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
◎餐饮老板内参 杨守玲 发自北京
互联网圈,“小米生态链”一直被人津津乐道,20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延续着小米的神话。雷军将这种模式核心归结为“效率”,这与餐饮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要素不谋而合,最终都是一场“效率”之战。
试想,如果餐饮供应链领域也出现“小米生态链”模型,它将为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 class="pgc-img">>盖志商贸(以下简称盖志),这家一站式火锅供应链企业引起了内参君的注意,其模式与“小米生态链”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上游端,盖志与全国100多家源头生产基地、国内上千家食品生产商,建立长期战略采购供应体系;下游端,盖志拥有1000+合作餐饮门店,作为长期的固定终端渠道,对生鲜、干料、油类等食材有着庞大且稳定的需求量。通过上、下游打通,让火锅供应链发生从“直供”向“智供”的深层次转化。
< class="pgc-img">>成立至今,盖志实现1000多类餐饮食材、设备供应全覆盖,完善的产业链闭环功能,使其成为1000多家餐饮企业的唯一指定供应商,在墨尔本、新加坡、新西兰、多伦多,悉尼、休斯顿等多个国家,可进行全球化的跨境供应,2017年,完成上亿的市场业绩。
面对火锅餐饮市场食品安全、产品研发、物流配送、消费者吸引四大课题,盖志给出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01
唯一编码,让食材可追溯
产品是餐饮行业的根基,食材则是产品的生命。常态下,每家火锅门店sku数量至少几十上百种,传统食材供应链模式中,产品源头分散且采用多级分销模式,食品安全追溯沦为一大难题。
< class="pgc-img">>盖志秉承“质量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全程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从生产端、供应端、物流端进行了3大板块的布局。
- ? -
生产端
建立合作产地源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管理体系,从源头做到标准化管理,包括食材的色泽、气味、质地、保质期限等。
- ? -
供应端
建立完备的供应商筛选、考核、管理、淘汰制度,严格的食品安全监察政策,还聘请专家为质量层层把关。
< class="pgc-img">>- ? -
运输端
建立完善的食材追溯链,为每个产品特制身份信息条码,连接生产、检验、运输、监管、消费各个环节,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02
数据驱动,提升产品竞争力
新餐饮消费时代,火锅行业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定制化产品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二是餐饮零售化、多业态融合发展。
火锅供应链从过去分散、无序、封闭的状态,逐渐朝着开放共享和价值整合的方向进行深刻变革,产品定制化服务和研发能力成为供应链企业新的竞争高地。
为此,盖志提出了2种做法,帮助餐饮企业提升竞争力,快速适应市场新变化:
- ? -
大数据重构OEM品类,
实现日均160万份销量。
目前,盖志可量身定制黄喉、笋片、醪糟等上百类产品,全球日均消耗盖志OEM产品达160万份。
面对如此庞大的销售业绩,盖志负责人指出,主要依托于1000多家餐饮客户的海量数据样本,围绕市场消费的精准细分,进行了全方位的品类构建,实现产品量身定制,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加工成本、节省制作时间、提高竞争力。
< class="pgc-img">>- ? -
完善方便产品生产标准,
升级产品核心技术。
近年来,火锅方便产品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全网销售火锅方便产品的品牌多达数百家。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生产标准的不完备,行业急须出台标准规范。
对此,盖志率先聘请到行业专家对产品制定一系列生产标准,升级产品核心技术,开发主要的原料及配料,实现方便产品的生产管控和工艺优化。
< class="pgc-img">>02
从原产地到餐桌,物流领“鲜”
物流问题一直是阻碍餐饮供应链行业发展的一座大山。
以冻品流通为例,全国餐饮食材市场规模约为三万亿元,其中冻品市场规模就超万亿元,冻品总量超过九成均通过中间经销商转卖,食材从生产到使用平均消耗3.7个环节,周期5.5个月,挪动8次,中间环节周转成本占食材价格的比例高达25%。
< class="pgc-img">>供应链条长、管理成本高、缺乏有效冷链控制、食材损耗严重等问题,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盖志则采取重资产模式,从3个方面布局解决行业痛点:
