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旭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推进餐饮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从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加强组织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措施。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解读《指导意见》时指出,2023年我国餐饮业明显复苏,全国餐饮收入5.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2%。但同时,餐饮服务供给质量和结构仍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方式粗放、安全基础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中餐厨师赴境外从业,支持餐饮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
瑙鲁消费者在一家中餐馆聚餐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的推出,对中国餐饮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非常大的引领性、指导性意义。我国餐饮行业年收入已接近5.3万亿元,已成为引领快消领域的领头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3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前两个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1.7%,对社零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8%。
“作为重要的消费品类,餐饮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在顶层设计时进行重点规划的方面。”朱丹蓬说。
《指导意见》主要从多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期热度较高的预制菜也被列入其中。
《指导意见》指出,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持续开展预制菜风险监测和评估,进一步严格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引导相关机构建立预制菜技术联合开发平台,不断提升预制菜品质。
预制菜近些年快速兴起,此前很多省份出台了预制菜标准,但迟迟没有统一的国标,大众十分担忧预制菜的食品质量问题。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并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同时规定了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黄新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的出台为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指明了方向,为下一步预制菜产业在领域细分化、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过程可追溯、信息透明化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引。
黄新望认为,《通知》提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此可以进一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和误解。
鼓励餐饮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
在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发展“数字+餐饮”。鼓励餐饮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研发与应用。推进餐饮数字化赋能,培育一批餐饮数字化示范企业、示范街区和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引导餐饮领域平台企业为中小微商户提供技术培训、流量支持等,营造平台与商户共生发展的良性生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餐饮经营主体数字化改造和自动化餐饮设备设施应用给予适当支持。
朱丹蓬认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将赋能中国餐饮业,给中国餐饮市场带来高速增长、扩容的新节点。他预计,今年餐饮市场消费能接近甚至超过6万亿元。
对于《指导意见》的下一步工作安排,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各地方抓好落实落地。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细化落实举措,跟踪落实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二是建设平台载体。培育一批中华美食街区,指导地方发展社区餐饮、老年助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休闲餐饮等业态,创新餐饮业消费场景。
三是增强发展动能。完善餐饮业标准体系,推进餐饮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动中餐“走出去”。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总结推广各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每日经济新闻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布联合公报,向世界宣告两国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掀起了强烈的国际舆论,被西方称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
60年后的今天,中法两国元首一致同意要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为契机,全面重启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中法关系再上新台阶。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作为拥有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中国和法国将携手促进文化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在世界人民心中播撒和平的种子。
CGTN欧洲分台在庆祝中法建交60年之际,推出融媒体系列《遇见—法国篇》,讲述为中法双边关系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故事。本期带您“遇见”爱上中餐的法国网红主厨广坦。
△法国网红主厨广坦(Corentin Delcroix)
“有个中国胃的法餐主厨”
“大家好,我是广坦”,很多中国人都在视频中收到过这位来自法国主厨的问候。中国网友从他的视频中学做中国菜,听他“字字二声”但清晰易懂的汉语,看他在方寸厨房间煎炒烹炸,把中国人熟悉的家常菜做成高端料理。 “主厨广坦”在中国主流社交平台粉丝总数已经超过600万,看过他视频的人更是数以亿计,因其阳光帅气的形象和“字字二声”的特点,他还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二声哥哥”。
在他的自我介绍一栏中,他这样描述自己:“有个中国胃的法餐主厨”。广坦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7 年,现在的他与中国妻子定居在上海,事业更是与中国紧密相连。他说,自2002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就被中国深深吸引,之后的人生轨迹更是因中国而改变。
