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生活的华人朋友应该多少都听过“赢记”的大名。作为2020年后横空出世的超强中餐集团,以豪华的厨师阵容,苛刻的菜品品控,短短几年间,就为华人带来了诸如赢记粤府、赢记面馆、赢记点心和川小馆等高水准的中餐厅,堪称 —— 赢记宇宙。
而目前,赢记宇宙又新添了一块全新版图 —— 云溪楼粤菜餐厅,这是新赢记集团经过多年积累探索后的集大成之作。
这里需要提醒吃货们,虽然云溪楼和云溪港名字相似,但云溪楼并不在云溪港,而是和赢记点心与川小馆一样,位于迪拜的“宇宙中心”DUBAI MALL。
云溪楼的开业更是新赢记集团里程碑式的一站,也是赢记多年辛劳耕耘下所获得的美丽成果。至此,新赢记集团在DUBAI MALL的4家店已经全部成型,成为DUBAI MALL里经营规模最大的中餐集团。赢记继国际城布局的1.0版本后,终于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正式宣告了赢记2.0升级版的成功,也是新赢记集团上下来自12个国家的200多名员工默默努力的成果,可谓来之不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开业当天,新赢记老板决定让自己的员工来参与剪彩
云溪楼位于DUBAI MALL唐人街区域的外侧出口,比邻赢记点心和川小馆,光从门口看,就很难不被云溪楼的中式屋檐建筑所吸引。
随着身着马面裙的服务员打开大门,一大幅热闹的花鸟屏风映入眼帘,伴着阵阵古琴和古筝的美妙音乐,望着墙面上的山水书法,就会瞬间被这股东方韵味所包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厅设计主要以大理石岩板的深色为主,厚重而具有高级感。器皿则大量采用中式的青花瓷风格,让中国人倍感亲切。在现代设计的框架下带着中式的灵动,高级感满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厅除了有散客区,也设置了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的私密包厢,这对于DUBAI MALL里的餐厅属于比较少见的。同时这里的包厢是可以活动的,可以打通或分隔为不同的大小,以应对多样化的就餐需求。整个餐厅最多可容纳200多人同时就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料理风格上,云溪楼拥有两套班子,除了中餐之外,还融入了日料,这大大增强了餐厅的多元性,也让食客的选择变得更为宽泛。然而多线作战并不会降低云溪楼的整体品质,众所周知,新赢记老板对食材、品控和厨师能力的要求近乎偏执,据说新赢记这两年里光淘汰掉的厨师就有近百人,而正是在这种极限挑战下,新赢记才有了当下的辉煌。也因此,云溪楼的中餐和日料的厨房班底可谓豪华。
< class="pgc-img">>首先中餐部分,全部粤菜师傅均来自两广地区的资深老手,其中不乏出身名门的大师级人物,每一位即便单拎出来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师。而云溪楼不惜重金集齐了 10名来自两广大店的名厨,在迪拜甚至对于海外任何一家中餐厅来说都是极其罕见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而日料方面,云溪楼重金聘请了迪拜知名日本餐厅Tomo的前任主厨Uno前来坐镇,要知道Uno大师当年以一己之力将Tomo送上了迪拜最佳日本餐厅的宝座,且蝉联多年,这一身30多年的日料功力可谓已经出神入化,使得云溪楼在日料方面的实力也毋庸置疑。
< class="pgc-img">>chef uno
据餐厅经理透露,为了筹备云溪楼,中日主厨团队调试菜品就用了2个月,老板和核心团队每天光试菜就要花费4个小时。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期待值拉满了,作为前瞻,小编已经体验了部分云溪楼的菜品,在此选出个人非常推荐的佳肴给大家。
水墨山水红薯慕斯
