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记者 袁璐 实习生 李潘
“生还是不生”,是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一孩出生人数更是减少了249万人。
学者分析,这与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婚育年龄推迟和生育意愿下降有关。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采访了五位 “90后”青年,他们的年龄、地域和经历各不相同,生育意愿也不尽相同,或许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理解,对年轻的一代来说生育是个怎样的问题。
选择丁克,有的是不想被孩子束缚;有的不太喜欢小孩子。 视觉中国 图
“我向往的生活状态是两个人一条狗”
【讲述者:O先生,生于1996年,现居北京】
大概去年年初,我接触到丁克,很欣赏这种生活方式。
丁克可能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不太一样。我比较爱自由,不想被孩子束缚;确实也不太喜欢小孩子,对新生儿到七八岁的孩子都没什么感觉,我也没有传宗接代的思想,并不赞同孩子是父母晚年的依靠。
如果依靠指的是陪伴,除了孩子也会有其他陪伴,比如其他老人,在一起也更有共同语言;如果依靠指的是经济,老人应该有养老金,自己的孩子如果有孩子的也会有很大经济压力;如果依靠指的是照顾,这在目前社会确实是个问题,大部分还是只能靠孩子,可能以后请保姆和养老院会越来越多吧。没有孩子,经济也会很充裕,应该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可能有人会担心老了没有孩子陪伴会孤独,但孩子不是排解孤独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长大了也会离去。有的人通过广泛社交来排解孤独,有的人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每个人都会在或多或少的时间独自待着面对自己,主要是能不能学会很好地独处,不管是和别人一起还是自己一个人。
我暂时没有对象,现在还不着急,偶尔去“丁克吧”看看。找对象应该会找丁克的,也就不用考虑另一半要生孩子这样的矛盾。
我向往的生活状态是两个人一条狗,到中年能实现财务自由,有生之年能完成环球之旅。而生了孩子要照顾孩子,上幼儿园到高中,这些都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父母还不知道我的想法,可以等到30岁以后再和他们沟通。他们可能会无法接受,可能会有争吵吧,不过就像之前说的,丁克是自己的决定,也无可奈何。目前我是这样想的,不会动摇。
如果以后的岳父母想要孩子,我比较赞同的是,自己的父母自己沟通,我父母这边的压力我来扛,另一半的父母由她去沟通,我会在背后支持她。
丁克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比较自由,生活质量也比较高;弊端可能就是要面对很多压力,对自己安排时间的要求也比较高,不然容易无聊,也会失去一部分为人父母的快乐,关键取决于对个人来讲这些孰轻孰重。
我了解过一些丁克家庭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从小学学历到博士,从小县城到一线城市,生活状况跨度也大,有的薪资不高还月光,有的生活很充裕。总而言之,丁克除了不要孩子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
很多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太方便说,有没有受到影响不太好说,因为自我剖析也不是一件很简单很直观的事,并没有明显的事情可以断定我不喜欢孩子是因为成长经历的影响。反正在医院看见新生儿没有什么感触,比较烦吵闹的孩子,就是对小孩子没什么感觉吧。
我目前的生活谈不上丰富,毕竟这个年龄都是要工作的。大部分时候比较安静,业余看看书,健健身,看看美剧纪录片什么的,以后会旅游养狗之类的。即使我有足够的金钱,也不会考虑要孩子。
大概我处的圈子教育水平还比较高,所以都还比较理解,认同比如丁克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观点。父母的反应对我可能会有一点压力,不过我常年在外应该也影响不大。
我也听说过身边一些丁克,实现了财务自由,不用工作到处旅游,大家都很羡慕。但是大家并不是羡慕丁克本身,如果把上面的丁克换成有孩子,财务自由,可以每年到处旅游,同样让人羡慕。丁克只是普通人,没必要到处说自己丁克来寻求认同感,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
北京某幼儿园的小朋友。
“生命只有一次,我想为自己活……不过,矛盾重重”
【讲述者:W女士,生于1990年,现居北京】
2013年,我通过一档节目了解到丁克,当时十分崇拜那档节目主持人,也得知他本人是丁克一族。我当时感觉丁克是挺大胆、小众的生活方式,因为当时还在上学,没有考虑太多,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要不要丁克之类。
大学毕业以后,我主要精力都在工作上,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父母对于我找对象的问题也更加关注了。一个女孩在外打拼父母也都比较担心,希望能尽快找个伴侣,互相照顾。也是在今年,我萌生了丁克的想法。
我的父母年纪都大了,身体都不好。如果我有了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肩负着照顾他的主要责任,而他的父亲则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主外、挣钱的人。之后就是养大孩子,小的时候呢,走到哪都得带着,看电影,逛街,就连加班可能都得带着。孩子长大点儿了得接送上学放学,关注孩子学习,关注成长等各种问题,虽然不形影不离了,但是大部分的心思还是会放在孩子身上。
其实我是蛮喜欢小孩子的,天真可爱,让我喜欢一会儿,喜欢一天可以,但是让我未来离不开孩子,一辈子被孩子牵绊着,我心里接受不了。我觉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非常短暂,我想为自己活一次。
决定丁克以后,我想找一个未来也打算丁克的男性为伴。如果以后的公公婆婆想要孩子,未来对象也一定是打算丁克的,让他来解决。
我跟父母提过两次,他们的观念都很传统,身边也并没有丁克家庭,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是结完婚生孩子,不生孩子是不正常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他们也会问我什么时候有这个想法的,我怕他们觉得我精神有问题,偏激。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不走寻常路,是我错了?
