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酒店集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晓庆/摄)
今年3月,国内第四大连锁酒店品牌格林酒店集团(纽交所交易代码:GHG,以下简称格林酒店)如愿在美上市,成为继如家、7天、汉庭之后国内第四家在海外上市的连锁酒店集团。
对于上市后的发展计划,9月19日,格林酒店CEO徐曙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关注到二三线城市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格林将继续在全国均衡布局。此外,公司充足的现金流可为优秀的加盟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可择机投资或收购有发展潜力的酒店管理公司,进一步扩大格林在全国的酒店网络体系。”
直销渠道占比逾95%
格林酒店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8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人民币(约合3530万美元),同比增长20.3%;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二季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24.7%,为1.11亿元人民币(约合1680万美元)。格林酒店ADR(已出租客房的平均房价)同比增长5.1%,为164元人民币;平均入住率为82.6%,与上季度相比基本持平。受益于ADR的提升,第二季度公司所有开业酒店的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同比增长4.6%,为136元人民币。并且,格林酒店预计2018年全年总收入较2017年同比增长20%~25%。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酒店约有95.4%的间夜量来自公司的直销渠道,而OTA(在线旅行社)渠道仅占比4.6%。
对于公司直销渠道的高贡献情况,格林酒店COO杨怡萍解释称,直销渠道能够有效降低市场营销支出并提升酒店的盈利能力。截至2018年6月30日,格林酒店的“会员计划”吸引个人会员约2400万,企业会员超过93万。
自2004年创立以来,格林酒店就主打轻资产经营模式,以加盟店为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6月30日,格林酒店通过自然增长在全国267座城市已开业2434家酒店,包括26家直营酒店,2408家加盟酒店;二季度新开酒店104家。目前格林酒店旗下拥有格林东方、格林豪泰、格盟、格美、格雅、格菲、青皮树、贝壳酒店等八大品牌,覆盖中高端和经济型连锁品牌。
此外,格林集团去年因收购大娘水饺100%股权一事颇受市场关注,事实上,2017年,徐曙光成立了格美集团,旗下餐饮品牌现已包括竹家庄避风塘、家有好面、蜀江烤鱼等。杨怡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元化是未来格美集团的重要发展思路,除了餐饮业务外,集团还涉足了旅游休闲、互联网科技等不同领域。
贝壳品牌费下调至2.9%
得益于特许加盟管理体系,格林酒店规模扩张迅速。根据格林酒店今年第二季度最新酒店数量计算,其加盟比例达98.9%。2018财年第二季度,公司的加盟酒店收入较公司总收入占比达71%,为历史最高水平。
所谓加盟模式是指酒店集团靠输出品牌、渠道、管理给加盟商,加盟商向酒店集团支付一定比例费用的经营模式。事实上,连锁酒店集团多以加盟方式“跑马圈地”,不过,格林酒店的加盟比例远高于竞争对手,华住、锦江、首旅的加盟占比均低于90%。近年来,酒店加盟纠纷事件频出,因此市场上多有关于格林酒店加盟比例是否过高的探讨之声。
9月20日,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酒店集团都以轻资产方式运作,加盟比例高是管理公司的特点,关键在于品牌的号召力和支持能力,能够带来效益的品牌才是有效的。此外,精选地段、考察所在地的供求关系,是保证经营水平的关键。
此外,《每日经济记者》获悉,从2018年9月1日起,格林酒店于2016年推出的经济型贝壳酒店的品牌费从3%降至2.9%。原则上,初始加盟费不盈利不缴纳。