这道前菜极富中式美学,黑色的墨鱼汁在红薯与牛奶制成的小巧立方体上,形成如同写意山水画般的纹理。慕斯上还点缀着鱼籽和黑醋栗,放入口中细细感受,红薯的软糯清甜和牛奶的香浓将瞬间溢满口腔。
新加坡辣椒炒蟹
这道新加坡名菜采用的是肉质丰厚的青蟹,通过大火炒制并用特制的辣椒番茄酱汁调味,佐以柠檬草,呈现出香辣甜美的浓郁风味,最后还能搭配炸馒头蘸着吃,在迪拜可不容易吃到这一口。
鲜藤椒蒸石斑鱼
清蒸石斑鱼几乎迪拜每一家中餐厅都有做,但云溪楼的这道可谓别具一格,新鲜的美人椒、藤椒、青花椒点缀其上,用餐时将蒸鱼豉油淋浇在鱼肉上,丝丝的麻与辣连同豉油的鲜香一并融入鱼肉,口味层次即刻拉满。
玻璃皮烧鹅
这是赢记的老名菜了,也是粤菜必吃的一道。“玻璃皮”说的是烧鹅的皮烤制得十分酥脆,色泽金黄透亮,宛如玻璃般光滑闪亮且薄脆,这道烧鹅搭配酸梅酱一同呈上,烧鹅鹅皮酥脆光泽,口味从甜酸到咸鲜,肉质紧致,入口咀嚼时脆皮崩裂、油香四溢,甚至比国内许多店家做的都要好。
古法北京烤鸭
云溪楼的北京烤鸭采用古法传承,烤鸭师傅曾就任于全聚德,因此非常正宗。为了保证品质,都是现点现烤。吃起来外脆里嫩、肉质鲜酥、肥而不腻。餐厅可以做一鸭三吃,酥皮点糖、鸭肉卷饼、鸭架椒盐。
酸萝卜龙虾烧豆面
没想到波士顿龙虾与红薯粉居然那么搭,被龙虾的鲜味浸染的红薯粉顺滑Q弹、口味香浓,龙虾球更是肉质肥美丰厚,同时厨师秘制的酸萝卜也把丝丝酸甜加入其风味,是妥妥的开胃下饭神器。
蟹肉蒸水蛋
这也是云溪楼的招牌菜之一,用一整只活螃蟹拆肉做出来的水蒸蛋,带着浓郁的鲜和嫩滑的口感,简直一口入魂,绝对是你从未体验过的“灵魂蒸蛋”。
椒麻炒澳洲雪花牛肉
干煸的红椒丝与青花椒炒制的牛肉,澳洲雪花牛肉脂肪含量高,花纹细腻,口感滑嫩,经过煸炒后形成浓郁风味,是多种优质食材综合在一起演奏的一支交响乐。
瑶柱蛋白炒饭
看似普通的炒饭最考验厨师的技术,云溪楼的这道炒饭刚呈上来时锅气四溢,细品下来香而不腻、清淡可口,瑶柱浓郁的鲜味和独特的香气让人忘乎所以。
日料
日料部分,云溪楼有着诸多经典传统的日式料理,能够还原最本初的日料精髓。日料讲究食材,云溪楼的日料食材基本完全来自日本当日空运,新鲜度毋庸置疑。或许DUBAI MALL里最棒的日料,就藏在一家中餐厅里。
其中刺身均来自当日空运,手握寿司选用的大米在日本都属于顶级,吞拿鱼选用的是肥而不腻的大腹部位,即使是最常见的天妇罗,在日料大师的手中也如同妙笔生花。不过由于篇幅有限,日料部分的美食我们到下期再做分享。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总的来说,云溪楼的体验让人惊艳,是“赢记宇宙”里环境最好、档次最高、综合度最全且最多元化的中餐厅,也是新赢记集团多年来的集大成之作,能在DUBAI MALL这样的国际购物中心里出现如此高品质的中国人开的餐厅,也是让小编感到颇为自豪,未来华人去DUBAI MALL,也多了一个品尝饕餮美食的好地方。
另外去DUBAI MALL新赢记系消费还有1个小TIPS,只要在DUBAI MALL的云溪楼、赢记点心、川小馆或菩提按摩实际消费每满500迪拉姆,即可免费享受新赢记为其买单的Dubai Mall 待客泊车服务(待客泊车券原价105迪拉姆一张)。食客只需要把车停到唐人街(China Town)主门口的新赢记系店门口,即可下车直接进店,非常方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另外再预告一下,根据新赢记透露,新赢记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扩张。很快,新赢记在迪拜云溪港和阿布扎比的餐厅和泰式按摩项目也马上要开工了,据悉这将会是赢记宇宙的3.0版本,总开发面积达4000平方米,预计将于2025年一季度开业。大家拭目以待吧。
云溪楼粤菜餐厅
- 订餐电话 -
056 924 8888
-微信直联 -
< class="pgc-img">>- 地址 -
LG层,Chinatown,Dubai Mall,主门右侧
-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四:早10点-凌晨12点
周五到周日:早10点-凌晨1点
新赢记集团 诚聘英才
