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程飞虎 实习生 侯明月
1月的洛阳,室外气温跌下0度,和煦的暖阳透过衣领照进脖子里,让人感到一丝惬意。28岁的饭馆老板张萌萌和往常一样,收拾完店里的卫生,从柜台旁边拿出一个牌子立在店门口,上面写着:10元管饱,米饭免费加,送汤一份。
< class="pgc-img">店门口立的“10元管饱”牌子
>自2020年7月份开始,张萌萌的饭馆推出10元管饱快餐,顾客只需要花10块钱,就可以吃到一荤两素,米饭不限量加直到吃饱,还配有免费的蛋花汤。每天中午11点过后,来吃饭的顾客在店门口排起长队,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
现场:“10元管饱”小店挤满农民工
1月6日中午11时半左右,一群刚下工的建筑工人头戴安全帽、拎着水壶走进了饭馆。张萌萌的妻子邱响响早早地守在柜台后面,接过工人递来的10元钱,开始为大家打饭,“不够吃的话,等会可以再加哈。”工人们想要什么菜,用手一指,邱响响就给他们盛上满满的一勺。今天的菜品依然很丰盛,土豆鸡块,回锅肉片,豆角炒肉,红烧茄子,番茄炒蛋,荤素区各3-4个菜,每人一荤两素自选。
< class="pgc-img">左一是张萌萌 中间是妻子邱响响
>妻子忙得热火朝天,张萌萌也并没有闲着。他在店门口和工人们攀谈,不时朝店内吆喝:人要是多喽,就再炒几个菜。
工人们端着满满的一大盘饭菜,不一会就将店内的桌子坐满了。还是和之前一样,米饭不够吃可以继续加,蛋花汤自己盛。汤虽然是免费的,但用料却很足,里面放的有鸡蛋、黄瓜,紫菜,番茄,青菜,既美味又健康。遇到工人来加米,妻子邱响响还会贴心的给工人的米饭上舀上一勺汤汁。
< class="pgc-img">农民工在店内吃饭
>“只要不浪费,你吃多少老板给你添多少。”建筑工人韩师傅说,这家店的饭菜实惠,还符合口味,他经常来这里吃饭。
一家小饭馆为何受到农民工的如此追捧?张萌萌说,这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更是贴合了农民工兄弟的需求。张萌萌介绍,附近的工地上有很多南方过来的工人,工地周边大都是汤馆和面馆,不符合他们的饮食习惯。再加上工人们劳动强度高、饭量大,如果在店里点一份盖浇饭或者一碗面根本吃不饱。于是张萌萌就产生了设立“管饱快餐”的念头,他希望附近的工人吃得上实惠又可口的饭菜。
< class="pgc-img">张萌萌的妻子为顾客盛饭
>张萌萌说,十元这个定价是同工人们商量之后确定的。其实最开始他想卖8元3个素菜,后来有工人建议饭里要有肉菜,他们愿意加2元,张萌萌征求了多数工人的意见,最终定为“10元管饱”,一荤两素,米饭不限量,蛋花汤免费喝。
很快,“10元管饱”的招牌在工人的口中传开了,每天中午来吃饭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100个工人来吃饭。”张萌萌介绍道。
< class="pgc-img">来吃饭的农民工坐满小店
>晚上店里主要经营河鲜烧烤、不卖快餐,但是遇到来吃饭的工人,张萌萌会给他们做西红柿鸡蛋面,也是十元管饱。长此以往,主打烧烤河鲜的饭馆俨然变成了“工人食堂”。
插曲:尝试“1元套餐”却遭遇尴尬
2020年12月的一天下午,张萌萌发现放在店门口的一箱河虾突然不见了,他查看监控后发现,是一个收废品的老太太把东西拿走了。张萌萌说,这个老太太腿有点跛,经常看见她在附近捡瓶子。他找到老太太询问,当时老太太很害怕,颤颤巍巍地说“我在家里搁着,在那搁着……”。看到老人的状况,张萌萌本来想着把河虾送给老人,但他转念一想,不能让随便拿东西成为习惯。于是他骑车载着老人去到了老人家里,老人在堆满了各种纸箱塑料袋的屋子里艰难的寻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箱丢失的虾。看到老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把箱子递到他的手里,当时张萌萌心里很不是滋味。
经了解得知,老人平日里靠捡废品为生,吃饭也没个点。张萌萌告诉老人,“明天中午来我店里吃饭吧,你花一块钱就行了。”话音刚落,老人的眼睛一直呆呆地看着他。张萌萌说,其实这一块钱收不收对他自身意义不大,但是对老太太来说,这是对她生活在这个世上的尊重。
事后,张萌萌又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如果您在洛阳没有收入,遇到困难,您可以来小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份“一元套餐”不必客气”。张萌萌表示,其实“1元套餐”和“10元套餐”是一样的饭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生活困难的人尽一份绵薄之力。
店门口“一元套餐”提示牌
>然而事与愿违,“1元套餐”的牌子挂在店门口近1个月,至今还没有一个人上门使用。张萌萌也曾多次主动喊捡废品的老太太来店里吃饭,但都遭到拒绝,“你们饭店里面太干净,菜太好了,我不敢进去”。老太太的一席话让张萌萌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就算有困难,人家也不好意思当面拿着一块钱来吃饭”,张萌萌告诉记者。
经过此事也让张萌萌意识到,帮助不是施舍,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助者的感受。
承诺:不赚钱也要接着做,要让工人吃饱饭
看到张萌萌的店里中午挤满人,旁边卖面和豆腐汤的饭馆也纷纷效仿,“刚开始他们也定价10元,但是他们顶不住”,说到此处,张萌萌眼神中带着几分笃定。他继续解释说:我最开始核算过成本,1荤2素的快餐,工人一般都要加2-3次米,再算上房租人力成本,定价10元根本赚不到钱,顾客多的时候收入仅能和成本持平。幸好当时夏天店里晚上来吃烧烤河鲜的人比较多,能靠晚上的生意弥补中午的差额。不出他所料,因为周边几家店饭菜量小,导致工人吃不饱,工人们最后都选择来张萌萌的店里吃饭。不到半年,当初和张萌萌竞争卖快餐的饭馆都因入不敷出或关门、或改变餐饮类别。
