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阿肉
编辑 | DR
题图 | 《刑侦日记》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楼下的汉堡店,一夜之间改头换面卖起小锅牛肉,大概会和我一样在心里轻声吐槽:潮流果然是阵风,今天吹向东,明天就能刮向西。
毕竟,一个是西式快餐,一个是中式正餐,在餐饮行业加速细分的今天,二者虽然不能说是毫无关联,但至少也算得上是南辕北辙。
然而真实商战的风云变幻,就是这样既魔幻也现实。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在过去几个月间,西贝莜面村旗下的“贾国龙中国堡”已经全部关店,其中一部分门店处于直接关停状态,另外二十多家则原地变身、改头换面,做起了“小锅牛肉”的生意。
要知道,这家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名字直接命名的中式汉堡店,去年此时已在北京开出53家店,还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全年在全国开出300至500家店。
还不到一年,就没有了然后。
社交软件存续时间0.9年的“贾国龙中国堡”,目前已经查无此店。(图/窄门餐饮)
针对这次“关店传闻”,西贝方面回应称,贾国龙中国堡已全新升级更名为“龙堡”并重新布局,将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试点,对下沉市场进行探索。
大众点评公开信息则显示,目前“龙堡”在呼市的第一家店已经开门迎客,延续了西贝系列餐饮的中端定位路线,一个汉堡的均价在25至30元,与此前的贾国龙中国堡基本相当,和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也差不多,比同样专注于中式汉堡的塔斯汀则略高一些。
贾国龙在呼和浩特开出的第一家“龙堡”,人均价格为26元。(图/大众点评)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西贝就在快餐领域频频试水,如今的“中式汉堡”,也是自燕麦工坊、酸奶屋之后,西贝在快餐领域的第8次尝试。对此,贾国龙在接受公开采访时也曾坦承:“只有做快餐才能把西贝推成国际大牌。”
只是如今,中式汉堡赛道你方唱罢我登台,而背靠着家大业大的西贝,贾国龙中国堡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败走京城,属实让人有些意外。
这或许意味着,在经历了一年的狂飙突进之后,中式汉堡也要迈入下一个阶段了。
从空气馍到龙堡,从京城到省城
关于中式汉堡的传说,始于去年此时。
2023年,依靠着人均二十的高性价比,以塔斯汀为代表的中式汉堡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西餐中做”的逆袭式爽文故事。
贾国龙中国堡去年的入局,也算赶上了这趟中式汉堡潮流的快车。
而在那之前,“贾国龙中国堡”也有前身。
2022年11月,同样在北京,贾国龙同样开辟过新赛道,卖的是空气馍。而不到半年后,“贾国龙空气馍”就改头换面,变成了“贾国龙中国堡”,彻底入局中式汉堡生意。
随后,53家“贾国龙中国堡”在北京二环外的各大商场百货之间遍地开花。不过,若不是看到招牌下的“西贝旗下品牌”几个大字,一般人也不会把它和“西北菜一哥”联想到一起。
但从嫩蛋外婆菜堡、爆炒黄牛肉堡到酒焖红烧肉堡,贾国龙中国堡的气质,细品起来依然有着浓厚的“西贝风”。
不管是“中国堡”还是“龙堡”都足够霸气外露,与西贝莜面村呈现的内敛截然不同。(图/小红书@81年的老大爷)
从“空气馍”改做“中国堡”,也不算完全的改头换面。至少从官方信息来看,贾国龙中国堡的汉堡皮技艺“来自浙江桐庐的特色小吃酒酿馒头”,和空气馍这个“新物种”是同一个东西。
有“打卡”过贾国龙中国堡的消费者向新周刊记者表示,“中国堡”的口味还算不错,“外婆菜嫩蛋堡很有特点,炒蛋和酒酿馍都很松软”。不过,在这位消费者看来,相比起所谓“中式汉堡”,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空气馍”夹肉的中式小吃。
但是,选择将贾国龙中国堡集中开在北京,也意味着只能在更激烈的市场一争高下,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拍死在沙滩上。
在西贝莜面村之后,贾国龙迫切需要做出一个副线产品。(图/贾国龙微博)
如今贾国龙中国堡退出京城,证明西贝似乎再次压错了宝。
