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提到火锅立马就会想起“四川火锅”,但是火锅可不止四川火锅一种,东南西北,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火锅。北方火锅以涮羊肉为主,粤式火锅以海鲜、肉类为主,云南的火锅以各种菌类入锅,如今还有用中药材为锅底的滋补火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火锅的历史。
如果将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夏商周时代,中国人就用青铜鼎煮肉,这可以被看做火锅的雏形,那时候的火锅准确一点的叫法应该叫“火鼎”。
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像今天的九宫格。到了三国时期就有了铜制的火锅出现,但是并不流行。
西汉铜分格鼎
>不过在宋代以前,人们只是用沸水煮肉,并不是涮肉,有点类似于如今东北的大锅炖,严格意义上来讲都算不上是火锅。真正的“涮”火锅是在宋朝出现的,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可食用。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盛赞这种火锅是“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火锅”一词的广泛出现则是在明清时期。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来的,所以很爱吃热乎乎的火锅,这也是北方涮羊肉的由来。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皇帝宴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聚餐)上,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根据刘桂林《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可以看出,两个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最主要的菜品。皇家的喜爱,就会引起民间的流行。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
北方火锅
>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锅,其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北方涮肉火锅。与北方涮肉火锅相比,川渝火锅有两大特点。一是涮的食材,川渝火锅多涮毛肚、鸭肠之类的下水,较少涮肉;二是涮锅的汤料重麻辣,又以四川重辣和重庆重麻为不同。要知道,辣椒迟至明朝才传入我国,中国人食用辣椒不过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因此川渝火锅不可能早过这个时间。川渝火锅的具体诞生时间可能是在清末民初时,诞生地点则应是长江沿岸的码头地带。具体的诞生地点,目前主要有“重庆说”“泸州说”“自贡说”三种说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最初的川渝火锅都是给穷苦人吃的“廉价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穷人乐”,但美食不问出身。
如今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火锅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多,并且火锅的爱好者也不只局限于中国了,很多西方人也逐步接受了火锅。大家围聚一桌,共品美食,闲话家常,这或许是火锅除了味道之外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点赞关注,我会持续更新“日常的历史”栏目,用历史的眼光带你看生活!
锅美食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的魅力之旅
火锅,这道具有丰富口感和独特烹饪方式的中华美食,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它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社交文化,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将带您领略火锅美食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不同时代的风采。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鼎来烹饪食物。当时的人们将肉类、蔬菜等食材放入鼎中,再加入各种香料和调味品,熬制出美味的肉汤。这可以被视为火锅的雏形。然而,火锅真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类似现代火锅的饮食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火锅逐渐传播到亚洲各地,成为中、日、韩等国家的重要美食。
< class="pgc-img">>火锅美食的食材丰富多样,包括各种肉类、海鲜、蔬菜、豆腐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食材,搭配出自己喜欢的火锅料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火锅的食材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细,如出现了肉丸、鱼丸等。此外,人们还开始使用不同的调味品来搭配火锅料理,以增加口感和风味。
