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湖南省长沙市洋湖水街游人如织。为让市民过个祥和喜庆的春节,长沙市各条街道张灯结彩,推出多项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刘再丽摄(中经视觉)
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悄然改变了传统春节消费市场,人们不仅开启“买买买”模式,“买买买”方向也不断转变。线上消费多领域“飘红”,线下零售不断下沉;快递“春运”不期而遇,激发许多线下零售店多线出击;线下商业体迎来久违的高流量,春节黄金周消费者买得高兴,商家卖得起劲。“不打烊”的春节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变化,多领域出现消费新机。
品质商品备受青睐
购物、聚餐、看电影……今年春节,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各大商场人气旺盛,已然成为节日里的“气氛担当”。停车场门口等待入库的车辆在有序排队,商场内人们戴着口罩也遮挡不住满脸的喜气洋洋。由于大批居民“就地过年”,加上春节消费热潮带动,春节期间商场热闹依旧。
据有关机构监测,春节期间全国10个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200%,达到2019年春节同期水平的86%。
“一直以来,‘85后’人群是我们商场的消费主力,但今年春节期间,许多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出现了同逛商场、其乐融融的景象。”银泰商业副总裁邓朝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家齐聚来商场,不仅是为了购物,也是一同娱乐休闲,体味阖家团圆的乐趣。
今年春节期间,银泰百货的消费人数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6%,消费金额增长近20%。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假期的客流量并没有纳入比较范围。
商务部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信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双节叠加更激发了金银首饰、美妆产品、鲜花伴手礼等品质商品消费的旺盛势头。
“我第一次看见稀奇艺术的雕塑作品,是在某活动上展示的一尊粉红色护士雕塑,刻画的是奋战在疫情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们,令人动容。没想到今天在侨福芳草地逛街能看见这个品牌的门店,太让我兴奋了。”在人头攒动的店铺门口,时尚杂志编辑王倩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了一下店内陈列的商品,有些商品售价并不算便宜,但依旧有不少消费者购买。店员告诉记者,购买者多数是冲着商品的艺术价值和生活审美,“现在我们的消费族中追求艺术和品质生活的中青年人群越来越多”。
稀奇艺术首席内容官刘扬介绍,相较于往年,稀奇艺术中高端消费用户群体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年轻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他们对于节日的仪式感和生活仪式感需求强烈,追求高品质商品的消费比重呈现增加趋势。
线上消费表现亮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期间网购年货、“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新潮流。借助不打烊的网购、快递等渠道,“就地过年”群众可以与家乡亲人互寄年货特产;边看直播边抢年货,“原产地直发”成为今年年货节的最大特色。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1月20日至2月18日),全国网络零售额达9057.6亿元。网购、在线餐饮等线上消费成为年货消费主流,全国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
邮政快递业的数据更加印证了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的火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2月11日至1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在高位运行状态下,全网揽收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投递量更是达到3倍至4倍。
记者了解到,为了和远方的家人们一起“云过节”,不少“就地过年”的消费者早早就开始买年货、备年礼,热情比往年更高。老家在福建漳州的赖金华说,他今年置办年货的支出达到了上万元。“今年,我把原本用来买飞机票和车票的钱,都用来买了新年礼物寄给家人,这些年货代表了我的心意。”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留守柜姐”“留守小哥”们的身上。来自安徽的化妆品导购员刁福艳就是其中一位,今年是她第一次不回家过年,为了化解思乡情,她准备了比往年更多的年货和年礼寄回家,有化妆品、玩具、零食干果……“我给每个人都准备了新年礼物,希望可以弥补不能回家的遗憾。”她表示。
36岁的贾斌,在百世快递北京大红门站点送了5年快递,因为东北老家有疫情,加上站点人手紧张,他选择留在北京过春节。“这是我第一个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春节。”他说,春节期间他一直在为商户和居民送年货,看到留在北京过年的人们都很开心,他也越干越起劲了。
随着5G和4K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人随时随地“云”过年。河北、福建、甘肃等地群众在云端看烟花、逛庙会,感受年味;云南、广东、湖北、西藏等地开展了“一部手机逛商圈”“线上打年货”等活动,让就地过年群众得实惠。
消费需求更趋多元化
今年春节黄金周,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非接触、少聚集安全消费成为共识,多层次、多样化的品质性、升级型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据商务部监测,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至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
