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中国礼仪文化-餐饮篇(一)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国礼仪文化餐饮篇(一)古人云: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素有“礼仪

< class="pgc-img">

国礼仪文化

餐饮篇(一)

古人云: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我。不仅要有“礼”,并且还要有“仪”。所谓“礼仪”,就是用一定的仪式或方式来对待别人和自己,这种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

礼仪对中国人的意义

< class="pgc-img">

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中国礼仪传承数千年而延续不断,兼容并蓄,继往开来。只有“懂礼”才能“行礼”,才能真正了解“礼”的内涵,并将其融进意识中去,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浮躁所感染,就能安心地对待自己,静心地接触别人,微笑着对待生活。坚持做一个有“礼”的人,做一个被自己和别人都接纳的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自身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餐饮礼仪

< class="pgc-img">

中国礼仪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包括餐饮礼仪、语言礼仪、服饰礼仪、茶道礼仪等。本期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礼仪文化餐饮部分的系列内容。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源于饮食活动,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早在周朝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饮食礼仪制度,至今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餐饮礼仪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用餐早已不再仅仅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是人们交流思想、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活动,餐饮礼仪也因此越发重要。餐饮礼仪是人们在赴宴进餐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的仪式及行为,在用餐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表现出的自律和敬人的行为,是餐饮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用餐中知礼用礼,不仅体现个人的涵养素质,让自己怡然自得、游刃有余,展现个人良好的社交形象,而且能为增进与人交往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餐桌礼仪

< class="pgc-img">

1.座次安排有序

饮食座席的安排上体现了长幼有别,主客有序。座位按照主客设席位,待最尊贵的客人入席后,其余人等方可落座。座位的朝向安排也体现着主次顺序。中国向来有以东为尊的习惯,坐北朝南也是中国传统上的尊位。清人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说:“室中以东为尊,堂上以南为尊。”这种习惯延续至今,现代安排座次时,一般把坐北朝南的座位视为上座,上座右边坐西朝东为次座,上座左边的坐东向西又其次,下座是坐南朝北的方向;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场合,一般是把距离门口最远的地方视为上座,距离门口最近的地方视为下座。

2.行为举止得体

用餐时要注意行为得体。《礼记》中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就是说,在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要只是顾着自己能不能吃饱,还要兼顾大家;同时,在吃饭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手是不是干净。与长辈一起用餐,要格外恭敬。如侍饮于长者时,则要“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辈没有举杯饮尽,晚辈万万不敢饮用。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客人正巧有话要问,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3.食物摆放有序

《礼记·曲礼》中规定,进食之礼需“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胸右末”,即带骨的菜放左边,纯肉放右边,菜肴放左手,羹汤放右手;切细的和烤过的肉放远些,醋和酱放近处,佐料放左边,饮品放右边,弯曲的肉类放左手,挺直的则放在右手。想吃远处的菜肴,也必须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进行品尝。

部分内容摘自百度文库、食味菜谱等资料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国的烹饪饮食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辽墓壁画“备茶图”

烹饪饮食——影响人民生存的第一要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要义,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世界各国的烹饪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数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蕴藏、发展出的鲜明而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叹服。在现代,中国的烹饪饮食已经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墨子所说的饮食对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自然是有了农耕以后的熟食。《管子》说:“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疾。”这更是明确说明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饮食”都是举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饪,所以,烹饪和饮食并提,才能说明这项文化的传统。

烹饪饮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说小了,烹饪和饮食的原始动力不过是为了果腹——自己吃饱,也让下一代吃饱。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时即使顿顿山珍海味,天天鸡鸭鱼肉,也不过一日三餐;贫困时端着一个大碗稀汤,抓住一块杂面干粮就是一顿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属于生活琐事。说大了,它关系国家富强和战争胜利。《尚书·洪范》说,天帝赐给夏禹一种治理国家的大法,称作“九畴”,其中的“农用八政”,说的是8种管理国家的日常政务,第一项就是“食”。治理国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的“饱食”。《周易·噬嗑》的象辞说:“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民之所以仰观乎君上者,为其能食我也。”

