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餐饮网 旖旎
餐饮行业又出新型“加盟”骗局!
“李鬼”冒充星巴克招揽加盟商,半年开店50家,骗取4000万元!
去年5月,创业者杨先生根据推送的可远程协助开星巴克门店的广告,与所谓的“星巴克官方”签订了加盟合同,并在热门景点开了一家店,但开店两个月后,就收到了星巴克官方“涉嫌商标侵权”的律师函。
没想到他报案后,上海警方牵出了一个集生产制造、仓储运输、业务培训、营销咨询为一体的“加盟诈骗”团伙。
这也是餐饮业出现的“首例”利用知名品牌放加盟,以“全链条式”诈骗的新型案例。
< class="pgc-img">>假冒“星巴克”招揽加盟商,半年开50多家门店
事情起因源于去年5月,杨先生看到一则“星巴克咖啡服务”广告,上面写得很详细,表示这个服务可以全程协助其开设星巴克咖啡店。
1、“有加盟星巴克资质,每家店只要10万,全程协助”
杨先生仔细问询了解到,每家店只要10万元的加盟费,就可以受到他们全程协助,从商标、标识、物料、包材到门店装修、后续采购、营销推广等等。
杨先生随即与其签订了合同,在他们的帮助下,选址热门景点开了自己的星巴克门店,没想到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收到星巴克官方涉嫌商标侵权的律师函。
去年11月,杨先生报案,上海青浦警方接到报案后开始调查,没想到牵出一个新型诈骗团伙。
< class="pgc-img">>2、半年成功“招揽”加盟商开店50家,涉案金额达4000万
经查,2023年5月至今,这个加盟诈骗团伙,在未经品牌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打着“星巴克咖啡服务”的名义,对外谎称具有该咖啡店加盟资质。
并以每家店10万元的加盟费在网上招揽加盟商,后指导加盟商使用该咖啡店相关的商标、标识,在全国各地开设经营假冒咖啡店铺。
其间,招募了陈某、龚某、冯某等15人负责财务管理、广告设计、采购仓储、营销推广、业务培训等工作。
到案发,共在全国开设50余家咖啡门店,累计涉案金额达4000万元。
< class="pgc-img">>3、1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其中8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今年1月,上海警方在查明团伙人员组成架构、活动规律,锁定了充足的犯罪证据后,开展收网行动,在外省市一举捣毁了以尹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
2月,犯罪嫌疑人尹某等9人因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被青浦区检察院批准逮捕,魏某等8人被青浦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饮首例利用“知名品牌”放加盟,
“空手套白狼”赚整个餐饮“链条上”的钱
餐饮山寨店虚假招商加盟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大多还停留在围绕假冒原创品牌去做文章。
此次假冒星巴克的案例,似乎与以往的招商加盟骗局有很大的不同。
当快招公司慢慢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利用“知名品牌”放加盟、空手套白狼的新诈骗戏码正在上演。
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赚加盟费,还要将整个后端供应链的钱都收入囊中。
1、打着“知名品牌”名义招商
拉人头、做网红效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做大资金盘……
快招灰色产业链在餐饮业,一直如“毒瘤”一般难根除,前不久我们刚刚报道过一卤味连锁品牌非法集资,一年半的时间开出2000家门店,号称全托管、高额回报,但其实是诈骗。
用建虚假招商网站、虚构履约能力、请明星代言等招数欺骗刚入行的创业者。
但假冒星巴克知名品牌,明晃晃地招商诈骗的,还实属餐饮首例。
与之前简单自创品牌,然后造声势不同,这次他们直接利用知名品牌的广誉度,以其官方名义进行“招商”宣传,用全程协助开店、还提供所用物料等方法收取加盟费和后续服务费。
这一次不是单独“投钱”,而是实实在在开出门店,但门店的所有配套服务,以及供应链都由山寨星巴克供应商来提供。
< class="pgc-img">>2、获利来源从“加盟费”到“后续配套服务”
案件侦破以后,警察查明此次案件涉案金额达到4000万元。
犯罪团伙在全国共开出50家门店,这样计算下来,一家诈骗金额就在80万元。
加盟费收取的是每家店10万元,其余70万元,又投入到哪里了?
