷水河
冷水河的古树茶茶汤饱满度高、有扩张力,生津力度强、持久!入口的甘冽、甜润,备受品茗者喜爱的滋味。如果形容茶的香气,那应该是淡雅的蜜香。它不像别的香气那么具有侵略性,而是萦绕在汤水里,低调却不会被忽视。
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产量太低。
本文分享自东家制茶匠人:守兴昌号 普洱茶
>< class="pgc-img">>私信】我试喝随机茶样
普洱茶的当下市场虽以古树春茶为主流,但古树春茶的产量无法满足强大的需求市场,当古树春茶只能满足高消费,那就得有大树茶、小树茶、台地茶来填补另一部分的消费市场。
恰逢春茶即将上市,时常有茶友来咨询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之间的区别。虽然南茗佳人挽月已经和咨询的茶友交流过相关答案,但还是想要再系统和深入地谈论一下这个问题。
遇春节前夕南茗佳人的最后一次品鉴会,本次品鉴就围绕是否能通过外形和口感判断出古树、大树、小树茶这一主题来进行。
< class="pgc-img">>在品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古树、大树、小树,它们都有什么特征:
< class="pgc-img">>古树、大树、小树的划分离不开树龄,而茶树的年轮无法看到,所以只能根据茶园附近居住过的民族历史,去推测出茶树大概的树龄范围。因此,古树一般范指百年以上或是千年的茶树;大树范指100年左右的茶树;而小树范指3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
从茶树外形上看,古树外形特征明显,与大树和小树相比,其树围明显较粗,主干十分清晰,而大树和小树单从树围、干茶外形是很难判断出来的,所以要通过口感才能进一步判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盲品规则
开始之前让一位不参与盲品的同事事先把茶叶撬好并标号(每款茶8克,共9泡);其次品鉴团队进行冲泡、竞猜,品鉴期间不得相互交流;最后由未参与盲品的同事公布答案;大家核对答案,全部答对者,每人奖励一盒《东篱》小龙珠作为奖励。
茶品:来自老曼峨同一片茶园的古树茶(约500年)、大树茶(约100年)、小树茶(约80年)(注:非南茗佳人茶品,茶样由老曼娥茶农提供)。
< class="pgc-img">>冲泡茶具,采用南茗佳人175mL汝窑盖碗进行茶品冲泡。
冲泡用水为珍茗山泉,水温为90-92℃左右,均温杯1次、润茶2次。
1 号
< class="pgc-img">>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紧结壮硕,芽毫显略卷曲,色泽绿润
汤色黄绿透亮;
香气高扬,以蜜甜香为主,花香为辅
< class="pgc-img">>滋味醇厚甘冽,清苦瞬化,汤含花香,汤质厚隐含丝丝清凉感,回甘生津迅速,齿颊留香渐显,茶韵显于舌面后段及喉头,气韵清劲,较耐泡,协调性适中。
芽叶壮硕,柔韧黄绿有光泽。
< class="pgc-img">>2 号
< class="pgc-img">>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紧结壮硕,芽毫显略卷曲,色泽绿润
汤色黄绿透亮;
浓郁高扬,饱满沉厚;蜜甜香为主,花香为辅
滋味醇厚饱满,层次丰富,苦涩瞬化,清凉感清晰,汤质厚、纯净、甜度好,汤含浓郁蜜甜香、花香,回甘生津迅猛且浓强,茶韵深邃延伸至整个口腔乃至喉咙,气韵霸猛,体感强烈,耐泡且均衡。
芽叶壮硕,柔韧黄绿有光泽。
< class="pgc-img">>3 号
< class="pgc-img">>冲泡、品鉴
______
条索紧结,芽叶相对较短,略卷曲,色泽绿润
汤色黄绿透亮;
香气高扬;蜜甜香为主,花香为辅
< class="pgc-img">>滋味清甜,涩显易化,茶汤中花香若隐若现,回甘生津渐显,舌面至喉头茶韵渐浓,口腔留存度显然没有1、2号久,其耐泡程度较1、2号差且均衡性稍欠。
叶底柔韧,黄绿有光泽。
< class="pgc-img">>盲品结束,团队成员纷纷写下各自答案提交并共同等待结果公布。
公布的结果是:
1号:大树;
2号:古树;
3号:小树;
遗憾的事情总有发生,这次盲品没有冠军产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错误出现,据统计,出错率最高的是1号大树茶和3号小树茶。为什么呢?