正史记载,有很多关于“民以食为天”的记载,“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治理。

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来和楚军对抗。说客郦食其给刘邦献策,让他趁项羽不经意时收复荥阳;因为在荥阳西北敖地山上有一个粮仓,各地往此地输送粮食已有很长时间,能占有敖仓大量储备的粮食,其他的军事行动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有了充足的粮食,再加上正确的军事措施,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亲耕劝农,元嘉二十年(443年)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虽从帝王的御权之术而来,却是亘古不变的大实话。

烹饪饮食意义之大,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与生产密不可分。其“小”的意义,也不可小觑。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

就其广度而言,几乎可以网罗人类文化的全部。人们在山河湖海中寻觅食材,通过农牧业生产扩大烹饪的原料,借助日渐精密的手工业创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与食品制作跟地势、季候、交通、居住条件等等发生了关联。在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习俗和礼仪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发展、改进、丰富了“吃”的技术与艺术。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实在令人惊叹。就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众多,在世界上可以说无与伦比。往深里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中华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认真去探讨。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有自己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精湛的科学。它既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标准口味,同时提倡“惟辟玉食”的精美制作,然而“节饮食”的告诫代代相传,“扶衰养病”的卫生原理随着中医医学越来越高度发达,地域、季节和饮食的关系常常是中国烹饪学的重要课题。饮食既是生活仪式,又是科学技术,同时还要是美的享受——艺术。要实现这一切,没有高度的辩证思维的素养是绝对办不到的。从烹与食统一的宏观或中观角度看,能构成优秀传统的,可以概括为3个字:和、节、齐。

“和”——通过协调达到中和

“和”是体现在饮食制作方面的总特点,就是在参与烹饪的诸多要素(如水与火,各种主原料、佐料、调料,主食与副食等)之中,寻求适中与平衡,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周礼·内饔》所说的“割烹煎和”,前三者都是烹饪的局部过程,唯“和”本来指的是“和味”,并反映在成品的味道上,但却是食品制作的总原则,并且是贯穿全过程的高要求。要达到“和”的高标准,必须经过调和。

五味调和,全在一个分寸,调味要放入佐料,先放什么,放多放少,都要有数儿。调味的中和要适应人的口味,这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操作。《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一次,齐侯打猎回来,齐国的卿相晏婴迎接他。这时,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也赶到了。景公问晏子:梁丘据和我可以算作君臣和谐了吧?晏子回答说:只不过是相同而已,谈不到和谐。接着,晏子就用烹饪为例子,说“和”与“同”的区别。他说君臣相和就像烹饪调味一样,水和火相互配合,用各种佐料来烧鱼炖肉,厨师调和五味,不足的加一点,过分的减一点。君子吃了才舒坦。晏子说完这番话,还有几句十分深刻的警语。君臣之间要有不同的意见,相互交流、补充,才是最理想的关系。如果君怎么说,臣完全照办,就像用水来调节水,仍然淡而无味。晏子在说烹饪,其实还是在说执政。晏子“和而不同”的说法,是指各种条件综合在一起,才有最佳效果。中和的比例不是千篇一律,中和的结果也不是千肴一味,高端的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口的享受,更是养生的科学。“食医”是古代的营养师,专门负责调配饭菜。“食医”首先要考虑口味与季节的搭配。五味与季节的关系,大约与动植物及果实生长、成熟的情况有关,也和人体缺乏的营养有关。五味与地域的关系,和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关。首先,中国古代的养生和疗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和则养生,不和则疗病,都是要达到饮食与人体的和谐。其次,口味关系到人与自然的交融,不是只为了享受,这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体现。从这种搭配还可以看到,五味是互相制约的,达到平衡是为了适口且和身。还有就是甘滑的作用——甘是味觉无刺激,滑是口感无滞涩,这就是平衡适中的最终效果。