< class="pgc-img">张萌萌一家3口
>“小伙子,你可要好好干,我们在你这能吃饱饭”,这是一位来自信阳的农民工在饭后对张萌萌说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也给了张萌萌坚持下去的动力。“即使再累,每天早上必须9点多到店里蒸米,因为工人们11点以后就要来店里吃饭了。”
< class="pgc-img">张萌萌和工人交谈
>“这段时间很多食材都涨价了。”张萌萌介绍道,油价从最开始的110元一桶涨到160元,大米也从100元一袋涨到了120元,蔬菜更是翻倍的涨。天气冷了以后,晚上店里的烧烤生意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每个月要因此背负巨大的成本压力,但张萌萌的快餐定价依旧是10元不变。
张萌萌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做事绝不轻言放弃,即使不赚钱,也要把“10元管饱”卖下去。立出去的是招牌,坚守的是承诺。
几天的她,一会儿跑这个加工厂,一会儿跑那个加工厂,一会儿又去茶园里指导管护茶叶和采茶青,整天忙碌得只有抽空休息。
她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返乡回来后结合家庭实际和凤冈抓茶叶主导产业实际,决心在茶叶事业上打拼并创建了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为了一心一意把茶企做大做强,今年春节刚过,她就请了10余个工人在新创办的翠茗硒茶业有限公司门前忙碌建设着,这是一个集加工生产和餐饮食宿的公司。
巾帼不让须眉。她就是凤冈县永安镇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翠茗硒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两个加工厂的女老板赵小意。
赵小意是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土生土长人,在她新创建的加工厂里,只见她正忙这忙那,等她有空闲了,才听她如数家珍的娓娓说起自己艰辛创业故事。
1988年,她的父母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开始种茶叶,当时一直是卖茶青,她从小就一直跟着父母亲种茶叶,读初中的时候,由于公路不通,都是人工背,很辛苦,初中毕业后的她就去打工了。为了完成她爸爸的心愿,2008年,赵小意返乡回来后就一直在茶叶销售路上奔跑,通过6年的努力发展并逐渐扩大开始建厂,在赵小意的努力打拼下,于2014年正是成功创办了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并在其辛苦经营带动下不断壮大起来了,常年解决7个工人就业,有干净的茶园、标准化的加工厂和清洁的生产线,销售渠道畅通,随着客户需求,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已经有全国各地的客户群体了。
赵小意返乡回来时间,正是凤冈县当时按照每年五万亩面积大力发展茶叶推进茶园建设的好机会,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农民工就近就业,她积极创建了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期间,创业的许多心酸与苦累只有一个人自知,一个年轻的女人起早贪黑,说干就干,当然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在父母亲的支持下从做销售茶青开始,慢慢地有了自家的加工厂,一个人跑销售、做账务和监管质量。在工厂里,她精心指导工人们,加工生产井然有序。
“想起当初自己家庭的困难,就连贷款都是不容易的事,我既然已经决定做茶这件事绝不会放弃,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执着、坚持干下去,相信付出有收获,只要努力才会赢得成功!”赵小意说。
“她把凤冈锌硒茶当成了事业,已经融进了血液里,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都很细心,特别是在市场拓展上敢闯敢拼,也解决了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吴亮给她这样评价。
如今,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量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量了,2023年下半年,赵小意又创办了集加工生产和餐饮食宿一体的翠茗硒茶业有限公司,常年可以解决9个工人就业。目前她与一个外地老板已经签订了相关销售合同,准备做茶叶高端产品,为凤冈茶叶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付出有收获。赵小意2021年度荣获凤冈县“十佳茶人”,2024年3月获凤冈县“三八”“发展女能手”;普紫山茶业有限公司先后于2022年、2023年荣获县、市级龙头企业,并于2023年先后荣获凤冈县茶产业先进企业及茶王大赛金奖。
“普紫山和翠茗硒两个茶业公司是我的心血,做人做事要讲诚信,在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我努力在质量、营销和服务上做得更好,同时也让当地更多人得到就业。”谈到自己经营两个加工厂,赵小意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凤冈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冉昱晟
编辑 黄霞
二审 邱胜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