新赢记集团由于发展迅猛,对专业要求越来越高,需广纳有志之士加盟。有知名餐饮集团或五星级酒店从业经历的专业名厨、餐饮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且具有匠心精神的请加入我们吧!简历请发至:sherryliu@yingji.me , 联系电话 058 5035 666
024年餐饮圈爆火的卫星店,是捷径还是陷阱?
仓库,厨房,再加一个打包的区域,就成了连锁餐饮品牌的“新妆”——卫星店。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目前,农耕记、老乡鸡、海底捞、醉得意、大龙燚、木屋烧烤等中式餐饮品牌均布局了卫星店。
2023年底以来,餐饮行业中出现卫星店风潮,一些品牌自发地尝试纯外卖的轻量级店铺,这种“效率型”新模式也牵动了平台的关注。这样的小店,之前叫做“只做外卖”的门店。如今,这种店有了个洋气的新名字——卫星店。
美团是这样定义卫星店的:连锁品牌为顾客提供品质外卖而打造的外卖专营店。不同于堂食,卫星店靠的是店铺附近3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线上流量。店如其名,在地理位置上,卫星店像卫星围绕行星一样,是堂食店的补充。这些卫星店帮助餐饮品牌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张,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具质价比的餐品。
在疯狂内卷的餐饮行业,卫星店是一门好生意,餐饮企业发现了,平台方也发现了。2024年4月,美团外卖推出“品牌卫星店”万店返佣计划,含6个月佣金返还、超1亿元流量扶持以及免费AI选址、选品、精准营销服务等三大扶持措施,号召更多餐饮品牌布局卫星店。
随着平台推手,越来越多小店落地,更多大牌正在加速布局。从堂食兼外卖混合经营,到卫星店单外卖模式,“极致瘦身”的卫星店,会是行业内卷中的一条捷径吗?
保存活促增长
餐饮大牌纷纷加码卫星店
走进北京裕惠大厦B座,一楼电梯厅空调冷风充足。在这样一个遍布商务大厦的繁华街区,在税务所、科创中心等单位的环绕下,地下一层垂直空间里,有无数餐品等待送出。
地下美食城的十几个餐饮档口中,农耕记外卖卫星店应该算是最难找的一个。从地图软件上看,这家小店快要跳出大厦边缘,外卖骑手跟着墙上“农耕记”的指示箭头,一路深入美食城尽头,走过一个幽暗的走廊,右拐,再左拐,才能最终到达这家神秘的店铺。
这家深藏不露的店铺,却并不冷清。在工作日中午,骑手频繁往来于狭窄的过道,为周边大厦送餐。在农耕记经典的墨绿招牌下,取餐窗口分上下两排放着七八份餐。工作日11点前后,一个个方底的布袋贴着白色单据被送上待取队列,餐品几乎是随取随补始终不断。
因为坚持不用预制菜和中央厨房配送,单店都是现做现卖,农耕记卫星店对员工配合和整体模型的效率有着更高要求。店铺中的五六个店员,穿着统一的黑色服装、头戴网帽,从食材清洗、切配、炒菜到出餐打包,虽然在40平的空间里,餐饮流水线被压缩到一个转身的距离,但却忙中有序,各司其职。
对于早已布局外卖专门店四年的农耕记而言,这种店铺属于常规操作。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农耕记卫星店月销量普遍在2000+到4000+单,有的高达9000+单。门店员工表示,店里每天能走6000单。按照外卖平台所显示的人均29元客单价计算,这样一个卫星店的月营业额可以达到520万元。
在行业内卷之中,不只是农耕记一家餐饮品牌在重仓卫星店铺。据美团最新发布数据,截至目前,累计有120个品牌开出800多家品牌卫星店。
家庭式风格的中式快餐品牌老乡鸡,把店压缩开进了北京一环里大厦五层美食城广场的角落,周围社区环绕、人流量大;以服务为亮点的知名火锅品牌海底捞,针对一人食场景挂出“下饭火锅菜”的牌子,落地了专做快餐外卖的小店;曾经喊着不拼桌、不外卖的太二酸菜鱼,也在今年5月低调开出了首家卫星店试水,位置选在人口密集的厦门老城商圈。
多个餐饮品牌都在降价,打出“价格回到N年前”的口号。当今生意不好做,餐饮行业的“卷”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于是,品牌商家纷纷入局卫星店,以更灵活的方式保存活、求增长。
