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仲夏时节,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内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
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始建于公元1183年,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朱熹理学思想就在这里成熟。
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山海交织,福建的文旅资源在“一路山海一路歌”中逐渐丰富。
“早就对这里的景色十分憧憬,想来这里走走看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来自浙江的游客李政对记者说,一路绿意浸染,景色宜人,让他仿若置身仙境。
前不久,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推出了8条自驾路线和11条骑行、徒步线路。行走在风景道上,游客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
青山环抱,流水汩汩,在燕子窠生态茶园,鲜嫩的茶叶披上了一层青翠薄纱。行走这里,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芬芳馥郁。
奇峰、秀水、幽谷……徜徉绿水青山间,沉浸于如画美景中。武夷山市凭借着自身特色,吸引着游人如织。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期间,武夷山累计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武夷山热度的高涨,只是福建文旅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龙舟竞渡,游客在福州现场观看“乘风破浪”;簪花盛开,福建蟳浦村热度不减……经测算,福建2023年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在10%左右。
八闽大地,拥山面海的绚丽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掀起了福建文旅经济发展的浪潮。不仅是发展文旅经济要下“真功夫”,福建还意识到,要激活八闽文化来赋能高质量发展。
地处莆田的木兰陂,建成于1083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木兰陂已拦河静卧千年,润泽着兴化平原。
莆田,这座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小城,历史积淀悠久绵长。负山襟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莆仙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着八闽文化的繁荣发展。2022年9月15日,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该项殊荣。202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也成为福建省第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讲述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梦;龙岩永定,土楼景区凝固了时间沉淀着的客家文化……如今福建正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八闽文化正在蓬勃发展。
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海洋文化看福建”品牌体系逐步构建;第二届“福”文化论坛、考亭论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闽人智慧》栏目受到广泛好评……福建还将文化惠民记在心上,打造“书香八闽”“三浦并臻”文化联盟、“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等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0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仲夏时节,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内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
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始建于公元1183年,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朱熹理学思想就在这里成熟。
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山海交织,福建的文旅资源在“一路山海一路歌”中逐渐丰富。
“早就对这里的景色十分憧憬,想来这里走走看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来自浙江的游客李政对记者说,一路绿意浸染,景色宜人,让他仿若置身仙境。
前不久,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推出了8条自驾路线和11条骑行、徒步线路。行走在风景道上,游客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
青山环抱,流水汩汩,在燕子窠生态茶园,鲜嫩的茶叶披上了一层青翠薄纱。行走这里,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芬芳馥郁。
奇峰、秀水、幽谷……徜徉绿水青山间,沉浸于如画美景中。武夷山市凭借着自身特色,吸引着游人如织。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期间,武夷山累计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武夷山热度的高涨,只是福建文旅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龙舟竞渡,游客在福州现场观看“乘风破浪”;簪花盛开,福建蟳浦村热度不减……经测算,福建2023年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在10%左右。
八闽大地,拥山面海的绚丽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掀起了福建文旅经济发展的浪潮。不仅是发展文旅经济要下“真功夫”,福建还意识到,要激活八闽文化来赋能高质量发展。
地处莆田的木兰陂,建成于1083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木兰陂已拦河静卧千年,润泽着兴化平原。
莆田,这座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小城,历史积淀悠久绵长。负山襟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莆仙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着八闽文化的繁荣发展。2022年9月15日,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该项殊荣。202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也成为福建省第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讲述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梦;龙岩永定,土楼景区凝固了时间沉淀着的客家文化……如今福建正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八闽文化正在蓬勃发展。