这一次诈骗团伙不仅想要赚一次性加盟费、用虚假投资来骗加盟商。
他们想要借力知名品牌,然后赚整个供应链和后端服务的钱,主要获利来源正是通过提供后续配套服务。
让加盟商开店之后,源源不断从自己这里采购“伪造”的原材料、包装包材等。
像是这次案件,我们看到诈骗团伙在收到加盟费后,帮助创业者在知名景点开店。
从门店装修、纸巾杯子包材、菜单展示、到小程序等完全“复刻”星巴克,包括无处不在的星巴克logo,都在告诉加盟者和顾客,我们除了招牌不挂星巴克,其余都同星巴克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
< class="pgc-img">>而且以后加盟门店也需要从这个虚假的“山寨李鬼”星巴克总部进货,这样就能一直空手套白狼。
职业餐饮网总结:
在餐饮行业,快招公司总是变着法地试图割一批创业者的韭菜。
而随着国家对“快招诈骗”的严打,在各式案件的侦破和警醒中,很多餐饮创业者逐渐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但利用知名品牌,明晃晃地诈骗,甚至还有放长线赚整个供应链的钱,也在告诉我们,快招加盟诈骗虽已穷途末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正在披着新的外衣,以新的手段横行肆虐。
你如何看待假冒星巴克揽加盟商半年开店50家这种新型骗局?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如今,很多年轻人熟悉网络,这是他们找工作的一大优势,而一家在市中心高级写字楼里的公司,一份以网上聊天、打打电话为主的办公室工作,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也颇有吸引力,但是钱来得容易就会有问题。招聘广告上说得天花乱坠,看似轻松的工作,实际上却可能是一个让人踏上不归路、骗人没商量的陷阱,一脚踏进去,就会被人当刀使。
2019年,刚毕业没几年的广州小伙王洋想要换一份工作。精通电脑,熟悉网络,他想找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
被告人 王洋(化名):我就上网看招聘信息,一家公司在天河区,市中心,当时感觉比较靠谱。然后我就投了一份简历,过去面试。
虽说这家公司看起来很高端,但要求却不高,最主要的是懂电脑、会聊天。
2019年4月底,王洋顺利入职了广州汇泰公司。公司鼓励介绍亲朋好友,王洋介绍自己的哥哥王敏也入职了这家公司,为此他还得到了2000元的奖金。
入职后,公司让王洋等人先学习股票方面的知识。
就这样,王洋兄弟俩开始了在这家公司的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北京生活的李女士退休后炒股赔了钱,无意中,她接触到一个所谓专业炒股人士的微信群。
在这个群里,李女士认识了一个叫韩泽的老师,平时在群里分享股市消息,晚上还会开直播课。
看起来,这个叫韩泽的老师似乎还挺懂股票,李女士半信半疑,既想跟着挣钱,又担心有骗局。不过,群里其他群友的发言慢慢让她对这个叫韩泽的人多了几分信任。
这段时间,王洋和王敏兄弟俩在广州这家公司的工作也越来越顺手。公司给他们每人发了五六个手机,他们的工作,就是以不同的身份在各个微信群里发消息。
被告人 王洋(化名):老师号就是主讲老师的一个微信号,还有一个助理号,只是美女的一个照片头像,还有一个是业务号,就是水军号,就这三个号。
不论王洋还是王敏,他们都有一个相同名字的账号,那就是:韩泽。
被告人 王洋(化名):韩泽这个号打造的是一个股票方面的专家,比较厉害的一个人物。
虽然自己对股票一窍不通,但扮演起韩泽这个股票专家却毫不费力,这背后也有诀窍。
被告人 王敏(化名):比如说客户发过来问这只股票怎样分析,我们就复制这个客户的话,然后发送到专门有个群,是其他团队,就会有人回复,我们就用韩泽这个号回复人家。
第一个月,两人分别领到了6000元的工资。
扮演着不存在的角色,发发信息,就能拿到外面辛辛苦苦才能挣来的工资,兄弟俩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被告人 王洋(化名):我感觉公司有很多东西不告诉我们,有这个疑问在。中间我也提出过退出,但是当时公司不给我们发工资,我们也做了这么久,每天还加班到十一二点,觉得有点不甘心,所以就接着做完。
虽然有疑问,但想着要把工资拿到手,两人硬着头皮继续干。除了韩泽,王洋兄弟俩还有几个其他的微信号。
被告人 王洋(化名):我们那个业务号会在群里面烘托韩泽老师这个号,夸他,一些恭维的话,跟着韩泽老师赚钱指日可待这些。
利用这些业务号去恭维老师的同时,他们还费尽心机为这些业务号打造不同的角色。
被告人 王洋(化名):像水军这些微信名,我们有各行各业的,比如做物流行业的,做餐饮的,上班族、白领等等。有的股民看到可能比较感兴趣,他会加上你去聊。
李女士所在的微信群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头像。她也谨慎地选择了几名群友添加好友,交流炒股经验。
受害人 李女士:交流群里面加了一个康众物流的,我一看到他,这个人还可以啊,做物流的,应该有一定头脑,然后就跟他聊。
6月的一天,李女士听到韩泽在直播提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项目,他们公司的数字货币“神话币”。
