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怀才不遇”的天水,如何靠一碗麻辣烫实现“多向奔赴”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天南地北涌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甘肃天水,

岭下,渭水畔,许久未见如此沸腾的烟火气。满怀好奇的客人从天南地北涌来,排队、打卡,品鉴一碗冲上“顶流”的热辣。甘肃天水,一颗因“天河注水”得名的遗珠,正映亮更多人的眼睛。

伏羲、秦人、三国、石窟……这座西北老牌旅游城市厚积薄发已久,却总是“怀才不遇”。如今,信息时代让它迎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的时刻。

没时间犹豫,受宠若惊的小城快马加鞭,在不断发酵的热度中接受考察和检验。这是一场网络助推、文化支撑、服务加持的流量进阶,天水走上文旅转型的赛道,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麻辣烫里窥见灵动激昂的西北大地

挤进位于天水闹市区的麻辣烫“打卡点”,会有一种春来踏青的错觉。长龙般的队伍一口气从四合院甩到大街上,新鲜的“花束”、扑面而来的蒸汽和窜进鼻子的农家辣,将冬日残余的寒气一扫而空。

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域文化兼容博采。20世纪90年代起,川蜀的“麻辣烫风潮”席卷这座小城,大批本地人做起麻辣烫生意,逐步从地摊、排档发展为店面。

“开了26年店,来的都是从小吃到大的本地人,像现在这样一天接待七八百位外地客人还是破天荒。”海英麻辣烫老板娘哈海英说,年后,顾客量开始呈三四倍增长,队伍从清晨6点排到晚上9点,她动员全家人帮忙,自己也像被绑在店里,“累并快乐着”。

3月16日,游客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水名优小吃城的一麻辣烫店外排队等候品尝麻辣烫。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为什么会火?”这是哈海英最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好吃、便宜。”她说,一碗麻辣烫人均十几元,爆火后也没涨价。“口味上,双椒带来底气,也给了每家店改良配方、创造发挥的余地。”

甘谷辣椒、麦积花椒,土生土长的风物,为一碗并非地方特有的麻辣烫赋予“灵魂”。追溯往昔,花椒在天水已有超过千年的种植历史。“华夏第一县”甘谷,更是我国辣椒栽培最早的县之一。

色红粒大、鲜香悠长的花椒,质肥肉厚、香而不辣的辣椒,从历史中走来,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劲生长。如今,甘肃的陇南、陇东南、陇中和甘南等地均已形成花椒主要优势产区,甘谷辣椒有20多个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及韩、日、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月20日,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水古城一商铺前拍摄的晾晒的干辣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地道的还有食材。30年前,虎小玉和丈夫开了麻辣烫夫妻店,店名“伊甸园”象征两人的爱情。“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麻辣烫主打亲手做的洋芋丸子和手擀粉,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她说。

甘肃是洋芋大省,定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一直在洋芋口感上做文章。表现在虎小玉店里,就是以洋芋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丸子、粉条成为必点的脱销单品。

这些年,天水麻辣烫不只围着洋芋转,可供挑选的菜品日益丰富。让店家们底气十足的是,如今,甘肃是全国的“菜篮子”,天水武山是西北重要的蔬菜集散地,高原夏菜、菌菇应有尽有,新鲜实惠。

或许是有太多地道风味的“加持”,在虎小玉的印象里,天水麻辣烫早就“名传江湖”。“这些年一直有从东北、新疆、西安跑来学手艺的人,我也乐意教,前后收了全国各地四五十个徒弟。”

3月19日,游客在天水市秦州区的一摊位前购买特色小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听说老家的麻辣烫火了,在陕西打工的王彦军赶回来学手艺。“这两天和我一起学的有十几个人,虎姐毫无保留地教大家买料、炒料、炸丸子、擀粉、调菜,一周就能出师。”王彦军说,学成后想去陕西开分店,把天水的美食和慷慨带到更远的地方。

告别虎小玉时,她正把垒成一人高的竹签回收桶搬向垃圾箱。“最近一天要用一万根竹签。”她笑着说,没想到家乡靠一碗麻辣烫火成这样,作为店家,能做的就是菜品保质保量、徒弟应收尽收。“来电咨询的人太多,为了方便回应,我干脆对准操作台全天开直播。”

网上寻味成就跨时跨地的文旅联动

提到天水,很少有外地人能一口气说出它昔日的辉煌。

这里是“羲里娲乡”,孕育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最早的遗址大地湾。秦人在此放马、建都,蜀魏在此拉锯争雄,东西文明在此交汇,被工匠凿刻在风景秀美的麦积山、水帘洞等石窟长廊上。

它是《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乡,也是杜甫在入蜀前游历了3个多月,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秦州。

