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猎人用碗接着雪白的奶茶,一口下肚,唇齿留香,没想到在原始部落还能喝到奶茶。
每天早上,猎人们拿着弓箭出发寻找猎物,在锋利的箭羽下,没有任何动物能够逃脱。他们将野猴子从树丛中拖出来,挂在腰间,仔细欣赏发射出去的箭,每一根都要回收。为了制作这些箭头要花费不少功夫。
在回部落的路上,他们发现了枯死的木头,这些木头中富含蚂蚁留下的胶状物,味道和蜂蜜一样甜。每逢遇见这样的枯木,他们都会停下来打开里面尝一尝。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放松方式,那就是吸烟。这些烟草都是从树林中采集而来,卷在一起点燃就可以开吸。
< class="pgc-img">>猎人们坐在大树的阴凉下,进行这一次的曼妙的精神旅途。部落中的妇女早已等候多时,他们手中搅拌的是木薯粉,这是部落中最主要的食物,类似我们人类经常吃的大米饭,在没有肉的日子里,就用木薯粉来充饥。
< class="pgc-img">>这边猎人正在将猴子放在炭火上烧烤,柴火的烟雾和香烟的雾气交织在一起,把整块区域笼罩在迷雾中。好喝的奶茶就在锅中发酵,这是猴面包树的果实和水混合在一起的饮料,猎人喝下后可以提升精神力,味道和奶茶大差不差。
现在,猎人手中拿着的是被烤熟的野猴子,用刀切割成小块就可以放在嘴巴里啃。脏辫猎人选了一只最大的猴子,这些野生的猴子体内附有大量的细菌,但是哈扎猎人却丝毫不惧。这样瘦小的猴子,骨头上也没多少肉,每位猎人都坐在一旁,双手抱着骨头,用牙齿将肉剔下来。
< class="pgc-img">>猎人将皮剥开之后,用树枝将肉块串在一起,随后就可以放在柴火上烧烤。红色的血肉烤过之后就会变成黑色,内部还没有完全熟透,猎人就拿起来吃,双手仔细地将骨头掰开。猴子肉太少了,就像在啃鸡脖一样艰难,但是味道确实鲜美。猎人们悠闲地坐在石头上,等待猎物被烤熟。
< class="pgc-img">>哈扎布洛的开饭时间,一直会持续到晚上,肉吃完之后就开始享受,木薯粉蘸着绿色汤汁一起吃下肚,真是一顿美味的午餐。
妹大学毕业后,在学校门口租了一个房子,开起来奶茶店!因为没什么特点,生意一般。但自从上次我帮她看了两天店后,表妹的生意异常火爆!打听后才知道,江湖传言,表妹的男友太丑了,那些帅哥都想过来碰碰运气,试图让我表妹移情别恋!看来我的丑,还是有价值的嘛!
嘿,说起这事儿,我这心里头可是既得意又哭笑不得啊。自从那次“意外”成了表妹奶茶店的“活招牌”,我这“颜值”似乎还成了她生意兴隆的秘密武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天,我正悠哉游哉地在店里帮忙,偶尔还得客串一下“颜值守门员”,看着那些小伙子们一脸期待地走进来,我心里那个乐啊,简直是“丑”得其所嘛!表妹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直夸我“功不可没”。
渐渐地,这“表妹男友太丑,帅哥都来碰运气”的段子就在校园里传开了,连带着表妹的奶茶店也跟着火了一把。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龙,那场面,比当年我高考还热闹。
我还特意设计了个“颜值挑战赛”,规则就是:进店消费的帅哥,只要能让表妹笑出声,就能享受半价优惠。这下可好,不仅吸引了更多帅哥前来挑战,还让表妹的奶茶店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表妹看着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笑得比奶茶还甜,她悄悄对我说:“哥,你这‘颜值’虽然不高,但绝对是咱店的福星啊!”我故作深沉地摆摆手:“低调,低调,哥这是用实力证明,丑,也能丑出价值来!”
