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这是清朝网红吃货袁枚对一碗拥有绝佳口感的米饭发出的惊艳赞叹
如今市场上的大米品牌众多,能符合袁老对米饭严苛标准的好米,料必有太粮靓虾王香软米一席之地。而就在近日,太粮集团热销22年的爆品大米系列【靓虾王】销量实现历史新高,据统计在2022年春节期间,靓虾王香软米最高实现单店日销量1947包。其中,广州永旺天河城店同比增长412%,广州家乐福康王店同比增长521%,广州大润发罗村店同比增长113%,广州华润万家客村店同比增长76%,广州沃尔玛芳村店同比增长70%,佛山卜蜂莲花黄岐店同比增长52%。
热销新记录的诞生,既源于消费者的口碑,也源于大米产品的高品质,日啖地道南方米,让我们来看看,太粮靓虾王香软米是如何从万千大米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日销上千袋的高端南方大米。
< class="pgc-img">热销单品靓虾王香软米
>2000年,诞生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太粮集团,向市场推出了一款极具岭南特色的高端南方米「太粮靓虾王香软米」。该款产品的原粮种植地——岭南传统稻作核心产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域,全年约90%时间气温在10℃以上,加上雨量充沛,尤其是夏季阵雨频繁,有利于水稻的中早期生长;年日照充足,蒸发量大,更利于水稻内部营养物质的积累。一直以来,太粮坚持只卖晚稻米,晚稻生长时间不少于100天,从7月底到8月初开始播种,到11月初才能收获,较长的生长周期能更好贮存丰富的营养成分。
< class="pgc-img">岭南优质水稻种植环境
>岭南地域的农民坚持精耕细作水稻种植,是一种超乎仪式感的匠心坚守,坚持“稻虾共作”模式,利用虾蟹的活动轨迹,刺激水稻分蘖,起到中耕松土的作用,同时达到稻米无农药、无除草剂、无化肥的目的。太粮对选佳种、治莠田、择天机、抢农时、除稗草等各个种植流程严格把控,从田间到餐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大米生态种植、无污染培育好大米。
< class="pgc-img">生态环保的古法种植
>太粮的“靓虾王香软米”2次荣获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太粮的“马坝龙五星油粘米”连续3届荣获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2013年,“太粮”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 class="pgc-img">太粮靓虾王香软米-两届金奖证书
>正是由于岭南优质的产区气候条件,生态沃土的种植环境,农民不厌其烦的绿色种植方法,铸就了靓虾王高端南方大米的品质。一个个金奖,见证着太粮的光荣发展历程,也印证着高端南方大米的优秀品质,太粮也因此成为了高端南方大米的一个标志,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米必然是来自于好山好水, 太粮集团把生态环境、品质口感作为太粮大米原粮的择址之基,与稻农的合作之本。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探访太粮集团核心产区之一的韶关马坝。韶关马坝米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在清朝的时候被选为“皇室贡米”。
众所周知,古代皇宫饮食极为讲究,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室源起于满族,在饮食上对大米情有独钟,因此对大米的品质和产地尤为挑剔。经过层层筛选,品质极佳的大米才能进入御膳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贡米。
贡米,是对当地稻米的最高褒奖。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家门口,也可以生产出“皇家贡米”,那就是产自马坝的油粘米。
< class="pgc-img">>马坝大米作为太粮马坝龙五星油粘米的原粮,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在广东人的传统印象中,绝对是优质大米的代表,它到底藏何玄机,能受到此种青睐?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
清朝贡米——皇室权贵的极致甄选
马坝油粘米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记载:“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日稴,俗作粘,种类甚繁,以马坝黄粘为最”,其中马坝黄粘是马坝油粘的一个品种,可见清朝时期马坝油粘米已有大量种植,且以黄壳的油粘米质量最为上乘,被选为“贡米”供当时的皇室权贵享用。
< class="pgc-img">>几经发展,在建国初期,马坝油粘米种植面积约有3万亩,总产约1000吨,畅销珠三角的同时作为地方特产走出国门销售到东南亚国家,并引往北美洲古巴进行试验种植。
这位广东大米中的“优等生”一路成长,成绩耀眼。曾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了保证“马坝油粘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质量与信誉,加强对地产名优的保护,曲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结合工作实际,加大了对“马坝油粘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其原材料、产品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等级等进行监控,有力地保障了“马坝油粘米”产品应具有的质量特色。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其申请审查,批准马坝油粘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匠心传承——延续四千年的稻米美味
马坝油粘米产地为粤北山区的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此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华夏古陆,不仅是水稻生长的沃土,还是华南地区唯一发现的早期智人“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其产出的马坝油粘米数千年来享誉盛名,跻身广东两大名牌优质米之列。
< class="pgc-img">>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鉴定,马坝油粘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石峡文化。在石峡文化的发源地——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出土了成团状的碳化稻谷和米粒,颗粒仍可辨别。从炭化米的粒型来看,和马坝油粘米极为相似,由此专家认定马坝油粘米与其有必然渊源联系。
马坝镇地势由东向西南倾斜,属丘陵地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也正是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和人文等因素,大大提高了马坝油粘米的品质,让这份来自4000年前的美味延续至今。
神奇纬度——北回归线的馈赠
北有北纬47°黄金种植带,南有北纬23°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韶关马坝正好位于这一条“神奇回归绿带”上。打开世界地图,北纬23°这条神奇的纬线上:有马里亚纳海沟、珠穆朗玛峰、玛雅文明、以及金字塔群。韶关马坝,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2400毫米;全年无霜期长达310天。而这也使得水稻生长周期长,光合作用充足,有利于水稻灌浆期养分的积蓄,易孕育优质大米,口味更佳清甜干香。
< class="pgc-img">>三江交汇也给韶关带来了充足的优质水源,保障水稻健康生长。浈江、武江在这里交汇成为北江,素有:“一壶山水醉韶关”的美誉。水质对大米食味值和适口性的影响也较大,相对于井水,天然河流水的水温正常,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可以很好的滋养土地与水稻,天然肥田有利于水稻生长,也更好的保障了大米的口感。
优中择优——太粮品牌的发展“源”动力
太粮马坝龙五星油粘米作为太粮集团主推的一款高端南方米旗舰级产品,原粮产自马坝油粘米太粮指定优质产区,其土壤、水质、稻种皆为马坝最优。此环境培育出的马坝龙五星油粘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含量多1.3%,每100g大米蛋白质含量高达8.3g。米粒细长小巧,米色微带青绿,晶莹剔透,成饭松香软滑。自上市以来已畅销10余年,连续3届荣膺「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顾客接受度高,有口皆碑。
