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报·豫视频特派记者 陈甜甜 陈曼 文图
“谢谢光临,请慢走,祝您新年快乐。”每当有顾客买完奶茶准备走出门时,店内的员工都会齐声恭送。
事实上,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228号的这家奶茶店,刚解除疫情风控,就陆陆续续有人进店消费,看起来与其他的奶茶店并无二异。
不过,不时有路人会拿起手机对着奶茶店拍照。“哦,这就是那个20平方米的‘全国最小中风险区’。”有人边拍边往店里走。
徐愿顾不上回应这些目光。她是店长,这是近一个月来奶茶店第一次复营,顾客有点多,戴着红色口罩、身着工服的她一边收银,一边分装外卖订单,忙碌而有条不紊。
时间回到20多天前,这家店里连续出现了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还有一名亲属确诊。徐愿不敢想象,她和员工将面临什么。
随即,上海市通报这家奶茶店成为本次疫情唯一的中风险区。闭店28天后,奶茶店疫情风险解除,重新开门营业,
28天匆匆过去,这里不意间诞生了一个“全国之最”。这个“全国最小中风险区”,被誉作“精准防控样本”,更引得网友和媒体纷纷前来打卡。这28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 class="pgc-img">路过的市民拿起手机拍照记录奶茶店解封
>封在店里的第一夜:防疫人员提供了睡袋和一次性马桶
在徐愿看来,这家奶茶店就像她的孩子一样。2021年6月开业,徐愿参与了前期选址、装修到开门营业的整个过程。她见证着它的成长。
然而开业仅半年,奶茶店便迎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1月11日上午9点,奶茶店刚开门,正准备一天的茶料,突然接到了上海区域经理的电话。通知简短而坚决:“闭店,就地等待”。
当天,徐愿轮值休息,并不在店里。后来得知,闭店原因是1月5日那天,一名进店买奶茶的留美学生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
接到通知后,店内2名男员工立即将门店玻璃门锁上,接着有几名防疫人员来到店门口值守。11点多,另一名员工前来上班,准备进店时发现店已经关闭了,值守的工作人员看到他手里拿的是员工工服后,也将他一起隔离在店内。随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核酸采样。在核酸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店员无法离开店里。当晚,防疫人员为他们提供了睡袋和一次性马桶,3名店员在店中度过了一夜。
回忆起1月5日的情况,徐愿说自己当天也是休息,并不在店里,但她后来查看了监控,看到确诊的留学生和她男朋友是在下午的两点多来到店内买奶茶的。当天由于下雨,店内的顾客也不多。点餐时,留学生是戴着口罩的,和店员没有明显的直接接触。随后,两人在点餐台约1米距离外的休息区坐下,在饮用奶茶期间,未佩戴口罩。两人在店内共停留了8到10分钟左右。
< class="pgc-img">奶茶店员工正在各自忙碌
>1月12日,3名店员的核酸结果出来了,其中一名17岁寒假工小陆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随即被送去医院接受治疗。徐愿回忆道:“一个1米8的小伙子在被拉走的那一刻,他哭了。或许,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他还是个孩子。”
当天,其余两名店员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送往酒店进行集中隔离,其中便包括徐愿的丈夫,同为这家奶茶店的员工。
徐愿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
< class="pgc-img">隔离通知书
>但还来不及多想,1月13日,徐愿所居住的三室一厅的员工宿舍内,另外一间屋里的三名姑娘的核酸结果均查出阳性,其中一名姑娘是自己店员的妹妹,也被感染。当晚,徐愿也被拉往集中隔离点。
划定“中风险区”:员工和亲属5人确诊
在隔离期间,徐愿和丈夫每天都要做健康监测和三测体温,也会有医务人员上门进行核酸采样,其中包括鼻拭子采样和咽拭子采样。
在做过多轮核酸检测后,1月15日,徐愿的丈夫核酸检测结果呈现阳性。随后,被拉去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徐愿和丈夫结婚五年,有两个女儿。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她和丈夫在2021年3月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工作。临走前,小女儿还未满一岁。两人来到上海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徐愿成为了某品牌奶茶店(上海静安寺)门店的店长,丈夫也同在一家门店工作。两人每月会错开休假时间抽空回家一次,去看望孩子和老人。如今,丈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这对于徐愿来说真的是天都要塌了。