美团外卖品牌卫星店项目负责人提到,目前大家对于行业内卷的关心,本质上是对于增长的焦虑。而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卫星店可能是解决增长的好方法。例如,正餐品牌可以去做快餐的品类,小店可以根据情况延长营业的时长。
品牌大店的服务和口碑带来了基础客源,在具有一定市场认知的基础上,卫星店让更多人打开手机操作一番就能享有进店才能吃到的菜品,餐饮品牌和消费者的接触面得到扩大,又再次提高了品牌认知度。可以说,外卖与堂食相辅相成,是互相带动的。
单月实收30w+
卫星店成“下蛋金鹅”
品牌卫星店的特点是投入低、回报快,灵活性很高。
首先,压缩房租成本。
传统餐饮开店,房租和人员工资是固定成本的两大项,一般会分别占餐厅总流水营业额的15%。卫星店的降本节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房租成本的缩减达成的。美团相关人士分析,开卫星店可以降低60%固定成本,其中房租是大头,装修和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可以节省下来。
据亿邦动力观察,卫星店的店型主要有美食城档口店和社区临街铺子店。前者集中在写字楼密集区,贴近上班族的用餐需求,主打热门商圈中“冷门洼地”位置;后者深入居民区,主要依靠周边社区流量,人口更加密集,容易形成复购粘性。
大龙燚是2013年在成都诞生的火锅品牌,以供应链统一为基础,把专做冒菜的小店开到了广州、成都的街头巷尾。大龙燚·火锅冒菜的门店多数选在城市一流商圈的三流位置,这样不仅能保证线上流量的充足,还能把房租成本控制在基本5000元/月。大龙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需要在人流量高的堂食店,成本真的缩减非常多。”
第二,卫星店精简又灵活的人员设置,也有利于减少成本,实现极致人效。一般来说,卫星店的结构是一个站长,两个厨师,再加上一个洗碗人员和一个打包人员。
互联网“原生”餐饮品牌的松哥油焖大虾,目前在深圳和广州有近50家门店,其中有一半是外卖店。品牌创始人徐松——松哥分享道,外卖店的店铺面积在50平左右,启动投资一般不会超过30万元,“半年之内能回本,最快的应该一个月就够了。”
“外卖店人手比堂食店能减少一半,我们这有的店一天就两个人他们也能搞定。还有就是,它可以很灵活。”松哥说道。小龙虾生意的淡旺季明显,一个传统大店如果一两百平方,即使是在淡季的时候,再少也需要几个人填满前厅后厨。而外卖店就不同,可以在高峰期的时候找兼职,因为“也不需要什么服务,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打包发出去就完了”。
在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之外,品牌入局卫星店还要提升菜品的针对性,优化SKU,保证出餐。
对于不同品类来说,做卫星店的效果不同,即使同样是标准化出餐,不同的烹饪流程,餐品外卖制作的时间也不同。
相比很多中式餐饮外卖十几分钟出餐甚至立等可取,必胜客卫星店的出餐速度更慢,高峰期外带顾客常常一等等个半小时。“一般的快餐店承诺十几分钟菜能上来,我们根本不可能。”门店员工解释说,因为新鲜比萨需要时间烤制,链条式的厨房,餐品一个个接着往前滚,顺着烤出来,员工“只能尊重它的速度”。
为了调整出餐节奏,更多的餐饮品牌会为卫星店定制菜单。一是要精简化,二是要更加适合单人场景,菜单中的任一选项都要符合销量高、制作快的要求。
农耕记把外卖业务SKU控制在20个左右,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华叔表示,外卖的菜单就得精选。“大家最喜欢吃哪些菜,我就卖这些菜。因为小店人也少,要是搞那么多做不出来,备货浪费很大啊。”
