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S1mple
编辑丨S1mple
前言
前段时间跟同事去了一趟台北。
作为台湾地区的中心城市,台北的发展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繁华,相反,台北市的繁华程度感觉上甚至都比不上国内一些二线城市。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台湾地区的人对于大陆的一些看法也让我们有些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台湾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大陆的?
台北见闻
初到台北市,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class="pgc-img">>台北作为台湾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在台湾地区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台北市2023年的GDP总量为9197.2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高达36.72万元。
不得不说台北的发展还是令人赞叹的,毕竟台北市的总面积只有271.8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甚至比不上大陆的一些县城。
< class="pgc-img">>不过台北市的城市规划让人有点意外。
这样的经济体量,正常来说满是高楼大厦才是正常的,毕竟270万人的人口总量就意味着台北市的人口密度相当的大。
而高楼大厦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人口密度带来的生存空间压力。
< class="pgc-img">>可在台北市,除了地标建筑101大厦附近以外,很难再看到像样的高楼建筑群。
相反,台北市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不算高的楼体,这让刚从深圳过去的我们有些吃惊。
台北市的城市规划总体看起来会有一些拥挤,尤其是站在路上看两边的大楼时,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
< class="pgc-img">>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繁华的都市应该像纽约、上海、深圳那样高楼林立。
路上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手里提着公文包,没有停下步伐的时间。
< class="pgc-img">>不过在台北市,台湾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却很少看到这种情景。
其实也能理解,现在躺平文化席卷全球,台湾地区的青年自然也不例外。
< class="pgc-img">>而且台湾地区的最低工资也确实能支撑人家“不那么忙”。
台湾地区在2024年新实行的新工资标准中,最低工资已经从原来的26400新台币涨到了27470新台币。
< class="pgc-img">>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六千一涨到了六千三。
不过台北省面对的困境和上海深圳是一样的,就是本地人可以轻松躺平,但是外来打工的人就不太行了。
< class="pgc-img">>租金那也是相当的夸张,小一点的,比如24平米的套房,月租就高达一万六千新台币,要用到工资的一半多。
条件好的花费就到了两千多美元,也就是一万四千多人民币,这个价格也是相当夸张的。
< class="pgc-img">>台北那边的物价不算低,不是因为我是内地来的是这样觉得。
在聊天的时候本地人也在吐槽台北的物价涨得飞快,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
< class="pgc-img">>只能说打工人到哪都很难,只是难易程度高低的区别罢了。
老板们算的都很清楚,抛去你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平时稍微娱乐一下,手里基本就不剩下什么了。
< class="pgc-img">>存不住钱就只能给老板打工,苦命的打工人。
不过台湾这边的基本保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个人感觉可以学习一下。
< class="pgc-img">>举个例子,台湾地区这边的农民也是有退休金的,台湾的农民从45岁开始交农保,每月93台币,折合人民币大概22块钱。
交够20年,每月就可以领到5500人民币,如果从35岁开始交,交到65岁,每月就可以领到8000人民币的退休金。
< class="pgc-img">>其实也可以理解,台湾地区的经济在亚洲那也是排的上号的,高经济,加上人口体量不算太大,福利以及基础保障自然就好。
内地想做到这一点真不是一般的难,毕竟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 class="pgc-img">>话归正题,接下来就说说台湾地区这边对大陆的看法吧。
撇不净的偏见,说不完的乡情
在台北待了大概两周,第一周工作忙完后,第二周就开始闲逛了。
< class="pgc-img">>有一天我们中午吃饭,有一些台湾人上来搭讪,绝大多数都很友好,并没有内地一些自媒体渲染的那么夸张,大家都只是正常的交流。
不过在问到他们对大陆的看法时,几个人就显得很复杂。
< class="pgc-img">>他们的年纪大多都是三十多岁,将近四十岁,他们对于大陆的态度很复杂。
对于回归这件事他们的抵触情绪并不算大,但是他们也显得十分忧虑。
< class="pgc-img">>这个倒可以理解,毕竟这种大事注定是要上历史书的,在这种浪潮下,不管谁都会有忧虑。
他们算是见多识广那一类的,去过不少国家,也没少往内地跑。
< class="pgc-img">>他们对内地的发展十分认可,毕竟短短几十年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举世罕见。
对于回归后的生活倒是不怎么担心,毕竟这几位也算是社会精英人士,对于回归后的生活很是看好。
< class="pgc-img">>有人会说了,既然很看好为什么还会觉得忧虑?