有时我会和朋友沟通这个问题,他们也都认为我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有人说生命里没有孩子就不完整。我不觉得不完整,相反,我认为没有孩子生活可以过得很精彩。生孩子也不是女人的义务。生孩子很快,养孩子需要倾其所有。
我觉得父母还是会尊重我的选择,只要我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慢慢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他们会同意的。毕竟未来的路要我自己走。
生孩子养孩子给自己养老不现实。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人,孩子有能力了肯定会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的,在北京的外地人,一年能回几次家呢? 并且,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非常巨大,很多人能养活自己,不去啃老就已经很难得了,还让孩子去养父母?
我觉得生孩子是为了繁衍及生命的延续,不是自私的用来给自己受益,用来依靠,每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可过度的干涉。
我已经单身3年多了,谈过一次恋爱也不成功。孤独不是有十级嘛,前九级我都做过了。我很享受那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感觉和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我打算工作到自己不想工作了为止,退休之后去旅行,或者去养老院。
目前,我也遇到了催婚的问题,周末要相亲一个比我大12岁的男的,有房,有北京户口,已经39岁了,如果他要孩子肯定想早点要,而我才27岁,正是事业上升期。
未来我是决定在北京发展的,而北京的生活成本非常高,购房困难,养个孩子更是不容易。我是事业型女性,有了孩子我又面临回归家庭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回老家,根本没必要在北京打拼了。
所以如果要孩子的话,我就得找个有房子、又老、我自己也不喜欢的人结婚。但是如果我不要孩子,我就不用找个有房子、有北京户口的老男人啊,而且生活真的很轻松。
不过,社会,父母,自己,矛盾重重,无解。
“现在能丁着,就丁着。也许我以后也会生。”
【讲述者:G女士,生于1990年,现居三亚】
有丁克的想法,是前年跟前男友分手之后才有的。
最初我算是被丁的,跟前男友有想过要孩子,备孕的时候,怎么也怀不上,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得模棱两可。其实那时候,他也可以接受不生的。但后来我去检查又没有问题,索性就不管了。
分开后,刚开始多少都有个结吧。只要别人说谈恋爱,我都会问,如果我不生小孩,你能接受吗?对方都说,父母那边接受不了。
2017年中旬,我认识一个男孩子,本来大家彼此喜欢,可是他结婚就为了给他家传宗接代。而我不想结婚就为了生孩子——确实我也不喜欢小孩子,我脾气也不好,好怕生出来,教育不好他。
于是我跟他说我不喜欢小孩子,他说那就再考虑考虑。我想,如果你真的喜欢我,你首先考虑的不是孩子的事,而是怎么跟我开始,然后两个人再好好商量怎么要孩子的事。
后来他又找我,问我谈对象没,我说没有。他说那我们在一起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觉得我们合适。我直接跟他说,我们不合适。因为我不想生孩子,现在做丁克。然后他就没话说了。
其实我没有认真思考过丁克这个问题。只想过丁克的好处就是没有养孩子的压力;弊端就是,外人肯定会碎碎念。至于老了怎么办,我还没想那么长远,他们说孩子是唯一的依靠,那万一生了个混球呢?
2017年中旬我参加一个闺蜜的婚礼,问她怎么还不生孩子,因为她跟她老公谈了十年恋爱了。她说老公不喜欢小孩子,说要丁克。
我突然觉得好神奇,原来他们也可以接受丁克。就那时候起,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定。既然身边的朋友也是可以接受丁克的,那这样我丁克,朋友就不会觉得我奇怪了。
但我妈没办法好好沟通,她天天催婚催生,总说,你不生孩子,鬼要你。
我家是广东农村的,家里有四个孩子,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是最小的,高中毕业后就出了社会,那时就到处流浪。2013年我去了北京,刚开始没找到工作,过着身无分文的日子,穷到连一包大姨妈纸都买不起,也不敢打电话回家。后来认识了一个我们老家的朋友,我跟着她做销售,待了两年后,她要回广州了,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好孤单,就跟着回了。
现在我和父母一直在三亚生活,他们在这边做生意。我想陪在他们身边,但在身边吧,又总是拌嘴。
今晚我又被催婚了,虽然爸妈只是在电话里跟姐姐说。我听到了,很生气。姐姐做我的思想工作,没想到跟姐姐吵了起来。虽然我28岁了,但还不至于到没人要的地步啊。追求我的人,还是有的,只是我不答应而已。
为什么我妈总说我没人要,说我嫁不出去呢?为什么就不能骄傲地跟别人说自己的女儿很好,很优秀呢?鸡汤看多了,都说,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觉得自己的女儿好,别人又怎么会觉得你的女儿好,又怎么会对你女儿好呢?