广坦来自法国北部小城里尔的一个六口之家。7岁那年,广坦第一次吃到了中餐。广坦说,那会儿就觉得中餐很好吃。2002年,广坦第一次来中国,学习工商管理。他当时读书所在法国商学院采用了“2+3”模式,即在法国读两年,在国外读三年。因为对中国充满好奇与期待,他选择了到中国学习。广坦说,在北京学习期间,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成了一个了解中国各地风情的好方法。后来,广坦开始跟宿舍里打扫卫生的中国阿姨学做中国菜 ,一起去菜市场挑选食材,先后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豆腐煲等中餐家常菜式 。在北京学习的那四年,广坦成了“中国背包客”,游览了云南、四川、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尝遍了川鲁粤淮扬各式菜系,无论是四川的麻辣、广东的鲜甜,还是山东的酱香、淮扬菜的清雅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法国网红主厨广坦一家
从商学院到厨房:中餐改变人生轨迹
接触中餐,让广坦发现烹饪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他决定改变人生赛道,从工商管理转向烹饪。在很多人眼中,他这个选择是疯狂的,意味着未来的生活从“高大上的写字楼”到“油烟弥漫的厨房”。但是他说:“我找到了自己热切追求的事业。”为此,他选择去里昂顶级厨艺学校博古斯学院系统地学习烹饪技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广坦的人生道路再度与中国重合。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广坦成为法国博古斯学院上海分校的学院主厨。其间,他培养出500多名和他一样热爱烹饪的中国青年人,并在中西美食融合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
△广坦与博古斯里昂的同学们在一起
跟着法国主厨做中餐家常菜
自此之后,广坦定居上海,从事餐饮研发咨询,并在社交网络以美食博主的身份与网友分享美食。他在网络的这端,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煎炒烹炸花样翻飞;网友们在另一端跟着他时而学做中餐家常菜,时而学做法餐尝尝鲜。
他说:“当我开始分享一些中式菜肴时,我有点担心。我怕观众觉得我做的中餐不够地道。担心会有‘一个老外,他怎么会做中餐’这样的评论。但最后却恰恰相反,大家都很鼓励我,评论也很积极。当网友认为我的做法很地道时,就会发给我鼓励的信息。当我也许做的不那么地道时,网友会给我一些建议。我从观众的评论中也学到很多。”
△广坦拍摄粽子制作视频
花椒搭配巧克力:助推中国饮食进入国际高端餐饮
广坦说,虽然海外有不少中餐馆,但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地道的中餐依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很多法国人都非常渴望学习中餐,无论是包饺子还是炒土豆丝,他们都很感兴趣。他说:“我个人最大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等我学好了中餐之后,从外国人的角度,向外国人分享中餐制作 。”
从事餐饮研发咨询十余年后,他认为,中餐在国际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广坦说:“中餐食材和一些烹饪技术,是西方从来没有的。西方厨师,尤其是在高档餐厅精致料理领域,他们总是渴望发现一些新的食材,能够使用一些新的技术,获得新的风味。”他说,中国的花椒就是一个例子。“花椒正成为一种国际餐饮的时尚,因为它清爽麻辣的口感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法国人在某些甜点中就会用花椒,比如用花椒和巧克力搭配。” 广坦一直在探索更多东西方饮食融合的可能性,在他的餐饮试验中,他尝试用梅干菜、云南菌菇等中国食材与鹅肝牛排等西餐食材搭配,用白酒黄酒调味,将云南汽锅等中式厨具介绍给西方同行,助推中国饮食进入国际高档料理。他说:“我希望五年后,从事高级餐饮业的厨师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食材,无论是竹笋、 豆腐制品,还是中国的发酵产品、火腿等,我非常期待正宗中餐走向世界。”
△广坦参加中国烹饪节目
中国美食成为东西方沟通桥梁
自人类开始旅行以来,饮食的交流就从未停止。在法国,法餐常用的八角、茄子,这些受到中餐影响;在中国,大家吃的辣椒最初来自南美。食物的交流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未中断。广坦说,“让东西方民众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分享,分享可以推动交流。”与中国朋友、中国厨师分享他的西餐科学,与欧洲或西方民众分享他的中餐哲学,美食就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民心的桥梁。“当人们对其他国家的食物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对那里文化产生更能多好奇。”
监制丨梅焰
主编丨郭醇
编导丨杜毓斌
记者丨林楠
视觉丨纽瑞·莫森科
摄像丨安坤 张轶泽
题字丨郭启宏
新社温哥华5月23日电 (记者 余瑞冬)伴随华侨华人在海外开枝散叶,中餐出海已有约200年历程。中餐今后在海外的传扬发展中如何提质升级?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期间,多位业界人士向同行和媒体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素有“中餐奥林匹克”之称。本届大赛由加拿大餐饮总会承办、加拿大多个餐饮业商会协办,主题是“舌尖百味新世界,五洲餐饮共融和”。
“对于中国餐饮而言,出海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在大赛期间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中餐发展论坛上表示,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科技的进步,过去因文化差异、政策不同、食材供应链准入等原因对中国餐饮出海带来的种种难题正逐步被破解。对于饱受“价格内卷”之苦的中国餐饮品牌而言,出海正成为当下的一种新选择。中餐的国际化发展在过去数十年中付出了成本,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孕育了品牌,探索了模式。今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将在新的政策红利期下得以行稳,在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下得以致远,在专业化竞争、连锁化程度和餐饮出海的全方位提升下得以繁荣。
从事餐饮业约30年的温哥华中餐业主郝正文表示,中华餐饮是加拿大华人和华人社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加拿大餐饮业的一个瑰宝。但在文化多元的温哥华,中华餐饮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巨大挑战。中华餐饮业者不但要发扬自身文化传统,体现“食不厌精”的专业精神,更要与其他餐饮文化交流切磋,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下创造出更具特色的中华餐饮新品牌、新口味。在新形势下,中华餐饮更要走出“夫妻店”的经营视野,以产业大格局、大视野来团结同仁、共谋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善用本地食材,提升中餐业的规格、水准、服务,打造更为高端、丰富的中餐产业链。
美国知名烹饪电视节目主持人、中餐名厨甄文达表示,中国菜丰富多元,中餐在北美社会也已深入人心,但往往缺乏团队去进行品牌包装和形象推广。海外中餐师傅需要更多地树立自信,展现好菜式的色、香、味、形,同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加强对中餐的包装和品牌推广。
益海嘉里金龙鱼大品牌管理部总监周强认为,食品餐饮相关企业应以食材为媒,以厨艺会友;并在研发道路上持续创新,推陈出新,展示中国不同菜系美食的非遗特色,助力中餐烹饪赛事等,推动中餐出海和形象升级,让更多营养、健康和美味的中国美食和餐饮产品香溢世界。
此次参赛的温哥华沪菜餐厅经营者张征认为,海外中餐业若要真正融入当地,仍需改变当地顾客认为中餐只是酸辣汤、咕噜肉和春卷的固有观感。他的心得是,菜式在口味、造型上凸显中餐的底子,但食材、调味等应积极与当地资源结合,这样才有更大市场。同时,“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旧有思维无益于中餐发展。海外中餐业者更应齐心协力,“一起做得更好”。
本届为期3天的大赛于5月23日落幕。大赛期间还举办国际中餐发展论坛以及餐饮圆桌论坛等行业交流研讨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