这个忧虑不是对和平统一后的生活忧虑,而是对台湾当局的忧虑。
< class="pgc-img">>他们就怕台湾当局脑子一热,绑着台湾人往枪口上撞,就现在来看,不是没这个可能。
这是他们觉得忧虑的地方。
一顿饭吃的相谈甚欢,不过后面就有些糟心了。
< class="pgc-img">>我们在台北街头闲逛的时候,有些小年轻听到我们说普通话,就会说一些挑衅的话还有一些不好的称呼。
这让人很来气,我和同行的同事想上前理论,结果被陪同的台湾同事拦住了。
< class="pgc-img">>台湾同事很无奈,按他的话来说就是,台湾地区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
这批人没怎么去过内地,对内地的了解都来源于台湾本地媒体的宣传以及互联网上的负面评价。
< class="pgc-img">>台湾地区上网虽然没有什么限制,但在西方阵营的经营下,上面的各种负面评论可想而知。
在这种媒体渲染的氛围下长大,还有被刻意营造的敌对环境,这就让台湾地区的很多年轻人对大陆的看法不怎么好。
< class="pgc-img">>有时候很多人说简中互联网是信息茧房,但说实在的,台湾地区这边给我这样的感觉更重一些。
整体上来说,台湾地区这边对大陆的感觉是分年龄层的。
< class="pgc-img">>年青一代都会有些抵触情绪,但很多接触两岸生意往来的中年人相对来说就会好很多。
老人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一些极个别的,其它都非常友好,还会问我们一些他们祖籍老家的事情。
< class="pgc-img">>吃逛台湾
其实现在两岸往来越来越频繁,很多台湾朋友都已经开始在内地工作甚至安家。
倒是绝大多数内地网友很少去台湾走一走逛一逛,我倒是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来这边转一转。
< class="pgc-img">>别的不说,台湾这边一些标志性的景点还是很值得一逛的,像那几个名气比较大的夜市。
我个人比较喜欢大稻埕片区,从台北市中心到大稻埕片区,就跟从现代穿越到七十年代一样。
< class="pgc-img">>其中最热闹的应该就是迪化街了,我们当时在那里逛的时候还碰到一些传统当地特色的民间宗教活动。
这些可能也就是在广东那块有时候能赶上,对于绝大多数内地游客来说,这个还是蛮新鲜的。
< class="pgc-img">>如果说当地有哪些特色小吃特别不一样的话,说实话,真没觉得。
台北的牛肉面、名气非常大的卤肉饭、煎饼果子、豆花、珍珠奶茶,这些其实在内地也能尝到。
< class="pgc-img">>这里吃到的也就是感觉味道好一些,真要说让人多稀罕,那倒也没有。
当然,可能有其它台湾特色小吃,不过我没吃到,有去过台湾的可以分享一下。
结语
台湾回归是大势所趋,这是必然的,区别就是以哪种方式回归。
< class="pgc-img">>不过回归后可能会对台湾地区的一些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毕竟原来西方阵营想要拉住台湾地区,会进行很多商业合作。
回归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受到影响。
< class="pgc-img">>台湾民间一些相关从业人士虽然不排斥,但是多少还是会有些焦虑。
但换个方面想,香港在当年回归前不一样有些动荡吗,但看看人家现在,依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其实还是要以多个角度来看,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文章信息来源:
台湾上半年CPI超过通胀警戒线 6月水果价格飞涨-台海网2024-07-06
台湾2023年GDP增速为1.31%-光明网2024-03-01
年前,清瘦俊朗的周杰伦,穿着干净的白毛衣,捧着一杯热奶茶,温柔又深情地对一个女孩说:“你是我的优乐美……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从那以后,他身体力行,坚持喝奶茶,终于凭借“周杰伦奶茶”、“周杰伦胖了”、“周杰伦戒奶茶”屡次登上微博热搜。
同样的,90后,伴随优乐美广告长大的一代,从香精色素植脂末的冲调奶茶,喝到用真茶实叶制作基底茶的奶盖,再到如今网红店铺层出不穷的新式精品现调奶茶,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与奶茶拉扯不清的珍贵回忆。
我们逐渐长大,学着做一个体面的成年人,奶茶也在它的逆袭之路上渐序前进。
在这个时代,口红可以少买几支,球鞋可以不穿新款。但是戒掉奶茶,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美食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许多滋味都曾缱绻在舌尖,但只有奶茶那种水乳交融、茶果相撞的甜蜜,浸入了我们的味觉。
从奶茶1.0时代,进化到如今的3.0时代,那些与味道有关的故事,你是否像半岛君一样,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呢?