天水等待了太久。

当四面八方的人潮顺着网线寻来,本地人那句“上次天水来这么多人,还是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既有“怀才不遇”的辛酸,又有“明珠始识”的意外和欣喜。

追根溯源,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最早似乎与一位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美食视频有关。细节虽难考究,但网络“放大镜”的一次次催化、发酵,确是这座小城破茧出圈的直接推手。

“您是怎么知道天水麻辣烫的?”所有回答几乎都指向网络。2月以来,“天水麻辣烫”的网络搜索量不断攀升,截至目前,某短视频平台相关点击量超10.5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3万篇。

“感谢网友,奔现成功!”在多次刷到天水麻辣烫的视频后,29岁的陕西女孩曹静决定一探究竟。现在,她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

当寻味成为更多人享受生活的钥匙,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将各地最新最全的美食话题,推送给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有缘人”。“花4个多小时转战飞机、高铁,再排几个小时队吃一口麻辣烫的行为确实疯狂,但只要好吃,就觉得值。”从辽宁沈阳赶来的鞠月萱说。

网络流量一浪叠一浪,将天水和外界紧紧联结。在天水麻辣烫“打卡点”,高举的手机和“捧花”一样醒目,品鉴美食、分享现场、介绍甘肃农产品和景点的嘶喊,汇成粗糙却热烈的线上狂欢。

镜头前,电商边晓琴卖力地推销着。“我不怕被说蹭流量,对甘肃来说,这是双赢的事。”她说,自己以前销售定西特产,最近直播间上架了甘谷辣椒、天水麻辣烫料包、当地旅行团购等产品,很受欢迎。

甘谷县一家辣椒生产加工企业总经理何志斌说,最近,该企业线上各平台日单量增至10000单左右,不少网红主播寻求合作。京东数据显示,近两周,天水辣椒面、天水油泼辣子、甘肃手擀粉、定西土豆的成交额环比增长均超100%。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天水、感知天水。美团数据显示,3月以来,天水景区门票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速216.8%,麦积山石窟、伏羲庙、麦积山温泉均成热门景点,陕西、河南、江苏等地的订单排名靠前。

与此同时,网上有关天水麻辣烫的同质化宣传,逐渐被更具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推介代替:“历史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才能被挖掘到足够精彩的一面,天水替甘肃走了很大一步。”“相比凑热闹,更希望大家把甘肃记在心里,没事就去看看。”“这片土地并非一片贫瘠,它开满了花。”

“感谢这碗麻辣烫,让我有机会走近天水厚重的历史、淳朴的人民。”东北女孩李妍说,来的路上,她发现了大西北在味蕾之外的更多惊喜。“其实这片土地一直都在期待着我们的探索。”她说。

老城新意 用真诚和思考接棒突围

在信息飞腾共享、理念快速迭代的今天,天水的爆火并非个例。

从一位“不倒翁小姐姐”的笑容带火大唐不夜城的西安、一曲《唐宫夜宴》冲上热搜的河南;到和大学生“双向奔赴”后掀起“进淄赶烤”热潮的淄博,全城实力宠粉、打造现象级冰雪热的哈尔滨,越来越多默默耕耘的城市,在网络助推之下迎来文旅的春天。

流量之风横冲直撞,无差别地拂过锦绣中国的各个角落,让碍于现实局限的城市有机会打一场翻身之仗。网络助推的“火星”,或许是一碗美食、一处美景、一句承诺,形成燎原之势的,却是依托地方文化特色推陈出新的巧思,和针对游客需求倾尽全力的真诚。

如今,许多老牌旅游城市在网友的喊话下,转变了过去的“厅局风”宣传模式,学习用网感、俏皮的手法展现自己。天水出圈后,当地文旅官方账号下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言辞恳切、各出奇招,催促着“赶紧让‘00后’接管账号”。

天水,也正肉眼可见地变成年轻的“阿水”,继“淄淄有味”“滨滨有礼”后扛起“天天向上”的大旗。大家似乎听到了它打破刻板印象、固有思维开门迎客的脚步声和心跳声,节奏或许仓促、笨拙,却无比坚定有力。

爆火后,天水政府在车站设置服务台,推出麻辣烫公交专线、爱心车队“保姆式”接送。街道上,修路、刷墙、扫街的工人们昼夜忙碌;打卡点,无关的摊点让道了,遮雨棚搭起来,常年布设的栏杆因游客一句“绕道上厕所不方便”立即拆除;闹市区,行李存放点、外地车辆停靠点及时布设,政府敞开大院,停车、公厕、茶水统统免费。过年才有的社火“限定返场”,用最高礼仪招待八方来客。