最主要是,他们给我介绍的对象,我真看不上,也不愿意去见,所以他们很生气,说都不知道我想找什么样的。我今年过年见了四个,都是奇葩。
其实,生孩子也跟一个家庭富不富有关。家庭条件好的,自然会过得幸福些,那条件不好的呢?过得会太辛苦。
我之前做水果和夜宵生意,亏了几万,负债累累,现在失业在家,28岁了,还没有稳定的工作。我活了二十几年,觉得都够累的了。像我朋友说的,难道还要整个孩子出来虐待自己吗?
我见过太多了。生了孩子,都是母亲在带,父亲都不管。主要的问题是,我怕以后会为了养孩子而负担不起,怕给不了孩子更好的生活。
以前我追求优质生活,现在是不愁吃穿就好。但我对目前的生活又不满意,爸妈限制了所谓的自由。比如说,有钱了想去旅游,老妈就会说。想买什么东西,也会被说浪费钱。
昨晚我妈打电话回来,说有个媒人做成了好多情侣,也叫我去见下那个媒人。
我不愿意去,我妈生气了,说如果你不去,以后不用叫我妈了。
今天没办法,我就去见了,媒人介绍的,肯定是要结婚生子的。
人嘛,总抵抗不了舆论压力的。现在能丁着,就丁着。也许我以后也会生。
父母这关,确实难过。
“生命里没有孩子就不完整”
【讲述者: Q女士,生于1993年,现居南京】
我原本是计划25岁生孩子的,后来提前一年多怀上了。
当时结了婚老公家里都让生个孩子,加上我老公也想要孩子,就要了。
但是备孕和生育的过程并不顺利,备孕了一年才怀上。怀上了孕酮低,打了两个月的黄体酮针,屁股都要烂了。也遇到催生的困扰,备孕一个月婆婆公公就问,为什么那么长时间还没怀上,那一年压力太大都导致例假不正常了。
生宝宝前后还是有焦虑感的,而且有时候会烦躁,莫名其妙发脾气,因为带孩子太累了,天天过着枯燥的生活,而且突然身材变的特别差,人也丑了。
有时候很后悔,没生孩子,我可以想怎么玩怎么玩,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生了孩子每天邋里邋遢地围着孩子转,想抽个时间出去玩都不可以。
生孩子疼了三十几个小时,没生出来又剖腹产。当看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觉得辛苦了这么久的小东西终于出来了,感觉完成了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生完孩子给我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太大,比如过不了浪漫的二人世界,每天都是围着孩子转,买东西也从各种化妆品漂亮的衣服变成尿不湿奶粉……连结婚纪念日都出不去,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宝宝,随便过过。平时要好的小伙伴聚会也去不了了,因为宝宝太小,就连工作都耽误了。
当时要宝宝的时候也没啥考虑的,只是觉得老公想要,那就要吧,觉得生下来肯定不是一个人带孩子呀,可是后来都是一个人。
其实我对小孩子的感觉一般吧,没有特别喜欢,但是现在自己生的肯定喜欢!我没有传宗接代的想法,觉得男女都一样,但是公公婆婆不是这样,还希望生男孩。现在肯定还是要准备生二胎,不然公公婆婆也催着要。
我身边好多朋友都生孩子了,大家在一起也会聊,比如宝宝用什么尿不湿吃什么奶粉,还有带宝宝时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经验。
我同意有人说的生命里没有孩子就不完整,但我不认为孩子会让人一生失去自由,这想法太悲观了,和孩子在一起也有好多幸福的时候,即使带宝宝确实很辛苦。我也知道有些人会选择不要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很正常。没孩子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做母亲的幸福,但是他们也不会有带孩子生孩子的痛苦和烦恼。
我还没想过以后的养老问题,感觉离我还很远,也不太赞同孩子是父母晚年的依靠,我觉得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而已,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我们最后还是靠自己,当然如果孩子孝顺当然最好。
对未来我没什么特别的规划,就希望宝宝健康快乐成长,老公永远对我好,一家子和和气气永远快乐地生活就好。
“我的目标是做孩子的灯塔”
【讲述者: Z女士,生于1991年,现居上海】
我是25岁有生孩子的打算的,刚跟先生订婚,就准备结婚后要孩子了。
因为我特别喜欢小朋友,觉得早点要孩子的话,可以避开事业上升期。当时是跟先生一起商量好的,双方父母都比较开明,也赞成我们的决定。
朋友比较替我们担心,觉得这个年纪要孩子太早了,也有过压力,但还是认为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和家人能承受就好。
生完孩子后第一反应是,好丑……不对,是终于解放了,好想上班。
产后我有点轻微产后抑郁,这可能是80%的产后妈妈都会出现的状况。尤其是在产后一个月,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基本是没怎么睡过觉的。
突然间的角色变化让我手足无措,孩子只知道哭,看不懂他想表达什么,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记得他满月的那天,我乳腺炎高烧39.7摄氏度,满月酒都没法参加,也不敢打针吃药,担心没有母乳,现在想想都有点心疼自己。
生完孩子给我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以前听朋友说xx生了孩子之后每天都在朋友圈晒娃,我还觉得不信,现在自己有孩子了,一看到孩子有好玩的行为就想往朋友圈发,跟朋友出去三句不离孩子,简直有毒啊。
