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
希望能获得大家的点赞,关注,评论。
在此祝大家龙年大吉,财运滚滚。
今日热议话题:当去一家餐厅发现超出你消费能力很尴尬时,是硬着头皮吃还是跑路
一般我遇上买不起的 ,我就会直接告诉导购 ,太贵了买不起,并没有遇上一个导购出口讽刺或者面露不屑,我觉得明明知道承受不了那个价格还非得装 ,非要试试完之后各种借口的人最讨厌了
以我厚脸皮的性格,一定会在看到菜单的时候,发出一句一句握草,老板你家菜这么贵?!今天没带够钱,吃不起,下次再来。然后旁若无人的起身走出去。我觉得没啥丢人的,自己消费不起何必为了面子死撑,吃的不开心回家还要躲被子里哭。
去吃麻辣烫,素菜2块,荤菜四块,然后我就各拿了一些,结果一根串子上三个西蓝花,一个两块钱,一串六块钱。呵呵呵呵,那是我吃过东西最少也是最贵的麻辣烫。
和我妈去买衣服,看了个短袖,进去试衣,看了下标价1000多,出去后我就以各种理由不买准备走人。那时我的消费观短袖一般200左右。然后店员一直说好看让我买,我妈蒙在鼓里也说就这件吧。我扭头就走。流下了穷人的泪水
前几天给媳妇买了一个鸡公煲18元,又加的其他菜,一共是50元。一大盆,提着饭给老婆送去,老婆一看,很高兴,说了句:结婚3年多了,请吃饭终于上50了!出去都是你自己选麻辣烫,怪我咯?
老公公司发了一张大润发超市的卡,被我用了还剩400多,在逛的时候看到了澳洲龙虾168一只,珍宝蟹标价也是168,心想反正没用自己的钱,算算168买一只珍宝蟹尝尝,钱差不多够花,称好一看发现珍宝蟹是168一斤,买的那只一共300多元,活的,不好意思退,硬着头皮买下来了,那次购物自己还贴了200元[我想静静][我想静静]心里那在个滴血呀
前两天去家乐福超市,然后有卖窝窝头,可以试吃,导购员是一个大叔,我朋友就说怎么不是按个卖的,还有按斤卖的,那大叔就说,你是在地摊上买多了吧,还有这样的人,十几块钱一斤的窝窝头是怕我们买不起吗
额我也遇到过!本来想吃烤鱼的结果进去一看菜单!烤草鱼98一斤还是一份来着忘记了!一份扬州炒饭38!我说太贵了走老公我们去对面吃吧!然后我俩就在对面吃的
有次我去一家金店挑选项链,走进了中国黄金那个店,销售员很看不起人的样子,我是穿着拖鞋短袖背着一个旧旧的包,销售员态度非常冷淡而高傲,好!你不欢迎咋不看了!转身就走,她们在背后说一看就买不起! 我也没有理解,出门转进了隔壁的周大福,买了几件金饰,我银行卡里准备几万的钱难道我要写在脸上?
就去年,两个人,特地找了一个比大排档还要破的,一个类似于农村院子的(不是农家院)地方,破的不能再破了,还不如一般小吃部呢!寻思两个人就吃个饭,点了俩菜估计四十块也就够了吧!一结账,98
吃火锅,一瓶啤酒比外面贵10元,专门去看他们哪个牌子啤酒没有。自己到外面买,带进来。服务员说不能外带,我们说你家没这牌子的……后来再一次去吃,那个牌子的啤酒赫然摆放在冰柜里!!!!