1.0冲调奶茶时代
小时候最爱喝大台北珍珠奶茶
至今还记得喝的第一杯珍珠奶茶,那是90后拥有过的奶茶1.0时代。
似乎一夜之间,初中附近的街道上,出现了两三家名字叫做“大卡司”、“大台北”或“地下铁”的奶茶店。真真假假不知道,那时候的我们也没有品牌意识,只是觉得奶茶这个新鲜事物,充满着时尚气息,与彼时风头正盛的港台剧相得益彰。
从窗口的透明玻璃望进去,整齐排列的白色塑料桶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奶茶粉。
粉色的是草莓味,绿色的是哈密瓜味,紫色的是香芋味……另外两桶看上去十分Q弹诱人的,是仅有的两种配料,珍珠和椰果。
只要2块钱,就可以买上一大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路嘬吸,一路和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聊天。
“小明今天太搞笑了……”
“《天国的嫁衣》你看了没有……”
等到要在路口分别时,因为讲话太多以及一直不停地嚼珍珠,腮帮子生疼。还有人猛吸一口奶茶时,突然被逗笑,结果咳嗽得脸都红了。
但没关系,第二天放学路过奶茶店的时候,还是会贪恋那种舌尖上甜甜的口感,忍不住进去再买一杯。
后来嘛,没过多久,周董代言的优乐美火了,香飘飘的销量也开始绕着地球转圈。喝奶茶更方便了,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项有点奢侈的消费。
那是冲调奶茶最得人心的时代,也是90后与奶茶相遇的最初的模样。
纵然在那之后,材料讲究、花样繁多的现调奶茶开始吸引人们的味蕾和腰包,但那杯2块钱的奶精奶茶,和它连带着的那段岁月,却在一代人的回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2.0杂牌奶茶时代
读书时最爱和朋友吸奶茶
当奶盖横空出世的时候,没有一个奶茶爱好者能够保持淡定。
红茶、绿茶、乌龙茶分别制作出来的茶汤,上面再覆盖一层淡奶油打发的奶盖,看上去很简单的组合,却碰撞出非凡的滋味。
?tapiocakong
第一次喝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新鲜,微凉微咸的奶盖,混着暖暖的茶香,咂咂嘴,余味很久都没有散去。
就像我们的大学时光一样,当时只道是寻常,百无聊赖,毫不稀奇,等再回头看时,却发觉,那真是一段云上的日子,与很多人打了个照面,也做了许多没头没脑的事情。
那些年,宿舍永远有一个保姆般的室友,帮你带饭带水带奶茶。智能机才刚刚开始流行没多久,买了iPhone5的同学天天把手机攥在手里。微信还不是我们主要的社交方式,大家更习惯直接打电话。
你亲爱的室友站在校园里的杂牌奶茶店前call你:“你要的是绿茶奶盖还是抹茶奶盖?我忘了……”
只有寝室组团去所在城市的商业中心的时候,才能喝上贡茶、Coco、快乐柠檬等连锁奶茶店的奶茶,它们垄断大学商圈,是还要稍晚一些的事情。
喝着奶茶,与熟悉的人,一起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嬉笑怒骂都没关系,因为这里没有人认识我们。
?woneyuan1
大学毕业以后,本就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又散落到天涯。青春匆匆散场,不是所有的缘分都有后续。但那些帮忙买奶茶、一起喝奶茶的室友,却永远占据了内心温暖的一角。
有时间请来我的城市做客吧,请你喝你最喜欢的奶盖乌龙茶。
3.0网红奶茶时代
绵密浓稠的奶盖引领时代潮流
90后正式走入职场的时候,奶茶也长大啦,变成一杯成熟的奶茶了。