餐饮消费红火,年夜饭套餐、半成品年夜饭外卖销售火爆,线下餐饮表现也十分抢眼;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也加快上线上云,北京部分餐馆外卖销售增长1倍以上,收入占比超50%。
此外,就地过年还带火了本地游、周边游、短途自驾游,各休闲娱乐场所客流量明显增长,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等预订火爆。
相信有不少人都为一部《你好,李焕英》流下了泪水。春节期间多部国产电影上映,引爆电影市场;各类文艺演出、文博展览和民俗旅游等活动,为群众过年提供更多选择。
由此可见,未来升级型消费需求将愈发向多元化、品质化方向迸发。如何将消费市场好的变化延续下去,商家如何进一步专注消费新机,将是业内需要思考并努力的课题之一。
来源:经济日报
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十一黄金周”。自1999年首个“十一黄金周”产生,20余年间,国人利用国庆长假跨越山河湖海,足迹越走越远,而今年“十一黄金周”,因局部疫情反弹以及部分地区提倡“就地过节”,国人的脚步从走向远方,转向探索身边的诗情画意。
这也是一个活力不减的“十一黄金周”。“就地过节”并未影响人们的消费热情,人们省下旅途奔波的时间,更愿意探索城市的新景点,体验新的玩乐方式,享受亲子的时光,品尝精致的美食,哪怕“宅”在家里,也用美食和鲜花将节日过得热热闹闹。
10月6日,美团发布《2021年国庆黄金周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省内游是今年国庆期间人们首选的旅游过节方式,全国异地消费用户占比22.4%,本地消费用户占比77.6%。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国人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十一黄金周消费经济持续回暖。综合美团各业务(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出行等)的消费数据来看,今年国庆节期间的总体消费额同去年国庆节相比上涨29.5%,较2019年国庆节同比上涨51.6%。
据悉,今年国庆节期间的总体消费额TOP10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其中武汉市同比去年的增速最高,达到61.5%。
就地过节带火家门口“微度假”,周边游订单量是节前8.6倍
10月2日下午,北京市民姚先生刚办理好入住,正带着女儿在民宿外的大草地上玩飞盘。姚先生说,今年由于女儿的学校不允许假期出京,他和妻子便决定带女儿到北京的郊区延庆玩两天,稍作放松。而往年十一,他们会利用这个一家人共有的长假完成一次长途旅游。
今年国庆,北京、南京、杭州等不少城市提倡国庆假期不出市“就地过节”,家门口的“微度假”成为许多市民旅游出行的首选。根据美团App本异地用户的消费数据,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异地消费用户占比22.4%,本地消费用户占比77.6%。同时,大众点评App数据也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周边游订单是节前的8.6倍。
而由于省去了长途奔波的时间,人们在今年国庆长假的安排也可以更加丰富,在姚先生一家的国庆长假计划中,除了到城市郊区游玩外,还包括在市内逛商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而据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全国美术馆订单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速为595.9%,全国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115.5%。
随着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人们出游目的地从传统热门景点转向城市的新兴景点。报告展示了今年国庆10个城市的新热门景点,分别是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海前滩太古里、南京金陵小城、三亚后海村、杭州千岛湖开元度假村、长沙文和友、深圳灯塔图书馆、西安奥体中心、天津德云社、成都蔚然花海等音乐节所在地。
各个城市的主题公园也在国庆期间迎来了又一波游玩热潮,尤其是节前刚刚开业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成为今年国庆假期北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美团打车数据显示,国庆节期间,北京环球度假区周边打车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在10月2日达到高峰,比9月份日均单量增长近50%。
国庆假期不出游吃团圆饭,美食消费订单同比去年十一增长49%
“平常大家都挺忙的,聚在一起不容易,今年国庆节几个家庭刚好都没有出游计划,我们就相约在假期里吃顿团圆饭。”10月4日,苏州市民王女士和两位弟弟分别带上各自的家人,选了市区一家老字号饭店,一大家子人点了大闸蟹、松鼠鳜鱼等多个苏州时令和经典菜。
今年国庆期间,婚宴、生日宴会、亲朋好友聚餐等需求增加,促使全国餐饮消费一片红火。从美团上美食套餐、代金券等到店消费数据看,今年国庆期间通过美团App团购美食并到餐厅消费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长49%。同时,大众点评App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必吃榜餐厅订单量环比节前增长50.8%。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长假美食消费热门TOP10城市为成都、北京、深圳、广州、武汉、重庆、上海、西安、杭州、长沙,其中长沙为今年新上榜城市。此外,南昌的美食相关消费订单量同比增长128%,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增幅最快,去年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武汉同比增速达到101%。
从餐饮品类来看,火锅成为国庆期间订单量最高的正餐品类,并且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较去年国庆增长29.9%。有意思的是,“火锅”也是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吃”方面最大的共识,根据美团App的餐饮搜索数据,在各省市的餐饮热搜关键词TOP5榜单中,虽然都有不少本地的特色美食品类或品牌,但是“火锅”出现的频次最多,且排名普遍较高。