如果做好品类优化,再加上房租和人工的降本,卫星店的利润率基本可以做到10%。据了解,受城市和商圈体量影响,大龙燚卫星店的营收各有不同,做得最好的大龙燚·火锅冒菜门店一天可以做到1万多元的实收,一个月超30万元。综合下来,单店每个月实收平均在15-17万元,基本8-10个月回本,利润率能达到10%-15%。对于内卷严重的餐饮行业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下蛋金鹅”。
入局有门槛
卫星店有哪些风险?
卫星店趋势大火,引得无数餐饮商家跃跃欲试,然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入局。
开卫星店的门槛在于“品牌”二字——首先要是一个连锁品牌,已经在线下深耕,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保证订单基数;菜品也要更标准化,同时要有高效的供应链能力。
根据美团发布的信息来看,符合以下特点的品牌商家更加适合开卫星店:
·一是堂食好,品牌势能强;
·二是想将堂食和外卖拆分,让外卖打法和定位更清晰;
·三是想扩增量,用卫星店来扩展新区域;
·四是烘焙、小吃等品牌进行分时段或细分品类的场景拓展。
细究下来,只有连锁的大型餐饮品牌才有资格和动力入局。
除了门槛高,卫星店还有一些隐形的“成本”——比如营销成本。
想做好卫星店,先得玩转流量。品牌卫星店以外卖业务为主,客源基本上来自线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推流。从大龙燚的数据来看,外卖业务的流量大多数来自美团,其中商家列表50%,订单页20%,搜索10%,其他10%由收藏、购物车、首页展位构成。松哥油焖大虾的外卖订单也大多来自平台,美团占了一半以上,饿了么要少一点。
美团外卖卫星店项目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盈利较好的门店,往往需要月曝光人数达到30万以上。为此,品牌开卫星店不得不进行平台投流,并与平台在流量扶持、技术支持、运营策略加强合作。无论是活动要求发布,还是经营规则调整,平台的各种动作都可能影响卫星店的活法。
目前,已经重仓卫星店的品牌都在持续加码,快速扩张规模。2024年年初,大龙燚团队达成协议,分区发展,同时逐步开放加盟。未来几年,大龙燚将对卫星店重点布局,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出500家卫星店。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店的投资成本在上升。农耕记外卖卫星店经过升级迭代,目前在投入的是三代店。相比早期开的卫星店,三代店投入成本涨了两三倍,开一家卫星店大概需要五六十万。
“以前就没什么装修,最新一代的店那可以说是敞开门随时能参观,做得很漂亮。”华叔说,“现在店面比以前要大,而且我们整个品质、环境都会有更多要求。空间大一点,大家做事舒服,卫生各方面也有利。”对于早期开出的卫星店,农耕记也在陆陆续续翻新了。
但谈到是否会持续扩大卫星店的规模时,华叔接连说了两个“肯定会”。他将外卖业务定位为长期事业:“以前投资少,投入十几万,一个月赚两三万,半年就可以回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一年甚至一年半回本,我觉得也行。”
是否要扩大开店规模?松哥的想法略有不同,明言线下门店追求质量,以后不再追求数量。“我们原来也有一个阶段疯狂扩张、疯狂开店,但其实要做品牌还是需要点时间。”松哥表示,今后可能还是开大店多一点,大店同时做外卖,假如某个地方不适合做堂食,就考虑开点外卖专门店,但也不要开太多。
“尤其是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做一个就要赚一个。”一句话道出了松哥的目标,也是无数餐饮人的期望。毕竟一个店投下去,万一没搞好,浪费的钱至少是百万起。
餐饮行业的卷,一边是极致低价,一边是极致体验。卫星店融合了这两者,为品牌商家提供了一条触达消费者、提高认知度的道路。
市场上已经跑通的案例表明,品牌卫星店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盈利,实现规模扩张。但长期来讲又如何?放眼未来,已经入局的头部玩家既有期待,又有隐忧。百城千店、千城万店是餐饮商家共同的梦,但中式餐饮品牌的含金量也弥足珍贵。
