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长春8月15日电 题:“八百里瀚海”向“绿”而生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张玥
东北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这里曾因农作物难以生长和长期偏旱被称为“八百里瀚海”。近年来,随着引水工程的建设和盐碱地改造项目的深入实施,不长草的盐碱地逐步成为绿色的稻田,“八百里瀚海”正在焕发新生。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号字村的地头上,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过,能闻到阵阵稻香。去年年初,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过去春天刮大风,把碱土刮起来,严重时什么也看不清。”号字村村民王长富说。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过去在吉林西部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贫瘠的土地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当地村民不仅生活环境较差,较低的粮食产量也让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2023年9月,吉林省乾安县号字村盐碱地改造的稻田。新华社记者薛钦峰 摄
去年,一家从事盐碱地改造的农业企业来到号字村,平整土地、修渠铺路,增施改良剂和有机肥,灌水洗盐,然后在农田里插上了稻苗。去年秋收,稻田里有了收获,虽然产量不高,但是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我们继续增施有机肥,种植了耐盐碱水稻品种,预计产量比去年大幅提高。”该农业企业负责人石健说。
近年来,吉林、黑龙江实施了一批引水工程,把水引入贫瘠的盐碱地,为盐碱地治理和改造带来可能。吉林相继实施河湖连通、引嫩入白、松原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扎根盐碱地,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和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这里过去有大片荒芜的盐碱地,村民曾尝试开荒种地,但都因为不打粮而放弃了。近几年,这里建立起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使盐碱地快速改良成丰产稻田的技术模式。
2021年以来,吉林省通过开发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8万亩。走在大安市大岗子镇的乡间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大片的稻田,这几年大岗子镇7个村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把大片盐碱地改造成了稻田。该镇双岗山村共增加了近100公顷稻田,村党支部书记于万宝说,不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不仅生活环境变好了,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近70万元的收入,村民的物业费、取暖费全部由村集体出资。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曾经“只长碱蓬草,不长豆和粮”的盐碱地,正加快变身生态家园和鱼米之乡。在肇源县鲶鱼沟湿地,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引来嫩江水,改造形成3万亩稳产田和12万亩人工湿地,生态改善吸引了鸳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桂海说,通过多年探索,肇源县形成了把水利工程改良、农业耕种改良、生物和化学改良有机结合的盐碱地改造之路。目前,肇源县已有50多万亩盐碱耕地变为亩产1000斤以上的稳产田。
华社呼和浩特8月16日电 题:草原崛起“绿电铝之城”——内蒙古煤城霍林郭勒的绿色转身
新华社记者恩浩、贺书琛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几十年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这里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动能。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霍林郭勒市曾以“煤电铝之城”闻名全国。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活力不足、传统产业占比高等短板,霍林郭勒市破立并举,开始绿色转身。
从屹立高耸的“大风车”,到连绵起伏的光伏“蓝海”,再到不断延伸的铝产业链条……眼下,霍林郭勒市正紧盯“双碳”目标,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铝产业绿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带动城市由“煤电铝之城”向“绿电铝之城”进阶。
图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量配电网新能源发电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电解铝是高载能产业,没有电,就无法产出铝;同理,没有“绿电”,也就产不出“绿电铝”。近年来,霍林郭勒市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会,积极推进增量配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持续增强绿电供给、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去年开工建设的100MW复合光伏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每年可替代标准煤5.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项目负责人刘刚介绍,该项目发出的绿电全部在霍林郭勒市就地消纳。
8月13日,霍林郭勒市增量配电网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增量配电网目前为37家企业供电,用电负荷近10万千瓦。预计到年底供电量可达到6亿千瓦时,其中绿电量达到2.5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替代比例达40%。”霍林郭勒市电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政综合部部长董进迪说。
霍林郭勒市委副书记、市长嵇海洋说,预计到2025年底,该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591.3万千瓦,年可自发自消绿电约230亿千瓦时,绿电消纳占比将达50%。