“我和丈夫从1月11日到现在都没见过面了,也没在同一家酒店隔离,他确诊之前在电话中和我说过他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发烧,但是之前的核酸结果一直都是正常的,直到1月15日才查出阳性。当时我真的害怕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幸运的是,丈夫属于轻症型新冠肺炎患者”。
据上海发布的流调信息显示,该奶茶店共有4名员工确诊,一名员工的妹妹也被感染。这5名人员均与1月11日上海市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联,属同一传播链。
随后,这家奶茶店所在的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被列为上海市中风险地区,一夜之间被众人皆所知。
因为奶茶店面积约有20多平方米,大家将其称之为“全国最小的中风险区”。
< class="pgc-img">奶茶店门前拉起警戒线(网络直播截图)
>隔壁米粉店因门牌号相同主动闭店
其实,与奶茶店一同封控的还有隔壁的一家桂林米粉店。
今年51岁的黄阿姨是这家米粉店的老板娘,沪漂经历14年。2008年她独自一人从广西老家来到上海创业,在浦东开了第一家米粉店。只有每年过年和“三月初三”这段时间才会回老家和家人子女团聚。
2019年底,黄阿姨像往年一样回老家过年。不料,2020年初出现疫情,而自己店铺的房租刚好到期,考虑到不知疫情何时才能结束,黄阿姨便将店铺退租了。
在老家待了半年多后,黄阿姨在2020年下半年重新回到上海,寻找新的铺子开店。在2021年3月,黄阿姨相中了位于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的这家店面,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便利,出门向东18米便是有着“东方第一乐府”之称的百乐门舞厅,马路斜对面是上海静安寺。
与此同时,徐愿供职的那家奶茶店的创始人,也计划在此处增开一家门店,于是两家共同租下了一间50平左右店面,在中间打了隔断,划分为了两间店铺。
2021年6月,奶茶店和米粉店相继开业。在上海市将“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后,由于两家店共用一个门牌号,为了避免让大众产生误解,1月12日,桂林米粉店与奶茶店一起关门暂停营业。
< class="pgc-img">奶茶店与上海静安寺隔路口相望
>奶茶店楼上住户:“一直绿”
奶茶店右侧一墙之隔的南京理发店则照常营业至今。
理发店工作人员称,自家的店铺并未接到闭店通知,员工也并不需要隔离。不过,在隔壁的奶茶店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后,生意上还是有些受影响的,前来店内修剪头发的顾客确实比往常少了一半,但是前来采访的媒体和打卡拍照的人变多了。
< class="pgc-img">奶茶店所在的居民楼可正常出入
>一位刚刚买完菜从奶茶店门口路过的顾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在奶茶店楼上居住了六七十年,奶茶店封闭期间,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门前的这条马路依旧车水马龙,自己的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一直是绿色的,出行也不受限制。大家对本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精准防控”表示理解与支持。
隔离期间,徐愿看到不少网友质疑那名确诊的留美学生,这让徐愿感到无比担心。
她觉得自己店内连续出现了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她不敢想象接下来她和员工要面对的会是什么。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少网友都表示支持与理解,并不断的鼓励他们好好休养,期待早日恢复营业。充满包容与善意的留言给徐愿带来了莫大的温暖。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1月27日零时起,这个“全国最小的中风险地区”迎来了它的解封时刻。
< class="pgc-img">工作人员将门板拆除(图片来源于凤凰网 )
>紧接着,2月2日,徐愿安全解除隔离,在此轮疫情中她并未感染。她说:“在宾馆隔离的时候觉得时间很漫长,出来以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休整了两天后,2月5日她和另一名未被感染的员工前往门店打扫卫生,为重新营业做准备。到了门店后,遇到了同样前来打扫卫生的黄阿姨,两人相互开玩笑的说道“出来了?”