我本来是想要个小棉袄(小女孩),无奈生了个讨债的(小男孩)。我个人觉得啊,既然生了他,那么教导、帮助、关怀肯定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他也有他的人生,他是一个个体,需要的更多是引导,来让他在遵纪守法、品格端正这样一个大的框里自由发展会比较好。
我的目标是做孩子的灯塔,而不是把他一辈子当孩子,我一辈子当老妈子。有人说生命里没有孩子就不完整,我觉得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吧,就好比结不结婚一样。对于要不要孩子而言,没有孩子可能更多的会享受二人世界,有了孩子可能生活得会更丰富一点,各有各的好。
丁克的话我并不是特别了解,生孩子的利弊倒是比较有体会的。生娃的话好处就是虽然累,但是看到孩子每一次的进步和改变都觉得很值得,很有成就感,有一个非常依赖我的孩子,让我觉得很温暖,工作也有动力,也能学到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
弊端就是有了孩子之后前两年是非常考验夫妻关系的,突然的角色变化会让大家累得喘不过气,爸爸和妈妈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这会产生很多分歧,大家既觉得辛苦,又缺乏沟通。
最重要的是,前两年的时间可能都给了孩子,两个人的独处变得非常难得,所以生娃前需要夫妻商量好,如何分工合作,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是在分配工作,但是天知道当妈妈的有多想让另一半在育儿上主动参与进来。
我现在正朝着“多抽时间陪儿子”的目标前进。等儿子上幼儿园了,工作重心应该会更多的转到事业上,争取把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平衡了。我觉得孩子是父母晚年的依靠不靠谱。儿子长大少跟我顶嘴,别让我一直帮他带孩子就万幸了。还是年轻的时候好好交保险,老了拿钱跟老伴儿到处去玩儿比较靠谱。
本期编辑 邢潭
专辑《未来的宝藏》发表之前,C.S.B.Q乐队是一支鲜有人知的地方乐队,即使在长沙本地,他们的影响力也局限于livehouse,离开演出场地,他们便迅速归于路人。用主唱尹慧然的话形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而这支很普通的乐队,将于5月22日20:30,在北京乐空间,为乐迷带来“未来的宝藏2021年全国巡演”北京站的演出。
C.S.B.Q乐队是一支来自长沙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乐队。
艺术家、音乐人这些词离他们很远,他们自称打工者,歌之所及,无外乎对现实生活的条件反射。乐队成立四年,创作无数,没有一首歌提供新的社会视角,然而,他们更重要的价值,是强调被我们习惯性忽略或者忽视的日常,让那些被侮辱被伤害的人,不再模糊于精英式的悲悯,在平等的对视中,完成了一次次情绪的街头速写。
这是一张标准的中国式朋克专辑,从中不难看出SMZB、蜜三刀、脑浊,甚至早期无聊军队等乐队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如今这已是边缘化的声音,连同音乐里的态度。尹慧然相信,朋克是有态度的音乐。这种态度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他们自己便是,从街头朋克到现在偏向旋律创作,不再暴躁、不太依赖愤怒。
由于音乐中有很多进行曲式编排,歌词直白易懂,这让他们被划为“土摇”。随着专辑歌曲在音乐平台的评价变成999+,周围嘲讽的声音也开始更多出现。郁闷时,劣质威士忌就能化解,更多时候,尹慧然不在乎土洋的评价,他觉得做音乐不能太装,听音乐的也别丧下去。
整个采访过程是在他们巡演过程里,靠一通通电话完成的,很难确定这些励志的、激昂的表达和立场,是否也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实样子。或许他们未来也会被月亮组开帖,或许在资本介入后他们也会言行不一。但此刻,至少在这张专辑里,听不到热血之外的杂音,那是来自民间的叛逆,骨骼脆响,相信未来,也相信暴风雨。
以下为C.S.B.Q主唱尹慧然自述:
骨子里的自卑,面对夸奖会不知所措
我们是一支来自湖南的朋克乐队,朋克不是当下摇滚乐的主流,大多只活跃于地下,但我们乐队在地下音乐界也没有任何名气,我个人有点儿社交障碍,乐队也不爱混圈子,所以无论主流还是地下,我们乐队都没有任何关注度。
C.S.B.Q乐队的第一张正式专辑《未来的宝藏》。
三月份我们发表了厂牌下的第一张正式专辑,有些歌之前发过EP,这次统一编曲重新录制,变成完整的专辑。音乐行业现在其实没有什么专辑的概念,但我还是觉得专辑更有意义。我们乐队在2017年正式成立,一张完整的专辑也算四年的总结。
之前几年,知道我们的,来我们现场的乐迷都是朋克,听不到太多外界的反馈,一直在小圈子里发展。朋克里有很真的一面,也有我很讨厌的东西,比如,大家把朋克当一个“范儿”,音乐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姿态大于内容。我也有过这样的时期,其实是不明白自己到底要说些什么,朋克的生活我过过,发现自己真不行,我这人不能熬夜,还爱早起,过不了朋克生活,那样自己也难受。后来SMZB乐队吴维跟我说,做不做音乐不重要,做不做朋克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做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乐队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特别低,骨子里非常自卑,有时候别人夸两句,会不知所措。在豆瓣上看到别人对这张专辑的评价帖子,感觉作品被看透了,但会留言质疑,我知道人家是喜欢这张唱片,可我觉得专辑没有达到人家表扬的程度,我得自己把问题说出来。