呵呵!商场里的售货员埋汰人或者不屑的表情真是不参假的。有一次到商场,随便看看,到了一家一件衬衫之类就是两三千的,女导购看了一眼,理也没理我,呵呵,我兜里的钱够买你们家全部的商品,狗眼看人低。
你下馆子发现菜点多了,处理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是选择打包带走以便日后享用,还是硬着头皮吃掉以避免浪费,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根据光明网的一则报道,5月31日在山西太原的一家餐馆里,几位女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们发现点的菜分量过大,难以全部吃完,而且宿舍没有冰箱,打包带走也不方便。面对这一困境她们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展现出了极高的机智和勇气。
< class="pgc-img">>在得知部分菜品仍在制作中后,她们并没有选择直接浪费,而是主动询问服务员是否可以退掉未上菜品。当得知菜品已无法退回时她们更是没有气馁,而是转向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与隔壁桌的男生沟通,看是否可以低价转让未动的菜品。
< class="pgc-img">>令人惊喜的是,隔壁桌的男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这一提议。双方愉快的沟通后,女生们成功地将未动的菜品转移到了隔壁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避免了食物的浪费。这一举动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们纷纷称赞她们的行为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同时也为她们的勇气和智慧点赞。
< class="pgc-img">>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于资源的珍视和对于浪费的抵制,他们并没有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敢于尝试新的方法,用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进步。这种勇敢和积极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更加珍惜资源,避免浪费,同时也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出就餐时,“‘砰’的一声,菜还没上桌,先花了两块”的现象,成为当下不少餐厅的消费“潜规则”。餐馆在结账时默认收取餐具费是否合法?众说纷纭,难达共识。与之相关的新闻也频上热搜,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近日,成都一起因餐馆未提前告知消费者收取“餐具费”而被法院判决退还的案件,再次引发大众热议。小布现场探访发现,餐厅收取附加费用的现象较为常见,除了餐具费外,还有餐位费、米饭费、茶位费等五花八门的收费名目。
那么,这些所谓的
餐具费、餐位费、主食费
究竟该不该收,又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对此
四川发布《川叔知民生》栏目组
进行了深入调查
案情回顾
退还餐具费但不构成欺诈
近日,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案件——
2023年3月,市民李云(化名)网购了一份金牛区某餐饮店的餐饮自助套餐,套餐订单详情页载明自助菜类并备注每桌限用一张、到店需另付锅底及油碟。
次月,李云和朋友一起到该餐馆用餐,之后餐馆收取1元餐具费。李云表示不认可但迫于餐馆强硬要求,就支付了1元。
随后,李云致电线上购买平台告知该餐馆收取餐具费的事实,经平台沟通,餐馆承认收取餐具费但表示不予退还。经各方调解无果,李云就将餐馆起诉到成都金牛法院。
图据视觉中国
李云认为,餐馆行为构成欺诈,应当退还餐具费并支付500元赔偿金。餐馆对此辩称,餐具收费属行业惯例,“虽然不记得是否告知餐具需单独收费,但餐馆内有消毒柜中的餐具供免费使用,交易时对方也是自愿支付餐具费。”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查明的事实及相关证据材料:该餐馆在其发布的订单详情中未明确列出餐具费,也未证明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明确告知李云需要支付该笔餐具费或予其以选择使用免费餐具的权利,导致李云在就餐完毕付款时才得知需支付该笔费用。
因此,在双方未达成合意的情况下,该餐馆无权收取该笔餐具费。此外,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存在告知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故意,餐馆上述行为不构成欺诈,其不应向李云赔偿500元。
实地探访
强制收费屡见不鲜
被强制收取“餐具费”等附加费用的现象是个例还是常态?四川餐饮市场“餐具费”情况如何?栏目组兵分多路,走访了成都、德阳、绵阳等多个城市。
8月20日,小布来到绵阳市某网红烧烤店,就座后看到“餐具费1元”的贴纸醒目地张贴在每张餐桌上。经询问得知,这“1元钱”所提供的餐具包含碗、筷、碟、酒杯、茶杯各一。
当小布向店主要求使用免费餐具时,对方称,只有收费餐具,但是可以提供开水供客人烫餐具杀菌。在小布询问有没有顾客拒绝支付此费用时,其店员表示“餐具费”一直在收,并称“客人都理解”。
绵阳某烧烤店餐具收费提示
在德阳广汉市某中餐厅,小布看到,该餐厅菜单中并未写明要收取餐具费,但在结账时餐馆却收取3元/人的“碗筷”费用。
当小布提出质疑时,餐馆人员表示“墙上贴有告示”。随后,小布在其张贴广告、wifi密码、收款码的墙上,确实找到用A4纸横向打印的告示“一次性消毒碗筷+米饭 3元/人”。
德阳广汉某中餐厅内餐具收费告示
“不提供其他碗筷,算上了米饭,也不是完全收的餐具费。”餐馆人员向小布表示,收取的并不仅仅是餐具费。听到小布的质疑,在同店就餐的徐女士表示,“并不想给,但是商家要收,一两块钱也就算了”。
一位从事了十余年餐饮业的从业者向小布透露,对于餐馆而言,“消毒餐具都是厂家清洗送货,省力、省人工,但有成本。”他表示收不收餐具费主要是商家自己决定。
在成都某江湖菜馆,小布刚坐下,服务人员询问了就餐人数后,就立即拿来几套消毒餐具,并在线上点餐界面直接勾选了默认对应人数的餐具费。
当小布询问是否能提供免费餐具时,服务员称没有免费使用的餐具供消费者选择,“只有这种套装餐具,要收费。”小布再次表示因为就餐人中有小朋友,实在不想使用此种碗具时,服务员称,“只有拿一个装菜的碗,没有杯子及碟子。”
就餐结束后,小布在结账时再次对此项收费质疑,服务员表示,“一直都在收,系统默认的,客人实在不用,可以退”。
图据视觉中国