对此,酒店业内机构盈蝶咨询CEO胡升阳表示,在国内,中小型单体酒店超过30万家,由于自身管理资源受限,房间数量少,难以支持完整的管理团队,因此绝大部分面临无品牌、缺管理、无会员体系、缺客源等多重困境。
赵焕焱表示,鉴于中小型单体酒店数量可观,因此让利竞争还是比较精明的举措,数额虽小,但表明了让利的姿态。
每日经济新闻
<>很多朋友想开店创业,但又不知道从哪下手。确实,现在开店难度很大,不像二十年前,夫妻俩盘个店无论卖饺子还是快餐,一个月下来妥妥的几万块净利到手。
而现在呢?餐饮业竞争白热化,无论开什么店都是难度加倍。这就像玩游戏,以前玩家打游戏进的是第一关,悠哉游哉,轻易过关。而现在呢?打开游戏直接进第十关,100条命都不够玩的。
餐饮初级创业者有几个特点:其一,钱少本小。其二,没经验。其三,不懂行。其四,失败可能性大。
这样的创业者,几乎是玩创业游戏的小白,创业成功率当然不高。但还有一些不信邪的坚持要创业,那么好吧,请你在准备好几十万的创业金和吃苦受罪的心理预备后,耐心看懂下面这张图,并听听我的分析,也许对你创业成功有一点点帮助。
< class="pgc-img">>这张图是一张品牌门店数量统计表,看起来很简单,但细细咀嚼,却能品出各种滋味,发现蕴含其中的丰富信息。门店数量多,意味着:
1、门店多品牌的运营模式十分易于成功。
2、门店多的品牌十分容易做大。
3、门店多的产品类别十分受大众欢迎。
4、做门店多品牌类似的创业,十分易于成功。
作为一个餐饮业创业者,发现上面这张图中包含的信息,对于小本创业者、初创业者十分有必要,一定程度上提升创业成功概率。下面,我来试着分析一下,也许不全面,希望给大家一点启发。
连锁是小店做大的首选模式
上面所有的品牌都是连锁加盟模式,不要看单个的店很小,但一旦形成品牌,被市场广泛接受,就是一个大生意。
肯德基、麦当劳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型西式速食店的连锁,但是在全世界做成了超级餐饮集团。
你当然可以做一个单体店,然后把它做大,成为超级庞大的餐饮店,但要知道鲸鱼再庞大,也顶不过100000条小小沙丁鱼的重量。
< class="pgc-img">>而且一旦失败,就是完全失败。而连锁加盟模式,就算失败了几家店,总体并不受影响。
启示:你要么创造一个品牌做连锁加盟,要么加盟一个成熟品牌,这个更容易做大,成功率也更高。
主营鸡类产品最容易普及
主营鸡类产品的品牌有10家,占排名前20家的50%,涉鸡类产品品牌就更多了。而且前三名,都是主营鸡类产品。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鸡类产品最受欢迎,也最容易成功。其二,鸡类产品市场已经相当饱和,竞争激烈。
< class="pgc-img">>这两点看起来相当矛盾,前者说容易成功,后者说竞争激烈,不容易成功,这怎么解释呢?其实并不矛盾。主营鸡类产品的大品牌,进入市场都非常早,门店开得到处都是,导致竞争激烈。
但因为鸡类产品的广泛适应性,一旦在鸡类产品上形成爆品,就十分容易成功。比如黄焖鸡米饭,进入20名的就有两个品牌。黄焖鸡米饭就是一种鸡类产品的爆品,一下子打破了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炸鸡的吃法,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启示:你在鸡类产品上能不能研发一种全新的,能形成爆品的吃法?肯德基、麦当劳、正新鸡排是炸着吃,黄焖鸡米饭是煮着吃,能不能烤着吃、蒸着吃?如果能形成爆品的话,恭喜你,你的店成功概率将大大提升。
另外,与鸡类产品相类似的鸭类产品却相对很少,只有一个绝味鸭脖,把鸡类产品的经营方式移植到鸭类产品上,可能会产生奇效。
做大众,不做小众
有人说,现在是消费升级的时代,要满足少数人的特殊需要,做小众才有出路。但你看看这20个品牌,哪个是做小众的?小众生意很难做大。
< class="pgc-img">>因为小众虽然可以避开激烈竞争,但毕竟人数少、市场小,对营销能力要求相当高。在前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赢利。
这与小创业者资金少、经验不足、能力差、拖不起的现状相距甚远。
启示:对于初级小创业者,不要做小众,做大众接受、喜爱的产品,才最容易获得成功。
避开高端
从这20家品牌来看,做高端的很少,只有星巴克和必胜客,而且只是相对高端而已。但这两家都是大品牌,投入的广告费难以计数。
显然,初级小创业者没有品牌,缺乏资金,难以大资金投入宣传,所以不宜做高端,宜做大众广泛能接受的中低端产品。
启示:初级小创业者开店应立足中低端,主产品实际价位应在15元至25元区间最适宜。
小吃轻食是主流