除了食材丰富,火锅的烹饪技巧也十分独特。人们使用锅底、锅烧、蘸料等多种方法来烹饪和享用火锅。其中,锅底是火锅的灵魂,它决定了火锅的基本口味和风味;锅烧则是一种将食材在高温下短时间烹制的技术,使食材保持鲜嫩;而蘸料则可以增加食材的味道和口感。这些技巧的运用使火锅具有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 class="pgc-img">>吃火锅时,餐桌礼仪也十分重要。在古代,人们讲究分餐制,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套碗筷和调羹。吃火锅时,应该按照顺序放入食材,遵循“先肉后菜”的原则。此外,餐桌上的布置也很有讲究,餐巾、餐具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矩。而在现代,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合餐制逐渐流行起来,大家围坐在火锅旁,享受着美食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火锅美食在当地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如四川、重庆、北京等,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这些地方,火锅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代表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例如,在四川地区,火锅成为了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四川人民的热情和豪放;而在北京地区,火锅则与烤鸭、豆汁儿炸酱面等美食一起,成为了北京特色文化的象征。
< class="pgc-img">>随着时代的发展,火锅美食也在不断创新。现代的火锅店常常推出新口味、新配方和新食材来吸引食客。例如,海鲜火锅、草原羊肉火锅、酸菜鱼火锅等新型火锅不断涌现。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出现了素食火锅、低脂健康火锅等。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火锅美食的内涵,也为喜爱火锅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之,火锅美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丰富的食材和餐桌礼仪,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古代到现代,火锅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餐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不论是品尝火锅时的味蕾享受,还是围绕火锅所展开的社交活动,都让人们乐在其中。如今,火锅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所钟爱的美食之一。让我们一同领略火锅美食的历史魅力和现代风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冬日生活打卡季#
火锅!啊!一定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众多人的首选。
目前,全国餐饮门店八百多万家,其中四十多万都是火锅门店。
火锅之所以能够风靡大江南北,首先就是方便,这个方便不仅是食客方便,店家更是方便,怎么?不用请厨子了食客自己就是厨子。
< class="pgc-img">>在谈火锅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火锅,在我看来,只要是边煮边吃或者边涮边吃的,不论你用什么汤底,用什么蘸料,吃什么食材,都可以算是广义上的火锅,所以火锅不是一种食物的名称,而是一种烹饪手法。
所以麻辣烫虽然跟火锅味道很像,但并不能算是火锅。
按这个标准来说,那火锅的历史似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毕竟那会儿人类就开始制作陶器了,但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古人想要吃火锅,是一个很麻烦而且很奢侈的事情,火锅跟煮菜最大的不同就是,火锅是边煮边吃,煮菜是煮好了再吃。边煮边吃是一个非常浪费时间而且浪费燃料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用柴火来煮火锅的话,太费事而且火焰太大,吃火锅至少得有烧制木炭的技术。
在南宋以前,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吃火锅的内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炊具叫五熟釜,也叫分格鼎
< class="pgc-img">>有人觉得这是最早的鸳鸯锅,但这个明显只是用来分食的,没有火锅边煮边吃的特征。
有人说魏晋时期的《三都赋》中有对火锅的记载
< class="pgc-img">>但这明显是在写喝酒吃菜的场景,与火锅毫无关系。
唐代《通典》中虽然有火锅一词的出现,但这个火锅二字是什么意思,目前并无定论。
也有人说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所说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在吃火锅,但这明显也是在喝酒。红泥小火炉估计也是温酒器。
我看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火锅起源于商周时代,并且那时候火锅叫古董羹,因为咕咚的谐音嘛!
但实际上我查了一下,古董羹这个叫法源自宋代,而且不是古代的古,是谷子的谷,苏轼在 《仇池笔记》中就说:“ 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
可以看出谷董羹不一定是火锅,它很可能是煮菜大杂烩。
也有不少人根据文物推测先秦时期就有火锅了,那先秦时期有没有可能吃火锅呢?我们来来看看出土文物。
这个是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夹腹双底青铜方鼎,可以看见鼎的底部有一个放置炭火的小隔间。
< class="pgc-img">>这是西周的刖人守门方鼎
< class="pgc-img">>这个是西周刖人鬲
< class="pgc-img">>还有这个是西周的有盘温鼎
< class="pgc-img">>类似的守门方鼎和有盘鼎在西周时期非常多,可以看出,这种青铜器的形制就是底部有专门放有炭火的隔间或者盘子,虽然此时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类似火锅的吃法,但从文物看,这很可能就是用来边煮边吃的餐具,当然,目前发现的文物大多都是礼器,不过礼器也是根据实用器皿改的,实用品应该没有这么奢华。
这种温鼎一直延续到汉代,具体是干什么用的?有说是给食物保温的,有说是吃火锅用的,没有定论。不过我们至少可以判定,如果当时的贵族们想类似于火锅那样要边涮边吃的话,用以上器具加上炭火是可以做到的?只不过因为青铜导热性的问题,那个炭火的温度可能比较大。
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古人都是如何吃火锅的?