听到别人评价还是很高兴的,你的音乐跟别人产生了联系,这很重要。我一直说自己是打工者,乐队也是蓝领阶层,这张专辑发了以后,好多人听了给我们留言说被音乐感动,尤其《未来的宝藏》这首歌,他们觉得写的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我不是有意为他们写歌,我和他们一样,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我正视自己的生活和困境,他们会有共鸣。前年朋友推荐我看陈年喜的诗集《炸裂志》,我看得特别感动,那是真正底层的、有力量的声音。
C.S.B.Q乐队在演出。
这张专辑发表后的反馈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很多打工者在听我们的歌,他们不是摇滚乐迷,都是普通的上班一族,也许有人在大厂已经中产了,但骨子里他们仍认定自己是打工者,当下的焦虑具有普遍性。我们这次巡演第一场票房爆满是在杭州,现场来了三百多人,对别的乐队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绝对是破纪录的一场,吉他手上台后看到那么多人激动到流泪,好在戴了墨镜。当天有一个哥们儿加班结束后赶来,我们唱《未来的宝藏》时,我说了一句去他的996,这哥们儿在现场哭了。我们在杭州、苏州、上海都遇到了很多跟摇滚乐格格不入的乐迷,可能这些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对阶级困境也更敏感吧。
萨克斯手,师从吹红白喜事的师傅
好多人觉得我们的歌特别土,我们确实土,这得承认,现在把音乐做得国际化一点儿是主流,我听很多年轻乐队的编曲制作都不输国外,英文发音也特别正,乍一听不觉得是一个中国乐队。我们做不到那种,也不是那种路子,我们就是风格很土的湖南乐队,土到有个湖南本地的公众号说我的湖南口音太重,他听不下去。最初我们乐队去参加朋克音乐节,演出前永远无人问津,因为长相一般,打扮也不行,没人搭理。一个从县城走出来的乐队怎么可能变得国际化呢,何况,国际化有时也是伪概念。我们萨克斯手的入门老师是在小镇吹红白喜事的师傅,入门后自己扒流行歌,去湘江边给跳交谊舞的大爷大妈伴奏,吹《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假假条乐队的新专辑是国际化的,我最近在听,非常喜欢,他们音乐里有很多中国元素,但他们的视野,编曲、制作、录音的水平都非常高,我有时和朋友开玩笑,这算有钱人的音乐,我们乐队是穷人的音乐。我羡慕他们这张精良的制作,但让我尊重的是音乐里的表达,他们关心这个时代,并且有自己独立的审美,创作上也才华横溢,听他们的音乐就是欣赏和学习,这跟贫富、土洋都无关。
我们乐队没有人受过正规音乐训练,全凭感觉一点点摸索过来。最开始想做凯尔特朋克,但找不到苏格兰风笛手,想用小号代替,最后认识了现在的萨克斯手,他吹得毫无套路,特别随意,这点打动了我们。我们现在音乐上最大的辨识度就是萨克斯部分,风格是在误打误撞中形成的。
我知道自己音乐上的不足在哪里,编曲手段不够丰富,架构上有些单调,很多过门用了一样的手法,我不回避这些问题。这次巡演结束后我们开始准备新EP了,希望音乐有进步,也很可能做不到。
主唱尹慧然承认,乐队的作品在音乐上有不足,他也从不回避这些问题。
我们的歌,写给那些遍体鳞伤的人
我最初接触摇滚乐就是朋克,因为互联网时代开始了,打口碟和摇滚信息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属。2005年我从县城来到长沙读高中,听到绿日乐队和艾薇儿,绿日乐队那张《美国偶像》当时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在网上找了很多乐队的资料,第一次了解了朋克这个词的意义,又读了春树写的《北京娃娃》,知道中国也有人在做朋克。
第二年冬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演出信息,长沙46livehouse有摇滚演出,在那里看到了长沙元老级朋克乐队最终选择的现场,天旋地转、心跳加速、两耳轰鸣,现场有很多鸡冠头和皮夹克,混乱且暴躁,我没体验过这种刺激,当时就确定了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那场演出之后我买了一把八百块钱的贝斯和一把三百块钱的木吉他自学,朋友说贝斯简单,我就先练贝斯。上大学时在湖南摇滚论坛里看到乐手招募的帖子,加了QQ号去面试,随后就有了人生第一支朋克乐队,风格是那种最躁的街头朋克。乐队做了一年因为种种原因散了,我和吉他手、鼓手又做了一支新乐队,也就是C.S.B.Q的前身。
校园乐队很难撑过毕业,大家都要找工作,所以2010年这个乐队就解散了。我上一份工作是在长沙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里做效果器,是产品经理,独立设计了十多款产品,我们乐队吉他手现在用的木琴模拟就是我做的,让我挺得意的,做效果器属于离摇滚乐很近的工作,同时做产品又会接触工厂,接触最基层的劳动者,那时开始隐约知道自己要唱什么,唱给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我们这张专辑有中国很多早期朋克乐队的影子,其实他们并没有太多影响到我。中国朋克,是我做朋克以后才开始听的,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可能我们听的音乐源头一样,但本质上的区别很大。
C.S.B.Q乐队演出中。