3月19日,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天水南站,游客乘坐“天水麻辣烫”专线前往市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当地的企业、市民纷纷化身“迎客松”。“一碗麻辣烫20多元,礼物收了十几份。”来自陕西咸阳的游客师怡兰指着自己陆续收到的礼物感叹道,袋子里,沙棘汁、浆水、鸡爪、辣椒面、围裙、保温杯挤在一起,还有一张密密麻麻、纯手写的本地旅游攻略。“排队时,还有人给我们发椅子、提供无线网络。”

游客必经之处,随处可见来自天水本地各行各业的“红马甲”志愿者。33岁的唐元在天水市秦州区大城街道办事处工作,他说,这两天,所有同事轮班倒,在人流密集的区域答疑解惑。“许多单位都有人报名参与,还有本地院校的大学生,主动在每个店门口维护排队秩序。”

这次,终于轮到天水人欣慰地说:“阿水,你让我感到陌生!”陌生的家乡,似曾相识的手法。面对尚不熟悉的网红之路,天水似乎正照搬淄博、哈尔滨的宠粉逻辑,但从目前的网络反响看,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一回生,二回熟,天水也正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近日,天水各大景区延长开放时间、推出优惠政策,甚至免费开放。政府在天水古城景区开展“吃货节”,不仅把麻辣烫体验、展销一条龙服务搬到古色古香的广场上,还为五县两区的地方美食、旅游专线、非遗、文创布设展台,放出真正诱人的文化“大招”。

春风正盛,更多城市加入“梦幻联动”。在天水,甘肃省陇南市白马藏族传统祭祀舞蹈“池哥昼”、发源于平凉市崆峒山的中国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崆峒武术等轮番上演。线上,哈尔滨文旅拍摄两地麻辣烫隔空互动视频,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用天津快板为天水加油。大江南北互相“取经”,也互相助力。

相比一线城市,火速上马的天水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容纳空间等方面仍有差距,不少网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鼓励道:“只要虚心、上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这座西北小城踏“网”前行的足迹,也将给予更多小城“我也可以”的自信和“未雨绸缪”的干劲。(记者 王紫轩 文静 李梓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各地的红薯“欢聚一堂”,比口感、拼产量、寻销路;红薯行业最新的质量分级标准在此诞生,最新的品种正式登场;从培育前端到销售终端,行业顶尖技术交流碰撞……12月22日,首届全国甘薯行业产销对接大会在清丰县落幕,这场红薯“大秀”的“清丰元素”也引起广泛关注。

“清丰可谓红薯产业的后起之秀,其种苗培育技术全国领先,品牌理念紧跟市场潮流。”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说,清丰以扶贫事业推动红薯规模化种植、以市场引导培育品牌的特色发展模式,给整个行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清丰红薯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印证着这个评价。清丰拥有全国首家红薯种苗“植物工厂”,研发出全国首个红薯种苗无糖培养技术;今年,清丰将红薯产业作为继食用菌产业之后又一个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全县17个乡镇新增种植鲜食型红薯5万亩。

“原来种白瓤的,主要打粉条用;现在种红瓤的,直接上网卖。”清丰县政府推进的“党建 食用菌”工程,让双庙乡沙格寨村63岁的孙仲朝脱了贫。如今他又带头种植鲜食型红薯,“俺种了5亩红薯,每亩能产6000多斤,最贵的品种能卖到3块钱一斤。”

清丰县专门成立了红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耕、种、收、储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将订单式种植落实到户,打消贫困户后顾之忧。“原来俺自己买的红薯苗会发黄、发干、减产,公司给的就没这问题。”孙仲朝说,公司不仅上门提供种苗、技术跟踪,还给了收购保护价,十分省心。

孙仲朝不知道,他拿到的红薯种苗还大有“乾坤”,是全国首家红薯种苗“植物工厂”的优质产品。由两家企业投资在清丰建设的“植物工厂”,开了我国红薯产业工厂化育苗的先河。经过行业一流的脱毒、无糖培养等技术处理,红薯种苗来到“植物工厂”培育15天即可进入农民大棚,较普通培育周期缩短了30天。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贯穿全产业链条。“2013年成立品牌后,我们就不再开着大车去菜市场卖红薯,而将销售主渠道放在电商平台、大型商超。”刘丹是“小农丫鲜薯”的创始人,也是清丰县农户口中的“老师”,她把分级销售的理念传播到3万余农户心中。“红薯不仅可以是饱腹食品,更可以成为高大上的健康食品。”刘丹说。

地处黄河故道的清丰完美契合红薯的生产条件,扶贫春风又吹来新的产业机遇,不到一年,清丰红薯总产量达10万吨、年供苗能力达10亿株,8座标准化红薯储藏窖存储量达2万吨,50多个红薯品种落地生根……“要想富,不如回家种红薯!”在清丰,香甜的红薯悄然变身扶贫生力军。(记者 王映 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通讯员 徐社军)