最快速度恢复营业:次密接者专程赶来打卡纪念
2月7日中午12点,两家店铺开始试营业。次日,正式恢复营业。
正式开业第一天,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打卡拍照。
家在上海的小张便是其中的一员。定期都会去健身房运动的小张,平时很少喝奶茶,她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一家从来没去过的奶茶店被隔离。
“人家好歹喝了被隔离了,我这没喝也隔离这不就有点‘冤’了,所以今天专门过来买一杯奶茶喝。”原来1月11日,小张像往常一样去健身,不料与一名1月5日去过奶茶店的密接人员前后脚进入健身房,流调人员在调取监控后找到了她。按照上海市的防疫政策,她被判定为次密接者,在这之后她连续接到了好几通流调电话。1月16日晚,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小张前往酒店集中隔离了14天,在隔离期间,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
回想起自己的隔离经历,小张坦言这次疫情确实给她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她父母因为是同宿人员被居家隔离观察,她因此不能到单位坐班,好在她的工作可以线上完成,影响并不大。
< class="pgc-img">>前来店内取餐的外卖员小李,也是作为次密接者被隔离的人员之一。小李称,该奶茶店在商圈内生意非常好,自己所在的员工宿舍内共有11名外卖员因来过这家奶茶店取餐被集中隔离。小李向徐店长开玩笑的说:以后都不敢来你们店里了。
这个曾经的中风险地区,如今变成了成了大家口中的“网红打卡地”,这是徐愿万万没想到的。她想了很多种原因,最后她觉得可能正是这次的“精准防控”将封控区范围精准到了“米”,把对大家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才换来了这样一个“好的结果”。
< class="pgc-img">米粉店内顾客正在就餐
>正值午饭饭点,隔壁的米粉店内黄阿姨也开始忙碌起来,店内也挂上了一串串的红灯笼和红辣椒。黄阿姨称,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对商户的影响非常大。关门闭店的20多天损失了十几万,但好在人都平安无事,希望新的一年生意能红红火火。
在2月8日恢复营业当天,徐愿也收到了寒假工小陆发来的消息。他告诉徐愿自己已经康复出院了,但还需要去隔离酒店隔离2天,待核酸检测结果连续阴性以后就可以正式解除隔离。
在此之前,徐愿的丈夫也于2月6日康复出院,正在酒店隔离。目前只有一名女店员和她的妹妹在医院观察治疗中。她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文中徐愿为化名)
【记者手记】
最近“全国最小中风险地区”引来无数关注,上海的“精准防控”也获赞无数。到底有多“精准”?这个问题也许无法确切回答。在我们的走访中,不少市民谈到此事都泰然自若,并没有谈“疫”色变。而3天上海之行,只有在出入机场、办理酒店入住时查验“双码”,其他场合并未被硬性要求。面对我们的采访,很多市民都说了这样一句话:“黄码和红码的人通过大数据都管住了,行走的都是绿码的人,所以不用查码。”我们认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正是来源于对“精准防控”的肯定与认可。
回溯整个事件,一家奶茶店中六名员工中四名确诊,各地方防疫部门由此奶茶店为中心,展开了一些列的流调、高筛、隔离等行动。正如徐愿所说,如果一定要给这次防疫行动一个名称,“愚园路228号”就是它的代号,它不仅只代表了一家奶茶店,更类似于一场各地防疫部门吹响的集结号,公安、疾控、街道……基层工作人员通宵达旦,以高效工作换取商户和居民有秩序地生活和工作。
上海没有过度加码,呈现出来的高度包容是精准防控最为有力的体现,前来采访的媒体和打卡拍照的网友络绎不绝,是人们对上海精准防控最有力的赞许。
无论是徐店长和她的丈夫,还是隔壁米粉店的黄阿姨,他们是千千万万个商户、家庭的代表,而这个“全国最小的中风险区”体现出来的“精准防控”也正是一个城市文明度的表现。
气渐凉
也挡不住很多人对冰饮的爱好
前几天
常州市民刘女士(化名)
喝了一杯冰奶茶
吃了些油炸
结果被送进了抢救室
