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设餐饮品牌全国首店、在等级景区开设餐饮门店、餐饮门店智能化改造升级等,都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上海市商务委7月10日透露,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已制定了《关于促进本市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降本减负、增能引流、场景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促进上海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2018-2023年,上海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规模从1099.9亿元扩大至1505.3亿元,年均增长6.5%。当前,上海餐饮业供应与消费需求主要呈现“三个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国际化。上海环球美食餐厅数量超过1.3万家,排名全国第一,来自全球各地的环球美食正餐占比达到17%左右。上海市民对各国美食消费旺盛,带动餐饮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品质化。近年来,上海米其林餐厅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共有50家餐厅上榜,位列全国第一。美团黑珍珠与必吃榜上海入围商户数量均领先全国其他城市。
三是数字化。行业呈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发展趋势,网订柜取、网订店取、扫码下单等数字化模式被广泛运用。外卖已逐渐成为全时段、跨品类的消费场景,成为餐饮数字化的代表形态之一。
上海市商务委透露,今年以来,受市场消费信心波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餐饮行业承压加大。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商务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对本市餐饮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多次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有关餐饮企业的建议,充分吸收借鉴兄弟省市有效经验做法,制定了《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围绕降本减负、增能引流、场景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共提出10条举措,具体包括:
一是支持餐饮企业优化网点布局。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在沪开设品牌首店,对自2024年以来在沪开设的全国及以上级别的品牌首店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餐饮企业在等级景区、公共体育场馆、演出场所、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内新开设餐饮门店,每家门店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是支持餐饮门店改造升级。支持餐饮企业进行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加快对门店的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创建绿色餐厅。支持餐饮企业加大燃气安全和油烟污染治理等方面投入,自2024年以来对门店进行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燃气安全或油烟污染治理等改造升级的每家门店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是支持打造特色集聚街区。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支持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首店入驻特色集聚街区。对特色餐饮集聚街区相关新建和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纳入本市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政策支持范围。
四是支持第三方平台赋能餐饮企业。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发放专项餐饮消费券、折扣券、消费满减等方式赋能平台内本市餐饮商户。
五是减轻餐饮企业经营负担。落实好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本市餐饮企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本市餐饮企业员工按规定申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各区对餐饮主体门店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减半收取。
六是支持推出餐饮促消费活动。支持举办上海环球美食节等餐饮促消费活动。对在“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 国际消费季”等大型主题活动期间,积极组织餐饮美食类促消费活动且市场成效显著的活动主办单位,适用本市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政策并予以支持。
七是加大餐饮业普惠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支持保险机构针对餐饮业小微主体开发专属普惠型保险产品,重点保障财产损失、营业中断、食品用餐安全等潜在风险。政策实施期间通过短期经营性贷款、购买保险等相关举措提升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且对本市消费市场有带动效应的餐饮企业给予奖励支持。