总之,在关于中国古代烹饪的记载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和”的境界,是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是一种辩证法,是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根基。政治上提倡“人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等等,都是在寻求一种适中与平衡。“和”的目的不仅为了可口,同时为了养身。中国饮食中的美味,是味觉感官娱悦与身体健康的统一,绝非脱离理性地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烹饪饮食与药物治疗毕竟有所不同,不论用什么方法达到“和”的境界,都要将食品多方面调和的结果体现在“好吃”两个字上,生成美味。中国烹饪不但有实用的价值,更有审美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

节——强调节制而追求精美

“节”是表现在食用方面的总特点。“节食”这个词,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节食,以减少饭量作为减轻体重的措施。在中国古代,饮食节制指的是不可饕餮贪食,不可经常过量。这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甚至是一种修养。

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追求味美与追求养生是不可或缺的。中医认为人要以五谷养气,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便会破坏内脏的平衡,导致疾病的产生。节与礼是不可分割的。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靠礼来达到节的目的。这固然是对统治秩序的一种维护,但克制欲望是为了养成自律的精神,在日日不可或缺的饮食过程中来修身养性,并不是只求养生,更是一种意志的锤炼、性情的陶冶。

古代为什么要节食?因为饮食不但具有养生的实用价值,还具有满足味觉的鉴赏价值,是一种会心的享受,也是经过中医不断临床试验探索出来的至理。

古人主张节食,但却十分重视饮食的精美。首是注重饮食的多样化。中国餐饮以五谷为主食,对肉总是节制的。但这绝不是简单地主张吃素。以诸侯对大夫的公食礼为例,先有牛俎、羊俎、豕俎、鱼俎、腊俎、肤俎……这还是初设,还有次设的加馔,包含牛、羊、豕、鱼等多种做法,肉的种类不谓不多,这些肉食都和主食搭配,古人对肉食虽不主张过量,却强调多样,致使营养丰富。其次是注重饮食卫生。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是不吃的。变味儿、变色儿的鱼肉绝不能吃,不正规的地方买来的东西不能吃。更有甚者是“割不正,不食”。在不同的食膳中,要保证所取的兽畜部位符合规定,而且切割的形状、大小、纹路都要合规矩。这不是奢华,也不是摆样子,是把吃饭当成一件要紧的事,从容、认真去做,做得干净,吃得健康。

齐——搭配剂量与创建范式

中华饮食讲究和谐,水火要协调,食材要搭配,五味要均衡,这就形成了中华烹饪又一个很有特色的传统,就是“齐”与“范”。

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就是配方。从食用来说,各种食物的搭配是有规范的。《周礼·天官·总宰》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古人制作各种饮食不仅是有配方的,且配方与季节有关。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齐”的实现要靠“范”。“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中国古代有一部专门收集食物制作方法的《食经》。宋郑樵《通志》在“艺术类”收《食经》4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钦定的《续通志》也收“食谱”且饮食已经独立,不再和医药放在一起,食与医的关联不那么紧密了。

剂量的规定、范式的记录,都不过是一种便于传授的底线,真正高端的操作,还要加入当时的条件,也还会有适当的创新。正如中医有流传下来的很多“汤头歌诀”,仍要有临时的“加减”一样,人文性的操作,经验还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优秀传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是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体现的,绝不是求同;“节”是以养生为目的的,与娱悦、享乐并不矛盾,绝不是苦行;“齐”是经验的总结,它一旦脱离了封建礼制,避免了单一与僵化,便成为个人风格与多种流派的体现。人的口味是烹制者培养起来的,而烹制技术又常因享用者的口味而抑扬,二者的互相促进,便形成了中国烹饪技术在保留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演进。