此时的李女士,正被套牢在股市中,她非常想赚钱翻身,但理智让她保持了怀疑的态度。她给之前比较熟悉的群友发了信息。
受害人 李女士:我说你买“神话币”吗?他说买了。我说买“神话币”安全吗?他说股票没赚什么钱,但是“神话币”还不错,我赚了钱,这个很安全。我还感觉到很感谢他一样,他跟我说了心里话。
王洋兄弟俩注意到了“神话币”稳赚不赔的宣传,这更让他们确定了公司是在从事诈骗无疑。
然而,由于提前离职没有工资,他们又干了一个月,每个人各自拿了6000元的工资,每天依然是发发信息,获得潜在客户的信任。
四川西充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 冯明:他已经意识到这个有问题了,但是后面为什么还走上犯罪道路?他更多认为我自己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还有一个就是我只是发表了一些虚假的东西,冒充水军在炒作。
四川西充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 杨红清:敲敲键盘就有高额回报,他们在高额利益驱使下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还是仍然在诈骗犯罪集团里面实施诈骗活动。
而李女士这边,物流行业群友的回复让她动了心。
受害人 李女士:这个虚拟的东西我不相信,我觉得虚拟的东西不可靠,通过与他交流之后,就感觉到这不是虚拟的,是真实的。
受他的影响,李女士决定投资“神话币”,第二天,7月8日,她按照公司开户专员一步步的操作指示,汇款20万元人民币到对方的私人账户。
之后连续三天,李女士每天都汇款超过20万,直到把自己和丈夫的积蓄全部转空,总计88万元人民币。
李女士本盼着半年后大涨,谁承想,才第二天,7月12日,正在听韩泽直播的李女士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
受害人 李女士:“暑假了,我要带孩子到国外去玩,我也要放松放松,你们就放心吧,出去玩我可能和你们联系少一点了。”当时我一听这句话,我就马上反应过来,坏了。
李女士马上和韩泽联系,没想到的是,韩泽将李女士拉黑并移除了群聊。
想要再问问所谓的物流行业雷先生是怎么回事,却也是再无音信。此时,李女士终于确认自己上了当,第一时间她报了警。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于相关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越来越严,感觉到风声的这个诈骗团伙仓皇搬到了国外,王洋两兄弟这才离了职。
掌握充分证据后,警方实施抓捕,王敏、王洋两人也在他们的住所被抓获。而整个案件涉及诈骗被害人500多人,诈骗金额超过1.4亿元。
案件涉及的590名被告人中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参与进来,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承担太大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刘建清: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主要是出于个人欲望,追求短时间内的高收入,使得他在作出很多决策的时候是不理智的,而是在一种情绪化、自我幻想的目标诱惑下作出的。他们实际上是被更大的犯罪头目,精心策划的电信诈骗的组织者所利用。
近年来,为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陆续出台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
其中规定,多人共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对其参与期间该诈骗团伙实施的全部诈骗行为承担责任。
本案中,590名被告人,有582名构成诈骗罪、8名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其中,有12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229人被判处5至10年有期徒刑,328人被判处3至5年有期徒刑,所有被告人都被处一定金额的罚金。