八是优化餐饮企业准入环境。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小型饭店和饮品店免于现场核查。推进开办餐饮店“一件事”。优化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优化新老餐饮商户更替注册登记流程。
九是创新餐饮业综合监管模式。统筹制定分级分类监管标准,优化分级分类检查方式,开展“非现场检查”。对风险较低的餐饮单位通过取消、整合、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减少正常经营影响。
十是审慎包容促进餐饮业发展。合理规划餐饮外摆区域,适当允许车辆停靠、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车点等。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优化餐饮企业在“一网通办营销活动报批一件事”上的办理流程。
海正在经历一轮艰苦的疫情攻坚战。严格的封控之下,当地餐饮业艰难求生。
每天都处于全额亏损状态,早就不忍心去算了,越算越崩溃。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封,更不知道解封之后什么时候允许恢复经营,恢复经营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客人能安心堂食。只能每天给自己加油打气,坚持住。3年了,虽然很疲惫但没有放弃,每天对自己说一句:会变好的。
三四月份没有正常营业后,员工工资的发放也被迫暂停了,我们现在还要给商铺适当的付一点租金,但有些商铺会不同意,甚至会断电断水,严重的还会上升到打官司的程度。
在‘鸳鸯锅’之前,部分门店适当的排班还能经营外卖、外送进行自救,那之后一切都只能停止了,外卖停止了,团餐业务因为需要保供企业资格,也停了。
我们经历了19年底的爆发,努力走过了2020、2021,很遗憾,可能要败在2022年了。
以上这些,便是我们采访的70后饭吧创始人梁晓黎、苏小柳创始人池光辉等多位一线餐饮人的自述,再多的描述只显得苍白。
今天,我们不想再大肆笔墨上海餐饮的“惨”,而是尝试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努力坚守、抗争的上海餐饮人身上。
这些不屈不挠地在泥泞中前行的上海餐饮人,用坚强的意志在这次寒冬中呼唤着属于他们的春天。正应了那一句当下流传的话: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态。 拒绝消极心态,唯有迎难而上,才能迎刃而解。为可能,尽所能”。
有业务都接、有需求都做,就为了企业能活着
3月的最后一天,王晓东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有业务都接、有需求都做,为了企业活着”。 这个扎根上海多年的餐饮人,至今仍没有被这次疫情击垮。
2006年创办“掌柜的店”后,他靠着中原菜在上海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如今,他同时经营着四个品牌,在上海的总门店数超过40家。
< class="pgc-img">△疫情前王晓东的其中一家店,受访者供图
>疫情爆发后,王晓东的门店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他告诉红餐网记者,三月初,上海加强疫情防控之后,不少门店就受到了封控,外卖收入杯水车薪,门店业绩阶梯式的下滑,旗下的“当家水煎包”品牌,在关店期间,营收更是直接从平时的45万降到了零;到了三月中旬,40家门店全线关闭,只剩下一间街铺开放给政府配餐。
除了失去现金流之外,员工的工资和店铺的房租等问题同样也煎熬着王晓东。不过好在,在这期间,环球港减免了商户们半个月的租金和物业费,虽然力度不是特别大,但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是莫大的宽慰。
更万幸的是,王晓东的店里有一辆车拥有“特别通行证”,可以进出社区送外卖。于是, 住在店里的员工伙伴,六人一车,靠着仓库仅剩的一些原料,肩负起了店里的社区送餐服务。
< class="pgc-img">△几位员工在送餐,受访者供图
>六位员工各司其职,根据附近社区订购的要求,起早贪黑地忙活着, 为了每天的配餐和配送能正常进行,衣食住行都在店里 。睡的是板凳,盖的是桌布,有时候送餐太累了,就干脆在地上铺上桌布,席地而睡。
最近几天,凌晨可以采购到食材了,一位厨师长还兼职了采购的工作。“晚上送完周边社区后,凌晨两三点又要去采购,基本只能靠一些碎片时间才可以休息”。
接受红餐网采访时,王 晓东不止一次表示,多亏了这些风雨同舟的“英雄伙伴”,他们的坚守,延续了门店的生机,也给了身为老板的他极大的精神支持。
而就在昨天,掌柜企业也被上海商务委授予“上海名牌”企业,指定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这意味着,未来王晓东和一众员工还将继续用自己的力量为上海餐饮发光发热。
比起抱怨,不如踏实地把基本功练好
“改变不了的,就放下,放不下也没办法改变。”4月1日,店面全部暂停营业以后,何胜(化名)就在家专心琢磨公司的优化和发展。
他经营着一家连锁餐企,短短三年已经在上海开出了45家店。
3月5日,上海疫情突发,何胜的不少门店都受到了影响,关闭了堂食,到月底的时候,一半的门店都关停了。
至此,何胜的计划被全部打乱,他原本计划,今年要把餐厅门店翻倍,从45家变成80家。 然而 就在新店筹备完全、静待开业的节点,疫情来了,一些新店启业的速度被迫 放缓,不仅如此,这无法开业的新店还变相加重了成本的压力。
何胜告诉红餐网,由于堂食暂停,门店的收入几乎为零,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其中,最大的一笔支出成本便是员工们的工资,按照员工出勤的时间算,两个月的工资总计会在千万左右。
此外,就是房租。“因为我们的新店已经进驻了商场,所以目前的房租缴纳是按80家店来算的, 倘若没有政策减免,这两个月的房租成本也会超过百万。”
不过,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何胜并没有乱了阵脚,他深知餐饮业的不易,同时也认为, 与其纠结于现状,不如趁机练好基本功, “这困难不来都来了,怨天尤人也没啥用,不如思考怎么优化自己的产品,怎么把公司管理好”。
目前,何胜正在利用难得的时间梳理门店的产品、模式、经营管理流程等。
“之前扩张得比较快,趁这次慢下来做点规划或许也是件好事” ,他相信,抱持着一份积极的心态,总会等到重新开业那天的。
在反思和困难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人,未来会更光明