喜茶,一个听上去就让人开心的奶茶品牌,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时尚与否的重要标志。
年轻人为了一杯招牌喜芝芝,甘愿排队2个小时,只为一品那绵密醇厚的奶盖,且蕴含着恰到好处的咸味。选择多样的茶底也令人心动,红玉茗茶、金凤茶王、四季春等等,不仅名字好听,制茶工艺考究,味道也有非常细致的差别。
除了喜茶以外,奈雪的茶、鹿角巷、TPLUS等奶茶店也各凭特色,进入了年轻人青睐的奶茶名单。
奶茶的原料越来越高级、健康,牛奶取代了奶粉,新鲜的应季水果产地直邮,有些奶茶店对自家的茶底十分自信,甚至单独售卖茶叶。
原本准备学着喝意式、美式咖啡,装作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90后还是一不小心,把奶茶带入了职场,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职场社交文化。
没有一杯奶茶暖不了的场子。
新人想要融入团队,一起拼个下午茶就好了。
只要你喝奶茶,我们就能成为并肩奋斗的好同事。
奶茶社交的背后,意味着90后职场人渴望并在努力建立一种平等、轻松、积极、更具沟通性的职场氛围。
而且,每一次下午茶拼单的背后,不仅我们自己的即时甜食需求得到了满足,同事关系得到了增进。
那些和我们一样奋斗在这座城市里,风里雨里都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千千万万个外卖骑手,除了一日三餐,又多了一份其他收入,心里踏实了许多。
和朋友私下见面,约在奶茶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轻松明亮的环境,时尚简约的设计,还有比这更适合“聚众吸奶”、畅聊职场八卦、吐槽娱乐明星的地方吗?
千万别说咖啡馆,因为我们当代少男少女太苦了,我们需要一点甜。
毫无疑问,奶茶会继续进化,我们也会被时间的齿轮推着,继续往前走。
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喝的奶茶在等着我们,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也同样在等着我们去追求和创造。
奶茶提供的不是热量,而是对待生活的热情。
周董说了,“奶茶这么好喝,为什么要因为变胖不喝奶茶?我觉得吃东西是让人家开心的,开心是最重要的。”
人间不值得,但奶茶值得。
当我喝奶茶的时候,我嘴上习惯性地说着“好丧啊”,但是我的心里真的好甜呀。
>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点奶茶火了。大家眼中的网红餐饮并没有在短时间内退烧,一点点奶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更加火爆。
奶茶行业一直来都是众多行业中的投资热点,近年来奶茶行业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脑海里最初的奶茶店印象——台湾珍珠奶茶五块钱一杯,早已经淡淡模糊。
奶茶的花样更是五花八门,奶茶店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知名的奶茶品牌COCO都可、沐菓、大卡司、港之悦、一点点、御台好茶坊……甚至是现在风靡的喜茶、丧茶,深深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点点奶茶,他的品牌发展之路是怎么样走的?20平方米的奶茶店,真的日赚2000?天天排长队,生意火到爆,却暂停加盟?一点点奶茶玩的是什么套路?
