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河谷绽放的花与溪流(4月7日拍摄)。 本报记者黄豁摄
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向东绵延上千公里后,在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停住了脚步。高山继续往东南延伸,在连接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地带,察隅河、独龙江、怒江等河流将高山撕开一道道口子,从深山峡谷间奔涌向东。于是,中国西藏东南部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西藏江南”察隅。
察隅,藏语意为“片状石之地”。这里高山耸立,河谷纵横,密林千里;这里气候温润宜人,桑曲河流水潺潺,崇山峻岭苍翠如黛,一派亚热带原始森林景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察隅成为西藏海拔较低、降水充沛、四季温和之地,同时又以山高谷深、道路艰险而闻名于世,茶马古道支线——丙(丙中洛)察(察瓦龙)察(察隅)路大部分路段在其境内。察隅,令人惊叹之余更平添了几分向往。
峡谷密林间的诱惑
察隅被德姆拉雪山、伯舒拉岭等山脉环绕,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冷空气在此相会,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这里平均海拔2800米,最低处海拔仅有600多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垂直落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
察隅,现为林芝市辖下的一个县,古称“杂域”,是古代西藏地方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当时,人们觉得这里酷热难当,野兽出没,加之路途遥远,是一处艰险荒远之地。相比于“门域”“珞瑜”这些地方的神奇与婉约,藏文史书中为察隅着墨更多的只有那古道上的“驮铃声”。
作为茶马古道滇藏线的支线,沿着险峻的怒江峡谷,云南的茶叶经贡山县(丙中洛)、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运送到林芝和拉萨等地。溜索惊险,古道漫漫,马帮将一个个村落串联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如今,逼仄的悬崖古道不再,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线”,受到众多国内外自驾爱好者的追捧。
从察瓦龙乡出发,沿着怒江逆流而上,翻越通顶拉山口,逐渐会看到一座神圣的雪山挺立于天际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这里是西藏察隅县与云南德钦县的交界地带,西坡山脚的甲兴村是距离梅里雪山最近的村庄,随着丙察察线路的贯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开始尝试进入这里。他们不惧艰辛,一路风尘,只为一睹梅里雪山的神奇与甲兴村的静谧。
在藏东南深山峡谷间还居住着一个神秘的族群——僜人。这个目前在中国境内仅有1600多人的族群,曾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过去,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房屋以树枝、干草、兽皮等搭建;生产工具主要靠木棍、刀、箭等;食物以野生动物、野果野菜为主。
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将僜人从深山老林里迁居到河谷台地,他们不再以狩猎为生,有了房屋和田地,学种水稻、玉米、鸡爪谷(一种热带耐旱谷类作物),接受了现代教育,逐步过上了现代生活。
“太阳的女儿,光芒四射。美丽的女人,在心中歌唱幸福的生活。”
僜人精编歌舞《太阳的女儿》,向世人讲述了僜人神话《阿佳尼射日》中太阳形成的传说,歌舞带给人光与温暖的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走进下察隅镇僜人新村,绿油油的稻田掩映着一座座新居,黄墙、青瓦、茅草屋顶,极富民族特色。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下察隅镇近几年开始推广种植猕猴桃。古老的深山峡谷遇上“甜蜜”的事业,点燃了人们的生活热情,也勾起了外界对这块土地的向往。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间的诱惑,千百年间,封闭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察隅成为很难抵达的诗和远方。如今,随着省道201线和滇藏新通道的开通,察隅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能够到达的地方。
古道的“偏与不偏”
察隅地处藏东南一隅,周围群山环绕,川藏、滇藏公路到达昌都八宿县然乌湖后折而向西,从其北部绕行而过,察隅成了与两大进藏公路“两不靠”的“死角”。自古以来,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出察隅,都需要翻越雪山峡谷,异常艰险。相对而言,它所处的地理单元遗世独立,被世人称为“远方”。
过去,偏僻与湿热是察隅的代名词。但因为茶马古道,看似偏远的察隅又成为骡马商队的重要驿站。商旅来往不绝,马蹄声清脆入耳,将一袋袋茶叶销往察隅、拉萨,甚至远销南亚各国。
茶马古道曾是中国西南的重要民间贸易通道。在崇山峻岭间,在深山峡谷中,马帮跋山涉水,越过沼泽地,走过悬崖边,时而风餐露宿于山野之间,时而通过溜索横渡怒江。