颓废消极从不是我想要的风格,我就是想音乐更积极,你认清社会现实后,要去行动要去努力,而不是放弃,我对很多公共事件有看法,希望用音乐介入现实,但音乐体量有限,你无法写得很具体,可能只会写出一个立场和情绪,但我更希望写出希望。我是一个从底层出来的人,现在也是社会底层,我看到过很多生活中遍体鳞伤的人,这些人如果能从我的音乐中得到感动和鼓励,那种感觉太好了。我讨厌现在摇滚乐中假惺惺的浪漫,中产阶级的哀怨,讨厌所有音乐中的虚伪。
前一段时间我们乐队去成都春游音乐节玩,现场听到Kawa乐队的《大起大落》和《人间正道》时,我在台下哭得一塌糊涂。前顶楼的马戏团乐队成员梅二晚上喝酒时跟我说,不要迎合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喜好去做底层叙事,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的。之前很长时间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做成浊水溪公社那样的乐队,我确实做不出时髦的、艺术感的东西,对精英视角也有很强的怀疑。我骨子里就是个“乡里别”,我们乐队就是一个长沙小乐队,我们写了很多长沙的歌,这个城市有敢为人先的气度,湖南在我们的近代史里曾撒下很多火种,摇滚乐对很多人来说,也应该是火种,来点燃生活的斗志。
我们乐队没有什么朋克的行为,朋克得非常路人,今年春游音乐节,我们吉他手和鼓手在现场帮忙做安保工作,看到一个小伙子打他女朋友,他俩上去制止,小伙子说这是他女朋友,想打就打,他俩就冲上去把那个小伙子揍了一顿。这算乐队做得最朋克的事了,虽然也不算什么大事。
别人做朋克为消遣生活,我以朋克为生活
我在乐队负责词曲创作,很在意音乐的文本性,喜欢的很多乐队也多是因为歌词写得好,比如海朋森、野外合作社,还有SMZB,海朋森去年的《成长小说》非常惊艳,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我发现音乐的受众变了,新的歌迷能捕捉到很多音乐里的信息,海朋森的歌词锋利隐晦,但他们的受欢迎程度足以让你相信,任何表达方式都不再是障碍,只要你做得够好。
最近也有人批评我的音乐是口号,在打鸡血,我不太在意这些评价,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想要什么。摇滚乐改变世界只存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没有摇滚乐也会有其他,大家很长时间都以为摇滚改变现实,其实是个误会,摇滚乐能改变的只是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
主唱尹慧然说,注重歌词这事儿是受其父亲的影响。
我在写词上花的时间很多,在意韵脚,很多人觉得不够朋克,我觉得我们的区别在于,很多人做朋克是为了消遣生活,我是以朋克为生活。注重歌词受我父亲影响,他是被新诗影响的那代人,最喜欢北岛,很小的时候他就带我一起读,也会和我谈及他们那一代大学生经历的种种现实,以及北岛对他和他那一代人的意义。
我父亲自己也写东西,因为文笔出色,从学校调入政府,进了体制做文职工作,后来负责农村经济项目,经常带我一起去很清苦的地方,那里生活的荒诞和残酷远远超出想象,《长太息》这首歌跟这些经历有关,希望民生不再多艰。乐队某种程度上也与我父亲有关。2016年小年夜,我人在外地,父亲急病去世,对我打击特别大,那之后我开始寻找一些能支撑我的东西,或者说值得实现的理想,大概过了大半年时间,之前乐队成员打来电话,说继续做乐队吧,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才有了现在的C.S.B.Q乐队。
组乐队后我们经常在46livehouse演出,就是我第一次看朋克演出的那个现场,也算比较活跃,创作了一批作品,做了第一次小型巡演,票房极其惨淡。2019年经朋友介绍,加入了SMZB乐队主唱吴维的厂牌,参加了一些朋克音乐节,很多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实质的帮助,比如我们录音都是信用录音,录完了攒够钱再付。去年疫情结束后,萨克斯手的表哥在厦门找我们过去,一家投资公司想做文化项目,看好独立音乐的发展,便投资我们做了现在的厂牌——自由之鹭,之后乐队成员全部脱产专心做乐队工作,朝着职业化走。
不过乐队还是习惯精打细算,这次巡演每一站都靠货拉拉搬运设备,没舍得租个巡演小巴。但这次巡演又特别开心,票房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路演出遇到了很多不同圈层的人,每场都跟着大合唱,这是我们从没有过的经历。有一场演出前我多喝了点儿酒,上台朗诵了一段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后来看着台下观众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躁一起唱,我真的觉得,现在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新京报资深记者 汤博
新京报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网
性购房者在当今房地产市场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深圳女性当前置业状况什么样?南都一连两天推出的《深圳女子购房图鉴》系列报道引起了深圳置业者的高度关注。在“她经济”逐年攀升的当下,深圳女性在面对买房———这项人生最大手笔“剁手”的“高光时刻”时,究竟应该如何“避坑”,最大程度地做出最优选?南都联合深圳置业专家、律师和深圳本地资深女性置业者的成功经验,共同出具《深圳女子购房攻略》。
首付超出预算
要不要硬凑?