“那天晚上,我就在路边点了一杯少冰的奶茶,吃了一些油炸小吃,当时感觉还好的,但是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就开始胃难受,想吐。”
刘女士以为自己是低血糖,吃了颗糖休息了,然而情况并没有缓解,她的双手开始发麻,家人赶紧将她送往常州市中医医院。
“上了车不到五分钟,麻的感觉越来越严重,整个上半身基本已经不能动了,而且呼吸困难。”刘女士说。
常州市中医医院十三病区、肺病科副主任吕建兴介绍,当时查出来的血乳酸是7.6mmol/L,血PH值7.46,二氧化碳分压20mmHg。
医生诊断,刘女士是乳酸酸中毒,急性胃肠炎,伴有过度通气综合征。乳酸酸中毒后可能会出现全身酸软、口唇发绀、低体温、低血压、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有严重的腹痛症状。
“喝冰饮料,胃肠道可能会受到刺激,胃肠道粘膜可能会缺血,再进食油腻的物质肯定更不消化,出现急性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常州市中医医院十三病区、肺病科副主任吕建兴说。
经过急诊救治,刘女士病情有所缓解,目前已无大碍。
秋冬天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期,医生提醒:平时要规律饮食,尽量少吃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同时要做好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襄阳晚报)
天都在困,或许是现代人的通病。哪怕国庆长假已经过去五天,假期综合征也似乎仍然没有结束。
此时的广大上班族和学生党急需来一杯能快速提神的“续命神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已经变得离不开咖啡了。它既能成为打工人的能量补给,又能成为小众的仪式感消费。可以说,咖啡,正在走向流行。
这样的变化也让咖啡赛道,在今年迎来了大爆发,新品牌和资本纷纷入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咖啡赛道融资金额超60亿元,远超2020年全年额度。新晋咖啡品牌诸如三顿半、永璞、时萃、隅田川等都纷纷宣布获得大笔融资,大多数咖啡融资项目分布在A轮前后,融资额在亿元左右。资本新贵Manner半年内进行了 3 轮融资,单店估值高达1200万美元。
在各类咖啡新势力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玩家,它就是瑞幸。今年4月,瑞幸咖啡重新回归到了资本视线,获得来自大钲资本与愉悦资本的2.5亿美元融资。
在9月21日晚,瑞幸咖啡连续发布三则公告,分别是与美国集体诉讼的原告代表签署了 1.875 亿美元的和解意向书;已向开曼法院正式提交了对可转债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方案;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包括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在内的 2020 年年报。
公告发布后,瑞幸咖啡粉单一度涨逾 18%,当日收盘,涨幅回调至 3.44%,每股报 15.05 美元,总市值45.55 亿美元,相较去年退市时的 3.2 亿美元,涨幅超过10倍。咖啡市场,依然前景可观,并且竞争愈演愈烈。
回看中国咖啡消费的演变史,80年代,雀巢速溶咖啡进入中国,咖啡被当作提神醒脑的饮品,开始市场普及;90 年代,星巴克作为社交休闲的“第三空间”,流行开来;2016年以来,瑞幸、连咖啡等新零售咖啡,以“自提+外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拓宽了咖啡的消费场景;如今,seesaw、manner等各类连锁、精品咖啡馆逐渐在街头巷尾蔓延。
中国咖啡市场历经四十多年,初步完成了市场教育工作,咖啡逐渐突破白领圈层,从社交场景中扩散,开始走向大众化,成为日常饮品。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咖啡摄入频次达到300杯/年,已接近成熟咖啡市场水平。
01 95后养成咖啡日常饮用习惯未来咖啡市场增长潜力可观
近日,南都零售实验室联合南都民调中心,发起95后咖啡消费调研,本次调研近9成受访人的出生年龄在1995年-2004年区间,共回收有效问卷3224份。