丙察察线路,起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途径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最终到达察隅县城所在地竹瓦根镇,全长270余公里。丙察察所处的这条滇藏古道被称为“只有飞鸟和老鼠才能通过的路”,是茶马古道中艰险的一段路。
20多年前,当丙中洛到察瓦龙还不通公路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经跟随进藏马帮,沿着怒江峡谷中的悬崖栈道前行。脚下是奔腾咆哮的怒江,人马驿道窄处仅容一人擦着崖壁通过,脚下的木板颤颤巍巍,惊险异常,常有骡马、牦牛失足坠入怒江。
正是因为艰险异常,察瓦龙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出了许多掌柜。即使在云南丽江,不少商号都有他们的股份,丽江人都把他们叫作“察瓦弄巴”。
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认为,察瓦龙之所以“盛产”马帮和生意人,与其刚好处在云南、西藏、缅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带的中心位置有关,那里很久以来就是这一区域交流的枢纽。
的确,“偏与不偏”是相对的。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过西藏、云南两省(区)多年的建设投入,这条茶马古道上的艰险小道,已开拓成了滇藏新通道(第七条进藏公路)。
从察隅县城出发,走上这条滇藏新通道,越野车在盘山路上不断盘旋绕行,翻越一座座雪山后才能到达察瓦龙乡。再从察瓦龙出发,要陆续经过大流砂、小流砂、老虎嘴、鸡爪谷隧道等地点。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普布次仁告诉记者,经过这些路段一定要认真,观察流砂迹象,再谨慎通过,一般上午或下雨时通过相对比较安全。
山道狭窄,颠簸起伏,险象环生……这条在茶马古道基础上修建出来的公路,依附在悬崖峭壁之上,其另一侧是波涛滚滚的怒江,一路奔向云南省境内。汽车身后逐渐远去的是美丽的河谷、江滩,以及江边千姿百态的鹅卵石。在丙中洛镇还有怒江进入云南境内的第一个大拐弯,云雾缭绕中尽显滇藏交界处的魅力与诱人。
如今沿着察隅河谷的上察隅镇、下察隅镇、古玉乡、竹瓦根镇等均已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察隅县干部自豪地开玩笑说,论条件,现在县城不如乡镇、乡镇不如村居。过去,那遥远和偏僻的察隅已成历史,代之而来的是环境好、产业兴、百姓富足的边陲新察隅。
在山峰顶点,在江河之畔,在沟谷深处,察隅儿女的脚步跋涉不止,逐梦向前。
别样的“西藏江南”
察隅河是察隅县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德姆拉雪山,全长295公里。印度洋水汽沿着察隅河一路北上,为察隅带来丰富的降水和温润的气候,在河谷及周边山地形成西藏少有的亚热带气候,因此察隅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峡谷、森林、高山、冰川……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察隅人家千姿百态的生活。
在察隅的神奇自然中,有着12年果木种植经验的高永徐与猕猴桃悄然相遇。2010年,她决定在下察隅镇夏尼村试种黄心猕猴桃。经过3年的漫长实验等待,她的20亩猕猴桃试种成功。经鉴定,这里出产的绿心、黄心猕猴桃果肉鲜嫩、果浆丰富、口感独特、维生素C含量高,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产品。
察隅县认为这是一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开始在下察隅镇大力推广种植猕猴桃。当地村民通过技术培训,并在猕猴桃基地务工学习,很快也掌握了种植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察隅县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建立起猕猴桃整体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300多亩,年产量达30万斤,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察隅县的特色优势产业。
古玉乡罗马村位于桑曲河东岸,距离县城90多公里,这里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到处都是野生桃树林。每当春天到来,这里就会花开如锦,芳香满谷,娇艳的桃花、绿色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和圣洁的雪山共同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卷,犹如世外桃源,吸引着无数游人赏花踏青。
每年桃花盛开时,罗马村桃花文化旅游节就拉开察隅新一年发展的序幕。罗马村桃花节已从最初单一的赏花发展成以花为媒的“桃花经济”,成为察隅县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舞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高山峡谷来到冰川脚下的上察隅镇阿扎村,这是一个隐藏在冰川与森林中的村庄。阿扎村附近是我国海拔最低的海洋性冰川——阿扎冰川,这里有世界上罕见的森林冰川景观。冰川融水滋养了它脚下的土地,阿扎村附近雪线以下的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山灌木,郁郁葱葱,绵延不尽。
