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很多人的心头爱,有人将奶茶比作“肥宅快乐水”,据说是因为奶茶能让人心情变好,一整天都幸福感爆棚。
但是,如果你心心念念的大杯奶茶,悄然变成了小杯,喝奶茶的这份快乐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最近,就有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的某网红奶茶,拆开大杯发现有“内增高”,撕掉“内增高”后,这杯奶茶与小杯几乎同高。该网友质疑,店家这样操作是否在造假,误导消费者。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奶茶也穿“内增高”?网友撕下网红奶茶包装发现意外真相。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然而,当这位网友拿着空纸杯找到奶茶店索要说法时,得到的官方客服回应却是:其产品大杯底部镂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小创意。一方面为了好看,也方便门店、加盟商搞活动时在底部放一些小礼品;另一方面还有隔热作用。至于饮品容量,店面菜单左上角有做容量标记,点单的时候也会跟顾客讲清楚,(大杯)底部是空的,真实容量只有600ml(小杯容量为450ml)。
视频截图
但这种说法并不能让大家信服。“都是冷的,还要隔热?”“大杯买的是大的杯子,不是更多的奶茶。”“这个大杯很容易倾倒。我买过一次,下面空的,上面重,放着轻轻碰到就自己倒了,而且很难打包携带。本身就是很坑的设计,同时非常浪费。”
微博上网友的吐槽也各式各样。
微博截图
奶茶也穿“内增高”,不少网友因此想到了电影《幸福59厘米之小马》中,罗永浩购买中杯咖啡的画面。
视频中,罗永浩要点一杯中杯咖啡,但女服务员反复指着眼前的三个不同型号的杯子对罗永浩说,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间大小的叫“大杯”。罗永浩说,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间的那个中杯。但服务员还是说,对不起,这是大杯。随后,罗永浩恼怒地自打数个耳光后离去。
关于这家网红奶茶店是否存在造假的问题,有律师表示,如果在微信点单页面标注了大杯的容量,柜台也有告示牌,则不能说商家欺诈消费者。
不过,沸腾君(xjb-feiteng)觉得,以远超实际容量的包装在视觉上对消费者强调“大杯”的做法,的确很容易让人误解,引发质疑也再所难免。如果这样的设计不被人们所接受,商家也可以适当考虑改进设计,让大家能够更快乐地喝奶茶。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翟永军
源:北京商报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调查发现,“鹿角巷”杯装冲饮奶茶并非台湾网红奶茶店“鹿角巷”所推产品,其生产厂家——安徽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香飘飘”)也并非“可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业内人士表示,安徽香飘飘正是利用企业对品牌和商标的保护意识不强,钻了空子,既打了香飘飘的品牌卖点,又蹭了鹿角巷的网红热度。
高仿鹿角巷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调查发现,杯装冲饮奶茶“鹿角巷”并非台湾网红奶茶店——鹿角巷,不过,双方无论在外观还是产品口味上都极为相似。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杯装奶茶鹿角巷主要有三种口味,分别是黑糖鹿丸牛乳茶、蜜桃乌龙牛乳茶和鹿角出抹牛乳茶。鹿角巷奶茶店内也有类似的饮品,分别是黑糖鹿丸鲜奶、白桃乌龙和小鹿出抹。此外,双方产品的名称、商标、包装更是难以区分。因为两款鹿角巷极为相似,很多消费者都把杯装鹿角巷误以为是台湾网红鹿角巷奶茶店推出的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中国商标网查询发现,台湾网红鹿角巷奶茶店创始人邱茂庭提交以鹿角巷的商标注册申请,目前在公示环节,并未真正取得“鹿角巷”的商标权。
对于使用和鹿角巷奶茶店相似商标和图案,安徽香飘飘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7月4日受理了安徽香飘飘的鹿角巷商标注册。
业内人士指出,安徽香飘飘的鹿角巷商标注册申请受理书只表明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收到申请人的商标申请,并不表明其所申请的商标已获批准。因此,目前两家公司都未取得鹿角巷的商标权。
重名香飘飘
值得关注的是,杯装冲饮奶茶鹿角巷的生产厂家是安徽香飘飘。对于安徽香飘飘与香飘飘是否存在关系,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香飘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香飘飘和香飘飘无任何关联。
据悉,安徽香飘飘始建于2004年,由原安庆市福约禧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而来。创始至今己发展成由福冰冷藏物流、黄梅飘香食品等实业组成的多元化公司。
香飘飘则创办于2005年8月,主要从事奶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成为国内奶茶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生产基地有湖州、成都、天津、江门。
“企业名称与商标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表示,由于安徽香飘飘只是企业名称,并无以香飘飘为商标的产品,因此,该企业名称在一定法律范围内是合法的。
据了解,企业使用的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后才能取得商标专用权,而企业名称在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后即可取得一定地域范围的企业名称权。两个权利授予的程序、部门和权利范围是不同的。