- ? -
海、路、空、铁自由选择,
满足极速匹配需求
海、路、空、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自由选择,全方位匹配各种需求,实现全国可上门接货城市88个,可配送城市130个,更有次日达、隔日达、四日达等可供选择。
- ? -
上万平米仓储物流中心,
规模效应摊薄物流成本
上万平米仓储物流中心,每月货物吞吐量超千吨,在上海、郑州、广东等地均成立了RDC中转基地工作组。
< class="pgc-img">>- ? -
五大冻库基地建设,
降低食材损耗
投入专项资金,推动全国五大冻库基地建设,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对运输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温检测以及追踪报道,以此降低损耗。
< class="pgc-img">>04
平台赋能,告别传统买卖
阿里巴巴前战略官曾鸣曾提出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叫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
S指供应链平台,B指的是企业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赋能”。B端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然后通过S端所提供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来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企业之间最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关系。
< class="pgc-img">>这一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包括餐饮行业。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双向赋能,盖志还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
- ? -
海量市场样本及时把握消费趋向
借助全球1000+家专供门店的大数据均可作为市场参考样本,其中不乏小龙坎、小龙翻大江、坎爷火锅等全国性知名品牌。从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需求,比如最受欢迎的牛蛙具备什么特征、销量最高的毛肚讲究什么工艺等等,有针对性的采配,组织生产。
- ? -
最新消费趋向及时反哺上游供应商
一旦发现市场有新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及时反馈到上游供应商,促进企业内部数据更新、激发灵感、技术升级、重塑定位、产业改革等。同时,这也解决了“上游看不懂市场,下游拿不到利器”的行业痛点问题。
< class="pgc-img">>| 小结 |
整体来看,盖志更是一个注重“分享”和“赋能”的集成平台,分享火锅供应链的技术、资源、渠道、咨询、需求,从数据、趋势、统筹、组织、助力开发等方面为企业赋能,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同研究市场、研发产品、拓展市场。
未来,盖志将通过信息化持续推动一站式采配解决方案,助推餐饮布局,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品质更优、成本更低、延展更广的共赢平台。
盖志商贸每年在全球有数亿级别的采购量及海量的丰富货源,并将于8月24日登陆广州国际餐饮连锁加盟展览会,不管是火锅行业的上游供应企业,还是下游品牌商家,都欢迎届时前来咨询洽谈,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
火锅餐饮的创业者、企业、商家还可通过"盖志优选APP",采购各类优质产品,线上一键下单,线下极速配达,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管理商品、订单、库存。
>< class="pgc-img">>日,餐饮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NCBD(餐宝典)正式发布“2021中国火锅供应链TOP10”榜单。本榜单由NCBD(餐宝典)依据企业综合实力、所服务客户知名度、客户数量、产品竞争力、创新性、媒体传播等指标,结合分析师评价选出。
上榜企业分别是:颐海国际、红九九、天味食品、安井食品、龙大肉食、蜀海、国联水产、呼伦贝尔肉业、伊赛牛肉、禾胜合。
< class="pgc-img">>一、10家有5家上市公司
和茶饮供应链TOP10一样,火锅供应链前十中的上市企业也多,并且比茶饮的4家还多1家。
这自然得益于火锅市场的庞大规模。NCBD的《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全景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将正式突破10000亿元。