茂密的森林,众多的树木为阿扎木碗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阿扎木碗也因其经久耐用,花纹别致在西藏久负盛名。罗松群培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扎木碗的传承人,因为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结合,出自罗松群培之手的木碗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为了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罗松群培成立了“阿扎冰川林下产品有限公司”,他毫无保留地将木碗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如今,阿扎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木碗,成了察隅著名的“木碗村”,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筑梦小康的路上大放异彩。
从察隅县城出发,沿着丙察察线向东南前行200多公里后,就来到了位于梅里雪山脚下的察瓦龙乡阿丙村。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藏族村民,抬头就能看到梅里雪山。这里是转山外线上的村庄,每年来梅里雪山的转山群众和游客都会选择在村里落脚休整。
依靠绝对的地理优势,家庭旅馆在阿丙村发展得红红火火。这里共有84户人家,如今几乎每家都盖起了崭新的藏式楼房,做起了旅馆生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这里,夜宿家庭旅馆,品尝藏家饭菜,感受梅里雪山的雄奇,是一份难得的自在与惬意。
察隅寻味
“中午吃顿僜人手抓饭吧,香得很!”察隅县沙玛村的干部推荐说。有什么民族特色吗?僜人手抓饭好吃吗?记者顿时好奇起来。在沙玛村采访完干部群众,已是午后时分,我们决定前往附近的僜人新村就餐。
僜人新村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这里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族群僜人的聚居地,他们分布在上、下察隅镇的新村、夏尼村、嘎腰村、自更村等9个村。散养的土鸡,地里的谷米和辣椒,再配上山里的香草、香料,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
不到一个小时,僜家乐老板红伟给每个人端上了一份热气腾腾的手抓饭:一盘芭蕉叶裹米饭,一盘鸡块“坨坨肉”,一盘辣椒拌折耳根,一份辣椒汁和一盘鲜野菜。红伟介绍说,以前僜人缺乏商品观念,现在手抓饭正成为村里发展旅游、产业扶贫的一张亮丽名片。
上察隅镇西巴村的夜晚是属于鸡爪谷酒的。
鸡爪谷是西巴村珞巴族群众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往鸡爪谷是珞巴族群众的主食。如今随着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自家生产的粮食和外来的大米已经成了主食,鸡爪谷主要用于酿酒、熬粥等。
西巴村人每家每户都酿有这种类似醪糟的鸡爪谷酒。加了酒曲的鸡爪谷在发酵后,装在一个半升大小的木桶里,倒上温开水。吸饮之前,要用手指压住竹管吸嘴,然后插进去舂几下之后倒过来,被吸起的酒浆就会流出。劳作之余,人们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随歌起舞,鸡爪谷酒在无意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一粒种子到一壶美酒,鸡爪谷给予西巴村群众能量和欢乐。
以前,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溜索,生活贫穷落后。近年来,当地政府不仅给西巴村修了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还帮村民修建了新房及各种配套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西巴村群众已实现整体脱贫,人均年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以前,察隅神秘的美,令人向往;现在,察隅百转千回的味道,让人痴迷和回味。
同样,依靠地理物产酿制美酒的地方,还有察瓦龙乡的拉卡村。察瓦龙,藏语意为“炎热的峡谷”。这里山高谷深,属于怒江干热河谷地带,这种西藏罕见的气候为仙人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绵延在峡谷两岸的仙人掌密密簇簇,也为酿制仙人掌果酒提供了野生原材料。
仙人掌的果实,味道香甜,水分充足,是这里人们最熟悉的味道。采摘仙人掌果,将其摩擦去刺,用水洗净后装入瓷罐,添加其他物质,封存发酵,如此仙人掌果酒就算完成了一大半。把仙人掌果酿成美酒,或许是仙人掌果最好的归宿。
烧一壶清泉水,沏一杯察隅茶,斜倚在院子里,看杯中绿叶沉下又回升,任密林鸟鸣风拂。远处是云卷云舒的淡然,近处是青翠欲滴的苍山,这是察隅最好的打开方式。
在察隅,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走一走茶园地头,品一杯现炒现泡的高原有机茶。走进下察隅镇卡地村,青山绿水旁,一垄垄茶树整齐地排列在山腰,群众腰挂竹篓在采摘茶青,村委会院子里,技术员黄华林正带着村民支灶炒茶。