90后姑娘小许在工作三年半后攒了20万元,加上父母投资的30万,打算在深圳买个一房一厅用于自住。她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工作在南山,月供最多不超过7500元。在和中介充分沟通后,中介建议她买罗湖的二手房,一方面因为交通便利。另一方面租出去比较方便,租金也可观。但是,新的问题是,在小许预算内的房子太旧了,新一点的房子往往超出预算。硬上,还是再回头攒攒钱?
置业攻略
一定要顾及预算 把房买下更能攒钱
“在现实中观察到,哪怕身家已经非常丰厚的人,他们买房也始终觉得钱不够”,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直言,“因为人的眼光始终比实力要高一点点,看得上的一定是买不起的”。肖小平举例说,他有个朋友有3000万首付的预算,按理说可以买上亿的房子了,但是他看上的房子都不止一个亿,怎么都看不上八九千万的房子。
肖小平建议,对于单身女性来说,不需要考虑太多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建议还是先上车。如果已经决定买房,建议多看看房,在可接受范围内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如果在预算范围内还没有找到可接受的房源,一定要继续看适合的房子,而不是去看那些超出预算的房子。
深圳女性置业者小敏则给记者具体算了一笔经济账。以首付100万计算,目前在龙岗可以买到总价约300万的房子,月供1.1万。一年的月供13.2万,房租4000,一年4.8万,差额8.4万。按预期每年总价涨20万来计算,如果攒钱100万投资收益能达到30万,买房则一年收益能达到38.4万,这样买房会更划算。“需要的话,以后还可以换房嘛。”
在南都记者的采访中,小敏这样的“经济账”得到了很多女性置业者的赞同。
月供多少
才算合适?
对于与男友共同在深购置婚房的猫猫小姐来说,由双方父母共同出力解决了300万首付后,每月承担8000元的月供成为了摆在自己与男友两人面前的一个新难题。彼时,猫猫小姐刚换的工作薪资并不高,而男友的工资刚好够还月供,日子过得相当“勤俭节约”。
置业攻略
银行对于月供的评估为“不超过工资的五成”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认为,对于单身女性来说,购房一般意味着要独自承担月供。如果月供太高则“不适合上车”。他表示,在做购房预算时,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首付,二是月供。“不能在月供很勉强的情况下,凑够首付就扑进来。”
有些购房者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对自己的收入增加过于乐观,往往忽视了高月供的风险。对此,肖小平认为,银行对于月供的评估不超过工资的五成。女性在买房时的月供规划,应基于现在的收入,而不是未来的收入。
Q房网·福田南区董事副总经理韩晓云则针对“月供吃力”这一难题,给出了三种方案:等额还款、选择更长的贷款年限或是购房后放租,自己换低租金房源租住,用两套房子的租金差价补贴月供。
独居女性购房该注意什么?
吴小姐是深圳某企业的营销经理,目前是独居状态,谈及独居女性购房时的选房经验,吴小姐认为,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如封闭式管理的小区,以及有区位便利性,不需要在路上花太多时间。她还给出了另外一个建议,独居女性选的户型最好别太大,太空旷会没有安全感,而且一个人负担会比较重。
置业攻略
一看产权二看地段三看物管四看邻居
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女性购房群体的深圳乐有家片区专家罗群,在对独居女性购房选房提出的建议中,将购买产权清晰的房源放在了首要位置,“尤其最好不要购买小产权房”。此外,房子所处的环境和地段、周边配套、物业管理等,都值得选条件好的。
Q房网·福田南区董事副总经理韩晓云也持近似观点,“地段、二手交易活跃度、租金回报率都是首要考虑因素”,她认为,地段决定房产增值的可能性,“有政府规划、旧改、地段很旺的都会增值”,二手交易活跃度决定房产是否容易脱手,租金回报率高则可给予购房者更高程度的资金回报,“独居女性未来很可能进入婚姻,换房的可能性很大,应多考虑升值空间与回报率”。
对于独居女性来说,安全性排在第一的地位。肖小平建议优先考虑小区物业管理比较好的和邻居的职业。
女性是否婚前买房更有利?