改换赛道,对于餐饮品牌来说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式汉堡”风潮的开创者塔斯汀,最初也是做比萨起家的。只是西贝一通操作猛如虎,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北京,原地改头换面的“小锅牛肉”,让不少食客都觉得猝不及防;而告别酒酿空气馍,改为主打现烤现制的“龙堡”,虽然颇受好评,但也不得不牺牲掉之前引以为豪的特色卖点,不得不和已经开遍大街小巷的“塔斯汀”们竞争,而且延续自西贝餐饮定位的中端路线,还让它在价格上并不具备优势。
到底是“中式汉堡”,还是“肉夹馍”?(图/小红书@大兴事儿君)
毕竟,所谓的中式汉堡,从外观上看起来,与我们所熟悉的地摊小吃肉夹馍,没有什么区别。而“地摊小吃”要卖出洋快餐的价格,注定艰难。
“馒头夹菜”的中式汉堡,是个伪概念吗?
相较于现在才转头下沉的“龙堡”,最初就将目光放在县城的“塔斯汀”们,在过去的两年里,算是漂漂亮亮地打了一轮顺风局。
这个当前中式汉堡店的代表,可以说是“县城包围城市”的典范。
2018年,塔斯汀打出“重新定义汉堡”的旗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张。2023年3月中旬,塔斯汀全国门店累计有3500多家,但大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直到2023年8月,塔斯汀才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门店,也不出意料地收获了帝都打工人的欢迎。
截至2024年2月,塔斯汀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做到了7000多家,一年时间实现门店数量翻倍,堪称“汉堡界的蜜雪冰城”。
受到塔斯汀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楚郑、林堡堡、花堡旦等大量中式汉堡品牌应运而生,连不少老牌炸鸡店,都纷纷在自家招牌后面加上“中国汉堡”的标签,也不乏西贝这样的快餐品牌巨头入局。
而在这股浪潮中,“国潮”是当仁不让的流量密码,各家在产品口味、营销故事和门面装潢上,都绞尽脑汁地想让自家的故事,离“中式”的定义更近一点。
比如塔斯汀主打的“中华面点制作工艺”现烤汉堡胚,恰恰就用一个非常“中式”的定义,戳中了当下人们想要吃个新鲜的痛点。而像林堡堡这样的新兴品牌,也在国人所共知共感的情绪上发力,靠着童年时期街边常见的“鸡蛋汉堡”,狠狠打了一波情怀牌。
把鸡蛋汉堡这种街头小吃做得干净卫生,也是林堡堡的一大亮点。(图/小红书@十四呀)
中式汉堡崛起,也得益于更高的性价比。
至少在今天,我们不能确定9.9元还能否在楼下买一杯咖啡,但确定的是可以在塔斯汀买两块炸鸡;怀揣几十块,你基本可以在丁顿、林堡堡这样的新兴汉堡店畅吃无阻,加上电商平台叠加的优惠,完全可以实现比洋快餐“御三家”更有性价比的“汉堡自由”。
社交平台上关于中式汉堡“穷鬼套餐”的攻略分享。(图/小红书截图)
不过,在集中爆发之后,中式汉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譬如,产品定位和招牌菜品的高度同质化。
大多数中式汉堡店延续的还是西式炸鸡汉堡的路子,即便是在最出圈的塔斯汀汉堡中,最畅销的也依然是“香辣炸鸡堡”这种西式汉堡。这也让人不禁怀疑起,所谓“满足中国胃”的中式汉堡,到底是“真中式”,还是仅仅停留在搞个噱头的阶段。
因为汉堡炸鸡这一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门槛较低,大量投资者和连锁餐饮品牌入局,除了势头最猛的塔斯汀之外,其余中式汉堡品牌也在陆续冲击百店。仅2023年,就有奥丁顿、楚郑、林堡堡等品牌获得融资。这些新兴汉堡品牌大多成立于沿海省份的二、三线城市,以大本营为原点,逐渐向周边省份的二、三线城市扩张。
资本大量入局,新生品牌频出,也让这个赛道陷入内卷。
在持续的价格战之后,许多品牌开始逐渐呈现出后继无力的问题。而成本控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发严峻,不少人开始发现这些盛极一时的汉堡店,品控正在变得飘忽不定,关于“半熟预制菜”的疑影,不时萦绕在那些为平价汉堡欢呼雀跃的食客心间。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在快餐店吃到生肉的问题。(图/小红书截图)
龙堡退守省城,也为中式汉堡敲响了警钟。
如同盛极一时的新中式烘焙、新中式茶饮一样,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扩张之后,各家品牌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还是保持品牌的创新力。虽然继续延续“馒头夹小炒”的思路,是当下中餐品牌所熟悉的安全舒适区,但,随着花活越来越多,如“爆炒黄牛堡”“臭豆腐堡”等匪夷所思的产品接连问世,中式汉堡所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归根结底,好吃才是第一位的。与其名头上搞花活,不如先做好口味,尝尝自己家的“招牌汉堡”到底好不好吃。