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海洋文化看福建”品牌体系逐步构建;第二届“福”文化论坛、考亭论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闽人智慧》栏目受到广泛好评……福建还将文化惠民记在心上,打造“书香八闽”“三浦并臻”文化联盟、“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等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0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民网-人民日报
龙献文摄
我曾经伫立海边、江畔,品味海浪、江涛、帆影和飞雁的律动,也曾登上峰巅的云阁雾台,远眺群山的苍茫与日出的绚丽。这回,我在湘西古丈县牛角山上的观茶台,那片美丽神奇的古老苗寨茶园风景,让我久久不忍离去。
初秋的一天上午,雨后阳光,明媚湿润,空气也变得柔软清新。我随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登上牛角山上的观茶台。凭栏远眺,那重重叠叠、如棋如格、错落有致散布在山峦的茶园,就像一块块碧玉,镶嵌在绿融融的山脊里,山坡上,山谷边,在太阳的照射下闪耀着翠绿的光芒,随山势铺展延伸。片片白云,犹如薄薄的银纱,悠悠飘向幽谷苗寨的木楼顶上。
在山顶,我参观了整洁、明亮的茶叶加工厂。在这里,我看到一位极富经验的女茶艺师的制茶表演。只见她将一盘嫩得流翠的新鲜茶叶,倒入一口巨大的锅中,接着手掌朝下,快速将茶叶沿着锅底的边沿抓起,再翻过来,让茶叶如落英缤纷散回锅中。她的手不断地翻,越翻越快,越扬越高,越抛越开,然后又把茶叶捞起来。这一套加工工序称之为杀青、理条做型、揉捻、干燥。瞬间的操作,让我大开眼界。林语堂曾写道:“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壶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美味。”所以张源在《茶录》中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在这里,我感知到种茶、采茶、制茶人的平凡伟大,看到了世界上一颗透明的匠心。
我对茶研究不深,但也喜欢与友饮茶谈诗。一杯绿茶入口,那种甜淡清爽、沁入心田的感觉,绝非文字可以表达。我想起苏东坡那句“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也在心中暗吟——“明年定要来古丈,再与茶友赋新诗”。
龙献文带领村民种茶,百姓们得到实惠,一天天富起来。现在村上男女老少都喜欢亲切地叫他“龙三哥”。
大家都喊他龙三哥,我也改口叫他龙三哥。有趣的是,当我开口叫他龙三哥,忽然发现他卷发黑得发亮,眼睛深邃明澈,讲话声音洪亮,并带有手势,其态真正像头牛。怪不得村民说他带领大家致富牛气冲天。
从与龙三哥的交谈中,我知道,他发动村民种茶是有来由的。牛角山海拔八百米至一千二百米,位于北纬二十八到三十度,山高林密,溪涧纵横,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磷硒,很适合种茶。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古丈唐时属溪州,在古丈河西白鹤湾出土的古文物中,有大量战国时期的茶具,依此可以断定,古丈是当地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可是,让龙三哥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提出牛角山要走“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把种茶这个“龙头”舞起来时,村支委都怔住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村上早就没人种茶了,而且价格上不去,销路打不开,种茶还不如种玉米靠得住。再说又没有资金,不懂制茶技术。看着大家都很犹豫,不表态,龙三哥压住心头的“牛气”,一字一句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不种,我一个人种。”第二天他就带着一家人奔上山岗,将灌木丛生、荒芜已久的山坡,开垦出来种茶。看着龙三哥一个人干起来,村主任龙启国领着别的支委也动了起来。龙三哥和支委带头种茶的行动,让村上的积极分子也动了心,一个个接着干起来。一年以后,村上成立牛角山茶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入股方式发展茶叶产业。
不料行船遭遇当头浪。2010年冬天,湘西地区发生严重冰灾。牛角山上的树木挂满了冰凌,厚厚的冰层压倒一片片茶树。眼看茶树几乎都要冻死,龙三哥日日夜夜带领村民冒着严寒除冰、扶苗、补苗。这时不少种茶的村民又发生动摇,甚至有人风言风语说:“我早说种茶靠不住,现在我们只好喝西北风了。”焦急的龙三哥含泪无语。
知夫莫若妻。龙献文的妻子张新凤,小他三岁。她知道三哥心里想的是要改变牛角山村的贫困命运。三哥为了村上的事,每遇苦恼、焦急的时候,总是新凤走过来安慰他,给他端上热茶,递上热毛巾。
为了当好三哥发展茶叶产业的得力助手,新凤自己外出拜师学种茶、制茶、泡茶。她操持家务,总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家里办的小卖店、加油站和原来办企业赚的钱,她分文不乱花,全部拿来支持丈夫的工作。张新凤常对村民说:“只要村集体办得好,三哥什么都舍得。”现在遇到难关了,她知道三哥需要她,主动办起“妇女之家”,组织妇女种茶、采茶,参加村上的各种活动。对缺资金的农户,她主动借钱,有的还买茶苗送到家门口。村民们种茶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
正当种茶产业在艰难中重获生机时,2013年又遇罕见的旱灾。种下的茶树因久旱不雨,濒临枯死,龙献文再一次陷入极度焦虑之中。他日夜苦思,怎样战胜旱灾?终于,他从冬天栽树用塑料袋补充营养液的方法得到启示,想出用塑料袋装水打孔,挂在茶苗上补水的办法。他开车从县城买回几万个塑料袋,发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将塑料袋灌满水挂在茶树上。一两天后,被晒得几近干枯的茶树恢复了生命的活力。
次年春天,新茶做出来了,三哥又带着村上的年轻人,去参加全国茶展。在深圳,龙三哥穿上苗族服装,站在展台前,热情地对参观顾客说:“我叫龙献文,是湘西古丈县牛角山村的党总支书记,我给你们送高山云雾生态有机茶来了……”很多顾客看到这样热情“吆喝”的村党总支书记,心生好奇,走近一尝,味道真不错,纷纷排队购买茶叶。
在牛角山村三天,我欣赏到了今天山水田园的妩媚风姿和古老村庄的青春笑颜,更看到了牛角山村明天的诗意远方。我的心灵受到莫大震动。在这里,我看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农村党支部的巨大凝聚力;看到了新时代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新一代农民正在成长。牛角山上的绿色茶园,山腰的综合养殖场,山脚的苗寨旅游中心,山坡的苗家新楼,街市的苗药、银饰、茶叶展览馆,处处人潮涌动,处处充满欢歌笑语。
眼前的牛角山会时刻提醒你,牛角山的春天,就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和金色阳光里,在共同的梦想和奋斗的汗水里,在满山满坡的绿色茶园和沁人心脾的芬芳里,在山间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里,在绚丽彩虹和苗族姑娘的歌声里,在山寨擂响的奋进鼓点和乡亲们甜蜜的微笑里……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