< class="pgc-img">>正是因为下游需求旺盛,所以上游自然水涨船高。甚至像海底捞这样的火锅巨头,自己也能生发出两家供应链头部企业颐海和蜀海。毫无疑问,火锅供应链领域的上市企业会越来越多。
在这5家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是“速冻火锅料第一品牌”安井食品,以12月8日的收盘价计算,其市值达到46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颐海,为460亿港元。
二、无处不在的海底捞
在本次上榜的10家企业中,绝大多数的客户都有海底捞。颐海和蜀海自不必说,前者给海底捞供应底料和调料,后者给海底捞供应净菜等食材。
其他给海底捞供货的则有:安井供应速冻火锅料(如鱼丸等);禾胜合供应毛肚、黄喉;国联水产供应水产品;龙大肉食、呼伦贝尔肉业、伊赛牛肉给海底捞供应肉制品。这样算下来,10家里有8家是海底捞的供应商(剩下两家红九九和天味食品是做底料的,而海底捞已经有颐海了)。
< class="pgc-img">>所以海底捞的一些动作,有时也可能会给它们带来影响。比如前段时间海底捞宣布关店300家,作为海底捞猪肉品类采购量最大的供应商,龙大肉食就对投资者表示,海底捞这300家门店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关闭,公司针对这情况也做了后备渠道拓展,开发更多的客户。
三、都盯上了预制菜
12月8日,安井食品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近年来,预制菜在B端餐饮渠道和C端家庭消费场景中均呈现需求旺盛、快速成长的态势。公司顺势而为……采用BC兼顾的渠道策略,不断开发及推广适合全国范围内多区域多渠道销售的家喻户晓的预制菜肴业务。
无独有偶,国联水产在11月1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近年来持续研发一批如麻辣烤鱼、小龙虾意面、各式口味小龙虾、虾饺等加热即食的预制菜品,实现了从原料加工向食品智造的创新升级。目前公司为部分连锁餐饮类企业持续提供预制菜的一体化服务。
< class="pgc-img">>11月23日,龙大肉食也发布了一份公告,称将改名为“龙大美食”,因为公司明确了以食品为主体,……食品板块有望支撑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而它的食品板块,正是以预制菜为核心。
此外,预制菜也是蜀海、伊赛牛肉等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
餐宝典分析师认为,火锅供应链企业之所以纷纷盯上预制菜,一方面是因为预制菜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火锅行业对厨师的依赖度低、对预制菜的需求大,预制菜在火锅行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四、结语
火锅行业的快速发展,给火锅供应链领域带来了三点变化:其一、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需求水涨船高,发展速度更快、业务更细分;其二、随着自热火锅、火锅食材超市等业态的逐渐兴起,供应链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其三、一些有实力的火锅企业纷纷开始自建供应链。
以小龙坎为例,2019年投产的生产基地“漫味龙厨智慧工厂”,去年底上线了一条新生产线,专门生产小袋装的火锅底料。据悉,漫味龙厨目前能年产10万吨品质稳定的各类产品,产品线已达300余个SKU,其中半固态调味品类(即火锅底料和其他调味料类)产品达84个品类230个SKU。值得一提的是,漫味龙厨的产品不仅提供给小龙坎,它的客户还包括周黑鸭等。
从本次上榜的TOP10来看,火锅供应链是个非常有前途的赛道,而且上榜的门槛也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意味着这个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
源:红餐网
作者:周沫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个由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下的论断,今天已成现实。
疫情之后,“得供应链得天下”几乎已经成为餐饮业的共识,餐饮产业上下游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 class="pgc-img">>2月22日,食材供应链企业“望家欢”宣布完成8亿元B+轮融资,这距离其B轮融资时隔不到一年。
更早之前的2月6日和2月8日,火锅食材生鲜超市懒熊火锅和查特熊也相继对外宣布获得资本融资。其中,懒熊火锅的新一轮融资是其在近一年内里获得的第四轮融资,融资金额总计已超过10亿元。
短短1个月,就有多个食材供应链企业获得资本青睐,融资规模动辄在亿元级别以上。
资本密集加码下注食材供应链企业背后,隐藏着哪些新商机?