校对:遇见
运营:鹿子芮
排版:蒋佳宏
【1】异军突起的中式汉堡,真能征服“中国胃”?/半熟财经
【2】西贝上市:不只是缺钱的问题/新浪财经
商情报网讯:大众便民中式餐饮的定位是价格实惠,旨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中式美食的需求,并提供便利的用餐体验,具有平民化、快捷化和经济实惠等特点。
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规模
疫情后我国餐饮行业逐步复苏,大众便民中式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餐饮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3.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91万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细分行业市场规模
1.中国中式连锁餐饮市场规模
得益于高效的管理能力、完善的供应链、更高的标准化水平以及更强的资本支持,我国中式连锁餐饮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餐饮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中式连锁餐饮市场规模约为6793亿元,同比增长21.6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中式连锁餐饮市场规模将达到7837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中国中式非连锁餐饮市场规模
近年来,我国中式非连锁餐饮市场规模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餐饮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中式非连锁餐饮市场规模约为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中式非连锁餐饮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13万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众便民中式餐饮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园区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等服务。
饮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过去的30年全行业的年均增速18.6%,增速远远超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规模上看,全国餐厅总数已经超过600万家,中餐占到75%。2018年餐饮市场收入也已经突破4万亿元,占2018年38万亿的社会零售总额的10.5%。
图1:中国餐饮行业市场收入2018年突破4万亿元,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
图2:餐饮市场拆分情况(2017年),资料来源:弗诺斯特沙利文,海底捞招股说明书
然而众多中小餐饮除了面临餐饮行业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房租、低毛利的问题,还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单一、体验差等劣势,另外加上外卖的侵蚀,所以绝大部分餐饮的运营周期不超过两年。而且到目前中式餐饮别说出现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的跨国餐饮巨头,连直营连锁店数量超过1000家的都没有。
有人说“餐饮行业看似低门槛,进来以后才知道,它不是一个低门槛,而是海拔非常低的坑。”所以,有很多很牛的跨界人才,比如互联网、快销行业等头部玩家,他们认为可以降维打击,但结果是,纷纷掉到坑里,爬都很难爬出去。
餐饮行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4万亿的餐饮市场,有没有机会诞生巨头?