王洋、王敏均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4个月,并分别处罚金2万元和8万元。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刘建清:这些诈骗者自认为,这样的诈骗活动是由很多人完成的,自己甚至也不是诈骗团伙当中的核心成员。自己只是动动手指、发发信息,这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在这个诈骗活动中不需要承担很大的罪责,这正是责任扩散心理所发挥的作用。而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电信诈骗活动当中重要的一环,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近年来,在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由于年轻人对网络和电脑使用很熟悉,往往成为诈骗集团利用的对象。这些年轻人看起来只是做些打打字、聊聊天的工作,但却成为整个诈骗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走上犯罪的道路。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刘建清:作为年轻人来说,一旦走上了犯罪道路,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有道德底线,有法律底线。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
先是被骗,继而又去骗人,先是受害者,继而又成了施害人。最终既害了别人,自己也锒铛入狱。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诈骗案例是发生在境内,现在还有不少海外的虚假招聘信息,打着高工资、低门槛、工作时间灵活的旗号,其实也是拉人去进行电信网络诈骗。遵纪守法是做人的基本底线,千万不要贪图一时来钱快,走上犯罪道路,后悔莫及。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也一定要保持警惕,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一旦发现自己身陷违法犯罪活动,要立即悬崖勒马,及时报案,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自欺欺人。
来源: 央视新闻
暑期创作大赛#
在各地涌现出的“报复性”加盟背后,隐藏着一条隐秘而暴利的“以加盟名义,行诈骗之实”的灰色产业链。未来,这条灰色产业链有望被“砍断”。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陈小将,编辑:王秀清。
红餐网观察发现,今年上半年,各地地方法院在处理快招加盟相关案件时,不止一次将“快招”定性为“诈骗”。一些被定罪的快招公司人员,不仅要面临罚款,还要承受“牢狱之灾”。
这类案例的定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相关部门要重拳打击餐饮业的快招加盟乱象了。
< class="pgc-img">>重拳打击餐饮加盟乱象?
今年两快招加盟案件被定性为“诈骗”
过去,在众多的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例里,无论品牌方与加盟商签署的是什么合同,凡是符合特许经营的特质,几乎都是按照特许加盟合同纠纷来处理。
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要么是判品牌方和快招公司不符合加盟条件,对双方都进行罚款;要么是判决解除合同,要求品牌方返还加盟商合同款,赔偿相应损失。
但现今,相关部门对餐饮业加盟乱象的整顿力度似乎正在加大。
新规出台,专治餐饮特许加盟乱象!快招公司将无所遁形?
< class="pgc-img">>△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特许加盟纠纷正严查、严罚、严惩。
典型案例就是,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苏两地法院将两个加盟合同纠纷案例直接定性为“诈骗”。诈骗者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件一,发生在2021年3月,南京的李女士在网上找到一家奶茶加盟店,而后被自称是公司项目总监的刘某利用贴大牌等专业话术,诱骗签订了加盟合同,支付了11.6万元的加盟费。
然而开店后,李女士发现因为自己加盟的品牌知名度不大,但因为成本造价高、产品口味差等原因,奶茶店每天都处于亏本的状态。而且总部当初承诺的开店支持、带店管理、后续营销服务,一样都没跟上。
意识到上当受骗后,李女士选择报案。
经查,该公司通过每年更换马甲来“割韭菜”,伙同一家招商公司,在短短3个月诈骗300多人约5000多万元加盟费。
2023年6月7日,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分别判处4名被告人有期徒刑5-12年,并处罚金20-200万元。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案件二,同样发生在2021年5月,上海警方破获了上海首起“套路加盟”奶茶店的诈骗案。
据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的认定,该诈骗集团“万郁集团”在不具备相应运营能力及资质的情况下,或自营或与他人合作,采用短期内频繁更换品牌的方式对外招商加盟。
在招商过程中,万郁集团谎称其所推介品牌和知名品牌属同一集团或有合作关系,通过虚构运营能力、提供虚假授权等方式诱使加盟商签约,骗取加盟费。