未来会持续高增还是增速放缓?对于品牌是增加势能还是增加风险?餐饮卫星店才刚刚开始,每个餐饮品牌或许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文源自亿邦动力
章云(左)、任章武在香菇棚内察看香菇长势。张海军摄
任章云坐在记者对面,娓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今年41岁的他,是卢氏县潘河乡上川村人。那里曾是一个深山贫困村,每人只有7分耕地。
地处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谓“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卢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
苦孩子成“香菇状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任章云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种起了香菇。2000年,他种了4000袋,收获8000多斤鲜香菇,被评为全县的“香菇状元”,县里还奖励他一台小型香菇烘干机。
但受限于当时的种植规模,任章云彼时的收入依然寥寥。2004年他结婚,欠下了6万元的债务。为了多挣钱还债,婚后不久他就随村里人一起去矿山,当起了爆破工,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工种。
2012年端午节前夕,他在实施爆破时发生了事故,造成腿部严重骨折。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全心全意种香菇。
这年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十多亩平地,并拿出辛苦攒下的十几万元,加上贷款共投资40多万元盖了多座简易大棚,建起一个小型香菇种植基地。
当年,他做了6万袋菌棒。做菌棒是个体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后,再把木屑和麸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匀,然后一个个装袋。装完袋之后还要灭菌,需要在大笼屉里蒸三天三夜,这期间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1万袋菌棒原料就有20吨,6万袋就是120吨,这需要人工一锹一锹至少翻三遍,再一个一个装袋。”任章云说,这是巨大的劳动量。那时,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任章武也辍学回家,兄弟俩和父母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着。
辛苦没白费。2013年,这6万袋香菇让他挣来了40多万元,不光把投资全部收回还有剩余。他信心倍增,2014年将香菇增加到了8万袋。这年价格虽有所回落,他还是挣了30多万元。
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时候。2015年他又做了8万袋,但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颗粒无收,不但一分没挣,还赔了30多万。
“做菌棒是重体力活,管理香菇则是高技术活。”反思这次失败,任章云说,“在菌棒灭菌环节,如果出问题杂菌灭不干净,就会全‘菌’覆没,长不出香菇来;菌棒做好后,往棒上点菌种也需要技术,否则香菇长不匀称卖不上价;长菇时,水分、温度都得严格管理,有一点差错就会出大问题。”
这次失败后,让他陷入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香菇种植变得轻松、简单而收益又稳定呢?”