有。餐饮看似很好做,实际上有绝大部分企业无法逾越的障碍,一旦越过这些障碍,就会是一马平川。餐饮行业现在已经是“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十年后的餐饮行业必然会像今天的服装领域,巨头林立。中餐未来是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张名片。
一、资本市场上的餐饮企业表现:冰火两重天
1.A股:餐饮企业上市困难重重
国内A股过去一些年只有全聚德、西安饮食两家公司,2017年新增了广州酒家,另外还有一度风生水起的湘鄂情直接被八项禁令打蒙了,已经改名为中科云网,告别了餐饮。正在IPO排队的仅剩安徽同庆楼餐饮,是否有机会登录资本市场还很难说。
总体而言,餐饮行业不受国内资本市场待见(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A股已经上市的餐饮企业表现也乏善可陈。
2. 港股:海底捞给出了互联网企业的估值
但港股餐饮企业的市场表现差异就较大,曾经的明星企业“味千拉面”自骨头汤事件之后就一蹶不振,目前市值也就不到40亿元。而2014年上市的“呷哺呷哺”和2018年上市的“海底捞”都是可圈可点。
01呷哺呷哺
“呷哺呷哺”源自台湾,1998年创立于北京,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被称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2014年上市当年,公司的门店数量为452家,营业收入为22亿元,其中北京市场贡献约为63%;毛利率为60%,净利润为1.4亿元。
截止2018年底,公司门店数量达到了886家,覆盖中国20个省份108个城市及3个直辖市;营业收入为47亿元,其中北京市场贡献约为50%;毛利率60%,净利润4.6亿元。
图3:呷哺呷哺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资料来源:呷哺呷哺财报
图4:呷哺呷哺2014年香港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资料来源:WIND
呷哺呷哺在2014年上市后的一年多股价表现普通,也可以理解为刚上市需要时间消化一下上市所冲的业绩。随即公司开始加快了扩张的脚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双双进入高速增长期,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很多的溢价,在2018年7月份达到了顶峰。随即增速下降,再加外部环境变化,目前股价已经相对于最高点跌去了40%,还有110亿元的市值。
02海底捞
“海底捞”于1994年创立于四川,之后逐步异地扩张,分别与04年和06年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开业,公司门店数量从2015年底的146家增长到2017年的273家。
截止2018年底,海底捞共有466家门店,其中国内有430家门店,其余门店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和日本。营业收入为169亿元,净利润为16.4亿元。
图5:海底捞的营收及净利润,资料来源:海底捞招股说明书及年报
图6:海底捞自2018年香港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资料来源:WIND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海底捞从2016年进入了快速扩张的发展之路:门店数量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海底捞经过前面20年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是积累了门店扩张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搭建了门店扩张所需要系统及供应链等;
三是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所以,门店数量快速增长,扩张的同时尽然能保持净利润率稳定,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互联网企业才有的估值倍数,目前海底捞的市值约为1600亿元。
二、中式餐饮三大痛点:时效、坪效和标准化
餐饮行业之所以今天还没有巨头,与餐饮的商业模式存在三大痛点有很大关系:
时效(可销售的时间很短,只有早晨、中午和晚上);
坪效(面积大了,大部分时间是浪费;面积小了,中午和晚上高峰期的时候承接不了消费);
标准化(中餐偏艺术,强调厨艺和口感,对厨师有依赖)。
即便这三个障碍克服之后单店盈利模型是成立的,但还会面临两大难题:品牌引流、扩张节奏及扩张所需要的人才培养。
1. 时效
时效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能够售卖商品的有效时间段。
不同类别的餐饮时效差别很大,开在不同业态的餐饮时效性区别也很大。
以类别划分:
正餐的时效性是最差的,早餐、上午和下午是没人的,中午时间比较短,只有晚上时间充裕些;
