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伟
五一节,朋友间家庭小聚。
席间,大家对满桌菜肴赞不绝口。身为女主人的我家厨娘,自然喜上眉梢。
但这个赞美与傻家我无关,因为傻家不会做菜,只会洗碗。
于是傻家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朋友女儿的外地的男朋友语重心长地曰:你娃,至少要学会做一样拿手好菜,不然在我们四川,就没有家庭地位哦!男友问:老叔,怎解?傻家正色曰:很简单啊,你看,从来都是问这菜是谁做的,却没有人问这碗是谁洗的!对吧?同样是付出了劳动的两口子,但享受的待遇,差别咋这样大呢?
想当初,别无所长的傻家莫说没有家庭地位,连家庭都差点不保。人家都闹过好几次起义了,而最终未遂的原因,乃是娘娘她大发慈悲,叹息道:也罢!毕竟他,还洗得一手好碗。且保留夫籍,留家察用。
于是傻家赶紧叩谢这不杀之恩,顿顿抢着洗碗,端的比手机上抢红包还麻利一百倍。洗碗之技巧,也与时俱进,炉火纯青。虽赶不上庖丁解牛,也相当于庖丁吃牛。至少评个国家二级洗碗工,绰绰有余。
其实傻家之洗碗神功,乃是少年即始焉。彼时读高中住校,那碗就放在床下,与尿罐、痰盂们同列。那时洗碗倒也简单,好在没有什么荤腥和油水,也无须热水开水,更不懂什么消毒杀菌,水龙头下“哗哗”一冲,再用力一抖,袖子一抹,大功即告完成。有时正遇停水,乐得干脆不洗,下一顿照用不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将来叱咤风云功成名就,我堂堂大丈夫,随便找个老婆洗碗也!
果然上苍有好生之德。傻家这人生理想,一晃就变成了现实,只不过用词有点儿不同而已:由“找老婆洗碗”调整为“给老婆洗碗”;当然所谓的“堂堂大丈夫”,也就顺势调整为“经济适用型家庭暖男”(不过这个职位可能也还做得不到位,傻家正在努力践行中)。
各位暖男冷男或不暖不冷的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洗碗功夫。孔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老人家那么高的职称和地位,是否真的下过厨房烹过小鱼,史书未见记载,我等更不可妄议。但其举重若轻之潇洒和从容,倒是值得点赞。智慧如我,通过多年的洗碗实践和体验,也总结出了一句格言(注:“出格的语言”简称)——“洗碗如治国也。”
何解?不急,且听傻家慢慢道来。
其一,洗碗工作就是保洁,就是全民健康。试问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如果藏垢纳污,焉能强大崛起?此间之深意和高度,无需赘言。所以在家庭里能把碗洗好,也就相当于能把庙堂之卫生部长当好。
其二,洗碗之顺序,通常是用洗碗帕、洗碗泡沫(从前是环保又廉价的干丝瓜瓤子)之类,先内侧旋转清洗,再外侧旋转清洗,然后用流水清洗。这叫啥?这叫“攘外必先安内”,乃是一种大国的外交手段。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好国内民生和福祉,然后又以光鲜美好的外部形象示人,先内后外,内外皆安。
其三,洗好后,再放入碗柜有序排列(有条件的还使用消毒柜)。何为“有序”?乃是碗归碗,盘归盘,筷子归一团。整个“国家”井然有序,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动乱。
其四,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也要改善碗们的个体待遇。比如由纯粹的清水洗,改为使用果蔬清洁剂、油污清洁剂,或将来的其他什么高科技,让碗们的被尊重程度,以及存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进而充分体现整体上的文明进步。
其五,“洗”与“喜”同音,大大的祥和、吉利。那就加大宣传力度,让我等洗碗工们备感自豪和喜悦。
其六……且打住吧,傻家的洗碗时间,到了。
不过,你若要去打牌的话,就不建议洗了哈——万一遭“洗白”了呢?可别怪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问,你家洗完的餐具一般放哪儿?怎么放?是直接横着码进碗橱,或叠在通风阴凉处晾干?又或者竖在碗架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个惨痛的事实是,无论哪种方式,都可能让你家刚洗干净的餐具变成细菌聚集地。但先不要紧张,这些微生物不一定就会让人生病,而且是有方法“追杀”一下它们的。
洗完的餐具怎么放是门学问
微生物的滋生,需要合适的环境。而你家刚刚洗好的餐具,堪称绝佳——餐具表面残留的水分,湿度有利于微生物存活;洗涤过程中未能彻底去除的食物残渣,成了它们最爱的大餐。再加上咱们通常放碗的地方都比较阴凉,舒适的温度更是为微生物们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就曾对不同存放方式下餐具的细菌滋生情况做了对比试验。研究者们清洗餐具(用全新的洗碗布进行清洗,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将其分成不同组别并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法,比如叠放、碗架立放,放在碗橱内、阴凉通风处等,然后观察细菌滋生的情况。
结果发现手洗后的餐具,无论是叠放还是碗架立放,是放在碗橱内还是阴凉通风处,都免不了细菌滋生。
相比之下,放在通风阴凉处且使用碗架立放的餐具因为能更快速沥干水分,环境相对干燥,微生物滋生是最少的。因此该研究认为,将餐具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开放环境中,要优于直接放在一般的密闭空间(比如碗橱)中。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研究者们洗餐具用的都是全新的洗碗布,也就是说洗碗布本身不会给餐具带来额外的细菌增量。如果换成咱们家里那些几个月没换过的洗碗布来洗,餐具上的微生物量会比实验里还要多上不知道多少呢——毕竟,久用不换的抹布/洗碗海绵里,生活的微生物数以亿计。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能将餐具存放在洁净的密闭空间,又会比放在通风阴凉处要更好。那么,哪样的空间算洁净的密闭空间呢?
