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见专栏
休闲食品行业在新消费渠道发展的带动下,不仅加快了扩张市场的步伐,更创新出不少新玩法。行业内卷之下,是更加凶猛的市场竞争。其中,当下势头较为凶猛的量贩式零食品牌,对传统休闲食品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月前,亲亲食品发布了2023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期内,亲亲食品2023年营收同比上一年仅仅增长了2.5%,增幅微弱。与此同时,亲亲食品股东应占亏损却同比扩大44.3%。对于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市场显然是不满意的。
亲亲食品作为一家发展数十年的老牌休闲食品企业,似乎也走进了“中年危机”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亲亲食品业绩疲软,增速放缓已成事实;另一方面,亲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较为被动,营收集中在单一类目,多样化产品布局未见成效。
主业增长放缓,副业捞金愿望落空
2023年亲亲食品实现营收9.82亿元,上年同期为9.58亿元。显然,亲亲食品在报告期内实现了营收的正向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另外,这微弱的增长还包括了去年亲亲食品旗下产品售价提升的功劳。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亲亲食品的净利润率同比下降42.86%。净利润率的大幅下降说明亲亲食品在过去一年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成本控制和收入管理显然需要加强。
综上所述,亲亲食品在报告期内虽然实现了一定的营收增长和财务指标的改善,但仍面临着盈利能力和财务结构的挑战。同时,亲亲食品也需要关注负债减少和每股净资产下降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再往前复盘前几年的财报数据,亲亲食品在2020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1年未能解决问题由盈转亏,亏损约8000万元。前年亏损收窄,可去年亏损再度扩大。
财报数据的起伏,侧面反映出亲亲食品近几年的经营并不顺利。放眼整个休闲食品行业,赛道宽广,当中的细分市场数不胜数。市场竞争的火热,迫使各家零食品牌使尽浑身解数,研发各种新产品,以期能抓住消费者的胃继而提升销售额。
亲亲食品对于“创收”提振业绩的想法,则有点与众不同。作为一家主营休闲零食的企业,亲亲食品于数年前专门成立了投资公司,并在近几年陆续投资了若干个新消费品牌。从目前的投资结果来看,亲亲食品的投资眼光似乎有待提高。
亲亲食品所挑选的几个投资标的,近几年的发展都不算如意,不仅没能顺利给亲亲食品带去收益,反而带来持续扩大的亏损。较为明显的一点是,股东权益回报率连续三年都是负数。
新消费品牌在前几年的确很是火热了一阵子,亲亲食品所投资的永璞咖啡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亲亲食品还投资了梅酒品牌冰青、精酿厂牌“Taste Room”、奶茶品牌一茶一舍。
几乎所有新消费品牌都在过去几年竞争加剧、消费疲软的环境下经历考验,而这种未达投资预期让亲亲投资连亏三年。
股东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更无法产生丰厚回报的情况下,亲亲食品在二级资本市场的表现则更加难看。
亲亲食品2016年于港交所挂牌上市,多年来股价始终在低位徘徊。由于近几年业绩失速,股价便一路下滑。截至4月18日收盘,亲亲食品股价为0.75港元,总市值5.66亿港元。对比2023年3月31日1.4港元的股价,已然接近腰斩。
亲亲食品在财报中表示,2022-2023年没有再进行重大投资。尽管投资的节奏放慢了,但此前带来的亏损影响仍旧给企业利润带来不小的伤害。
2
一条腿走路,单品依赖症无解
亲亲食品成立至今已将近四十年之久,但在漫长的发展时光中,亲亲食品深入人心的产品并不多。其中,果冻产品是亲亲食品的明星产品,更是业绩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产品分类来看,主要包括果冻产品、膨化食品、调味品及其他产品四个板块。根据近几年的财报数据来看,果冻产品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始终在50%以上。其次是膨化食品,约贡献20%左右的营收。
销售结构的呈现,十分符合亲亲食品在大众消费者心中的认知。提起亲亲食品,相信大多数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亲亲虾条和亲亲果冻。只是,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收入来源单一则意味着面临重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熟悉亲亲食品的消费者,大多数是八零后群体。今天的零零后和一零后,对“亲亲”这个品牌恐怕是相当陌生。在众多老牌休闲食品品牌中,“怀旧”“复古”这两个元素成为了咸鱼翻身的突破口。最经典的就是娃哈哈的AD钙奶产品,凭借情怀二字,直到现在还能时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不管是亲亲虾条还是亲亲果冻,在今天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零食市场,都成了泯然众人的存在。亲亲食品作为当事人,自然更能感知这样的困境——单靠果冻和膨化食品,已经无法支撑起业绩增长的重担了。
亲亲食品整体收入降低的背后,是果冻产品、膨化产品两大主要业务板块出现下滑,而这两大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亲亲食品总收入的70%以上。
实际上,亲亲食品其实有过不少的尝试,比如跟着低脂低卡的热潮推出健康果冻产品,还推出了零脂肪的代餐产品,但都没能掀起太大的水花。在业绩收入上,也无法起到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在多样化的道路上,三只松鼠算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教材。以坚果品类起家的淘品牌,到今天是线上线下齐开花,产品品类也从单一的坚果扩充至饼干膨化、卤味肉食、面包烘焙等多种类目。在最新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上,三只松鼠营收同比增长91%,一洗近几年营收下滑的颓势。