大鱼大肉需要大代价,花费大量时间,这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不是每天常态需要。同时,中国人大多是工薪阶层,工资低,房贷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他们又希望尝到美味,而小吃轻食就完美符合这一需要。
< class="pgc-img">>启示:小吃轻食符合工薪阶层消费能力,顾客面广量大,付出代价低,口味丰富,而且对于创业者来说,十分易于创新,容易形成爆品,这十分适宜初级小创业者实现突破性发展。
要有爆品
这前20家品牌,无一例外都有爆品,无爆品不开店。在爆品的基础上,再延伸产品线,形成长尾效应。
启示:初级小创业者,能不能成功的重点不在于有多少钱,有没有经验和能力,关键是看有没有爆品。有爆品钱就不是问题,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快餐
现代人节奏快,大多数人既图美食,又图快捷,坐下来慢慢吃的顾客越来越少。这20家品牌,大多数都属于快餐系列。
< class="pgc-img">>启示:快餐轻食,简易加工,迅速出货,翻台率高,是初级小创业者需要重点考虑的经营模式。
主营口味重的产品,以甜、辣为主
这20家品牌大多经营的是重口味的产品,比如正新椒盐鸡排、紫燕的卤菜、COCO、好利来的甜品、黄焖鸡米饭、绝味的中辣、爆辣产品等等。
重口味的东西,很容易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数人对甜品成瘾,甜品销量总是排在前列。辣的食品,让人浑身冒汗,吃起来过瘾。清淡寡味的食品吃完了就忘了滋味,很难形成爆品。
启示:你的产品一定要口味重,要么甜,要么辣,要么调料多,不要寡淡无味。
< class="pgc-img">>做附加值高的产品
附加值高的产品,价格远远超过价值。这就有了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一方面可以采取大幅让利打折满赠等多种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定位,给顾客以高价值的印象。
< class="pgc-img">>什么是附加值高?
其一,品牌大、名气大,吃的是品牌、喝的是网红,而不仅是食物的实际价值。其二,口碑好。别人说好,往往更有说服力。其三,单件产品利润高。
比如来伊份,方便携带,保质期长,把大份的拆成一件件卖,同样的量,能卖出双倍,甚至更多的价格。
启示:你要想办法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提升品牌口碑,通过各类媒体做成知名产品、网红;比如丰富功能,吃了能保健、能壮阳、能美容;比如提升服务质量,到店吃的是特色服务等等。
小门店,无堂食,员工少
大门店堂食,初期投资要求非常高,动辄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资产过重,成本高,员工多,翻台率低,而且失败代价大,转身困难。
这就逼着经营者提升餐品价格,这样才能实现赢利,但这又不符合中低主流价位的经营方向,客观上形成了经营模式上的先天不足。
而小门店,甚至不需要堂食,对店铺要求低,顾客站那等一会就可以拿走。比如COCO、避风塘。
启示:要想以最小的代价创业,就要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而最大的成本在于房租和员工。做无堂食的小店,十个八个平方,三两个员工足矣,月租金三五千完全可以承受。
最后,祝大家创业成功,并奉送开店三字经:
想开店,勤学习;大企业,连锁造;
初级创,控成本;门面小,员工少;
无品牌,宜加盟;做品牌,媒体烧;
无爆品,不开店;重营销,口碑好;
远高端,中低档;大附值,利润高;
轻食品,主方向;口味重,易记牢;
快餐化,节奏快;重鸡品,创新招;
勿小众,宜大众;肯动脑,富不遥。
>日,香港餐饮业的“双雄”大家乐集团和大快活集团双双披露2022财年中期报。
财报显示,在扣除了政府给予的新冠疫情资助后,两家餐饮品牌都因疫情等陷入了利润下降,增长乏力的困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几十年不遇的市场冷冬之时,大家乐和大快活并未像很多内地餐饮连锁企业一样选择关店止损,而是逆势“抄底”内陆市场扩张。
除了以上两个品牌外,知名香港餐饮品牌翠华餐厅、太兴集团,米芝莲等同样都将目光瞄准了大陆市场,似乎想抓住这波疫情机遇,一举在内陆市场“翻身”。
都说时尚是一场轮回,但餐饮似乎也是一场轮回,曾经香港餐饮是内陆的网红。
但随着内陆餐饮品牌的不断崛起以及香港文化的衰落,香港餐饮在大陆也逐渐风光不再。此次疫情香港餐饮品牌目标一致的押注大陆市场,真能再次迎来“风光时刻”吗?