当然,我也趁机给表妹提了点小建议,让她在奶茶的口感和品种上多下功夫,毕竟,颜值只是暂时的,味道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表妹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努力改进。
现在啊,表妹的奶茶店已经成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我,也从一个“颜值守门员”升级成了“幕后军师”。每当有人提起这段趣事,我都会笑眯眯地说:“看,我这‘丑’得,还是挺有价值的吧!”
近,上海的喜茶火了,这家平均每位顾客要排队七小时才能买到的网红奶茶铺,让不少人十分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美味引得人们此番追捧?
不过,今天,我们更想像孔乙己一般,问出一个学究式的问题:这么钟爱奶茶,你知道奶茶有几个流派吗?从内蒙古到台湾,再次中国到东南亚、印度,直至大不列颠,作为世界性饮品的奶茶因为地域原因,所指的几乎是有天壤之别的茶饮。
记得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及,从她怀女儿起,钱锺书包办了他们一生的英式早餐,一定有奶茶、烤面包、黄油、果酱和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钱锺书别的虽做不好,但奶茶却是最正宗的。这里的奶茶,又是什么奶茶?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奶茶的若干流派。
蒙古奶茶
先从内蒙古奶茶说起,近代地方志记载:“茶,蒙古人甚嗜之,用必多量,如汉人吃饱饭而方止,其法则与汉人全异,茶之中混以牛乳及少量盐名为奶子茶。”蒙古谚语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奶茶是蒙古族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成分看起来则是多茶少奶。
文字所载的蒙古奶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随着元朝建立,自古以来喝鲜奶或酒的蒙古人民逐渐形成饮茶习惯。元朝官府编印的《农桑辑要》里专门介绍如何种植茶树、制作茶叶,说明当时政府对于制作和经营茶叶给予大力支持。13世纪后,牧民们将日常饮用的鲜奶和茶叶一起熬制,形成蒙古奶茶。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品随着蒙古部落的迁徙,广泛地流传在草原上,时至今日,仍流行于中国西北、中亚和东欧部分地区。
与我们日常喝的奶茶最大区别在于,蒙古奶茶是咸的,将茶叶、鲜奶、黄油和盐一起煮制。在蒙古语中,这种茶被称为“苏台切”。煮茶的茶叶通常选用口感厚重的砖茶,如今也有很多地方采用普洱或红茶代替;有时还会加入炒米、牛肉、奶皮等辅助食物,使其不仅是饮品,还能承担主食功能。
喝茶吃肉是蒙古牧民典型的生活场景。在小说《狼图腾》中,也有相应的描绘:“一个火堆燃起,毕利格和女人孩子们都用铁条木条,串上还微微跳动的鲜活羊肉,撒上细盐,坐在火堆旁烤肉烤火,喝茶吃肉。诱人的茶香、奶香、酒香和肉香,随着篝火炊烟,飘向湖中,招呼猎手们回来休息聚餐。”
每餐必喝的奶茶如今与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奶茶不只用来喝,还具有社会功能。《蒙古族风俗志》记录蒙古族夫妻结婚时新郎向宾客敬奉奶茶的习俗。这时候的奶茶会熬得颜色偏深,象征婚姻红火幸福。从婚礼后的第二天开始,新娘会每天为家人熬制奶茶,标志着她成为家里真正的女主人。
诚如台湾学者王明珂在其历史人类学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中所言:“在城市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并无大的区别:穿戴一样的服饰、说同样的语言、享受共同的现代文化。但在一定场合仍然存在民族之别,主要表现为民族心理的认同,即从内心区别民族。”现在的蒙古奶茶,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特属蒙古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台式珍珠奶茶
