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3 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 2009 年以来,这项报告已连续发布了 16 年,它持续追踪着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流向和分布等情况。
在农民工就业比例最高的六大行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从业者人数持续下降,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提高。
尽管在农民工从事的各大行业中,建筑行业的月均收入在过往十年里都名列榜首,但相较于 2014 年有 22.3% 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到 2023 年已经降至 15.4%,合计超过 1500 万人从这个行业离开。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显提升。2023 年,有 15.8% 的农民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 7.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劳动力也在向第三产业聚集。(澎湃新闻 特约作者张研吟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北京是美食的荒漠”,这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探寻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与餐饮文化时,便会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的片面与轻率。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3000年建城,800年建都的历史,历经了无数朝代更迭和文化交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孕育出了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从庄严雄伟的紫禁城到热闹喧嚣的胡同小巷,每一处都承载着美食的记忆和故事。
这里,既有着宫廷御膳,官府肴馔的精致典雅,也有民间小吃的朴实醇厚。烤鸭的皮脆肉嫩、炸酱面的酱香浓郁、豆汁儿的独特风味......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着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
北京的美食并非匮乏,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品味其中的深厚内涵。
< class="pgc-img">>穿越历史,品味北京的舌尖之旅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尧的后人建立蓟国后,国都蓟城一直为北方重镇,是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的核心地区之一(蓟城,《水注经》记述为今北京南城一带)。
< class="pgc-img">燕云十六州
>五代初期,节度使刘仁恭割据此地,后其子刘守光称燕王,后晋的君主沙陀人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将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割让给了契丹。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了之后的后汉、后周和宋朝北方门户大开。
北宋初年:宋出兵北上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最终铩羽而归。辽国于会同元年在幽州(今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餐饮文化:目前已知对涮羊肉最早的记载是辽代的壁画,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羊肉用酱料腌制好,再入锅涮熟。涮羊肉的技法传入北宋后,因羊肉稀缺(宋朝时的羊主要供给皇帝和贵族享用),民间多用猪肉和兔肉替代。
< class="pgc-img">>北宋末年:宋联合金国灭辽,一举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设置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北京属于燕山府路。之后,金国因张觉事件大举攻宋,攻陷了燕山府。金国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大兴府,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首都,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建都史。
中都建成后,金国在东面开通了潞河,潞城因此改名通州;西面则修建卢沟桥,使西南陆路的货物可以直接进入中都。金国还开创了漕运模式,从水路运送粮米到京城。这一举措使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城内呈现多民族聚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自此,北京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餐饮文化:铁锅的出现时间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一般认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普及。铁锅的出现,丰富了烹饪方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class="pgc-img">>元代: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金中都,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城规模宏伟,规划严整,经济繁荣,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它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
餐饮文化:随着蒙古的西征,西域各国的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带来了清真餐饮文化;此时的涮羊肉已经不再进行腌制,而是像今天一样直接入锅;元代出现了焖炉烤鸭(今天北京的便宜坊的烤鸭技法,南京称作片皮鸭),称作“烧鸭子”;挂面也是元代出现的;还有元朝继承了南宋的航海技术,借此从海外寻摸了不少好东西,比如引进的蒸馏技术用于制作白酒......
< class="pgc-img">>明,清,民国时期的餐饮文化: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技法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该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资源,运输,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菜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南北菜肴就已出现差异。到唐宋时,南北方饮食各自形成体系。
< class="pgc-img">>明末清初,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清稗类钞》中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淮安。”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个新地方菜分化形成,与之前的四大菜系并称“八大菜系”。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和苏菜成为了宫廷菜中的前两大菜系,并对北京官府菜和京味菜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class="pgc-img">>民国时期北京的餐饮发展,我引用《旧都文物略》中的一段描述:“北平昔为皇都,豪华素著,一饮一食,莫不精细考究。市贾逢迎,不惜尽力研求,遂使旧京饮食得成经谱。故挟烹调技者,能甲于各地也。”当时知名的大饭庄有四十余家,其中最著名的十家被称作“十大堂”。比饭庄档次低的称作饭馆,人们常说的“八大楼”,“八大居”,官府菜,东来顺,便宜坊,全聚德都属于这一档。
< class="pgc-img">>初次来北京的朋友们,身边若是没有个懂点北京文化的人指点,那么,您可以查询国家级非遗,北京非遗,北京老字号......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就都有了。
介绍八家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饭庄
一.东来顺