< class="pgc-img">>食材供应链风口正盛,
疫情之下十余家企业获资本青睐
近7年来,餐饮供应链一直都是被资本捧在手心里的宠儿。
据番茄资本2019年初发布的《2018中国餐饮及餐饮供应链投融资报告》显示,自2014年起,截止2018年11月中旬,餐饮供应链及服务商投融资案例占比32%,远高于餐饮品牌的20.3%和饮品品牌的9%。除了数量排名以外,该领域的投资金额也占了49.9%,占据了当年餐饮投资的半壁江山。
< class="pgc-img">>2014-2018年4年间,餐饮供应链及服务商领域总投资事件达769起,披露总投资金额约1444亿元人民币,几乎是餐饮品牌、饮品品牌等其他四个细分领域的投资额总和,数量非常巨大。在这当中,餐饮供应链企业获投的案例数又是最多的,光是披露的事件就有247起,获投额达228.64亿元。
< class="pgc-img">>当时,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在解读该份报告时就明显表态,资本对纯餐饮的投资兴趣下降,对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以及具备食品属性的新餐饮更感兴趣。卿永透露,当时不少投资机构甚至不看餐饮品牌,只看餐饮供应链和新零售,其中,又以食材供应链和服务商最为惹眼。
到了2020年,餐饮行业发生了百余起融资事件,餐饮供应链,尤其是食材供应链板块更是备受资本青睐。
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至少有14家食材供应链企业获得了融资。入局食材供应链行业的投资机构不乏DCM中国、IDG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VC机构。
< class="pgc-img">>从融资金额上看,这些食材供应链企业拿到的融资数额都在千万级别以上,亿元级别以上的占比也超过了30%。譬如锅圈食汇、望家欢、乐禾食品、莲菜网等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金额均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融资频次看,不少供应链企业甚至在1年时间内融资多次。譬如锅圈食汇,分别于2020年2月和7月完成了B、C两轮融资,这也是其继2019年8月A轮融资以来完成的第三、第四轮融资;乐禾食品,自2019年3月宣布完成B轮融资后,2020年5月和11月再次获得C、D两轮跟投;而味库海鲜,则在2020年11月份同时宣布获得C轮、C+轮融资。
< class="pgc-img">>规模超万亿,
暗潮涌动的食材供应链江湖
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互联网浪潮来袭,各大企业纷纷入局,当年,市场上便涌现出一大批B2B的餐饮食材平台,如链农、莱美、望家欢等,各大企业蜂拥而至,抢占风口,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而企查查数据也显示,自2015年起,食材供应链公司的注册数量也在逐年递增。2015年食材供应链注册数量仅21家,到了2020年,新注册的食材供应链公司则翻了5倍之多。
< class="pgc-img">>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餐饮业上游供应链产业的市场商机和巨大缺口不无关系。
一方面,是食材供应链的万亿金矿亟待挖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将近5万亿元,假如按照餐饮平均30%-40%的原材料成本测算的话,餐饮供应链市场规模至少有1.5万亿。
另一方面,餐饮供应链行业头部交椅虚位以待。
做餐饮供应链的人都知道美国的餐饮供应链巨鳄Sysco,这家全球最大的餐饮供应链企业自1969年扩张以来,如今已在全球设立了332个配送中心,服务客户超过60万。
据公开数据披露,2020财年Sysco的营收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然而,中国餐饮供应链头部企业的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仍屈指可数。
显然,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餐饮供应链相比,中国的餐饮供应链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大企业仍有很大的掘金空间。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无论是资本的加码,亦或是餐饮供应链企业加速布局,都是在试图抢夺这个万亿的大蛋糕。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将餐饮供应链划分为以下四大类,几乎每一条赛道上,都是一个供应链江湖。
- 第一类是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企业,指的是从传统餐饮企业裂变而来的供应链品牌,拥有中央厨房和产品研发能力,典型的有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
- 第二类是B2B的互联网电商平台,该赛道上包含了针对中小餐饮商户的美菜网,美团旗下的快驴进货,饿了么的有菜,以及服务与农贸市场及中小零售的互联网平台宋小菜,它们大都拥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
- 第三类是垂直餐饮供应链平台,比如服务团餐食材供应商的望家欢,专注于净菜供应的裕农、真功夫旗下的功夫鲜食汇,定位火锅食材超市的锅圈食汇、懒熊、查特熊,以及速冻品供应商千味央厨、安井、三全、惠发等。
- 第四类是单品爆品供应链平台,比如专注于小龙虾、牛蛙、酸菜鱼等餐饮爆品的信良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最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物流体系、国内基建等的不断完善,以及各路资本的大力助推下,餐饮食材供应链行业格局初现,而且每条细分赛道都出现了一些表现亮眼的领跑者。
比如餐饮企业上游延伸型供应链的典范——蜀海。
一开始,蜀海供应链是依托海底捞的中央厨房而设,原先只是海底捞的供应链部门,仅为海底捞提供食材采购、净菜加工等服务。
