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去年3月,四川成都一家火锅店内,一名女子和朋友制止邻桌的男性顾客抽烟,却反遭对方泼水,致火锅油溅在身上。此事曾引发舆论对于成都控烟禁烟工作的讨论。
时间过去将近一年,澎湃新闻注意到,成都人大官网近日公布了新一版《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根据草案内容,成都市拟规定“公共场所室内区域禁止吸烟”,同时明确“餐饮娱乐服务场所、住宿休息服务场所可以设置吸烟区”。而在上一版草案中,曾规定餐饮娱乐服务等场所是“限制吸烟场所”,经营者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并有义务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非吸烟区。
原禁烟规定不合时宜,两年多前成都着手修订
1997年1月1日,成都市实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以下简称:《禁烟规定》)。二十余年过去,该法规已显得过时。因此,2019年5月,成都市正式着手修订,发布了《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卫健委彼时通过官网发文解释修订《禁烟规定》的原因:该法规规定的执法主体是市、区两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为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并不具备相应的执法职能;原法规中的禁止吸烟场所范围比较局限,没有明确场所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原法规罚款金额较轻(个人5-10元,单位50-500元),难以体现法规的惩戒和威慑作用。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2019年“征求意见稿”中,禁止吸烟场所包括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除了禁止吸烟场所,还规定了限制吸烟场所,例如茶馆、棋牌室、酒吧、咖啡厅、小餐饮店;歌舞厅、游艺厅等娱乐场所,按摩、洗浴(包括桑拿、水疗、水会、足浴)等休闲服务场所。这些场所经营者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并有义务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非吸烟区。如果这些场所设置于商业综合体内,则按照室内公共场所要求,禁止吸烟。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广泛流行的电子烟,也被“征求意见稿”明确纳入到吸烟行为中,受到约束。根据“征求意见稿”,市民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经营者和管理者违反相关规定,最高将面临2万元罚款。同时明确,市和区(市)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其他部门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控制吸烟工作。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征求意见稿”公布后,有专家认为,划定一些所谓“限制吸烟场所”,实则是为吸烟者“开绿灯”。
成都市卫健委曾在前述文章中称,为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按照“从严控制、循序渐进”的思路,“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将小茶馆、棋牌室、小餐饮、酒吧等营业性休闲服务场所划定为“限制控烟场所”,要求经营者或管理者依据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控烟措施并逐步推进经营场所内的控烟工作,“最后实现室内场所百分百禁烟。”
新版草案再征求意见,“餐饮娱乐服务场所”仍未全面禁烟
在2019年向公众征求意见后,成都新版“控烟条例”至今未落地。2021年3月底,成都一家火锅店内一起抽烟引发的纠纷发生后,引发了舆论对于成都加快控烟禁烟工作的呼吁。
2021年4月2日,成都市司法局一名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称,修订版的“控烟条例”没有定稿,还在研究之中,“没有报送给人大(审核)”。“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还有政策管理上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一直还在研究的状态。”该工作人员称,正和成都市卫健委论证,对于新版“控烟条例”何时能够落地,“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2022年1月,一名成都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称,其从上海回到成都后,“最不适应的是公共场合吸烟问题”。这名网友称,距离2019年5月成都新版控烟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已过去两年多了,公共场所仍旧是烟雾缭绕,大型购物商场的卫生间、五星级酒店会议室,甚至是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室都是烟雾缭绕,严重影响了生活的质量。“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做到了有顶的屋子全面禁烟,想问问成都禁烟的进展如何?”这名网友问。
1月25日,成都市卫健委回应上述网友称,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修法工作作为人大立法计划正在持续推进中,“我市将进一步结合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等无烟环境建设,推动社会各界和各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之后不久,成都市人大便在其官网公布了《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澎湃新闻注意到,新版草案中规定“公共场所室内区域禁止吸烟”,并将“公共场所”定义为“公众可以进出的场所或者供集体使用的场所”。2019年版草案中提出的“限制吸烟场所”等相关内容,新版草案中虽未出现,但其中明确,“餐饮娱乐服务场所、住宿休息服务场所可以设置吸烟区”。也就是说,公众颇为关注的“餐厅”等场所仍未“全面禁烟”。
“这不是特例。”一名控烟专家告诉澎湃新闻,不少地方出台或拟出台的控烟条例中,规定的全面禁烟场所都未包含餐厅等场所。该专家担心,在未全面禁烟的场所,即便有人吸烟遭到投诉,也很难得到处罚。