不过,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规定:商标中的文字和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相同或者近似,使他人对市场主体及其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应当依法予以制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企业名称分级注册制度等原因,目前,安徽香飘飘和香飘飘的企业名称都经过合法登记注册。因此,只有以信用原则为基础,通过判断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有故意混淆或搭便车等才能确认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从而认定是否侵犯了企业名称权。
商标乱象
除杯装奶茶高仿鹿角巷,名为鹿角巷的山寨奶茶店也屡禁不止。资料显示,截至6月底,鹿角巷奶茶店在全国共开有约130家门店,而山寨门店却高达7000余家。
“山寨鹿角巷频繁出现的原因是‘鹿角巷’三个字不是注册商标。事实上,商标问题几乎是所有茶饮品牌壮大的死结,造成这个死结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品牌持有者本身的商标注册意识不够,第二是‘快招’公司的存在。”业内人士称。
所谓“快招”,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手段打造或包装出一个或多个“爆品”,随后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招商,收取加盟费或其他费用,短期内就会获得大量收益。
关于商标注册,相关业内人士介绍,注册一个商标流程很简单,但是实际注册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随着11月1日新《商标法》的实施,食品行业商标乱象有望减少。据了解,本次《商标法》的修订,对恶意抢注行为加强了行政处罚和司法处罚力度。
刘俊海表示,同一商标会涉及到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美术商标的差异性。商标的申请也因时间和地域差异性而有所不同,最终商标图案的归属权,将由人民法院来裁判。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模仿和抢注的产品很难在一二线城市立足,主要市场在农村,且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大企业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侵权的企业应该转换思路,发展培养自有品牌。
北京商报记者 李振兴 王晓/文并摄
者:孙小婷
近日,一则网络热传的奶茶店打人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舆论。
18日,有媒体发布视频,称“女子疑因买单时被插队而出手打人”。视频中,打人者踢踹、掌掴、过肩摔、拿硬板和杯子猛砸女孩脑袋……下手之狠让网友颇为来气。
但同时,评论中也有一股这样的声音:不少人声称“打得好”,“被打活该不守规矩,自以为是该被教训”,“你有决定霸道插队的自由,别人有决定该怎么教训欺负自己的人的自由”。
在事件尚在调查、警方还未公布结果的情况下,网络就已经提前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审判”,这样的观点也着实让人有些震惊。
但是仅时隔一天,事情就发生了反转。警方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插队,而是受害人结账时不小心擦碰到打人的女子而引发纠纷。
目前打人女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这让不少人更加同情受害者,认为对打人者还是“判得轻了”。
有人表示,对那些不知情却一直说“插队女孩被打得好”的“喷子”,有些无语。其实在互联网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人带节奏,就有人交“智商税”。
因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真的很容易。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理性的见解,就很难保证了。
敲击几下键盘,裹挟着情绪和偏见的观点,就铺陈网络,而且正因为互联网情绪的易于传播,这样的言辞格外容易被放大,进而煽动更多人走向偏激,引发网络暴力。
尽管有人试图用理性来探讨这一事件,但很容易把问题“化繁为简”,比如发布投票:“如果有人因为插队被打。你是更反对插队,还是更反对打人?”
采用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讨论方式,似乎对于减弱互联网中的戾气也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加剧情绪对立与观点极化。
再反观那些被网络暴力者,他们究竟犯了多大的错误?有些人可能存在自身言行的问题,比如一些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有不当示范;但也有一些是在事件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被他人误读;还有些人,可能就是有容易被人看不顺眼的“招黑体质”。
然而,他们承受的伤害,或许远远超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一人骂一句看似无所谓,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因为网络暴力而造成的悲剧,并不少见。这已经不是一句“看开点,别在意”就能应付过去的小困难,网络暴力需要社会层面的反思。
伴随着网络的发达,网民数量的不断上涨,网络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常见。网络,或许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高地,一个可以进行情绪宣泄的出口。
但未经调查事实真相而做出的评论,很难说是负责任的;仅站在某一方立场上而表达的观点,很难说是理性客观的。
键盘可以传递温暖友善,却也容易导致暴力伤害。语言的锋利不仅在伤害被暴力者,同时,也是在散播不良的情绪和充满偏差的价值观。
希望人们在面对网络暴力时,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拒绝欺凌,“键”证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