01
受新冠疫情影响
香港餐饮普遍“艰难承压”
疫情之下餐饮生意难做,香港餐饮品牌亦不例外。
虽然香港比大陆更先放开,但因为餐饮限制一直没有放开以及消费者心怀顾虑的缘故,餐饮品牌们的业绩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11月初,谭仔国际公布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益12.62亿港元,同比增6.8%;净利润为8277.5万港元,同比降40%。公告称,收益增加主要由于餐厅数量增加。
11月28日,大家乐发布了截至9月底的中期财报,营收38.98亿港元,同比增0.7%;净利润为1.09亿港元,同比增33.9%,而在上一年同期其净利润则下跌49.96%。
不过,这看似营收与利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背后,主要是因为其获得了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补助0.41亿港元,撇除这一笔收入,大家乐实际上经调整的净利润下跌了16.30%,依然处于营收净利双跌的格局。
同样情况的还有港式快餐品牌大快活。
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的6个月,大快活营收同比减少0.27%至14.95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减少18.42%至4282.6万港元。
据悉,大快活获得了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总共1675.2万港元的补助,抛开这笔钱,大快活的净利润实际跌幅更高。
除此之外,翠华餐厅似乎也终于走出了亏损的泥沼。
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的6个月,翠华控股实现营收4.15亿港元,同比下跌20.50%,净利润为4086.7万港元,上一年同期则亏损3042.8万港元。
不过,翠华控股得以扭亏为盈,原因在于其出售若干物业获得收入1.99亿港元。刨除这笔钱,翠华餐厅的净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亏损幅度更大。
为何香港餐饮会如此生存艰难呢?疫情是其中重要原因。
受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影响,因为政府严格限制堂食人数和营业时间等系列政策出台,导致餐厅客流受到严重影响,餐饮上半年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再加上,“香港热”逐渐退潮,内地游客人数不断下降,直接影响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饮。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倒闭潮”已经到来。
今年8月9日,莲香饮食集团在社交平台宣布,特许经营加盟商莲香楼及莲香栈不敌疫情,即日正式结业。
8月28日左右,随着莲香楼的倒下,有55年历史的湾仔大荣华围村菜也宣布关门大吉。
除此之外,倒闭的餐企还有利宝阁、珍宝海鲜舫.....