后来,蜀海通过对上下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如今已打造成集销售、研发、采购、生产、品保、仓储、运输、信息、金融为一体的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
据蜀海官网显示,目前蜀海供应链的合作客户超过了300个,其中不乏像九毛九、胡大、丰茂烤串等知名餐饮品牌。
领跑火锅食材赛道的锅圈食汇,自建了生产基地与食材供应链,在全国形成10大仓储中心、30多个分仓冷配物料网络,锅圈食汇产品日流可达20万件。而上游合作商方面,锅圈食汇拥有近500家合作ODM工厂,其中上市合作企业30多家,买手200多名。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锅圈食汇官微
专注团餐赛道的领头羊望家欢,成立于1995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集团在全国有近150家分、子公司,代理品牌超过200个,服务超过20000家大型客户,营收过百亿元。
< class="pgc-img">>万亿食材供应链赛道背后,
痛点亟待解决
在各路资本的推动下,这几年我国供应链领域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速,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各方面还不完善,上、中、下游的痛点都非常明显。
1、上游:源头分散,机械化、规范化程度低
相比发达国家如美国上游农产业的生产集中度高达90%以上,我国上游源头非常分散。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同2006年相比,2016年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然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主体并存的局面。其中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可以想象的,供应链企业想要把这部分农户汇集起来,需要花费多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此外,供应链企业的发展还受制于上游养殖的效率和不规范。
以养殖业为例。
从总体量上,我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养殖大国,比如世界上养的鱼每3条中就有2条在中国;我国每年出栏生猪7亿头左右,占世界的50%左右;中国每年鸡蛋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占世界的40%左右。
然而,由于上游的养殖效率、饲料成本、以及不规范的养殖标准等,导致中国猪肉与美国猪肉有明显的成本、品质差距。
2、中游:物流冷链技术不足,且链条冗长,运输渠道成本高
中餐的食材大都强调新鲜,这对食材的运输条件要求极高,尤其是生鲜食品、肉制品等需要冷链运输,对于运输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且,在餐饮供应链上,包括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等诸多环节。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上下游难以联动,规模化程度低等因素,导致从农场到餐桌“战线”长且不透明,成本高且不利于监管,制约着供应链的发展。
比如牛肉,从牛的养殖地到餐厅,要历经产地、总代理、经销商、批发商、传统加工厂等十多道中间商,层层加价后,渠道成本非常高。
3、下游:菜系繁杂,难以标准化
西餐的标准化程度高,且对于冷冻食品的接受度较高,这为供应链的标准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餐细分,菜系众多,菜式繁杂,食材涉及甚至超过上万种SKU。即便是小小的调味品为例,如茴香的品种多达20多种,而辣椒酱仅云贵川就有十余种。
再加上不同菜系、不同餐厅对于食材的选择标准也不相同,供应链企业很难实现全面覆盖或标准化。如一口正宗的重庆火锅,所涉及的香料就多达40余种,分属于20个不同的属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未来,谁能成为中国版的Sysco?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与新华网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排在各业态前列的百家领军企业营业额合计不足2000亿元,占行业总量不足5%,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餐饮行业整体处于“高频低效”的发展模式,几乎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连锁餐饮,在供应链、成本结构、标准化等相互嵌套的环节,均存在明显痛点。上述报告还指出,目前有超过半数的餐饮企业都将关注点落在了供应链管理上。
再加上,近几年人力、租金等各项固定运营成本日益高涨,餐企希望借助供应链降本提效的意识陡然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优质高效,且有韧性的供应链,是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在同质化严重的细分品类市场,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后端的供应链业务运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一方面,供应链的打造,考验的企业是对上中下游三方资源的整合能力,靠规模化取胜;
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资金实力的考验,供应链本是重资产的业务,如果企业自身没有稳定的造血能力或者输血渠道,基本上赚钱无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如何借助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做到每一项食材都可溯源,也是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的一点。
从中国餐饮食材供应链的发展来看,目前各大玩家们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