快餐的时效性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早餐可以卖,但大部分快餐店没能力做,有效的时间段也就是中午和晚上;
休闲餐饮的时效性要好多了,比如奶茶、烘焙店、KFC、星巴克等,可以卖东西的时间会很长,可以从上午一直卖到晚上。
以不同业态划分:
办公写字楼地段,周一到周五人中午人很多,晚上人要少一大半,周末连鬼影都没有,所以单纯的办公写字楼地段的时效性很差;
购物广场平时5天的人都比较少,而周末及节假日人会比较多,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毕竟是少数,所以单纯的购物广场位置的时效性很差;
社区商业中心,平时的人相对较少,周末的人相对较多;
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核心地铁站、高速公路休息区等位置,基本上一年四季人流量都很大,这个时效性就很强;
其他如医院、学校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时效性也不错。
餐饮的房租是按照全天24小时使用计算的,而且全职员工也是按照全天支付工资的。员工养多了,大部分时间没事情做;员工养少了,就餐高峰期的产能跟不上。如何克服时效性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看到,正餐提高时效性的难度较大,做的好的正餐翻台率比较高,实质上就是把正餐给快餐化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翻台;
快餐要提高时效性就需要在开店业态上下功夫,一是不能选择在某一单种业态开店,必须选择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地段,如商场写字楼相结合、商场和社区相结合、写字楼和社区相结合;二是要寻找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等本身自带流量的业态去开店。
2. 坪效
坪效,指最小的面积实现最大的营业收入,这是所有的连锁业态的追求的目标。
随着外卖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营业收入由“堂吃”单一贡献,转变为由“堂吃+外卖”两者贡献,大大提高了坪效。衡量堂吃最有效的指标就是“翻台率”,而衡量外卖最有效的指标就是“出单效率”。
正餐比较强调用户体验,与翻台率是冲突的,又很难做外卖,而且一般需要的面积比较大,虽然消费客单价较高,但整体的坪效是很低的。
快餐在坪效指标上有优势:
一方面快餐可以很好的满足外卖市场,外卖的效率比较高;
二是快餐是解决温饱的刚需,一般吃完后就直接走了,不会逗留,翻台率比较高。
中式快餐在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错误的将“肯德基”、“麦当劳”等休闲餐饮视为标杆,因此也采取与其相同的200-300平方米的大店模式,殊不知中式餐饮受制于品牌影响力以及时效性的原因,大面积都是浪费,白白增加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好在现在大部分快餐企业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将门店面积都降下来到130-150平方米。
休闲餐饮要复杂些,需要分情况讨论,有捧着咖啡可以坐半天的咖啡店,坪效低的可以直接把咖啡店坐倒闭;也有不设座位的奶茶店,全部是外带,这种坪效高;或者以外带或者外卖为主,只有很少的堂吃位置,严格控制门店面积,这种休闲餐饮的坪效也会不错。
3. 标准化
很多人认为中餐无法标准化,这是大大的误解。我们要相信,餐饮毕竟只是生活消费品,不需要发射卫星、造航母那么高的技术难度,中餐的标准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创始人是否重视,以及是否理解到了标准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对技术工种的依耐性越低,对人员的要求就越低,培养员工的难度及员工数量(可以大量用兼职)需求都会减少,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复制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二是标准化程度越高,堂吃和外卖的效率也就越高,能够在有限的就餐高峰时间段尽可能的实现更多的销售。
两个同等座位数、收银口和服务人员的快餐店,假设中午就餐高峰期顾客都是源源不断的到门店,标准化程度高的门店营收能够比标准化底的门店营收要高出20%-30%。
正餐需要在标准化和口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正餐中最容易标准化的就是火锅了),快餐标准化没问题,休闲餐饮标准化也没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可以解决“时效”、“坪效”和“标准化”三个痛点的,而且市场上也已经有一些餐饮企业在这三方面都做的不错。但是不是只要克服了这三个痛点,餐饮企业就能发展起来了?