由此可见,在解决品牌老化的问题上,亲亲食品恐怕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量贩零食狂奔,亲亲食品讲不出新故事
根据行业报告显示,我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在2022年就超过万亿规模,并维持着10%以上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如果要用若干个关键词来总结最新的休闲零食市场的发展趋势,那其中必有“量贩式”和“平价”。
量贩零食店的风潮近两年才刮起来,并形成了最新的资本风口,零食市场的热钱都涌入其中。在近两年资本投资偏冷的情况下,休闲零食火热圈钱的现象十分显眼。在当中,有被业内誉为零食界拼多多的万辰集团,还有网红品牌“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等等。
年前,“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正式合并。二者合并之后,门店数量向着万店规模的目标冲击。与此同时,不管是零食很忙还是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来零食,大规模铺市,以平价作为武器对传统零食品牌下了挑战书。
面对这番攻势,各家有各家的应对策略。盐津铺子选择“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在去年年底投资零食很忙,成为股东之一。良品铺子家大业大选择“硬刚”,主动开启大规模促销活动,用价格战的方式来应对。
三只松鼠作为线上发家的零食品牌,对价格战的玩法相当熟络。三只松鼠一边模仿竞争对手建立属于自己的量贩零食门店,一边同步推出“高端性价比”的口号。
再看亲亲食品,至今并未发现与之相关的动作消息。
休闲食品行业在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新的玩法、新的挑战随时出现。这样一来,对零食品牌的市场应对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单看上市之后的发展过程,或许无法想象亲亲食品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做到十几亿元的销售额了。如今的亲亲食品,却是多年徘徊在十亿营收的门槛之外。无法维持住往年的光荣战绩,是无数像亲亲食品这类传统消费品牌的典型顽疾。
亲亲食品的掉队,或许可以追溯到休闲食品在电商时代的崛起时期。2012年,三只松鼠淘品牌成立,随后良品铺子也将业务重心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三只松鼠在之后几年的业绩一路看涨,让无数休闲零食品牌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机遇。
亲亲食品在这股行业消费渠道变革的浪潮中,错失了先机。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只要一步落后很快就变成步步落后,最后稍有不慎甚至还会被淘汰出局。
如果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故事,亲亲食品恐怕只会与主流市场渐行渐远。毕竟如今从业绩表现来看,亲亲食品与自身的业绩巅峰的距离并未缩短。
从时间轴来看,亲亲食品成立时间久,上市时间在同业中也是较早的一批。也就是说,亲亲食品本该拿下市场先机,有先行者的优势。但从如今的局面来看,亲亲食品并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反而不敌众多后来者,逐渐掉队。
亲亲食品的问题,也是众多传统品牌在走向新消费时代中遇到的主要困局。如何走向年轻一代消费者,如何为品牌找到新的故事可讲,都是亲亲食品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关键考题。
茶店痛点有哪些?
1、人流量
人可以不喝奶茶,但是却不能不吃饭。因此,奶茶店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流量来支持的话,那么在生存方面就会很困难。
店员培训
对于一个刚开业的奶茶店来说,开业前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每个新开业的店都应该十分注重业前培训。首先是产品制作技能的培训,熟练使用各种机器设备,快速辨别各种原材料非常重要。
服务意识
茶饮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店员给顾客留下的印象非常重要,需要不断地对服务用语、服务过程、服务意识和技能进行培训。
竞争对手很多
走在各大商圈、街区,你会发现奶茶店越来越多了,在人流密集的街道,几乎是每100米内就有一家。
不论奶茶店在哪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想要将其长久的经营都必须做好计划,预祝各位看官的奶茶店生意都蒸蒸日上,门庭若市。
到一年一度的“315”,蓝鲸财经记者在社交平台以及相关维权投诉平台上留意到多起关于奶茶店的投诉,奶茶店俨然成为食安问题高发行业。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监管部门的一次突击检查中,被检奶茶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奶茶店问题频发固然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门店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但也与品牌方高速扩张中对加盟商疏于管控有很大关联。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很多加盟品牌的内部管理和质量内控体系都不够完善,加之很多加盟商为了节约成本、尽快盈利,在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都不会全力落实,基于此,即便扩张很快,但管理跟不上,就极易出现各类问题,对品牌建设也是有弊无利。
加盟制带来的种种隐忧,在广泛采用加盟制的茶饮行业中尤为严重。
奶茶店屡曝食安问题,加盟制劣势日益凸显
俘获不少年轻人芳心的奶茶行业,似乎有些暴雷。