比起蒙古奶茶,台式珍珠奶茶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街头常喝的奶茶。台式奶茶风靡于年轻人之中,不过其具体来源目前已不可考,也颇具争议,因为一是在台中经营泡沫红茶店的“春水堂”宣称其发明权,另有一声音认为是台南地区的“翰林茶馆”最先研发。这两家店目前都尚未申请专利商标,对其来源也各执一词。
春水堂一方认为他们于1983年即已开始研制奶茶,当时是用水果、糖浆、糖渍地瓜和粉圆等产品融进奶茶中,形成珍珠奶茶,初期不为人所知,直到在一家日本电视节目的访谈后出现才广为人知。翰林茶馆一方则说是因为最初在鸭母寮市场见白色粉圆而得灵感,因此最初选用的珍珠是白色,后来才改为黑色。
台湾奶茶最为大放异彩,也为奶茶推广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自动封口机”的使用。由于自动封口机,外带奶茶开始流行开来,奶茶不再只是港式的堂吃茶饮,更多时候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路上的闲饮。机器的引入让整个奶茶界焕发新生机。
英式奶茶
英国人和中国人相似,也喜欢喝茶,普通英国人一天中从早到晚有各种名目的茶歇,英式下午茶的文化更是闻名世界。中国人常常在茶的品类上追求丰富,英国人却只喝红茶,在饮用时经常加入少量的牛奶,有时也加糖。多茶少奶的特征构成英式奶茶的基础。
英式下午茶的传统源于19世纪初期,一位公爵夫人安娜贝德芙常在下午四点让女仆准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用以果腹。她还常邀请亲友来一起共享这午后时光。该举逐渐成为贵族间的新风尚并流传至今,形成英式下午茶文化。从源起故事我们也能发现,其实英式奶茶的传统里,甜品的地位与奶茶并重。奶茶本身是下午茶的主角,但茶点也是不可或缺的黄金配角。
英国文学中描绘喝下午茶的场景比比皆是,温热的茶伴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从敌对到暗生情愫。《儿子与情人》中每一章几乎都有下午茶活动。不过,英国下午茶文化也有着明显的阶级之分。传统贵族在享用下午茶时会坐在低矮的沙发上,茶点摆在矮脚茶几上,由此得名Low Tea(低茶)。而普通民众则为了方便补充体力,选择在较高的餐桌和椅子上吃些更像正餐的茶点,所以叫做High Tea(高茶)。
港式丝袜奶茶
港式丝袜奶茶传承的就是英式下午茶,但流淌其中的却是百年殖民地文化。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然而洋人们享用的英式奶茶过于昂贵,与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口味并不契合。位于香港中环的一家小店老板萌生出把奶茶带进底层社会的念头,并用能填饱肚子的菠萝包、肠粉、蜂蜜厚多士来取代英式下午茶中精致的芝士蛋糕,再用四种茶叶调出味道更浓郁的茶底来替代茶味寡淡的英式奶茶,由此诞生了丝袜奶茶。
许多人对丝袜奶茶的名称十分好奇。之所以名为“丝袜”,是因为奶茶师傅们为了调和茶味,发明了用棉纱网过滤红茶碎渣的步骤。久而久之,过滤用的棉纱网被红茶染色,颜色颇似丝袜而得名。这类迎合工人口味的小店逐渐发展成了现代的港式茶餐厅。
港式茶餐厅随着香港影视剧的推广为人熟知,以至今天我们看到绿白细砖铺满的地面,繁体字布景的餐厅,很容易慨叹一句:“他们家的设计好TVB!”有时想来也颇有兴味,香港,这座曾经的殖民城市,不论今日风头如何,那细枝末节的城市记忆其实早已融化在一杯杯丝袜奶茶和菠萝包中。
香港作家董启章曾有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生》,其中书写着个人成长、家族变迁故事,百年香港的市井生活也穿梭其中,读着这本书,我们仿佛能看见绵延着英式传统的当代香港生活图景。作家写道:“我提议先到小山上走走,看看海,但因为如真怕晒,结果我们就在一家有冷气的茶餐厅里躲了一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