2006年,比萨玛尚诺在上海开出了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餐厅,经过16年的精耕细作,比萨玛尚诺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杭州、苏州、南京、武汉等中国的多个美食地标城市开出了60+餐厅。
在上海的这波疫情之前,玛尚诺刚刚打完深圳的“战疫”。CEO王东生告诉记者,这几年的疫情让他们积累了不少抗疫经验,每次遭遇疫情,他们都会想办法积极解决。
“现在上海大部分地区都封控了,很多员工上不了班,那 我们想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大家一起努力,等到情况好转的那天。”
< class="pgc-img">△玛尚诺做社区团购,王东生供图
>谈到开源,王东生对社区团购有不小的兴趣。“现在上海很多餐饮都在做社区团购,我们现在也在学着做。我们之前是没有这样的尝试的,我觉得是好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他看来,玛尚诺平时的经营都是以线下为主,能借这次机会多开拓线上的渠道,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目前来看,玛尚诺的社区团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一个105人的团餐群里,不少人都在收到玛尚诺的团购比萨后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而最让王东生感动的是,比萨玛尚诺的员工们都愿意和公司共度难关,全体员工都能够体谅公司的难处,都愿意一起和公司共渡难关,积极自救。
< class="pgc-img">△玛尚诺的员工在准备团购餐品,王东生供图
>和玛尚诺一样,知名湘菜连锁餐企巡湘记也在努力开展社区团购,同时还提供了蔬菜生鲜的配送服务。
三月初疫情爆发的时候,巡湘记便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当时已经有三分之一的门店暂停营业,而到了下旬的时候,因为员工都被封控在宿舍,门店全面关闭。
创始人欧阳俊平告诉红餐网记者,他当时最怕的就是员工的心态出现问题。“过完年回来不久就爆发疫情了,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大家的士气都受到了影响。”
但巡湘记没有因此停下脚步。欧阳俊平表示,当时很多家庭都被封控在家,对于食材的需求很大,于是他们很快就联系到了自己的第三方供应链,希望直接将各式的食材打包出售给封控区的家庭。
< class="pgc-img">△欧阳俊平也参与了送餐,受访者供图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能购买到新鲜的食材是眼下最幸运的事,因此这个举动受到了不少家庭的欢迎。
此外,巡湘记还针对当下的特殊情况改善了菜单,加入了很多适合家庭居家食用的套餐,连同食材一并送出。
“当时外卖小哥也被封控在家,所以我们的员工也兼职送餐的服务,保证了服务的同时大家也都能多点收入,也算是疫情之下能做到的一点小事了。”
至今,欧阳俊平仍然相信, 在反思和困难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人,未来会更光明。
结语
4月12日,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在发布会上称,结合疫情防控和生活物资保障的实际需要,超市卖场相关网点解封工作将分区分类稳妥推进,把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生活物资供应节点、网点解封出来。
其中,对防范区,除商场、超市、药店等基本生活必须物资供应场所外,其他非必要商业场所的运营活动暂不恢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逐步恢复营业,暂停堂食,实行线上订餐、线下配送。此外,目前上海也在加紧推动外卖等电商平台骑手复工。
相信不久之后,上海餐饮业终将会迎来重焕新生的时刻。
语
由红餐网联合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共同推出的《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报告》于今天正式发布。
< class="pgc-img">>2019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作为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国内餐饮业持续承压,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尤其是进入2022年以来,江苏、吉林、广东、上海多地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疫情,给当地餐企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冠疫情对我国餐饮行业产生的影响和疫情期间我国餐饮企业的发展情况,红餐网联合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发起《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定量调研方法,以线上问卷的方式回收数据和信息,同时辅以部分访谈和桌面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撰写了《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报告》,以期为正在面对严峻考验的餐饮从业者和对餐饮领域相关问题比较关注的各方人士提供参考。
< class="pgc-img">>疫情背景下餐饮行业整体概貌
自2019年底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出高频散发的状态,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疫情散发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了。
此起彼伏的疫情给餐企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餐饮行业整体营收收紧,客流量下滑,餐企成本支出高企……种种经营难题随之涌现。
1.第一季度餐饮营收再度收紧
2020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2021年我国餐饮行业收入回到4万亿水平,仅较2019年增长0.4%。
< class="pgc-img">>2022年4月份餐饮收入2609亿元,同比下降22.7%,创下了2020年5 月份以来的最大降幅。