虽然没有买房,但租房的她们一样住在自己梦想的家
安家人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随着这句颇有“乐活”态度的S logan在租房一族圈子里走红,一群即便住在出租屋,也努力通过装修、重新置办家具提高生活品质的“爆改族”随之产生,小元就是其中一个。在来深的5年多时间里,她先后搬过四次家,加上帮朋友置办新家,她在深圳从硬装到软装全方位“爆改”的房子已经达到了4套。小元说,“家就是自己喜欢的一切的总和,即便是租来的房子,但也是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家”。
置业攻略
当然可以,关键在于装修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坦言,租房能否拥有梦想中的家?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装修,而按照自己的意志装修则向梦想中的房子迈进了一步。事实上,很多女性不愿意装修房子主要是怕业主解约。对此,肖小平认为,租客可以和业主协商,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合同中约定租赁期限,如果业主在租赁期限内解约,则约定赔偿装修款。
租的房子能不能
装修出家的感觉?
92年生人丽丽和男友在一起近5年,今年下半年将办婚礼,男友想和丽丽先领结婚证,但是丽丽心里却在嘀咕:要不要以自己的名义先买一套房再结婚?“即使最后感情没了,我还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住。”虽然独自买房的想法非常坚定,但丽丽还是没法和男友启齿,打算先咨询专业人士。
置业攻略
经济条件允许 婚前购房或更好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对此不置可否,并非婚前有房产将来就没有矛盾。比如男女朋友在婚前各有一套小房子,但不适合成家,可能需要卖一套房子套现。“卖男方的还是女方的房子呢?”“要不然网上怎么会有人发帖问:我的大房子要不要成为婚房?公公婆婆住在爸妈给我买的豪宅里面怎么办?”
对于女性在单身或婚前状态时是否要买房,罗群也给出了建议:在个人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婚前买房会更好。在罗群看来,这不仅是婚前财产的问题,对于独立的女性而言,婚前买房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提升,也会让自身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如果是个人经济条件不太满足独立购房,考虑与男朋友婚前买房,罗群强调,最好署两个人的名字,尽可能做好公证,且标注清楚银行转账流水,以规避日后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南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购房者秉持的态度是“只要有钱就赶紧买房,不分婚前婚后”,经济能力成为了决定何时购房的关键。对此,韩晓云给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婚前各买一套小房子,都可享受3成首付,但婚后换大房需要支付换房成本;婚后购买二套住房,首付则需要支付5到7成,无法再享受3成首付。
跟男友合资买房,合适吗?
身高181cm、阳光帅气、有房有车的小卫还没有正牌女友。谈起是否会将未来妻子的名字加在自己的房产证上,小卫说:“这是我父母给我买的房子,署别人的名字没办法跟爸妈交代”。
已经在深圳成家立业生下漂亮女儿,并且名下拥有多套房产的M姐则从女性视角跟南都记者说了“心里话”,署名是感情付出的表现,也是感情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男方婚前不情愿署名的话,你还指望他婚后能对你多好?婚姻就是双方爱情不断消弭的过程,房子的署名是感情的试金石”。
置业攻略
若事先签署好财产协议 此举也并非不可取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郑博恩律师针对女性婚前购房给出了专业的意见。双方为情侣的情况下,郑博恩律师建议,若女性独自出资或者借男方的钱购房,一定要走自己的银行账号支付房款,若借男友的钱,也需在银行流水中注明为借款而非购房款,否则后期可能会被认为男友也参与出资购房。
此外,若为双方婚前共同出钱购房,即便只写某一方的名字,只要双方都有支付房款的银行流水证明,也可从法律上认定为双方共同出资,即便后期分手,法院也一般会按双方的出资比例来分割,若一方要房,则需按比例返还另一方的购房出资额,若双方均不要房产,法院会将房产拍卖后再按出资比例分割。
婚前某一方独自购房的也需要分几种不同的情况来判定。郑博恩律师表示,婚前女方单独全款购房,婚后该房产仍属女方所有。但若为婚前女方独自给首付按揭买房,婚后无论是女方单独还按揭,还是双方共同还按揭,房子都会从结婚登记日开始被算作夫妻共同财产,但若离婚,男方仅能分割结婚登记后,房子的按揭和增值部分。
“若要规避类似风险,双方可签订婚前或婚内协议。”郑博恩律师介绍称,双方签署婚前或婚后协议,可明确该房产首付和按揭均为某一方独自承担,房产归夫妻某一方个人所有,或明确为共同财产。
01、08版 统筹:南都记者 孙雅茜
采写:南都记者 陈蓉 孙雅茜 见习记者 黄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