< class="pgc-img">>经过南茗佳人品鉴团队讨论分析得出:
1号大树茶与3号小树茶树龄相差不大,因此单从外形、香气、汤色是无法直接判断二者区别,但从二者表现出来的口感看,其实还是存在一定区别。
1号——汤质更厚,汤香更浓,回甘生津更迅速,齿颊留香持久,茶韵留存在口腔以及喉头的时间相对久,其耐泡程度及均衡性较好,
3号则与1号相反。
2号——除了外形、汤色、叶底无法很快辨认之外,从茶汤表现出来的甜度、厚度、协调度、纯净度、耐泡度、气韵、茶韵都比1号和3号清晰,口腔留存度佳。因此2号的古树茶口感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 class="pgc-img">>综上所述:茶友想要很快辨认出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只能通过对比感受茶汤带来的感官变化,以及正常冲泡下茶叶的耐泡度和茶汤协调性来判断茶质是否丰富的方式,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
当然,茶树生态环境、土壤、气候、工艺等都是影响茶质的重要因素,所以无论是古树茶、大树茶还是小树茶,只要符合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且茶叶纯正、天然,都有一定的饮用价值。
< class="pgc-img">>本期品鉴会总结就到这里了,南茗佳人将于每周五定期举行品鉴会,感兴趣的茶友可提前报名,具体事宜请咨询挽月哦。
欢迎关注【南茗佳人】,了解更多茶知识
↓或手机端点下方的“了解更多”
叶中国10月23日讯 与古树茶(乔木型大树茶)相对的是台地茶。从现在留存的众多古茶园来看,古时候云南少数民族种茶时虽有一定的规划,但种下后对茶树生长的干预极少,只是进行适当的采摘、修剪,更重要的是根本不翻地除草。这样做的好处是,茶树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生长,很快就能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与蕨类、地衣及热带雨林里的各种林木和草本植物共同生长,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如是留存下来的茶园,就是现在备受追捧的古茶园,所产之茶就是古树茶。
这些古茶树,自栽种下的那天起到现在,几乎都没有享受过农药、化肥的“恩惠”。最早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后来是因为茶价低茶农舍不得给古茶树施肥喷药,现在茶价高了茶农更舍不得给它们施肥喷药。所以古茶树们历来都是依靠自然的肥力在生长,完全依靠近乎完美均衡的生态系统来免遭病虫害的。古树茶的枝干上,还寄生着苔藓、地衣、兰花、螃蟹脚等植物。
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类茶园就不被看好了,采摘困难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产量较低,价格又上不去。于是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在当时,台地茶园是现代化、科技化的象征,为此从1976年云南兴起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运动,许多古树茶、老树茶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苗,一个个古茶园被迅速改造成高产的台地茶园。
现在不少人大肆褒扬古树茶,变相压底台地茶。其实古树茶是否真比台地茶好并没统一的定论,从品饮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古树茶要优于台地茶,但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优良品种的台地茶,其内含成份和功效又是古树茶所不具备的。不过台地茶有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尽管大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良好,茶园的四周依旧长满葱葱郁郁的茂密森林,但不可否认的是,采用条列式密植的台地茶园,受单一种植影响,小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采摘、修剪、施肥、喷药、除草、翻地……为了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列人工干预,让台地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特别是后期的台地茶园大多是选育的无性系扦插品种,普洱市茶树良种场副场长陶仕科曾介绍说,无性系没有主根,根系向四周生长且长得浅。茶树的根不能深入大地汲取有效的营养,必须靠施肥来维持产量;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病虫害难以避免,又必须靠农药进行防治。此外,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台地茶制成的茶大多较苦涩,回甘少且不耐泡,与古树茶在口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品质下降、农残超标的台地茶被诟病,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污染的古树茶受追捧就在所难免了。
“生态退回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范围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面积达155.9万亩,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何改造,改造后效果又何如呢?
今年5月初,墨江县茶办主任带着我从通关、新抚到景星一路参观采访。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十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荫树也长得高大而葳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即每隔2.7米留养一株的5亩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生态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茶园海拔2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现有茶园1300亩,其中有性系茶园500亩,无性系茶园800亩。2012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生态茶园建设正处于推进阶段,虽然2010年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当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来。如今,这片茶园成为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
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茶办对500亩有性系茶园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园地台面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园地台面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每亩移除茶树1360株,留养640株;每亩移除1680株,留养320株;每亩移除1834株,留言166株。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的茶树。我们墨江有4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连俊锋介绍说。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普洱茶。(伍策 作者:段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