古代高端烹饪主要在宫廷,流传到社会上层和御用文人的家庭中,古代民俗中存在的很多“和、节、齐”的烹饪饮食实例,也只限于中层的小康之家。底层贫困的百姓是没有条件来进行如此复杂的烹饪饮食操作的。现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烹饪饮食的追求有了更大的广泛度。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了菜系,气候、出产、人文习俗和节日场景形成的食品地方特色,正在通过网络和电视广泛流传。菜系转地会有变异,超越季节会有改作;加之各种菜肴的流传不再只是文字的食谱,更有视频的加持使之更为形象和具体。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生与美味的结合更为大家特别是老年人所重视。高科技营养学的发达使烹食问题向科学发展。

“和、节、齐”,一直是中国烹食文化优秀的传统,它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上。与“和”对立的是偏激,与“节”对立的是放纵,与“齐”对立的是恣意。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与优秀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口味与食性往往与地域的气候特点有关,是饮食的自然属性,但为了追求口味的独特,过咸、过辣、食性过热、过凉便成为对健康的损害。吃饭喝酒的作用不只是果腹,还有很多精神和审美的因素在内,而一旦饕餮成性、醉酒成病,用作不正当交往的手段,便败坏了社会风气,摧残了个人的生命。“和、节、齐”的传统一旦失落,烹食丧失了理性、形成了恶性的淫逸,便预示着礼制和道德的失落。建构一种正确的味觉审美标准,以融五味于一肴、养气血于一餐为美,这应当是一种修养。时代发展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节、齐”传统的承继,也需要注意剔除其中僵化的因素,不断更新、发展。要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去丰富世界文化,并毫无愧色地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去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

来源: 文摘报

< class="pgc-img">

国礼仪文化

餐饮篇(二)

古人云: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我。不仅要有“礼”,并且还要有“仪”。所谓“礼仪”,就是用一定的仪式或方式来对待别人和自己,这种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

中国礼仪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包括餐饮礼仪、语言礼仪、服饰礼仪、茶道礼仪等。本期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礼仪文化之餐饮礼仪的第二部分。

餐具使用礼仪

< class="pgc-img">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时需注意礼节,应遵守基本的规矩和礼仪。筷子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应该摆放整齐,摆放时应小头朝里搁在筷架上或放在自己的菜盘上。持筷子时位置要适中,不可握得过高或过低,拿筷子时要轻拿轻放,切不可随便乱掷。夹菜时,不能把筷子挥来挥去,上下乱翻,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遇到别的客人也来夹菜时,要注意避让,防止交叉夹菜,夹菜途中不能滴水不停;不能用筷子指点他人;无论筷子上是否有食物,都不要去舔。宴席中暂停用餐时,可把筷子放在筷架或餐盘上。

2.碗、骨碟

进食时不要端起碗或碟,不可把碗里的食物往嘴里倒,暂时不用的碗不可放杂物。骨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使用骨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骨头、鱼刺等废弃物应放在骨碟里,不可直接吐在桌上,而且骨碟要注意美观,尽量将油污缩小于碟子中央,骨头、鱼刺要聚拢,不可散落在整个碟子上。如果骨碟放满了,可以示意服务员进行更换。

3.湿巾、餐巾

中餐用餐前,服务人员会为每位用餐者递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使用完毕后,应该放回原处,由服务员拿走。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递上一块湿毛巾,这块湿毛巾也只能用来擦嘴,不能擦脸、抹汗。上龙虾、鸡、水果时,有时会送上一只小水盂,其中漂着柠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手指,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餐巾应放在餐盘下或放在并拢的大腿上,可用于擦嘴和手,但不能擦餐具或擦汗。

用餐礼仪

< class="pgc-img">

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进餐中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时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每次夹的菜不宜太多,且尽量从边缘夹起,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菜时不要从中央下箸。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如出现打嗝或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声“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表歉意。喝汤也不要发出声响,汤太热时等凉一些再喝,不可一边吹一边喝,喝汤时要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即使用餐已经结束,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也不能先行离席。

部分内容摘自百度文库、食味菜谱等资料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