不久前,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其中涉及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品牌,结果发现“全员沦陷”。
据了解,上述品牌门店均暴露出后厨环境脏乱、原料放置不合规、产品存放卫生安全保障欠妥等问题,从官方公布的现场图片来看,整体卫生情况实在触目惊心,令消费者堪忧。此外,一点点和茶百道还出现了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的情况。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规范问题,已提出整改意见,责令相关经营者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不到位者将依法严肃查处。
人民网网络评论部也在其官方微博发声,呼吁各地都查一查,并表示,上海抽检奶茶店全部存在问题,意味着奶茶制作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了,相关涉事店面必须被严肃处理。
事实上,奶茶店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存在已久。据此前媒体报道,2016年-2020年间公布的关于餐饮场所销售的现泡茶、果汁等产品的质量抽检情况结果显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新式茶饮共119批次。
此外,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19年7月,奶茶品牌甘茶度被曝出门店内存在手抓垃圾徒手切水果、烂芒果与好芒果掺着用、臭香蕉直接榨汁、隔夜茶及兑水果汁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2020年8月,江苏常熟市场监管局曾对当地奶茶店进行了监督检查,涉及品牌有伏见桃山、CHAWAY、七分甜、百分茶等,检查发现,不少奶茶店存在操作台脏乱差、食用冰块菌落总数超标、食材过期、水果腐烂、霉变水果等问题;就在2021年1月25日,依然有消费者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现代中心城蜜雪冰城连锁奶茶店购买烧仙草奶茶时,发现产品内存在异物。
为何在奶茶店抽检中,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不达标的情况呢?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表示,奶茶店普遍有一个特点,配料辅料很多,单店面积受到商业租金的影响会比较小,这样一来,奶茶门店很难做到像大型餐饮那样规范管理、分类分区域把控,所以出现相关问题的概率也较大。由于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奶茶店要想在规范化、流程化和专业化上做好的话,对门店内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这对于品牌方在培训、监管以及kpi的考核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上述问题奶茶店均为加盟品牌,而聚焦本次上海奶茶店突击检查情况,发现“沦陷”的这几家奶茶店所属品牌的扩张模式也均与加盟有关。如CoCo都可、一点点等属于纯加盟制品牌,而茶百道则是采取直营+加盟的模式。
对于加盟模式,朱丹蓬指出,国内目前的整个价值体系以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把控,因此暂不适合做加盟。如果品牌过度依赖加盟的话,对于自身的伤害会非常巨大。
青桐资本执行总经理唐硕琨也曾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表示,加盟的优点在于起量的速度更快,运营会更轻;不过与此同时,对门店的管理管控的要求也会更高。
质量不足,价格来凑?
对于上述提到的质量管理失控等问题,奶茶品牌们似乎并未意识到严重性,反而将“改革重心”转移到产品价格上,于是,“奶茶品牌涨价”等相关热搜再次被预定。
不久前,有网友发现,茶饮连锁品牌一点点的全线产品都涨价了一元,部分产品的价格甚至已经“过二奔三”了,比肩喜茶、奈雪等头部饮品。另外,蓝鲸记者在微博搜索拦输入CoCo、益禾堂等平价奶茶品牌名时,其后也同样伴随着“涨价”这一关键词,而点击进去之后,发现多数网友对于这类品牌的涨价情况都争相吐槽着。
对此,一点点门店店员表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增加,我们的物料是从总部统一购买的,近期物料成本上涨,因此总部要求全线产品涨价一元。”另外,CoCo店员也坦言,因为成本升高,门店内包括大杯珍珠奶茶、鲜百香双响炮等产品均存在涨价的情况,而这也是总部统一的要求。
关于两家店员提到的物料成本上涨一事,蓝鲸记者在此前采访另一位茶饮店创业者时,也有所获悉。对方表示,疫情之下,受到供需变化等影响,茶饮原材料的价格大都有所上涨,这其中包含柠檬、金桔在内的上游水果原料,也包括吸管、纸杯在内的周边物料。“今年‘最严禁塑令’的落地,迫使企业变更相关物料,茶饮店也开始全面采用纸吸管和PLA吸管,虽然单个成本不高,但综合算下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就比如,以前的塑料吸管,50元可以买到3000根,一根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现在的纸吸管和PLA吸管单根价格就已达到0.1-0.2元,结合量来看,成本上升的比例还是偏高的。”该创业者表示。
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适当的成本转移并非不能接受,但作为企业,总归要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面对消费者时更有底气。就如同上述出现的卫生问题,如果说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不能保障,又如何让消费者欣然接受涨价一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加盟模式之下,如何做好品控的确是相关奶茶品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不过,挑战暂未成功之下,那部分主打平价市场的奶茶品牌,争相涨价过后,是否会陷入客流减少、竞争力减弱的困境?答案暂且未知,蓝鲸记者还将持续关注。
本文源自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