亚热带峡谷气候,加之台地众多,造就了察隅特色的高山有机茶。2018年起,察隅县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1.2万亩,撑起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脱贫攻坚的一方新天地。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间的“如意宝地”,是茶马古道丙察察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察隅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不断推进优质水果种植、茶叶种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重点产业,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昂首阔步走向未来。(黄豁、吴瑞、陈尚才、侯捷)
源:工人日报
图集
陕西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传承着一款古老的美食——岐山臊子面。让更多外地人认识这一美味,一直是岐山人的梦想。
近年来,岐山县实施“一碗面”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推进岐山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取得初步成效,地方美食由此迈向现代产业。
发展“一碗面”,带动一个县
岐山县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大,却是陕西的经济强县、国家的粮棉大县。
岐山臊子面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点,有中国面食“活化石”的美誉,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名小吃”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几年,这一美食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一碗面’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经济,围绕面、调料、肉、蔬菜、水果等原料,建设生产基地,可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岐山县委副书记张会亚说。
2020年初,该县明确提出做大“一碗面”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根据其要素构成,当地优化20万亩有机小麦、10万亩有机蔬菜、10万亩有机水果、20万头有机生猪的产业布局,打造有机农业、美食加工、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围绕“一碗面”经济,打造富硒、有机小麦等5大产业聚集区,同时建立“一碗面”产业专项基金和奖励机制。
“南造一辆车,北做一碗面。”现在,这已是岐山经济最形象的概括,前者是指蔡家坡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去年已实现产值204亿元,是该县工业的支柱;后者则是指用“一碗面”扛起的县域经济半壁江山——现代农业。
做好小美食,发展大产业
每逢小麦收割期,岐山县到处晾晒着金灿灿的小麦。在益店镇——岐山县重点打造的万亩富硒小麦基地,麦田、花卉苗木、经济作物等被公路、行道树分割成整齐的块状,一派丰收的景象。
该镇党委书记李贵平说:“镇里除了小麦等,还建设了精深加工基地、食醋酿造基地,富硒小麦粉、苹果、食醋均有名优品牌,初步形成了产加销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农业是发展‘一碗面’经济的根基。”岐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子敬说,做好面,先强链,为此,岐山建立了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岐山优质小麦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全县发展“一碗面”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
距县城东3公里的岐山现代绿色食品产业园里,太公醋庄已经投产,半人高的陶缸披着红头巾,捂着厚重的盖子,正在“晒太阳”。390多个醋缸排成行,十分壮观,该厂每年可产高端食醋近万吨。作为“一碗面”的灵魂,如今醋在岐山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酿醋企业已达50多家。
“按照做大‘一碗面’的战略,我们重新编制了园区规划,重点发展以岐山面为主导的产业、配套、旅游、研发等完整产业链,远期规划达3.36平方公里。”县工信局长刘云洲告诉记者。
畅通渠道,全链条发展
随着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岐山臊子面也从原生态的农家味道变成标准美食。
“如今,生产岐山臊子面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在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陕西秦忆浓食品公司董事长净宁波介绍说,“按照‘原产地食材基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品牌门店’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将在全国开设1000家岐山臊子面加盟店。”