首先,就像我刚才说的,吃火锅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当时能吃得起火锅的肯定得是有一定阶级的贵族。
既然说到吃火锅,那有三样东西不可或缺,食材,汤底,蘸料。
首先食材呢,肉食除了正常的家禽家畜外还有许多现代不多的野味,野鹿,野猪,甚至犀牛老虎熊瞎子。蔬菜方面就没有现代丰富了。先秦时期的蔬菜挺匮乏。
这一时期主流蔬菜就是葵、藿、薤、葱、韭,除了葱和韭菜,剩下的对于现代人恐怕都属于野菜了。一些大点的蔬菜也有,比如萝卜和藕,芜菁,白菜,但种植较少,不太常见。
不过香菜、竹笋、山药、葫芦倒是有一些,没错葫芦也是可以吃的。
至于汤底肯定也没今天丰富了,辣椒你是别想了,那是大航海时期的玩意,先秦时期你要吃火锅,估计也就放几片生姜,奢侈一点呢用些肉汤鱼汤骨头汤做汤底,不奢侈那就直接清水汤,汤底的调料最多也就放点盐巴,那时候没有胡椒,但是有花椒。
至于许多人吃火锅必备的蘸料,别看那个时期饮食挺匮乏,酱料反而是挺丰富的。先秦时期虽然没有芝麻酱,但那个时候有百酱,什么叫百酱,就是只要能吃的东西,他都能给你做成酱!各种的猪牛羊鸡犬鱼的肉酱,还有豆酱,蜂窝酱,只要是能吃的,甚至许多现代人觉得不能吃的蚂蚁啊,昆虫卵啊,都能做成酱。想吃辛辣口味也可以试试黄芥末和食茱萸,葱跟韭菜也是辣味的,这都是本土的辣味调料。
可以看出古人对酱料是十分热爱的,为什么?因为物资匮乏,没多少好吃的东西,酱料属于再加工的食物,自然会受欢迎。
等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专门热酱料的器皿,称作染器
< class="pgc-img">>染,就是蘸的意思,该器皿底部也有加热盘,不仅食物是热的,酱料也是热的。
海昏候墓出土了一件青铜器,许多人都说这是汉代火锅,当然也有人说是温酒器目前没有定论。
< class="pgc-img">>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食材开始变得丰富起来,这当然要感谢大汉带货主播张骞了,首先,大蒜有了,芝麻有了,冬瓜也开始种植了,而且汉代小麦磨粉的技术也普及了,你可以在火锅里煮面了,那会儿叫汤饼。
有了大蒜可以做蒜泥了,那有了芝麻是不是可以做芝麻油、芝麻酱呢?
最早的芝麻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最早的芝麻油是汉末三国时期就有的,香油一直都是我国比较奢侈的一种油。
至于芝麻酱,我还真没有找到关于芝麻酱的起源,但根据中国古人做酱这个习惯来看,芝麻这东西传入内地以后,古人怎么可能放过它呢?
到了唐代各种蔬菜相对多了起来,有茄子、莴苣、黄瓜胡萝卜菠菜等等也都引进了,但价格昂贵。
当然,以上我所说的所谓古人吃火锅的内容,都是我根据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脑补出来的,并没有明确证据记载那时候的人是如何吃火锅的,只能说这个时候的古人,有吃火锅的条件和技术。
那你说有明确记载的吃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哎是宋朝,南宋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一书中就有记载火锅的吃法,而且那个时候是兔肉火锅。
< class="pgc-img">>书中说:他们在山上逮了一只兔子,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就将兔肉切成薄片,将锅子放在风炉上,用筷子夹着兔肉在锅里涮着吃,还配上酒椒酱制作的调料。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他们给这火锅还取了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拨霞供。
这是历史上文献中第一次明确记载吃火锅的场景。不过书中也说了猪羊皆可。说明当时应该也有涮羊肉。
关于涮羊肉,最广泛的说法就是元代了,据说蒙古人行军打仗时就将牛羊肉切成薄片,用头盔当锅涮着吃,当然这个传说有点乾隆下江南的意思了,也没有文献支持,就当听一乐行了。
而且元代算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但很可惜整个元代饮食方面的记录,我没有发现火锅相关的记载。
关于游牧民族吃火锅方面,就得说到这幅辽代壁画了
< class="pgc-img">>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吃火锅的表现,但我说实话,这个也有点强词夺理了,这幅画中的锅既没有安置风炉,也没有见烧制炭火,你怎么知道是在吃火锅呢还是在喝羊肉汤呢?