未必。因为在这三个问题之上还有“品牌”,而在这三个问题之下还有“扩张节奏”。“品牌”和“扩张节奏”是战略层面,而“时效、坪效、标准化”只是战术层面,这几个之间的关系用下面的模型来表示。
图7:餐饮企业的核心关注点
以下,我们就来讲解一下餐饮企业在“品牌”和“扩张节奏”上的要点。
三、餐饮的品牌定位
品牌的核心点是“品牌定位”,简而言之就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你产品而不去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品牌是可以为门店引流的。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候,自带美式文化的光环效应,所以很多人大老远都会慕名而去。
但今天中国的餐饮企业绝大部分都不具备这个品牌影响力,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门店开在那里,没有顾客过来。没有顾客过来,那接下来的时效、坪效、扩张节奏都是问题。如果不用愁顾客的话,那时效、坪效和标准化都不是问题。一个好的品牌一般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容易记住的品牌名字。企业最终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让品牌名字及品牌定位占据消费者心智,因此一个容易记住的名字很有利于传播。
品牌定位要清晰简单。只需一句话就能清晰简单的告诉消费者你是做什么的,传递给消费者的独有价值。
拥有源点顾客。所谓源点顾客就是指这个品牌最开始的粉丝,能够用口碑帮你传播品牌的。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适量的投入费用,将公司的品牌名字和品牌定位传播出去。本身快速的开店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品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现阶段是投入,未来就是回报了。
四、餐饮连锁的扩张节奏
餐饮企业的增长来自两方面,一是同店增长,一是新开门店。
同店增长是开店的质量,新开门店是形成规模的基础。“扩张”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扩张?怎样掌握扩张节奏?我们看到市场上不少餐饮企业的门店规模始终在100-200家门店徘徊,停滞不前,主要是扩张节奏出现了问题。
何为扩张节奏?抢占战略要地的时候就必须要疾风骤雨般的速度,建立根据地的时候就必须稳扎稳打,千万不可贸然出击。
餐饮企业在扩张的时候需要记住两点:
01要打造稳固的根据地市场
打造根据地市场的过程之中探索最佳的运营模式、也可以为公司培养人才、在根据地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能够为门店吸引顾客进而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现金流,能够为未来出去作战提供人员及粮草支持。
公司在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市场之前,不要贸然出去扩张。否则,很容易陷入根据地根基不稳,外部拓展不利的尴尬局面,这是兵家大忌。
一个城市或一片区域是否可以被界定为根据地市场,其感性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个市场中的目标客户群大部分是否已经知道这个品牌的存在?是否已经消费过这个品牌?
02开疆拓土的时候切不可分兵多路
资源都是有限的,扩张的方向确定之后,一定要集中兵力,猛攻一个城市,利用根据地市场提供的人才及粮草在2-3年内将这个新市场再变为根据地市场,源源不断的将地盘扩大。
举例:在上海诞生的品牌,刚开始扩张的时候最好不要直接去北京或者深圳,最优的选择是进入江苏或者浙江,将上海、南京、杭州连成一片,建立稳固的三角地带,将整个长三角变为根据地市场,未来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有机会。再以进入江苏市场举例,首要抢占的肯定是南京这个战略市场,其次是苏州市场,这两个市场一旦抢占下来,其他如常州、无锡、南通、苏北等地就可以徐徐图之。
为什么很多餐饮创始人总想着要去北上广深呢?而且还会以最差的方式同时进入这些城市呢?大多人的理由是这些城市可以打响品牌知名度,而且好位置就那么一些,你若不去抢占的话就被其他人抢占了。
这个理是完全不成立的。
第一点在一线城市打品牌知名度需要钱,是要输血的,而且需要一定的门店数量做支撑,蜻蜓点水式的进入完全没效果;
第二点即便你抢占了好位置,关键是你能守得住吗?我见过大不多抱着这个思想去的企业,基本上都灰溜溜的撤出了。
那是不是说北上广深不能去呢?自然也不是,企业首先要评估是否有足够富裕的根据地市场支撑进攻一线城市;二是一旦确定要去,那就不要分兵多路,要倾其所有进攻一个城市,在2-3年内开出至少100家门店,方有成功的可能性。
注:文/凯珩资本,公众号:凯珩资本,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