如今,“一碗面”不仅促进了上游的小麦、蔬菜、辣椒和生猪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下游的食醋、锅盔、油泼辣子、臊子肉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宝鸡德有邻食品公司研发的辣椒产品进入西安机场,成为航班上“三秦套餐”的面皮料汁供应商,每天为西安市场提供6万个面皮料汁包。还为阿香米线、西贝等餐饮企业提供底料,年生产辣椒制品30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宝鸡周原贡品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元平研发的石磨低温生态面粉生产线,成为岐山臊子面的直供面粉,还销往国内数十个省份。岐山天缘食品公司研制出醋饮、醋粉等一系列新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岐山县“一碗面”的市场总产值已达1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原料种养,年总产值32亿元;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年总产值58亿元;第三产业的餐饮、旅游、物流、电商、线下销售等行业,年总产值35亿元。
岐山县委书记苏少敏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两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一碗面”总产值超过200亿元。(记者 毛浓曦)
责任编辑: 薛涛
源:人民日报
图均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田间劳作景象。
陈浩杰 张 菁摄影报道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赵偲汝
春风拂过,一夜之间,翠色没过了钱塘。麦田一望无际,麦株苍翠欲滴。头戴斗笠的施秋琴站在田埂边,手上拿着无人机的操作盘。跟前的无人机稳稳地起飞,到三四米高度时,悬空停了一下。施秋琴手指一按,无人机便往左移了一点,再一按,无人机旋转挥出了肥料。肥料像雨点一样四处散落,匀称地撒在麦田里。不过几分钟工夫,一亩麦地的施肥就完成了。
“我教儿子开拖拉机,儿子教我开小飞机。”61岁的施秋琴笑吟吟地说。
一
2009年,施秋琴随政府组织的参观团到国外学习。在一个农场里,他们观看全自动化插秧:一台插秧机开过去,8株秧苗便整整齐齐地插到田里,往返几次,一大片水田就插完了。施秋琴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一台插秧机、一个人,竟可抵二十几人一天的劳作。
以前,做农活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农忙时,施秋琴承包的梨园常常找不到干活的人,她每每为人工费大增而焦心。经过几天学习,施秋琴就琢磨: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国家的粮食从哪里来?如果机械化种粮,是否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施秋琴打算种粮。
回国后的当天夜里,施秋琴跟家人说,她准备将已承包的部分土地做出调整——种粮;对将要承包的土地做出全新定位——还是种粮。
听了施秋琴的计划,她的丈夫皱着眉不说话。她的儿子不明所以,只是好奇问机械从哪里来。母亲看着她斑白的两鬓,轻声说道:“琴啊,几个姊妹就你最辛苦,头发白得这般早,妈心疼啊。”
施秋琴早年不容易。
她开过店,养过水产,跑过出租车,做过农家乐,什么苦都吃过。2001年,施秋琴在钱塘江边临江第一农垦场承包了400亩梨园。
在种梨的8年间,施秋琴一家吃住在梨园,生活极其不便。其中酸苦,只有家人最清楚。
钱塘江围垦出来的土地,是流沙泥盐碱地,没有多少肥力,乏力得很,种什么作物都欠火候,梨树只肯结鸡蛋大小的果子。梨子的价格最高只有两毛钱一斤,亏得一塌糊涂。
为了改善梨种,施秋琴给所有梨树高位嫁接了四五个品种。快要成熟时,梨压枝头低,但一场台风把所有枝条全打落了。眼泪尚未抹干,施秋琴就去收拾满地狼藉,把枝条嫁接重新做了一遍,还做起了循环农业。树下放鸡,河里养鱼,鸡粪肥地,淤泥养梨。3年后,等来了丰收。梨子销路极好,10多元一斤还被抢购一空。
3月,梨树枝条向上舒展,错织成网,梨花如云落枝梢,风一吹,落英漫天飞舞。城里人慕名而来,赏花游园吃农家菜。
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却要去做亏本买卖,家里人实在想不通。谈到深夜,没一个结果。家里人知道拦是拦不住了,施秋琴想做的,她一定会去做。
夜深了,万籁俱寂。施秋琴倒水,洗脸,热气腾腾的毛巾抚慰了她一天的疲惫。她抬头盯着镜子,凝神思索。过了半晌,她忽地直起了身,喃喃自语:
“我,一定会种出好粮!”
二
施秋琴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买机械太贵,施秋琴就租来拖拉机作业。她与工人们一起平整土地,高地弄低,低洼填高,土层厚度不够的,再改造达到标准。在小河边架上抽水机,白天进水,晚上排水,水一泡,有些害虫就被消灭了。用有机肥,用鸡粪、鱼塘里的淤泥和秸秆肥田。
第一年,照行内人说法,那块地还是“生田”,长不出多少粮食。施秋琴心里有数,她的估产很低,并不期待田里能有多少收成,但收割后称稻谷时,她还是很紧张。
“650斤。”“750斤。”“810斤。”“850斤。”称重的人在报数。数字越来越高,施秋琴的心跳也越来越快。计算器噼啪作响,那人对她说:“大姐啊,你的地,平均亩产800斤。”
施秋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800斤打底,施秋琴信心十足,她把第二年的目标定在1000斤。施秋琴买来一台国产拖拉机。她开过出租车,车技好,稍微熟悉一下拖拉机的操作,即可熟练地开着那个大家伙去犁地。生活有了盼头,施秋琴觉得自己每天浑身是劲,一天松七八十亩地都不觉得累。
金黄的稻田,低垂的稻穗,饱满的稻谷,早稻丰收在即。施秋琴一家高兴极了。他们盘算着,等稻谷收获后,再购置一些器械,再多承包一些地,再多种一些粮食。
但说到底,农民还要靠天吃饭。
7月,一场超强台风的到来,吹走了施秋琴的增产梦。稻田里,稻秆东倒西歪,匍匐在地。施秋琴忐忑不安地扒开稻秆,只见稻谷撒了一地又一地。
谷子掉到松软泥地里是捡不起来的呀。
这个愁啊!