02
成本控制难挡毛利下滑
香港餐饮瞄准大陆市场
除了疫情之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也是香港餐厅承压原因之一。
据大家乐财报显示,虽然品牌一直在加大力度精简成本,比如有一半门店应用了机械人送餐,并对采购、菜单及供应商采取积极管理,以改善成本结构;
但尽管如此,但报告期内的人工成本以及租金成本均同比还是出现了上升,占收入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毛利率依然处于下滑趋势。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大快活等香港餐饮品牌上面。
同时,内陆市场疫情反复不断,也影响了香港餐饮巨头业绩。根据翠华控股财报显示,中国内地业务不时受到深圳、珠海、澳门及广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尽管如此,内陆市场依然是当下香港餐饮品牌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11月初出台中期财务报告的谭仔米线就曾表示,公司仍然对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的潜力抱有很大期望,目前计划今年在中国内地开设26家门店。
翠华控股也称,翠华已将业务发展重心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及诸如海口等其他个别业务区域。
而大家乐、大快活对大陆市场的布局更快。
据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的半年里,大家乐内地门店净增10家已达146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大家乐在广东开设了12家门店,创下近年来最快的开店速度。
同时,财报业绩会上大家乐还表示,未来三年会持续专注大湾区发展,目标是开到280间门店。
同样,大快活在业绩报中也表示:内地业务的整体表现逐渐步入正轨,并将开设更多店铺。
据悉,截至2022年9月,大快活在香港拥有餐厅160家,在广东拥有餐厅22家。
持有敏华冰厅、亚参鸡饭的太兴集团在财报中的计划显示,集团将开店重点放在大湾区城市。
此外,以平价美味著名的香港米芝莲点心店添好运一样将目光放在内地市场,目标是将在五年内于内地设立100间添好运门店。
03
文化光环不再
香港餐饮能逆袭吗?
1990年代,香港茶餐厅北上,避风塘、翠华等茶餐厅相继在大陆开业,引发了内陆消费者的追捧,高峰时期甚至排队四五小时,非常火爆。
但这段黄金时期不过持续了二十年左右,2014年左右香港餐厅在内地的势头就开始一落千丈。
依然以翠华为例,从2014年开始,翠华餐厅在香港的业绩就一路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华餐厅关门歇业,翠华的股价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续下跌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缩水逾80%。
2017年10月,大家乐也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只固守广东。
经过这一波撤离之后,香港餐厅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急速下降,曾经的餐饮主流,如今已经成为了与越南菜、泰餐、日餐、韩餐等并列的特色餐饮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餐厅再一次“瞄准”内陆,能靠大陆市场“逆袭”吗?
在餐饮O2O看来,可能会比较难,抛开消失的文化滤镜不谈,香港餐厅普遍还存有以下两个不足之处:
1、跟不上内地餐饮更迭节奏
这些年,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攀升,消费市场也急速变化,餐饮更迭速度更是飞快。
前几年,网红品牌如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很高兴遇见你、雕爷牛腩如日中天,但不过两年的时间,这些品牌就已经消失匿迹。
瑞幸从创立到上市,只花了19个月,进一步验证了内陆餐饮市场的急速变化。
然而,大概是因为身处环境的缘故,香港餐饮品牌普遍反应有点“慢”。
在内陆餐饮已经开始直播、做小红书,做私域流量的时候,香港餐厅却极少能够跟上内地餐饮步伐。
以微博为例,据悉,敏华冰厅最新一条动态在9月20日;大家乐粉丝数不足八千;而谭仔更无入驻,互动性较弱。
倒是在抖音、美团等渠道,翠华餐厅、大家乐等品牌都跟随潮流,出台了不少团购套餐。
2、港餐产品的特色性不强,吸引力不足
与泰餐、日餐等异国特色餐饮不同,香港餐饮是杂合了中西多种餐饮文化形成的特色餐饮,口味上以粤菜居多,背后并没有深厚的异国文化支撑,特色性本不强。
而中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丰富,支流繁多,麻辣的川菜,香辣的湘菜,清淡的浙江菜系、鲜香的鲁菜应有尽有。
这些年,随着年轻人压力不断增大,辣味菜系也逐步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火锅、川菜、湘菜大行其道,攻城略地。
相比而言,港餐,特别是港式茶餐厅,依然固守着菠萝包、干炒河粉、丝袜奶茶等产品,吸引力本就不足。
再加上肥韬、文通冰室、克茗冰室等在场景与产品创新上,都走在前列的新茶餐厅崛起,香港餐饮品牌更难与之竞争。
小结:
当下的香港早已不是曾经的“亚洲四小龙”,正如《从没落的香港服饰,看懂今日之香港》一文中写到的那样,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内地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香港餐饮。翠华、大家乐等香港餐饮品牌们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学会跟上内陆市场的餐饮节奏,在产品的创新与消费的本地化层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END-