从50岚到一点点
一点点品牌最早是在2010年上海成立的,真正发展起来却是从2015始,“火”势才开始蔓延,到如今据统计全国已经拥有2000多家门店。
无风不起浪,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自然有原因,一点点品牌的由来有点颇显憋屈,本来并不是叫一点点,而是叫50岚,是台湾人在1994年创立的奶茶品牌,在台北奶茶市场可是小有名气,那个时候台湾50岚在全台北就有600多家门店。
由于这个行业钱好赚,50岚想进军大陆市场,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于是就在2010年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分公司。
可是谁能想到,大陆人太聪明,早在2006年时就已经注册了”50岚”的商标,借它的名号做奶茶。于是这家正宗的台湾50岚被迫换名,也就是如今的“一点点”。
所以,一点点能短时间在奶茶行业站住脚,离不开在台北十几年开奶茶连锁的经验基础,无论是资金,还是运营能力,还是调制奶茶的配方技术,都是有雄厚扎实的“内功”基础。
工于心计,玩转品牌运营
一点点这个品牌的运营,是很有“心机”的,当然他的“心机”来源于在台北十几年的奶茶连锁经验,从最初的路边摊,到遍布台北600余家,它早已摸透了奶茶行业的运营以及消费者的心理。
在产品设计上,一点点奶茶跟其他奶茶不一样的地方是:一点点奶茶是可以任意选择甜度、温度、加料、混搭的。
传统奶茶店奶茶经过研发,都是统一的“标品”,而一点点似乎是可以根据用户习惯来定制的,我们暂且叫这种方式为“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是一点点奶茶出奇制胜的关键点,也是奶茶行业里最大的“心机”。
为什么说一点点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一点点奶茶出奇制胜的关键点,奶茶行业里最大的“心机”?这得得从四个层次来分析:
1. 显人气“心机”
一般奶茶店,在用户点餐的时候,店家询问顾客,欢迎光临,您要喝什么茶?您要中杯还是大杯?询问到此结束。
一点点则是,欢迎光临,请问您要喝点什么?您要中杯还是大杯?请问您是要怎么做?甜度需要怎样为您调整?您要做几分甜的?温度要怎样?凉的还是热的?要不要帮你去冰?需要加点别的吗?
如果你是第一次去一点点店里,当你这样被反复问道的时候,第一时间肯定就会好奇问店员,可以怎么做?有几分甜的?有哪些东西可以加?那么服务员就会微笑的耐心和你解答,帮你完成第一杯“定制”,此刻你的心情绝不会是嫌店家啰嗦麻烦,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认为这样的服务很贴心,很赞!
而实际上,这就是一点点奶茶的其中一个“心机”:这样的做法除了能与顾客产生互动,让顾客觉得宾至如归之外,同样也拉长了点餐和制作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顾客等待的时间,让店门口瞬间积聚人气。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样说的有点牵强,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不妨我们先来看看一点点奶茶店的吧台设计,一般的奶茶店吧台都是呈“一字型”排开,所有的工具设备都是在一条线上,流程就像一条流水线,务求快速出单,效率第一。
而一点点奶茶店吧台却设计成L型或者U型,操作区相对来说大,将制作流程所需的工具分散,每个员工又是各尽其职,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一点点奶茶的员工走来走去,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很忙”的错觉,但由于区域广面积大,又能让人觉得“忙中有序”。
实际上是刻意放缓效率,制造成人气爆棚,店员忙得不可开交的假象。这就是为什么报纸、网络、我们所看到的,一点点奶茶天天排长队的现象原因。
2. 网络热点话题“心机”
如果你以为一点点的“心机”只是为了让店里显得“人气”,还有让顾客觉得贴心。那么你就错了。我们之前所说的一点点“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二个心机是在网络上。
如果你是加留心,关注过一点点奶茶的官方微博,或者搜索过百度一点点的相关信息,你会发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被一点点玩坏了。
最早网络上出现关于一点点的爆文是《史上最全的一点点隐藏菜单,上海磕奶茶党们疯啦!》很明显,这是一点点奶茶刻意策划的,你可以搜索一下一点点隐藏菜单,光百度就至少会有20页关于一点点隐藏菜单的软文,而且点击量都是过万,显然一点点利用“个性化定制服务”做文章,造话题。
有了“隐藏菜单”这个热门话题之后,微博上也是没有平静过,微博大V、社交达人、学生软妹纷纷晒出自己搭配的一点点茶饮“配方”、口感评测、照片,形成一股热潮。
线上以这样的形式与用户互动,每次顾客晒出自己的“新品”,一点点官方就会第一时间@,与用户唠嗑。甚至很多线下的用户,会拿着微博上别人调制的“配方”到店里要店员做。
3. 免费加料“心机”
加料免费是一点点奶茶的第三个小心机,一点点提供免费加料的东西看似挺多,但基本上都不值钱,像珍珠、波霸、椰果、仙草、红豆。
都是小成本的,但商家提供这些,给顾客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品牌的口碑就潜意识的形成了。因为别家都不提供免费加料的服务,只有你家一点点可以免费。
当然一点点提供免费加料的目的也是为“个性化定制服务”做内容,如果加这些料要钱,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感就会大打折扣。
停止加盟,保护自品牌
尽管一点点奶茶这么火,但招商加盟却很早以就已经停止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好的东西,得不到才显得珍贵,一点点奶茶停止加盟,就是想肥水不流外人田,想让自己的品牌显得更有价值。
其实并不是,当一个品牌迅速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更应该考虑的自品牌的保护,就像一个气球,往里面吹起,能让它变大,但他的变大程度取决于自身能否承受,如果过了这个度,气球就会炸。
门店也是一样,不是钱赚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结合自身,去衡量,这么多的门市,我是否能管理的过来?我的中央工厂材料能不能供应的上?我的门店质量会不会下降?会不会有人冒充我们?所有门店的服务和流程是否都统一?