绿电供应能力持续增强,为铝后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在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电池箔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马力全开、高速运转,生产出的电池铝箔仅8微米至15微米。
“电池铝箔是构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决定着电池充放电效率。”联晟新能源公司技术部部长何发明介绍,与普通铝箔相比,电池铝箔对铝箔基材要求极其严苛,铝箔越薄,作为电池材料的附加值越高。联晟新能源公司建设的年产80万吨电池箔及坯料项目,将原本厚6.8毫米至7.0毫米的铝卷“瘦身”成以微米计的高端铝箔。
“这是霍林郭勒企业推动铝后加工业向深、向细、向高端发展的一个缩影。”嵇海洋说,该市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向高端产业链延伸,目前已具备232万吨铝后深加工的生产能力,电池箔产能占全国的40%,球型铝粉产能占全国的80%,汽车铝型材产能占全国的20%,压铸件、型材、铝箔等细分产业链日趋完善,能生产120多种各类铝后加工制品。
图为霍林郭勒市生产的铝加工产品。新华社记者恩浩 摄
“我们正在积极承接电解铝产能转移,深度拓展高纯铝、高性能铝合金等铝后精深加工产业。”嵇海洋表示,预计到2026年,霍林郭勒市将形成600万吨氧化铝、500万吨电解铝、100万吨再生铝、450万吨铝后精深加工的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扩大绿电铝认证规模,探寻绿电铝成品出口路径,加大与奔驰、宝马、比亚迪、格力等企业的绿电铝产品供给合作,进一步将绿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华社天津12月27日电(记者宋瑞)将手机放置支架上,打开直播界面,“90后”新农人张蕊熟练地跟直播间观众打招呼后,转身从地里拔起一个翠绿鲜嫩的青萝卜,对着镜头开启了当天的直播。从大棚射入的自然光和身后一畦畦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的沙窝萝卜便是这位主播最好的补光灯和背景板。
“这萝卜吃起来甜辣适口、水分充足,堪比水果……”从沙窝萝卜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和种植历史,到种子来源、种植和管理方法,再到采摘、发货流程、售后服务,张蕊在镜头前娓娓道来。
张蕊在大棚里直播带货(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伴随着她亲切自然的讲解,直播间的气氛日益活跃。手机屏幕上时不时跳出来自全国各地观众对于萝卜品质、售卖、物流等方面的问题,张蕊一一回应。
与此同时,镜头外,叮咚声接连不断。“今天能发货吗?”“几天能送到?”丈夫郭庆一边拿着手机回复粉丝留言,一边在电脑后台上观察直播数据,还定时发放“福袋”吸引客流。
“一场直播下来,最多时能有近1000人观看,总浏览量能达到30多万次。”这对新农“夫妻档”高兴得合不拢嘴。可口的沙窝萝卜和直播带货模式,让长期在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务农的一家子过上了好日子。
郭庆和张蕊在大棚里直播带货(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小沙窝村位于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畔,这里的土质上沙下黏,再加上运河水滋养,产出的沙窝萝卜又脆又甜,素有“赛鸭梨”的美誉。
“我们的祖辈、父辈一直都在种沙窝萝卜,延续至今。”张蕊和郭庆夫妻俩说。曾经,推车在街边售卖或成批卖给批发商的单一线下销售方式,让家里种植的萝卜很难“出圈”,基本只能在本地“打转”。
2018年,辞掉城里工作的夫妻俩决定返乡创业,创办了圆圆沙窝萝卜种植基地,开启了直播销售沙窝萝卜的新事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将沙窝萝卜打造成富民产业,自己又从事过网络销售的工作,有信心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张蕊说。
张蕊用心撰写直播文案、练习直播话术,更是专门将直播间搬到了自家种植大棚内,带给线上顾客身临其境般的购物体验。郭庆则自学直播运营,联络电商打通物流渠道,根据沙窝萝卜冬季上市的特点选购特定包装。
郭庆(右)和父亲一起在大棚里采摘沙窝萝卜(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在夫妻俩的探索下,从最开始一天最高销量100箱,到如今高峰期的一天1000箱;从小棚种植,到现在扩建到了20多个大棚……沙窝萝卜成为全家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自今年11月中旬以来,夫妻俩仅通过线上直播就销售了数万箱沙窝萝卜。
“直播让我们的‘头回客’和‘回头客’越来越多。近在京津冀周边,远到东北、南方地区,不少顾客每年冬天都要找我们订几箱萝卜吃。”郭庆说。
正值年底,沙窝萝卜迎来了口感最佳的时期。直播空当,夫妻俩正忙着将前段时间受寒潮天气影响积攒下的沙窝萝卜订单打包发走。
仓库里,郭庆和张蕊夫妇张罗来了不少亲戚,全家齐上阵,将一箱箱沙窝萝卜套上保温袋进行封装,整齐码垛在一隅。快递面单打印机吐出了长长的500多单物流信息,而这只是他们平时一天的物流订单量。
郭庆在电脑前整理发货的快递单(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忙并快乐着。”张蕊的眉眼里满是笑意。眼下是他们这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从地里拔的5000多斤萝卜基本都能销售一空。接下来,这对“夫妻档”还要为沙窝萝卜的集中上市做准备。
此外,郭庆和张蕊夫妇还学习了拍摄、剪辑短视频的技巧。他们创作的近500个乡村主题短视频,有的分享自家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有的展示成熟的瓜果。带着泥土气息的场景和风格让他们的平台账号收获了12万粉丝。
郭庆的父亲郭井军种了40多年沙窝萝卜,“摇身一变”成了短视频中的主角。“年轻人的直播销售带着我们的农产品走出了乡村,被更多人看到、尝到。”郭井军说。
夫妻俩带着刚采摘的沙窝萝卜准备回去开播(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目前,辛口镇沙窝萝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2亿元。当地政府大力鼓励萝卜种植户借助短视频、电商等平台进行线上展销,并出台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振兴这一特色产业品牌。
在前不久举办的西青区辛口镇第十六届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上,张蕊还作为新农人代表分享了直播带货沙窝萝卜的经验。
“沙窝萝卜是我们当地的一张‘金名片’,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宣传家乡农作物,助力这一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沙窝萝卜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张蕊说。
统筹:于卫亚、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宋瑞
图片:李然
海报: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