< class="pgc-img">>2.头部餐企逆势拓店,中小餐企发展空间收缩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受访餐企2021年的平均门店数较2019年上涨了 2.7%,呈小幅度上升趋势。
对于一些大型连锁品牌而言,其品牌实力相对较强,资金相对充足,从疫情中恢复的速度较快,还有机会逆势拓店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而对于很多中小型餐企来说,不仅面临着消费恢复的不确定,以及租金、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涨带来的资金压力,更要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从餐饮行业头部企业的表现来看,2021年诸多大型连锁餐企如百胜中国、海伦司、巴比食品采取了逆势拓张的策略,门店数呈现不同规模的增长。但疫情影响周期显著超出预期,逆势扩张的策略也为企业带来不少门店亏损、利润收窄的隐患,海底捞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3.疫情暴发以来,餐企迎来与资本的蜜月期
据红餐大数据,2021年全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达到330余起,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餐饮经营者面临着复杂的经营大环境,越发意识到资本力量的益处。在本次调研中,有融资意向的餐饮企业占比过半,达到54.8%。
< class="pgc-img">>根据企查查数据,2011年至今,我国餐饮领域投资事件一共2920余起,披露的总金额超人民币5200亿元。从投资规模来看,2021年投资事件数是2020年的 2.13 倍,已披露金额为2020年的一半左右。
2017年到2018年,年融资事件平均在170起左右,2019年投融资数量下降至 91 起。2020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受到重大冲击,然而投资者的对餐饮业的热情并未大幅减退。2021年,餐饮业全年投资案例数再次突破100起,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增长约三成。从已披露金额来看,2021年投资金额已超过2019年及2020年之和。
< class="pgc-img">>从细分品类来看,饮品和小吃快餐品类受到资本最多关注,投资事件数占比分别是33.8%、32.5%,烘焙甜品品类崭露头角,占比为9.1%。
< class="pgc-img">>4.多地出台政策,扶持餐饮回归常态
本次调研显示,近七成企业希望减免房租租金,接近五成餐饮企业希望政府减税降费,而近四成企业希望能得到贷款等金融服务支持。
< class="pgc-img">>基于此,疫情暴发伊始,政府部门就高度关注餐饮行业发展和行业诉求。目前,中央和地方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尤其是进入2022年以来,针对餐饮行业的各项纾困政策纷纷出台,助力包括餐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饮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应对举措
在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遭遇经营困境是事实,成本支出高居不下的同时,营收上升的难度也在加大。餐饮企业不得不积极进取谋变革,客观上带来了行业的新一轮调整升级。
1.餐饮企业经营现状和难题
(1)头部餐企营收微弱上涨,中小企业承压
对于餐企目前面对的主要困难,本次调研设置了多项选择题,79.6%的受访企业认为其主要困难是营收减少,这也是占比最高的一个选项。
< class="pgc-img">>餐饮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现金流的行业,如果企业经营持续低迷,或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从而出现无法支付租金、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等一系列的问题,继而波及餐饮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本次调研发现,约有68.5%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的账面资金仅能维持近3个月的经营。
< class="pgc-img">>红餐品牌研究院调研了26家龙头餐企的营收数据后发现,部分龙头餐企2021年营收尚且可观。同时,有很多龙头餐企营收状况虽然营收增长,但营收增速远低于2019年的水平。
< class="pgc-img">>另外,虽然部分餐企的营收在上涨,但盈利却大幅下滑,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海底捞、呷哺呷哺、海伦司均在2021年大幅亏损,相比去年同期由盈转亏,盈利能力与2019年相比存在很大的距离,短期内或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2)餐企成本支出高企
调研显示,受访餐企2021年的成本相比2019年上升了17.1%;有超过6成的受访餐企认为目前的主要困难是门店租金、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趋势。
< class="pgc-img">>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租金成本是餐企成本结构中增长最快的三项。本次调研发现,约有81.7%的受访餐企认为原材料成本对比疫情前上涨了,其中接近5成的受访餐企认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
超过6成的受访餐企认为人力成本对比疫情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超5成受访餐企认为租金呈上涨的趋势。
< class="pgc-img">>(3)餐饮消费收紧,客流量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进入2021年,指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疫情态势再次逐步走低。尤其是2022年3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明显。