源:光明日报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其郊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经过几十年的“防风固沙”治理后,许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蜕变。新华社发

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部山区,漫山遍野杏花盛开,黄土高坡生机勃勃。新华社发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毛乌素沙漠退出陕西版图,陕北地区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陕西的伟大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深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演绎了全球环境治理的绿色样本。

昔日沙窝窝,今日变绿洲。这是历史的契合,时代的奇迹,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待的最好回应与践行。

1.一张蓝图绘到底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生态建设创业史。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的坚守。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依托退耕还林等工程,按照“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思路,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等综合措施,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在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新建以樟子松为代表的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的榆林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硬生生地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沙海巨变,举世瞩目。这是百万榆林儿女,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经过70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取得的;是在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中取得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2.共产党员冲在前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人民英雄史。

在陕北,种树成为一种信仰,种树成为一种理想。几十年来,榆林人民凭借坚强毅力、超常的干劲与浩瀚无垠的荒漠和肆虐无情的风沙进行抗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生乐章。以牛玉琴、石光银以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孕育、磨练出“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是一个从无豪言壮语、绝少慷慨陈词的农家女子。从1985年承包万亩荒沙以来,她贷款雇人,人背驴驮,治沙11万多亩。1993年,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拉奥博士奖”。1996年,她受联合国防止沙漠公约组织邀请,登上了庄严的联合国讲坛,联合国的官员说她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楷模。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1984年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3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一干陕北硬汉,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林农杰出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全国治沙英雄等60多个奖项。

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年间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

在榆林,无论是牛玉琴、石光银还是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中的典型代表,都是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为绿色而奋斗,为绿色白了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3.营林治沙靠科技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的科学史。

治沙造林有其自身的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确保沙漠治理收到实效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榆林沙区人民在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向自然学习、向失败学习,大胆实践,探索出科学治沙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面对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林科人员从榆林地名着手,从点滴的、零星的沙柳柠条等沙生植物中寻启示,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在干中学、学中干;根据榆林的自然环境与立地条件,总结出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办法,指导群众逐渐从单纯防风固沙植树造林到多种杨、柳、榆、杏、果等经济林、搞果园,不断优化林木结构。这些因地制宜的办法,今天看似简单,当时却是林科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摸索和千百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在榆林,林科专家是备受人民尊敬的“绿色精灵”“绿色使者”,他们长年穿梭于大漠之中、沟壑山区、盐碱滩上。对既长不出庄稼,也长不起树木的盐碱滩,科研人员探索出采用挖沟排水、拉沙压碱、改良土壤,然后植树的办法;对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的地方,发动群众在沟里打坝蓄水,山上兴修梯田,将沟壑山地变成水浇田和苹果园;在利用“溃沙急流,深浅无定”榆林最大的河流——无定河时,组织群众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良田,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地带,修了10条大型水系,将毛乌素沙漠拦腰截断。走出了既为用水,又为治沙,从水利治沙到综合治理的发展之路。

同时,林科人员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樟子松是榆林成功引进的品种,为充分发挥其防风固沙性能好的特性,在1973年就建立了西北地区唯一的樟子松良种基地——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与此相类似,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成立的“榆林市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长柄扁桃产业;建成的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开展了大樱桃、黑枸杞、美国红树莓等11个项目的试验研究。

几十年来,党带领榆林人民始终依靠科技求实效、使巧劲,不断提高治沙的进程和绩效,使浩瀚无边的沙漠被片片绿洲所取代,用智慧熔铸了尊重规律、崇尚理性的品格。

4.敢向沙漠要产业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贫困地区“拔穷根”的致富史。

“要想沙窝富,就得多栽树”,这是榆林沙区人民的生活信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根植于心的时代追求,几十年治沙就是坚持问沙漠要环境、要产业、要效益。

以治沙造林为基础,榆林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在城郊建成100多公里的环榆林城生态圈。建成以榆林沙地森林公园等为主的16个城郊森林公园。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建成绿色长廊1800多公里。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现成为文化积淀深厚和宜居宜业的塞上绿洲。

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东枣、西薯、北种、南豆”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两杏”80万亩、山地苹果65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核桃32万亩、海红果5万亩,架构起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现代特色大农业、大生态产业与能源工业已成为榆林市经济快速崛起的主要力量。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人均GDP已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位。可以说,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全面发展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民富裕的和谐发展之路。

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塞上绿洲”的逆转,是榆林人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出的一条因绿而兴、因绿而富发展道路。毛乌素沙漠退出陕西版图,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世世代代与黄沙打交道的陕北人民过上有品质生活的历史担当。

(作者:宦洁、康喜平,分别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教授)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