东来顺创立于清光绪29年(1903年),据说当年涮肉调料的配方还是从宫里老太监手里买来的。常说的“羊八件”您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其中的5样。此外,东来顺有清真炒菜,芫爆里脊,干爆羊肉,手抓羊肉,它似蜜都是他们的招牌菜。
< class="pgc-img">>二.烤肉宛
清康熙25年(1686年)创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赛豆腐”是食客们对其店内烤牛肉口感的美誉。
< class="pgc-img">>三.烤肉季
始创于清道光28年(1848年),清末北京三大烤肉之一,食客们口中的“南宛北季”中的“北季”,说的就是它。总店位于什刹海,吃完饭可以顺着河沿遛个弯。
< class="pgc-img">>四.便宜坊
明永乐14年(1416年),北京城里米市胡同开了第一家便宜坊,至今有600年的历史。其烤鸭延用元代焖炉烤鸭(烧鸭子)的技法制作,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class="pgc-img">>五.全聚德
北京烤鸭第一品牌,与便宜坊不同,全聚德的烤鸭以枣木,桃木,杏木为燃料,采用明火烤制,虽然制作方法与焖炉技法不同,但两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class="pgc-img">>六.仿膳
仿膳饭庄位于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创办于1925年,是以经营宫廷风味菜点而驰名中外的老字号饭庄。拿手菜品:抓炒鱼片,抓炒里脊,肉末烧饼......各种宫廷小吃。
< class="pgc-img">>七.鸿宾楼
清咸丰3年(1853年)创立于天津,以全羊席在清真菜中独树一帜。1955年迁址到了北京。
< class="pgc-img">>八.都一处
开业于清乾隆3年(1738年),起初是一家没有招牌的小酒铺,经营晾肉,马莲肉,花生米等小菜。相传到了乾隆十七年,一段奇遇让这家小店得了御赐的虎头匾,自此生意兴旺了起来。同治年间店内增添了烧麦,之后便以此为主营。实话说,我认为故事的可信度不高,烧麦出名倒是真的,谁要是去吃这口,记得数数烧麦上是不是有24个褶子啊[呲牙]。
< class="pgc-img">>国家级非遗美食,北京非遗美食,百年老字号或许并不是顶级的味道。但是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对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时代的长河中,这些美食品牌坚守着传统的工艺和独有的配方,将历史与文化融入每一口的滋味之中。它们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民俗风情的记录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味道不能做到人人称绝,但它们的价值却无可替代。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3 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 2009 年以来,这项报告已连续发布了 16 年,它持续追踪着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流向和分布等情况。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报告》中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半年及以上的劳动者。
过去 16 年里,农民工总数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早已减缓,且跨省流动的比例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龄农民工成主体、高学历者有所增多,调查报告绘制了农民工新的画像。
而《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建筑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
1500 万农民工离开了建筑业
在农民工就业比例最高的六大行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从业者人数持续下降,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提高。
尽管在农民工从事的各大行业中,建筑行业的月均收入在过往十年里都名列榜首,但相较于 2014 年有 22.3% 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到 2023 年已经降至 15.4%,合计超过 1500 万人从这个行业离开。
这种局面首先与过去一年房地产开发项目减少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110913 亿元,比上年下降 9.6%。而这一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也较上一年减少了 650 万人。
其次,越来越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进入建筑业的难度也在增加。2019 年,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60 周岁以上男性、50 周岁以上女性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一些工地的实际招聘年龄标准还要更高:《中国青年报》在 2022 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在一个工地招工网络平台上,大量招工启事都注明了只要“55 岁以下”的工人。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也正在打破人们以往的“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少、多从事制造业或建筑业”群体印象,其就业也较老一代人呈现出不同偏好。
大学学历农民工,近十年占比翻一番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显提升。2023 年,有 15.8% 的农民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 7.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更多劳动力也在向第三产业聚集。
2023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 53.8%。离开第二产业的农民工大多进入了第三产业,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快速,十年间增长近 100 万人,2023 年达到 3779 万人。
《农民日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不只看挣钱多少,更要看性价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相比之下工作时间更灵活、更自由的新就业形态显得更有吸引力。
如今,农民工留乡工作成主流
在 2008 年,超半数的农民为了谋生需要背井离乡,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已增长至 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选择跨省去工作。
这背后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由于近年来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也是吸引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2020年,《经济日报》就农民工向中西部回流现象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他提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引导了 1 亿人口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
同时,老龄化也是影响农民工出远门的一个因素。《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年末,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43.1 岁,其中超过三成农民工年龄达到 50 岁。
而年龄渐长,外出打工的动力愈低。2023 年,本地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 46.6 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平均年龄是 38.9 岁。
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年岁渐长的大龄农民工,这个近 3 亿的群体,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来源:澎湃新闻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