< class="pgc-img">>严选好产地,坚守好品质,是太粮品牌发展的“源”动力,更是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基石,太粮将保持着这一份初心,持续钻研,坚持打造国米品质的好大米,努力让优质的南方好米“味稻”飘香全国,走向世界。
以食为天,粮食保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今年夏季,全国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粮油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脱销断档。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努力构建数量足、结构优、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确保不脱销不断档
今年夏天,北京门头沟、房山发生暴雨洪灾时,北京物美、首农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闻“汛”而动,全力保障粮食等生活物资有序供应。物美集团新闻发言人许丽娜介绍,物美在北京有170多家大卖场、180家便利店、85家超市,每个门店货源充足,能够保障应急状态下粮食充足供应。一旦门店供应不足,公司会从物流中心调配粮食,千方百计送达采购方。
粮食应急保供重在“快”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各个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4896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678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3607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6760个,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每天168万吨,可满足全国人民2天需要,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在粮食应急保供过程中,“最后一公里”末端物流配送是难点。各地整合不同运力物流资源,构建粮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形成大通道不中断、服务网络不间断、城配一体化的一张网。骨干粮油企业、快递电商强化末端物流配送能力,推进集装单元化、智能投递设施、无人配送车(机)等设施,加快设备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队伍不断壮大,可以实施点对点、门到门精准配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调运能力建设,统筹做好人力、物力、运力准备;做到“盯得紧”,进一步强化值守应急工作,密切关注灾情动态;做到“调得快”,搞好演练,优化流程,切实提升粮食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经受住了5·12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和暴雨洪涝灾害等一次又一次风险考验,但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保障资源布局、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利用等环节仍较为薄弱。
“要进一步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认为,应尽快完成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完善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构建起层级响应、小灾自救、大灾区域联动救助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一些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仍有待加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加快区域、省、市、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在优化现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实现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超大规模城市要落实成品粮规模要求,大中城市要持续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加工能力区域协作、城市粮食供应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重点做好高原、海岛等特殊地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推动特殊地区与毗邻省区市协作。
企业是承担粮食应急保障任务的主体。目前,我国已在全国构建了一支相对完善的粮食应急保障队伍,在应急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持续优化提升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队伍效能。各地要加强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粮食应急保供的积极性。
夯实应急保障物质基础
“要立足新形势新情况,从储备规模、布局、设施、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弱项,不断夯实应急保供的物质基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国政府储备粮品种、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成品粮油能够迅速投放市场。北京、上海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建立15天以上的成品粮储备库存,一些省份要求辖区内地级市建立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储备,以保障关键时刻的应急需要。“我国粮食储备还应根据消费需求和应急需要,优化粮食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蔡海龙说。
在“谁来储”的问题上,我国构建起政府储备为主、多元互补的储备机制,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蔡海龙说,政府储备是应急保供的“压舱石”,分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中央储备主要应对事关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主要化解防范全局性、系统性和跨区域供应风险。地方储备粮是化解本区域(省、市、县)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各类粮食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城乡居民提升家庭储粮水平,可以起到应急保供“缓冲阀”的作用。
在“怎么储”的问题上,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在国家急需时才能调得动、用得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持续加大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大力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应用低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在确保安全储粮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粮食保质保鲜储存水平。储备粮监管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采用制防、技防和法防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全程动态实时监控和穿透式监管,以良法善治推动形成“大国粮仓”强监管新格局。
专家表示,粮食应急保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定要算大账。要树牢底线思维,加大对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记者 刘 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