小布在走访中发现,收取餐具费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但也有不少餐馆提供免费餐具,只是大多数餐馆在顾客主动要求使用免费餐具时才为顾客提供免费餐具,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多数店家默认顾客提供收费餐具。
此外,也有部分餐饮类商家表示不愿意使用收费餐具。在绵阳江油市一家网友评分很高的特色肥肠馆,小布看到,尽管现场翻台率很高,但商家提供的都是自己的碗筷。
“(我们)一直都没有收餐具费,提供自家碗筷的,一般不会收。”老板同时表示,“塑封的消毒餐具不干净”。
市民心声
虽然不多但觉得不舒服
事实上,从餐具费到餐位费,从茶水费到主食费,近年来民众对此类“事先不告知,事后要买单”的隐性消费的争议一直存在。
小布在探访过程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餐具费不应该给,但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没必要为了几块钱闹得不愉快,“商家要收,还是只有给”“只能期望商家有好好消毒”;也有消费者认为“如果提供了小料和服务,自己能接受餐具费”。
“本来跟朋友出来聚一下是件开心的事,不想最后因为几块钱生一肚子气,所以也就付了。”市民刘先生告诉小布,周末他和3位好友在一家连锁餐饮店就餐,共消费473元。到前台结账时他发现,除了菜和酒水的价钱外,该餐厅还收取了一人1元的米饭费,尽管当天他们并没有人进食米饭。“我咨询服务员,服务员告诉我们,不需要也不少,都是按人头收的。”
图据视觉中国
感同身受的还有张女士,23日晚,她和同事结束工作后在公司附近的餐馆小聚,付款时发现结账金额与自己点菜的价格不符,便向老板索要单据,才发现该店收取了现场每人2元的餐具使用费。她表示,“虽然2块钱的餐具费不多,但是就是觉得很不舒服。”
张女士认为,这项费用并不合理,首先商家没有提前告知,也没有让顾客自主选择,结账时却被直接收取。其次商家为了提升顾客用餐体验,使用统一消毒的收费餐具本来是好事,但是不应该把增加的餐具消毒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如果用餐人数多,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张女士说。
小布在美团、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浏览时发现,这些收费多为一两元,还有的更高。在高新区一家餐厅提供的6—8人餐中,列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收费显示:米饭8碗24元,碗碟8位40元,以及餐巾纸一份3元,即除开餐食的费用外,这份999元的套餐还包含了67元的餐具、米饭和纸巾的费用。
无独有偶,在该区一家川菜馆提供的8人团餐价目表显示,788元的餐费包含了10份餐食费30元,10位米饭20元,餐巾纸一份2元。
消委提醒
若被强制消费可向12315或12345投诉
那么,餐厅收取餐具费、餐位费、米饭费等附加费用是否合理?
对此,小布咨询了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省消委会投诉部主任彭欧告诉小布,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作为餐饮企业,应当向消费者提供干净卫生安全的餐具,这是商家的法定义务。
“在民法典上它叫附随义务,就是说我在你这消费,商家应当给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安全卫生的餐具,这是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定义务。”彭欧说,商家可以在提供免费餐具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消费者愿意选择收费的餐具,商家应该明码标价,明确告知消费者选择的是收费餐具,这样经过双方确认的消费行为才是有效的。
“餐位费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餐厅告知消费者有餐位费,而且提供了实质性的餐位服务产生成本,并且把餐位费的收取项目、服务内容载明的话,消费者接受这个价格,那么收取费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餐厅没有明确告知,也没有明码标价收费标准,也没有实质性提供服务,那么收取这项费用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权利。”彭欧说。
图据视觉中国
彭欧表示,如果消费者被强制收取没有提前告知、没有明码标价、没有提供实质服务的此类费用,有权拒绝支付。若商家态度强硬,消费者支付后保存相关的凭据,可以直接向各级消费组织申请维权,或者直接拨打12315、12345进行投诉。
如何维权?彭欧告诉小布,主要有5大维权途径。一是,双方协商和解;如果和经营者协商未果的,可以向消委会投诉进行调解;或者向行政机关申诉,以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无论是仲裁还是诉讼,维权成本相对较高,消费者直接拨打12315、12345或者向消委会投诉,这是没有成本的一个维权行为。”
彭欧建议,消费者要有证据维权的意识,无论在消费任何产品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权益受到侵害,都应该留存相关的证据。“其实维权是有必要的,我觉得维权是我们消费者可以做到保护自己权益最好的一种方式。”彭欧表示。
律师建议
消费者对餐具种类享有选择权
根据成都金牛法院的判决,小布发现本案中核心的争议点是:商家有无明确告知消费者需要收取“餐具费”。对此,小布咨询了相关律师。
四川凯越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何三巧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具体到本案中的这类生活消费场景,对于餐具种类,消费者享有选择权。如果消费者要求使用免费餐具的,经营者应当提供;如果消费者选择使用收费餐具的,经营者同样应当明码标价、事前告知,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其他不合理费用。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地解决此类争议,律师建议商家在提供已封装的消毒餐具前,应允许消费者选择,或者告知具体的收费标准(可参考餐巾纸盒上标注清晰的“有偿使用,*元”字样处理);而结合目前餐饮行业广泛存在的这类现象,消费者也完全可以在开封使用前询问商家是否收费,避免后续纠纷。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 王梓菡 许明智(实习)
编辑 | 张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