“香菇状元”当上龙头企业的厂长
2012年,卢氏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区,卢氏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引进受到很大限制。“特色农业”成了一个重点突破口。
2016年,卢氏县委深入调研发现:卢氏香菇种植存在农民各自为战,原始粗放、低质低效的问题,整个产业处于组织化程度很低的阶段。
为此,县委确定两条思路:一手扩大规模,通过金融扶持和各项政策带动更多农户种植香菇;一手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技术、标准、销售和服务上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2017年,县里引进了林海兴华和金海生物两家龙头企业。7月,林海兴华投资建设的东明镇涧北香菇基地开始试生产。作为香菇种植大户,任章云受邀带领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参观。
走进现代化的种植大棚,任章云大开眼界:大棚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银色反光层,第二层是黑色吸热层,第三层是白色透光层。里边布设了喷淋系统,从地下抽出来的深井水只有11摄氏度。
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大棚彻底解决了温度的调控问题:夏天过热时,打开反光层和吸热层,棚内温度就会大幅下降,如果再打开喷淋系统温度就会降到11摄氏度左右;冬天温度过低时,就可以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增温。
任章云说:“去前我们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热的时候,按我们的经验是根本不会长香菇的,可是确实看到棒上已经长出几毫米大的菇;等到几天后我们再去看时,已经开始采摘了。”
现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质量更稳定,还解决了四季出菇的问题。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这个“香菇状元”的认知。就这样,任章云加入了这家龙头企业,从基层员工做起,如今已成为菌棒厂的厂长,管理着300多人的团队。
“龙头企业的介入,使得香菇种植不再那么艰难,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可以种植。”任章云说,农户可以承包龙头企业的大棚,菌棒从企业赊欠,技术按企业要求严格管理,所产香菇交由企业统一储存销售,每10天结算一次,企业收购的价格一般都会高于农户自己卖的价格。
在东明镇涧北村,记者见到了48岁的常梅菊、李海霞和55岁的余金枝三人,她们仨经常在家门口的香菇大棚里做工。工钱都是按小时结算,每小时10到12元不等。她们说,现在既能照顾家,每月还能挣到2500元以上。
从2017年至2021年年底,卢氏县共建设现代化钢结构标准香菇大棚5092个,投资近3.3亿元,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每个标准化大棚一茬可以种植1万袋香菇,一年可以种两茬到两茬半。光这一项,每年香菇规模就增加1.2亿袋左右。
弟弟接棒成为“香菇状元”
在离朱阳关镇政府不远的灌河村,有林海兴华公司的一个香菇种植基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任章云的弟弟任章武。
这几年他在这里承包了72座现代化高效种植大棚,每茬种植80万袋香菇,每年会种两茬半共计200万袋,每袋至少生产两斤鲜菇,共计400多万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小时工钱10元,每年光劳务费就要发120多万元。任章武告诉记者,他每年的净利润至少80万元。
哥哥当了厂长,弟弟接棒成为全县有名的“香菇状元”。
同样是“香菇状元”,兄弟俩的“成绩”却相差甚远:规模从当初4000袋到现在200万袋;产量从当初8000斤到现在400多万斤!“状元兄弟”的成绩单,折射了近几年卢氏香菇种植的巨大变化。
如今在卢氏,香菇从业人员多达11.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近40%。在脱贫攻坚期间,有360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香菇4200万袋,户均增收22000元。
一组数据也反映了卢氏香菇产业的迅猛发展。2016年,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只有1.03亿袋,产量2.16亿斤,一产产值7.28亿,综合产值14.6亿;但截至2021年底,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6亿袋,产量7.28亿斤,一产产值36亿,综合产值41亿。短短几年,无论从规模、产量还是产值都增长了两倍左右。
“这几年,卢氏围绕‘特色农业强县’的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目前全县香菇及食用菌、连翘及中药材、核桃及苹果等特色产业已经具备了规模效应。”卢氏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万增说。
三门峡市委常委、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我们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建成百亿级香菇产业集群,将卢氏从国内知名的‘香菇第一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香菇食品加工强县’、国内最大的香菇提取物原料供应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香菇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向华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典型代表,‘解剖麻雀’般深入探究卢氏县的做法,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章云兄弟二人先后成为‘香菇状元’的故事,就是卢氏实践的一个缩影。” (记者李丽静 参与采写:张海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