倒在地上的稻秆差不多作废了,收割机无处使力,稻谷产量直接下降三五成。烂在田里的稻谷让人心疼,家人说什么都不让施秋琴继续种粮,劝她把粮田转给别人,回去种梨,过安稳的小日子。但施秋琴铁了心要去“折腾”。她说,自然灾害不可能年年有,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
处理完早稻,施秋琴就忙起了晚稻,她咬咬牙贷款买了进口的拖拉机。所幸,接下来的日子风调雨顺。11月,晚稻收成很好,每亩产量如愿超过了1000斤。
第三年,施秋琴提前做好种早稻的准备。但怪得很,稻田里虫子特别多,有些虫特别耐药,农药喷几次都不济事。尤其可怕的是,田里长出来的谷粒是空的。这个症状似乎会传染,干瘪谷粒越来越多。
施秋琴慌了,赶紧请稻谷专家上门指导。专家告诉他们,虫灾是连续种稻引起的。早一年是暖冬,有些害虫没冻死,来年复苏便出来祸害早稻了,如果换种其他作物则无大碍。可惜明白得太晚,半年的付出打了水漂。
“种田,不勤快不行,不懂科学更不行。”这是施秋琴从惨痛经历中得出的教训。自此,她努力攻读各种农书,学习作物种植,掌握了土地轮作技术,用休耕保持土地肥力。
轮作休耕后,种稻的第四年,每亩产量增至1400斤。
种粮,施秋琴悟出不少道理。
“要买最好的种子,好种子才会长出好谷子。”施秋琴抚着手里的良种说。好种子就是粮食的芯片,种子不好,土地整得再肥沃,花再多气力,都白搭。
买好种后,发芽便是头等大事。施秋琴每个步骤都不敢马虎,更不敢省略:种子浸泡47小时;在发芽机里放15小时;统一播撒在育秧盘上,一盘一盘码好,叠到苗场上;等上一周,再把苗移到田里;一个月后,插秧正式开始。
施秋琴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直至今天的6000多亩;种粮食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直至今天总承包地的九成。
“日日是好日子哩。”看着年年攀升的粮食产量,施秋琴的心像自家种的梨一样,那个甜呀!
三
施秋琴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周围人一起机械化科学种粮。
老陈就是被施秋琴带进门的。
老陈住在隔壁村,他种了不少苗木、花卉和蔬菜。前几年,老陈看施秋琴种粮磕磕绊绊的,还劝她回去种梨,“我种大葱,一亩地至少有四五千元。可你种粮呢?没赚多少,还苦得慌。”
这几年,看施秋琴机械化种粮种得风生水起,老陈很是心动,但苦于没有机械,不敢种粮。
施秋琴看出了老陈的心事,跟他说: “你放心,跟着我种,保证你一粒稻谷子进去,一捧稻谷子出来。”
老陈把买来的稻种交给施秋琴,施秋琴育好秧苗,把插秧机开到老陈的田里插了秧。几个月后,机器又开进老陈的地里,割了稻。运稻谷,烘稻谷,卖稻谷。老陈轻轻松松,存折上的数字却在升高。
除了老陈,同村的老吴也是施秋琴带着种粮的。
老吴尝到了机械化种粮的甜头,见人就夸施秋琴有眼光有魄力,了不得。
施秋琴的种粮“朋友圈”不断扩大,带动几十户人家种粮。光今年,她就带动农民种粮1万亩,几年累计几万亩。
原来文化水平不高、曾经对种粮不在行的施秋琴,经过十几年努力,掌握了多种作物种植技艺、多种农机操作技能,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技、农机专家,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荣誉。
稻田边、小麦旁、大豆侧,来观摩学习的农民、专家、学生络绎不绝。“土专家”施秋琴站在田间,侃侃而谈。谈起种粮心得,她绝不藏私,慷慨以授。
附近学校的老师会定期带学生来学农,进行劳动教育。跟大人们相比,小朋友特别爱问施秋琴“十万个为什么”,眼里满是好奇。
“什么是数字化种田呀?”“为什么谷子不用晒,在烘干机里待一会儿就好了呢?”“12台烘干机烘干了180吨粮食?我不信哦。”“这台播种机真的是自动开的?真酷炫,等我长大,我也要操作!”
或许,施秋琴把兴农的种子种进他们心间了。
去年秋天,作为浙江省杭州市重要粮仓的钱塘区,在广袤的稻田边举办首届稻香节。稻香里说共富,施秋琴等12位种粮大户因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被表彰,他们种的田成为“千亩粮仓”示范区。
晚稻收割后,施秋琴种上了小麦。如今,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麦花扑簌落下,结出尖尖的麦穗。春日暖阳里,开无人机的施秋琴,真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