澎湃新闻注意到,目前国内仅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在控烟条例中实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100%无烟”,尤其是餐厅也被划为全面禁烟场所。专家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部有针对性的全国性公共场所控烟禁烟法规”。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1年7月1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控烟行动是整个健康中国行动中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行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很多城市都已经实施了公共场所控烟的条例,“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同时也要求各个地方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控烟的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刘威
月28日上午召开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三件报批法规审议结果的报告。
其中,8月下旬已经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拟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版杭州“控烟令”规定,吸烟是指吸入、呼出烟草的烟雾或有害电子烟气雾,以及持有点燃的烟草制品的行为。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部分公共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教育培训机构、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体育健身场馆、演出场所的室外观众坐席、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的室外区域也禁止吸烟。
但娱乐、经营性住宿和餐饮等室内公共场所,在一定期限内为限制吸烟场所。限制吸烟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应按要求划定或设置吸烟区(室),具体期限和吸烟区(室)的设置由市人民政府规定。期限届满后,限制吸烟场所禁止吸烟。
“控制吸烟场所范围是条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涉及面比较广,受到媒体、社会各界关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说明》中指出,为顺应控烟工作发展趋势,履行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诺,回应各方关切,条例修订后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工作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并有利于操作,限制吸烟场所也需要时间转变经营方式,条例对部分限制吸烟场所设置了过渡缓冲期。
监管模式上,新修订的《条例》改变原来卫生行政部门一家负责的模式,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民政、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文物、房产、铁路、机场等多部门综合执法。
对违规在禁止吸烟场所或区域内吸烟的个人,可处五十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罚款。禁止吸烟场所和限制吸烟场所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若未建立禁止吸烟或限制吸烟的管理制度,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或区域内设置烟具、附有烟草广告的标识和物品,可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进一步巩固深圳市控烟执法工作成果,督促深圳市各类禁烟场所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控烟条例》),履行控烟职责,强化控烟执法行动, 12月 4日至12 月 8 日期间,深圳市控烟办联合辖区公安、市场监管、城管、卫生监督等执法部门在福田区组织开展 5场专项控烟督查行动。
12月7日19时许,本次专项控烟督查来到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周围餐饮场所,现场发现3烟民在餐厅违法吸烟,执法人员对吸烟者进行《控烟条例》宣教并处罚。
现场:3名吸烟者违法吸烟,大部分餐厅都贴有禁烟标识
当天19时许,控烟督查行动在景田东路沿路餐厅开启。执法行动进行了20分钟左右时,在一家烧烤店,执法人员发现两名男子正在吸烟。这两名男子同桌一起吃饭,正在边吸烟边聊天,面对执法人员的《控烟条例》宣教,他们配合了执法,接受了处罚,同时表示,以后不抽烟了,开始戒烟了。
随后,在另外一家餐厅,一张大圆桌围着一群人在吃饭,其中一人吸烟,被执法人员抓个正着。经过执法人员的宣教,吸烟男子来到旁边接受处罚。
根据《控烟条例》第八条,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餐厅作为室内公共场所,属于禁止吸烟范围。而根据《控烟条例》第十条,禁止吸烟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建立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并配备控烟检查员;(二)不得配置与吸烟有关的器具或者附有烟草广告的物品;(三)在禁止吸烟场所的入口及其他显著位置设置禁止吸烟标识和监督投诉电话;(四)对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的,场所工作人员应当要求其熄灭或者停止使用烟草制品;不熄灭或者不停止使用的,应当劝其离开;不服从劝阻且不离开该场所的,应当向有关部门报告。
当晚的执法行动中,执法人员一路检查发现,大部分餐厅都张贴了新版禁烟标识,对于没有张贴禁烟标识的餐厅,执法人员进行了《控烟条例》宣教,同时控烟志愿者也把最新版的禁烟标识给商家贴上。不少餐厅经营者表示,平时遇到吸烟的顾客都会劝阻。
提醒:餐厅经营者应关注不吸烟人群,打造无烟环境
在餐饮场所控烟执法的行动中,有市民向记者表示,平时去餐厅吃饭,如果遇到吸烟的会躲开,如果躲避不了,就会换餐厅吃饭。
根据调查,2022年度深圳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为19.1%,意味着不吸烟人群是远远大于吸烟人群。在12月7日晚的控烟督查行动中,并未见到商家积极劝阻顾客不要吸烟。
对此,此前深圳市控烟协会秘书长熊静帆接受采访时表示,吸烟的人,在整个人群中属于极少数人群,在餐厅里消费的顾客,大部分是不吸烟的。餐厅经营者们应该关注到不吸烟的庞大人群,为他们营造就餐无烟环境。
熊静帆认为,《控烟条例》出台是为了保护公众免受二手烟危害,餐厅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自觉履行《控烟条例》规定的场所控烟职责,建立控烟制度,确定控烟监督员,培训员工了解烟草危害和控烟条例相关规定,规范张贴禁烟标识,及时劝阻违法吸烟行为,保护消费者和员工的健康。
国际上已经有研究证实,出台无烟法规,维持无烟环境,并不会影响场所生意,相反会提升营业额。比如说,吸烟者就餐可能会因为烟瘾发作,加快用餐速度以便能尽早寻找吸烟点吸烟,这样会提高翻台率,而非吸烟者会更加愿意到无烟餐厅用餐,餐厅也会节约清洁烟头烟灰和更换烟头烧毁桌布椅套地毯等费用,这些都会提高餐厅的盈利。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