此外,万郁集团还对已签约成功,并且支付加盟费的加盟商的运营需求敷衍应付,导致大量加盟商经营失败。而后,在发现加盟商投诉、诉讼后,万郁集团又通过转移资金等方式逃避退款义务。
然而,在逃避责任之后,该集团又再以相同手法推出新品牌,继续以上述方式骗取加盟费。公安机关调查时发现,万郁集团以台铺奶茶、茶颜光年、茶芝兰、炸鸡特工等24个品牌名义,其中17个品牌系万郁集团自营,累计骗取全国5800余名被害人钱款共计4.4亿余元。
最终,万郁集团7名诈骗团伙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半至5年不等,并处罚金50万元至5万元不等,部分被告人被剥夺政治权利3年到2年不等。
< class="pgc-img">>快招诈骗手段花样百出,
创业者防不胜防
花样百出的手段、闻所未闻的操作,快招这个灰色产业骗局,通过钻法律和监管漏洞的空子,在餐饮业横行肆虐。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快招公司的行骗手段极其相似:
第一、偷梁换柱,创建虚假招商网站,虚构履约和运营能力。
一些快招公司往往会通过贴靠大牌的方式,或者虚构知名品牌的山寨网站,留下这些潜在加盟商的联系方式,再通过专业话术引诱创业小白入局。
他们通过大牌引流,而后便会以资质不够为由,力推他们所谓的成长空间巨大的不知名品牌,再以小投资高回报等说辞,引诱加盟商冲动投资。这一系列操作,没有加盟经验的创业小白往往很难识破。
当这些创业小白成功签约交钱后,公司承诺的选址、培训、统一营销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就会凭空消失,或者是通过拖延选址时间、抬高装修价格,甚至通过以次充好的物料来敷衍加盟商。
< class="pgc-img">>△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二、雇人排队、大力宣传,营造火爆假象,有钱的甚至请明星代言,让明星为品牌站台或背书。
在推出一个新项目时,快招公司通常会在某个城市的黄金位置打造一家旗舰店,并且通过雇人排队、刷单等拉人气的方式去营造火爆的假象。
更有钱些的快招公司还会邀请流量明星来代言,借助明星的光环和明星信用背书来招揽加盟商,引诱潜在加盟商快速签约,很多不明所以的小白很容易上当受骗。
比如上面提到的万郁集团就非常懂得这一套路。其旗下的台铺奶茶、茶颜光年、茶芝兰都分别请了影视明星代言,很多加盟商就是看中了品牌的明星光环才放下戒备心,最终被诓骗入局。
第三、来回更换品牌,复制相同的套路坑骗创业小白。
如果某一个品牌没有继续加盟的价值了,快招公司就会果断放弃,更换新的马甲,继续重复类似的套路收割新的韭菜。
< class="pgc-img">>快招引众怒,
走向刑事是必然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些快招公司就是不折不扣的诈骗!但是客观来讲,被坑害的加盟商想要维权,非常困难。”红餐网专栏作者侯其锋律师愤怒又无奈地说道。
侯其锋告诉红餐网,过去几年其揭露过不少快招诈骗案件,帮助过不少加盟商维权、打官司,但整个过程很漫长,也非常艰难。
一方面,做快招的不法分子成立一个公司的成本很低,很多都是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用了。加盟商即便是打赢了官司,到了执行的阶段,快招公司负责人早就跑掉了。他们换一个品牌、换一家公司继续干,加盟商毫无办法。
此外,对于很多加盟商来说,打官司的成本是很高的,要告快招公司必须跑到该公司所在的当地法院去起诉。跋山涉水跑过去打官司,能不能打赢还没有把握。所以很多加盟商被坑害后,往往选择息事宁人,被打碎了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律师也表示,“过去,加盟纠纷一般都是以合同纠纷来处理,被定性为诈骗的还是很少的。”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提到,国家虽然同样对这类以加盟的名义,行诈骗之实的快招公司的业务深恶痛疾,但以往通常是按照民事流程处理。
该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因为快招公司的业务结构太复杂了,比如上面提到的万郁集团,在其旗下就有一堆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公司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有的负责提供品牌,有的负责招商,与万郁集团没有明面上的联系,不深入调查根本不知道这几家公司之间存在关联,而且即便是知道它们有关联,从法律认定上也不好界定。
所幸,这样的情况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或将得到改善。
在侯其锋、郭霁等人看来,相关部门的新举措,以及现实几个案例的审判结果,势必会对那些仍在用快招模式行骗的企业起到比较大的震慑作用。
侯其锋直言,“快招公司越来越过分,走向刑事是必然的结果!”
“快招公司基本已经没有活路了。”郭霁律师也如是说道。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