< class="pgc-img">>由此可见,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支出会变得相对谨慎,呈现出收紧消费的趋势。
本次的调研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94.6%的受访餐企认为未来餐饮市场的消费会收紧。
< class="pgc-img">>2.餐饮行业整体调整升级
疫情给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升级的机遇,诸多餐饮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顺势完成了企业的多方面升级改造。
(1)运营渠道多样化,谋求新出路
疫情下强调无接触、保持距离的生活方式,餐饮门店的堂食经营受到较大影响,使得餐企不得不去开拓更多样化的运营渠道。本次调研数据显示,近五成受访餐企在疫情期间开拓了外卖、新零售等业务。
< class="pgc-img">>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在餐饮堂食阶段性受阻的背景下,一些原本仅做堂食的餐饮企业也开始线上运营,比如太二酸菜鱼、巴奴毛肚火锅均在疫情后开通了外卖。
餐饮堂食消费受限的条件下,消费居家做饭及囤货需求上升,间接催生了预制菜等零售产品的走红,餐饮、零售企业纷纷入局零售赛道。
基于此,一些有实力的餐饮品牌纷纷开始了对零售业务的探索,例如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企业布局瓶装饮料市场,而西贝莜面村、同庆楼等正餐企业则进入了预制菜赛道。其中,小龙坎、眉州东坡等企业的零售业务已经初具规模。
(2)加速供应链体系建设
中国餐饮供应链整体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不足,餐饮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限,加之疫情的影响,餐饮企业的经营压力巨大。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餐企不得不通过完善自身供应链体系来满足自身需求,筑宽企业护城河。
在本次调研中,28.0%的受访餐企表示在疫情期间开始着手打造供应链体系。同时,在受访者对于中国餐饮未来趋势判断的问题中,有36.6%的受访餐企认为打造供应链体系会成为近年的趋势。
< class="pgc-img">>(3)营销推广渠道多样化
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在本地生活平台上进行品牌曝光的受访餐企达到了67.7%,而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进行品牌曝光的受访餐企也高达59.1%,基本无宣传的企业只占到约两成。
可见,餐饮企业对于品牌曝光颇为重视,也会更倾向于选择线上平台进行曝光。
< class="pgc-img">>近年来,以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餐饮企业也逐步利用了这一波新社交媒体的发展红利进行推广和营销。
(4)数字化加速:发力私域运营、数字化中台
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降本增效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私域运营将成为餐饮企业自救的重要手段。调研结果显示,面对经营困难时,约有28.0%的受访餐企表示有采取数字化运营手段,开启私域流量运营。
目前,各大龙头品牌也纷纷通过私域运营助力业绩增长。例如和府捞面通过微信小程序打通堂食、外卖、电商三种业态,建立了“三店一体”的数字化增长模型,会员招募量大幅提升,会员数现已突破600万。
而部分头部餐饮企业也在积极从数字化决策、数字化扩张、数字化营运、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尝试。奈雪的茶通过自研的Teacore系统进行数字化营运与数字化决策,夸父烤串引入智能巡店系统,发力数字化扩张;呷哺呷哺则打造出全国-区域-运转中心的三级网络架构配送体系,建设数字化供应链。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疫情频发散发的当下,对餐饮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餐饮人需要做到两手抓。
一方面是战术性短期应对,如调整品类和供应链、优化管理、激励员工;另一方面,则是战略性的基本盘打造,包括常态化的储备、危机中的变革、供应链布局和中台、渠道的精耕能力。
具体来说,有如下三个大方向的平衡需要去把控好。
1.线上线下的平衡
从经营模型来看,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双主场经营常态化。
2.餐饮和零售的平衡
餐饮行业曾经专注于线下门店,后来开始开拓线上外卖市场,随之又开始布局零售。随着供应链体系的日益完善,餐饮和零售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零售成为了很多餐饮企业的布局策略。
但是如何平衡好餐饮和零售的关系,也是众多餐饮企业着重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下沉是可探索之路
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叠层社会,一线市场的繁荣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更广阔的下沉市场才是更真实的中国。中国四线及以下城市人口超10亿人,占总人口的71.7%。
除了向低线城市的下沉之外,在同一座城市的深度下沉也是一个可取策略,比如从商业综合体下沉到社区。公开数据显示,经过10年的发展,购物中心体量逐步进入饱和状态。
社区餐饮成为增速较高的红利地带,或是值得餐饮人持续挖掘的一块价值洼地。
总结
疫情背景下,餐饮行业短期经营承压,不改长期发展前景。虽然短期内餐饮企业经营仍然十分艰难,但如果以更长远维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红餐品牌研究院认为无需悲观。
中国餐饮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才刚刚开始,疫情或带来短期消费力的疲软,但不改变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