火锅的名称与具体形式确定于明朝,明代《工部厂库须知》记载:酒醋面局就负责制作火锅。当时就开始流行涮牛羊肉了。
不过那会儿不叫涮,而是叫爨,生爨羊熟爨牛等等,明代的《宋氏养生部》就记载:生爨羊也就是涮羊肉的做法是:以肉入器,调椒、酱,作沸汤淋,色改即用也。
熟爨牛,也就是涮牛肉的做法是:切细脍,冷水中烹,以胡椒、花椒、酱、醋、葱调和。有轩之,和宜酸齑、芫荽。
酸齑就是酸菜,芫荽就是香菜,同今天的吃法很像。
到了清代,火锅的风气已经风靡整个京城。
清代最爱吃火锅的就是乾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六日,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乾隆就吃了66顿火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期间乾隆皇帝吃了200多顿火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大宴宗室就办了530桌火锅宴。
这还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当属千叟宴了。
乾隆的爷爷康熙在千叟宴上就曾上过十二品野味火锅,乾隆可能觉得不过瘾,在嘉庆元年自己举办的千叟宴上,将这个规模扩大。
乾隆所摆的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一千五百五十余个,宴会人数多达五千余人。
而现如今,风靡全国的川渝麻辣火锅,则是道光年间出现的,关于麻辣火锅的起源,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重庆江北,这几年又出现了四川泸州小米滩和自贡起源说,这三地方为了火锅起源脑浆子都快打出来了,
重庆的说法最早,民国时期就已经流传,据说道光年间嘉陵江以北的劳工们发明的,劳工们穷啊,只能吃一些动物的下水,牛肚啊百叶啊内脏之类的,为什么放大量花椒和辣椒呢?就是为了遮蔽动物下水的腥味。
这几年四川地区也有许多城市宣布火锅起源。
泸州小米滩基本也是以上这个说法,码头的劳工吃下水时发明的,不过泸州说,重庆的做法是从小米滩传过去的。
这几年又有了自贡起源说,自贡的理由是当地自古是产盐地,盐矿中有大量的牛用作畜力,这些牛下水就成了盐矿劳工的食物,于是发明了麻辣火锅。
至于谁对谁错?我们不去做讨论。不过我们可以看出,麻辣火锅的确很可能是底层劳工们发明的。
至于广东潮汕火锅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说法不一,不过至少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名了。
< class="pgc-img">>火锅真正风靡全国实际上还是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目前国内火锅的三大种类,以老北京涮肉为代表的北方派,以清汤为锅底,涮牛羊肉为猪,口味主要是酱料,以芝麻酱或者二八酱为主,
以潮汕火锅为代表的广东派,做法比较复杂,有清汤有浓汤,用沙茶酱做蘸料。
现如今全国各地的火锅主流仍是麻辣火锅统治天下。
而且目前的火锅生态是一种南北结合的状态,虽然锅底是以麻辣为主,但川渝火锅传统的吃法蘸料是香油和蒜泥的,可现在即使是四川和重庆,你告诉我哪个店里没有芝麻酱呢?
很多南方朋友觉得芝麻酱夺取了火锅原本的口味,但北方朋友又觉得没有芝麻酱?那还吃个什么火锅!不知道你是否喜欢吃芝麻酱呢?
火锅就是中国饮食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家里自己做饭时人多的时候聚餐,吃火锅更多的是吃一种氛围,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希望大家的日子能像火锅一样红红火火。
好,我是大司徒,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