双减政策后首个黄金周亲子消费红火,家门口“遛娃”或训练营“炼娃”
“十一也没什么作业,就给两个小朋友报了一个‘军事训练营’,其实就是夏令营性质的,看家长群里老师发来的照片,真是玩得‘不亦乐乎’。” 今年十一,南京市民崔先生花了5600元,给一对上三年级的龙凤胎儿女,报了一个“训练营”,“训练营里一共20多个小朋友,五天四夜,每天老师会给家长发孩子的照片。”
今年国庆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首个“黄金周”,加上不少城市的学校提倡“十一假期不出市”,本来就比较重要的亲子消费更成为假日消费市场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有家长像姚先生一样,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到城市郊区“微度假”,享受放松的假期。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期间,“遛娃”与“农家乐”的搜索量环比节前增长了352.7%与180.2%,另外全国商场订单量环比上涨77.9%,其中亲子玩乐商户的平均访问量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6%。
也有家长像崔先生一样,趁着长假将孩子送到各类“训练营”,强健体魄或提升技能。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夏令营”和“训练营”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国庆分别提升219.2%和59.4%,其中运动培训类的项目最受家长和孩子欢迎,如潜水、冲浪、滑冰、冰球、马术等。
年轻人探索新兴游玩方式,露营、冲浪、潜水、逛音乐节受追捧
伴随着新时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年轻人们不再追求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更愿意享受一种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在北京从事教师工作的95后小五就是这样的年轻人,过去每次长假她都会选择只到一个城市,花好几天的时间进行一个项目的深度体验和学习,比如冲浪、潜水、滑雪等。
今年国庆,小五原本计划去海南学习潜水,因为学校建议教师不出京,所以只能留在北京,但是她并未改变国庆潜水的计划。“原来北京竟然有这么多可以学习潜水的俱乐部,”小五笑着说,她一直以为学习潜水应该要去海岛或者海边城市,结果抱着试试的心态在美团App上搜索“潜水”之后,很快就确定一家在市区内的“自由潜水学院”。
今年国庆期间,露营、冲浪、潜水等新兴小众游玩方式兴起。美团App搜索数据显示,露营搜索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长744%,冲浪搜索量同比增长188%,潜水搜索量同比增速为53%。其中,露营搜索量前三城市为上海、苏州和重庆;冲浪搜索量前三城市为上海、万宁、三亚;潜水搜索量前三城市则为上海、三亚和北京。
此外,节假日期间逛音乐节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举办多场音乐节的成都市超过北京市,成为音乐演出门票订单量最高的城市。
在家过节催火“长假宅经济”,广州火锅买菜订单环比节前涨78%
不同于往年十一长假,在“就地过节”倡议之下,不管是郊区“微度假”,或是市内一日游,都让人们在家里的时间增加,这也带火了“长假宅经济”。
对于“宅一族”来说,“万物皆可涮”的火锅不仅美味,而且可以省去炒菜的麻烦,无疑最受青睐。美团买菜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一线城市火锅品类订单量环比节前均实现上涨,广州火锅订单量增长78%、深圳火锅订单量增长65%、上海火锅订单量增长34%、北京火锅订单量增长26%,其中国庆节假期前4天,广州消费金额最高的一笔订单就是购买火锅食材,总共花费了800元。
除了食材消费的增加,“长假宅经济”也促进外卖鲜花订单量的提升。美团外卖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外卖鲜花订单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长124.4%,订单量TOP3城市为成都、广州和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年轻人“宅”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是在长假里可以去享受平常难得的“慢生活”,让身心放假。报告显示长假练瑜伽、体验DIY手工坊深受年轻人喜欢,今年国庆期间,瑜伽和DIY手工坊订单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3%和114%。
“从国庆黄金周的消费数据来看,国人的消费热情明显回暖,尤其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以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增长迅猛,这也彰显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十一,美团App上线了“十一惠玩周”主题大促活动,满足消费者十一期间旅游出行、在家等场景下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在长假期间“吃住行游购娱”上提供性价比的选择,确保消费者享受“高质量”的十一假期。(资讯)
源:中国经济网
天津年味浓――2021贺新春
春节期间,湖南省长沙市洋湖水街游人如织。为让市民过个祥和喜庆的春节,长沙市各条街道张灯结彩,推出多项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刘再丽摄(中经视觉)
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悄然改变了传统春节消费市场,人们不仅开启“买买买”模式,“买买买”方向也不断转变。线上消费多领域“飘红”,线下零售不断下沉;快递“春运”不期而遇,激发许多线下零售店多线出击;线下商业体迎来久违的高流量,春节黄金周消费者买得高兴,商家卖得起劲。“不打烊”的春节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变化,多领域出现消费新机。
品质商品备受青睐