其实做连锁,做企业,每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一旦有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门店出错,那么就会触碰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到最后负债累累,而倒下的牌,很难再搭起来。
用奶茶用户需求来看,其实奶茶的需求是在不断上涨的。但是经济学里很多行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用户搜索“奶茶加盟”的人数在2015年有着明显增长,并且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2017年的现在,目前还没有出现下跌的现象。
一点点这个品牌他们2015年开始快速拓展,后期呈现每个月20家左右的新店数量来攻城拔寨,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区域授权和单店加盟等灵活方式。一点点的背后是台北50嵐,50嵐是台湾一级奶茶品牌,除了数量上比清心福全少外,余下的各项指标上基本都名列前茅。与COCO相比,50嵐来大陆的缺陷是在时间节点上晚了点,但苦练内功的高人一出手总会显示出横扫一切的功力。
从产品质量来说,一点点奶茶为给顾客提供优质的用餐体验,将一点点奶茶与音乐结合起来,是顾客在享用艺术般的美味同时,又能享受听觉盛宴。六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皇茶带给你嗅觉、味觉、视觉上的多重享受。一点点一直在创造“绿色、健康、安全、美味”的贴近大众需求的饮食产品,为客户输送最方便快捷的食材和为客户创造最大的营运利润空间。
怎么火起来的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如何持续火下去持续经营对于一个商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就是保证。一点点的质量我想喝过的朋友都知道。
从一点点来看,饮品不火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 产品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客户从一开始喝这个产品到现在,一直没有任何变化。
- 在几年前,奶茶店确实很少有在各个媒介上做广告的,是靠自己积累的口碑代代相传。但是最近几年变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没有一定的宣传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存活下来。
- 忽略了消费升级的趋势,对自己的客户群体出现错误的判断,不能随时调整适应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
而反观一点点,将上面的3点原因修改到了极致。曾经一年卖出4亿杯的香飘飘奶茶,让一点点看到了在大陆生根发芽的机会,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很快将自己的根据地选择在了上海,以上海为中心慢慢向杭州、苏州、福州等地辐射,此外一点点奶茶不仅口感好,而且注重对产品线升级换代,进行消费升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点点奶茶四季都有它热卖产品线,这是其它品牌很少能比拟的,经过10几年的发展,成为大陆奶茶NO1品牌也不足为奇!
一句话,成功背后的付出,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就像俗语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在当下不缺乏营销人才,天才。就像前两年的“皇太极”“雕爷牛腩”,炒作得全天下皆知,连在上海的我,都对其慕名异常,如果到北京,一定要品尝一下。但是还没等到机会,就有非常多尝试过的朋友说,产品一般,言过其实,然后渐渐的,这两个品牌就走下坡路了。餐饮行业,口感肯定是第一位,有口感,即使营销落后,也能渐渐发展,但是倒过来的话,就是一阵龙卷风,来势汹汹,去也匆匆。
本文由 @品牌咨询那些事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