调查数据显示,95后受访者100%都饮用过咖啡,“咖龄”集中在1-3年、3-5年,占比分别是35.67%和37.31%,二者总占比超七成。再看饮用咖啡的频率,一周三四次的占比将近四成,可见95后很大一部分群体已形成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
此次填写问卷的受访人中,学生和企业员工群体占比最大,后者初入职场或工作三年以内的新人,超四成受访者的每月可支配金额在3000-8000元之间,随着职场资历及收入的提升,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可观。在每月咖啡消费占可支配金额的占比上,占可支配金额5%-10%的人群比例为36.1%,占可支配金额10%以上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3.7%。
至于饮用咖啡的场景,选择“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提神醒脑”的占比达57%,紧随其后的是“方便进行职场或生活社交”和“旅游时放松心情”,可以看到年轻客群对咖啡的消费定位更加日常。德勤今年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中也提到,中国消费者摄入现磨咖啡的目的已经从初期的社交性场景需求,发展为功能性需求。
02 咖啡获取方式足够便捷成95后择业、择居考虑因素
在咖啡购买渠道上,95后“咖友”们最常使用的购买渠道占比前三分别是“咖啡品牌自有小程序”“线下门店”和“咖啡品牌自有APP”。在购买方式上,占比最高的是“提前线上下单,门店自取”,其中,每天都喝或每周消费3-4次的高频消费者更多会选择这种方式。
对于咖啡品牌来说,开发自有小程序和app是更好的用户留存方式。笔者在抽样采访中得知,获取咖啡的方式足够便捷是他们高频提到的回购因素。
比如96年的Chuck每个工作日的咖啡路径是这样的:早晨出门上地铁,打开瑞幸APP下单一杯美式,二十多分钟后,到公司楼下的瑞幸自提门店直接拎走咖啡,随后开启一天的工作。
而刚换新工作的Joey发现公司楼下有一间面积不大的瑞幸快取店,这使得她不自觉地变成了咖啡爱好者。“每天早上路过看到门店就想买一杯,后来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竟然每天都需要买上一杯,有时候忘了还会特意从办公室下来购买。”
95后消费者出于对咖啡的生理或心理依赖,咖啡的获取方式是否足够便捷,已被纳入他们选择居住及办公环境时会考虑的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会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会将附近“是否有心仪咖啡品牌店或方便点到咖啡外卖”纳入考虑,近九成受访者在选择就职公司时会将“周边是否具备较完善的咖啡门店设施”作为考察工作环境的要素之一,选择“总是会”“经常会”的总占比达到近半数。
03 95后选择咖啡品牌讲究“实用主义”和“口味尝新”
尽管近年来一众精品咖啡品牌异军突起,但对于95后来说,更易获得的瑞幸咖啡和星巴克依然是他们的首选。调研数据显示,最常消费的咖啡品牌中,瑞幸以51%的占比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便是占比为47.9%的星巴克。受访者中,仅14.3%会选择各类冲泡型咖啡品牌,其余选择的是连锁或独立现磨咖啡品牌。
有意思的是,瑞幸和星巴克两大连锁咖啡品牌的消费场景差异化,或许能从消费者的职业特性作出区分。调研发现,更常消费瑞幸的消费群体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学生等,而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则更常喝星巴克。
95后的盒子(化名)属于重度“咖友”,星巴克和瑞幸都会消费,在他看来,消费前者的时候,他倾向于需要一个可以谈事的“空间”。
而消费后者的时候,则更为“纯粹”,有一杯咖啡即可。“进入星巴克的消费者要不就是商务会面,要不可能是需要寻找一个休息空间,门店也多分布在商业区。相比之下,瑞幸是偏‘实用主义’,与前者相比或许少了些氛围感,但胜在门店分布密度大,且能够深入居民区,更方便购买。”