购物、聚餐、看电影……今年春节,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各大商场人气旺盛,已然成为节日里的“气氛担当”。停车场门口等待入库的车辆在有序排队,商场内人们戴着口罩也遮挡不住满脸的喜气洋洋。由于大批居民“就地过年”,加上春节消费热潮带动,春节期间商场热闹依旧。
据有关机构监测,春节期间全国10个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200%,达到2019年春节同期水平的86%。
“一直以来,‘85后’人群是我们商场的消费主力,但今年春节期间,许多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出现了同逛商场、其乐融融的景象。”银泰商业副总裁邓朝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家齐聚来商场,不仅是为了购物,也是一同娱乐休闲,体味阖家团圆的乐趣。
今年春节期间,银泰百货的消费人数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6%,消费金额增长近20%。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假期的客流量并没有纳入比较范围。
商务部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信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双节叠加更激发了金银首饰、美妆产品、鲜花伴手礼等品质商品消费的旺盛势头。
“我第一次看见稀奇艺术的雕塑作品,是在某活动上展示的一尊粉红色护士雕塑,刻画的是奋战在疫情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们,令人动容。没想到今天在侨福芳草地逛街能看见这个品牌的门店,太让我兴奋了。”在人头攒动的店铺门口,时尚杂志编辑王倩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了一下店内陈列的商品,有些商品售价并不算便宜,但依旧有不少消费者购买。店员告诉记者,购买者多数是冲着商品的艺术价值和生活审美,“现在我们的消费族中追求艺术和品质生活的中青年人群越来越多”。
稀奇艺术首席内容官刘扬介绍,相较于往年,稀奇艺术中高端消费用户群体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年轻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他们对于节日的仪式感和生活仪式感需求强烈,追求高品质商品的消费比重呈现增加趋势。
线上消费表现亮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期间网购年货、“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新潮流。借助不打烊的网购、快递等渠道,“就地过年”群众可以与家乡亲人互寄年货特产;边看直播边抢年货,“原产地直发”成为今年年货节的最大特色。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1月20日至2月18日),全国网络零售额达9057.6亿元。网购、在线餐饮等线上消费成为年货消费主流,全国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
邮政快递业的数据更加印证了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的火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2月11日至1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在高位运行状态下,全网揽收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投递量更是达到3倍至4倍。
记者了解到,为了和远方的家人们一起“云过节”,不少“就地过年”的消费者早早就开始买年货、备年礼,热情比往年更高。老家在福建漳州的赖金华说,他今年置办年货的支出达到了上万元。“今年,我把原本用来买飞机票和车票的钱,都用来买了新年礼物寄给家人,这些年货代表了我的心意。”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留守柜姐”“留守小哥”们的身上。来自安徽的化妆品导购员刁福艳就是其中一位,今年是她第一次不回家过年,为了化解思乡情,她准备了比往年更多的年货和年礼寄回家,有化妆品、玩具、零食干果……“我给每个人都准备了新年礼物,希望可以弥补不能回家的遗憾。”她表示。
36岁的贾斌,在百世快递北京大红门站点送了5年快递,因为东北老家有疫情,加上站点人手紧张,他选择留在北京过春节。“这是我第一个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春节。”他说,春节期间他一直在为商户和居民送年货,看到留在北京过年的人们都很开心,他也越干越起劲了。
随着5G和4K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人随时随地“云”过年。河北、福建、甘肃等地群众在云端看烟花、逛庙会,感受年味;云南、广东、湖北、西藏等地开展了“一部手机逛商圈”“线上打年货”等活动,让就地过年群众得实惠。
消费需求更趋多元化
今年春节黄金周,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非接触、少聚集安全消费成为共识,多层次、多样化的品质性、升级型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据商务部监测,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至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
餐饮消费红火,年夜饭套餐、半成品年夜饭外卖销售火爆,线下餐饮表现也十分抢眼;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也加快上线上云,北京部分餐馆外卖销售增长1倍以上,收入占比超50%。
此外,就地过年还带火了本地游、周边游、短途自驾游,各休闲娱乐场所客流量明显增长,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等预订火爆。
相信有不少人都为一部《你好,李焕英》流下了泪水。春节期间多部国产电影上映,引爆电影市场;各类文艺演出、文博展览和民俗旅游等活动,为群众过年提供更多选择。
由此可见,未来升级型消费需求将愈发向多元化、品质化方向迸发。如何将消费市场好的变化延续下去,商家如何进一步专注消费新机,将是业内需要思考并努力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