研究者们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新的思路——高温洗涤过的洗碗机,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洁净的密闭空间”。
洗碗机不错
尤其是有消毒保管功能的
洗碗机内部的微生物量,通常会比厨房内其他小空间要少。毕竟,洗碗机内频繁的干湿切换、高低温和pH变化本来就算得上是微生物地狱,每次洗涤过程还会有额外的洗涤剂化学攻击和强力水流物理攻击。
上述研究中,研究者也做了相应试验。结果发现,如果餐具高温机洗后直接保存在普通洗碗机内,效果还不错——存放3天,每套餐具上滋生的平均细菌量为(8.3~9.0)×10CFU/每套。相对而言,也比手洗后的多种存放方式好。不过长期保存微生物量会大大增加,这种方法存放7日平均细菌滋生量为(3.3~5.7)×10CFU/每套。
但如果洗碗机本身具有专门的消毒保管功能,这个问题就会大大改善。将高温机洗后的餐具保存在具有消毒保管功能的洗碗机中,细菌滋生量是整个实验中最少的,存放7天细菌滋生量为(0.9~1.5)×10CFU/每套,不足普通洗碗机内存放餐具的万分之一。
这是因为,洗碗机高温洗涤的餐具,洗得相对干净,热烘干的过程又会进一步杀灭细菌,初始洁净值本来就比较高。而具有保管功能的洗碗机又能持续保持小空间内的洁净度,洗碗后直接把碗放在里面,很大程度隔绝了外界空气和人手污染。
如果家里有这样的洗碗机,以后咱洗完碗真就可以光明正大不拿出来了——这可不是懒,而是放里面真比外面更干净!
不用过于担心细菌
但可以降低风险
当然,虽然洗碗机已经是厨房中相对的“洁净密闭空间”了,但它也不可能成为微生物真空带,毕竟就连热泉、南极冰层、盐湖等这些自然界中最极端的环境,微生物都能生存。
更何况,我们日常的使用本身也会向洗碗机中源源不断地引入微生物——脏碗上既有微生物又有食物残渣,给洗碗机内送粮又送人;而咱们手的触摸,也会时不时给洗碗机里的微生物们带点新成员。再加上厨房空间本就是一个微生物丰富的环境,冰箱、砧板、抹布、洗碗海绵那都是一等一的微生物集中地,连带着厨房的空气中也是常年弥散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到洗碗机内。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这些微生物通常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由洗碗机污染导致疾病的案例,更是非常非常罕见。相比之下,由于咱夏天没事就喜欢整点儿自制,中毒的情况反而更多。
当然,如果家中生活着免疫力低下或敏感人群(如孕妇、老人、小孩等),可以尝试降低来自洗碗机内的潜在微生物感染风险。因此,我们帮你总结了3大绝招,可以最大程度“追杀”洗碗机中的微生物。
1.提高洗涤温度/延长洗涤时间
洗碗机的高温循环洗涤,是减少洗碗机中微生物量的关键。
一项针对减少洗碗机微生物量的研究就发现,主洗涤温度越高(45℃~70℃),餐具上残留的微生物量就越少。如果是5分钟或10分钟的快速洗涤,那么60℃以上的高温对于微生物的减少效果更好。
此外,在较高的洗涤温度下,选择45~90分钟的洗涤循环,也会比快速洗涤的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发布的NSF/ANSI 184—2019的规定,如果一款洗碗机想要获得可用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消毒认证,那它的洗涤温度应达到65℃上,并且能将微生物负荷的对数减少5倍。
2.使用有杀菌效果的洗涤剂
手洗时,由于接触时间不够,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洗涤剂对于减少餐具上残留微生物的作用其实有限,但洗碗机的高温循环洗涤方法却刚好能和这类具有特殊杀菌功能的洗涤剂强强联合,获得很不错的杀菌效果。
3.勤换橡胶密封圈
在针对洗碗机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发现,橡胶密封圈是洗碗机中微生物最喜欢的聚居地,它们会在橡胶圈表面连成一片形成生物膜——也就是橡胶圈表面那层黏黏滑滑、怎么搓都搓不掉的玩意儿。
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共同生长构成的一个“微生物社区”。它们不仅在这个小社区内互利互惠地共同生活,还会分泌多糖等物质形成一个能抵御外界影响因素的“防护罩”。在这层防护罩的掩护下,生活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对于高温、消毒剂、抗生素等抗性都会大大提高。
随着使用的时间变长,生物膜越来越厚,里面容纳的微生物量就会越来越多,它们形成的“防护罩”的防御值也会越来越高。而洗碗机日常的自洁流程,很难破坏生物膜。
尽管现在的橡胶构件会通过添加银离子、提高表面光滑度等等方法来抑制生物膜形成,但依然没法彻底解决问题。
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勤换。
与此类似的,洗衣机、冰箱中类似的橡胶圈接口等构件,也会成为微生物滋生的重灾区,需要定期更换。
说真的,洗碗机洗得快、洗得好又洗得干净,还能有效减少家庭里“凭啥我洗碗”的争吵,现在又多了个“消毒柜”的兼职,到底是多铁石心肠的人舍得拒绝它啊!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