的确,95后消费者在选择咖啡品牌时,会更务实的将口味醇正、价格便宜、购买便利作为最常考虑的三大要素。
调研数据显示,过半受访者最在乎的就是咖啡口味醇正与否,占比达到51.7%,咖啡口味是消费者始终追求的主要因素。购买便利和价格便宜的占比几乎相当,都在38%上下,其中常喝瑞幸的受访者更看重这两点因素。而早年间喝咖啡所重视的氛围感,如今只有17%的受访者在意。
“务实”的95后受访者高频提到的是瑞幸咖啡的性价比。盒子和Chuck坦言,最初就是被瑞幸的疯狂发券和密集补贴吸引过来的,后来慢慢发现,瑞幸咖啡的口味在不断改进,也经常推出新品,慢慢就成为瑞幸的老客了。
Chuck说,“之前的陨石拿铁,今年的爆款生椰拿铁都是我很喜欢的单品,平日我虽然喝美式较多,但一到周末就会喜欢点这类创意口味咖啡,像是给自己的假期限定奖赏。”他还透露,公司有些不怎么喝咖啡的同事,在听到新品的名字时也会被吸引着下单,“这类咖啡一般好入口不会太苦,大家就乐意尝试。”
产品的多元化及上新速度之快,也让前奶茶爱好者辣酱(化名)入了瑞幸的“坑”。“他们的SKU多,除了常规咖啡,我今年最喜欢点生椰拿铁,还会点各式小鹿茶。”
根据瑞幸公开资料显示,被“咖友”高频点名的生椰系列,其单月销量已经超1000万杯,刷新了瑞幸的新品销售记录。“生椰”系列为了不让椰香干扰咖啡风味,在椰浆选取方面,瑞幸前后测试了超过80款“生椰原浆”,并在此基础上与工厂共同进行了选型、定制和开发。
据调研数据显示,多次回购的因素中,选择“推出新口味”“购买渠道更加多元化,更易获得咖啡”及“推出季节限定/联名产品”位列前三,占比分别是24.41%、23.29%、14.45%,而且,越是咖啡高频消费者越看重产品创新。
在瑞幸咖啡、Manner等互联网咖啡、精品咖啡品牌的共同市场培育下,中国消费者开始建立起一定的咖啡饮用习惯,对于咖啡口味的追求也更为多元化,叠加健康意识的提升,咖啡与“生椰原浆”“燕麦奶”等新食材的融合受到消费者喜爱。
04 国产咖啡品牌点燃年轻化、国潮消费热潮
近年来,国货国潮消费持续升温,品牌通过对中华文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让消费者更加喜爱国产品牌;加上国家崛起、国运昌盛、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加速回归。
此次调研中,近九成受访者都表示同是新客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尝试“国货”咖啡。传承经典,创新融合是国潮最正确打开方式,国产咖啡品牌通过创新品类、传承创新,完美诠释了国潮之风。
瑞幸此前在北京的故宫主题店、西安亮相的“唐诗主题店”、重庆的“解辣”主题店,都引得社交媒体上一片打卡刷屏。特别是故宫主题店,将山川、劲松和瑞鹿相结合,故宫元素和瑞幸logo的融合设计,独具匠心。而在咖啡杯的杯套文案设计上,将宫廷用语和网络热梗结合,如“奉天承运,来杯Luckin”“大内特饮,奉旨提神”等趣味文案,自带社交传播属性。
产品的创新不仅仅在口味上,也在品牌整体对外的形象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上。盒子说,身在咖啡店繁多的上海,品牌调性或品牌形象是否年轻化的确会成为他日常选择咖啡品牌的衡量因素之一。“有时候觉得一些咖啡品牌是比较适合商务人士或比较传统的,我自己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年轻、新潮点的咖啡,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认同感的获得。”
笔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品牌的营销活动、代言人形象风格等,都会成为吸引这届年轻人选择咖啡品牌的因素。
爱看综艺节目的Joe说,“我今年看了创造营,后来看到瑞幸请了我喜欢的利路修代言,我就请同事喝了他的同款冰咖。”9月,瑞幸签约自由式滑雪世界冠军谷爱凌为品牌代言人,无疑是强化品牌年轻化形象的又一次加码,也再次为其年轻消费群体带去了无限想象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实习生 符文馨
问卷调查:南都民调中心
数据采集与分析:南都研究员 谢小清 沈红媛 实习生 刘菲统筹:甄芹 田爱丽
设计:何欣
实习生 叶黄丽 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